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课件
2012-11-27 | 阅:  转:  |  分享 
  
介绍时代背景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
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
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
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左传》是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
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
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
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1)曹刿(guì)(2)又何间(jiàn)焉(3)肉食者鄙(bǐ)
(4)弗(fú)敢加也(5)小惠未徧(biàn)(6)小信未孚(fú)(7)公与之乘(chéng)(8)战于
长勺(sháo)(9)下视其辙(zhé)(10)登轼(shì)而望(11)彼竭(jié)我盈(yíng)(12)望其旗靡
(mǐ)概括课文大意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
庄公释疑解惑.(“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十年春,齐
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军队鲁庄公十年
,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居高位、拿厚禄的人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参与
鄙陋、指目光短浅“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于是就进宫廷见鲁庄公。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大王您凭什么跟齐国作战?”凭、凭借衣服食物这些
养身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受养不个人专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回答通“遍”,遍及、普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
从您的“祭祀用的猪、牛、羊、丝织品等我从来从不敢虚报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虚报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
您的。”案件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一定要按照实情来判断明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来作战,如果
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
进军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轧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
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已经战胜了,庄公询问他取胜的原因作战,要
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充满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
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伐”解释为“讨伐”
可以吗?(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曹
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深谋远虑(3)鲁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任何评价的?(用原文句子回答)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4).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只要条件?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
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早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
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再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长勺之
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
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
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
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2)鲁军追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齐人三鼓”之
后“辙乱旗靡”之时(3)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
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b.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
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齐人三鼓”之后(4)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
,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
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
、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曹刿是任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
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
抓住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二段:写战争过程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写的什么?曹刿的解释分
哪几层意思?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分两层意思,一是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
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战后结论(2)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
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
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
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
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
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
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
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
等。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
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
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
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因为作者主要是写论战,而不是写作战的过程.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1.曹刿:2.鲁庄公: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战斗中要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被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
献花(0)
+1
(本文系兰西县红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