配色: 字号: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2
2012-11-12 | 阅:  转:  |  分享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临汾六中樊艳丽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内容是这样要求的: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基于课标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本课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2、能力目标:通过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变迁和衰落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的。首先

大家注意古今地名变化,在地图上找一找,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注意听其它同学怎么说,肯定正确答案,补充不足之处。

(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在哪?长安

(2)、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国家?楼兰、龟兹、疏勒、大宛、大月氏、于阗。

(3)、最远到哪里?大月氏。

(4)、经过的国家大多数位于我国现在的哪个地区?新疆。

利用图示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同时,我们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张骞从长安到达大月氏途中要经过匈奴的控制区(边讲解边在图上指出)。因此,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曾两次被匈奴扣押。面对威逼利诱,张骞妥协屈服了吗?

张骞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把出使西域的目的牢记在心。因此,他最终还是想尽办法摆脱匈奴,到达了大月氏。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能自我教育

总结:这一次张骞是随卫青的征匈奴大军一同前往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目的是积极发展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是西域很多国家和汉朝有了外交往来,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可以把这个问题与14课所讲内容(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结合起来。教师适当引导,但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5、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为历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过渡准备出示丝绸之路图展示课件9)

学生看书后,各抒己见。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适当提示,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来看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显示“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上景点、文物,让学生指图讲解)指定一表达能力强,知识丰富的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随着悠悠的驼铃声,古代的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在这里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条通道。北路出玉门关,经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设立,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西汉中央政府统治之下。)经疏勒,越葱岭,经过大宛、康居(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然后到达俄罗斯南部,甚至更远的东欧地区。南路出阳关,经于阗,越葱岭,过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到达大秦(罗马)。加强对地域,地理位置和地名的掌握

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教师口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时间 事迹 结果和影响 张骞 班超 学生:按书上内容填

教师小结要到位:

张骞通西域以后打通了一条东西方文明交往通道。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出使西域的张骞;经营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畅通和文化经济交流贡献非凡。

探究活动看时间处理

学生看课件17、18做题巩固。

(2004新疆乌鲁木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结果是()

A实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

B达到了劝说乌孙东归与汉朝夹击匈奴的目的。

C沟通和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D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友好交往。

解析: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比较和分辨能力。只有C项是结果。

答案:C

(2005湖南常德)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和欧洲有了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片。

C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属于最佳选择题。首先理解题干,抓住“主要”二字。分析四个选项,B、D是从中国个别地区的发展考虑,A项中直接交流也是对中国一个国家而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才是最主要的。

答案:C

点拨:要善于结合一定的历史事件的背景来分析问题,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去看待历史事件。

七、板书设计(课件19)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汉通西域丝绸之路

班超经营西域















































































1









献花(0)
+1
(本文系苍山小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