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成拳要旨_(王芗斋)
2012-11-28 | 阅:  转:  |  分享 
  
大成拳要旨

王芗斋



大成拳总纲

大成拳练习步骤

习拳三阶段

桩法前论

浑元桩

桩法后论



大成拳总纲



拳本服膺



(一)

浑元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式),立为拳功之基本间架,立时垂手直立,两足根并齐,两足尖外分,角度约六十度,要安安稳稳,气静神怡,应戴天覆地与天地台而为一之意,站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须用力上顶,收颔挺颈而欲直,似顶非顶,似被绳提,要领率全身之意。

足:两足放平,大指外蹬,小指内扒,脚心涵虚,脚根微起,两膝微屈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便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心顶于头,身体不舒,气力被阻,全身关节即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稳定,故日修容足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谓也。

闾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体之中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枢。闾骨要正直,平肩正臂,收颏挺颈,心窝微收,使胸宽而腹圆松,自无折腰,努胸,挤背之病。

手:两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屈,舒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能容球。

齿:齿轮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颔,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尤不可沉,匀静自然为其要诀,气能至肃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之则气失其道,鼻失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两目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晴流视左右)心意自然不乱。

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二)

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展开(横步),屈膝蹲身,成骑马式,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行舒展,气血川流,此站桩功力,在于通气增力,以及温养筋内,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工作,站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前后参差,其距离按各人之足长短计算,以两足尖相离约一尺七八寸为宜,开胯屈膝静站,坐时使步,步大不灵为步法要诀,开步时前足进,后足随,两足最大距离约一尺二三寸。言及动作回旋,则不过七八寸耳。若两足站于一直线上,不易稳固,须左右稍为展开,其宽度应以两肩宽度为准。

手:出手时两手向左右伸张,均不过鼻,以保中线,高不过眉,下不过脐,出伸不过足尖,回搬不许靠腹,此乃最重要而不可违犯之规律也。又不许有平面处,无处不曲,曲处无不相乘。体认八面出锋一语,便得其奥妙。变掌为拳,五指相次如拧麻花,各指力一如婴儿之持物,要有紧捻密持之意,(此握法击时易于发力),切忌死握,能不吃力于手,两臂圆活而气力畅达,手足相应矣。两肘屈如抱鼓,无论如何,变换手式,两肘要永久保持横撑力,勿使两肘忽而接近,忽而离远,失去其活动之空间(所应站之面积),与人以进退之机会。

肩:步法改变,而两臂能否得力,全系于两肩,其要诀为松肩,扁松则下垂,左右腋肋支撑其空间,如能容球,两臂得此空间。活动方能自如。再使心窝微收,胸虚背圆,肩得其平,浑气力直,贯于掌矣。

筋骨: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则骨节缩,筋骨则力实,伸筋腕挺(手足四腕与脖颈),则浑身之筋络开展,两肱横撑至平有挽抱开合伸缩之力,两腿有提夹扒缩趟崩拧裹之力,肩撑胯坠,尾闾中正,均不可忽。骨垂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动如弓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

站此桩时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八方,并头与足,头与手,手与胯,肩与膝,肘与胯等处处相应,如有交互反向之绳索牵线,或有人互为推移,不为所动之意。实际并无绳索或人之牵线推移,

不过存意如是,若真做出好似有被牵拽及推移之状,则又误矣。是被欲望之支配,其动作不觉而已吃力,失于自然。站时从此体认,全身易于完整。久之当能做到八面之意。气力乃得中之意气力也。人身动用既有其运动之空间,而其运动头足身手各处所占之面积。因头足身手各处作用之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争力

作用与各处因应之关系,复因之而各异、欲明乎此于浑元,三桩中求之,自能得其奥妙,凡百运动皆由此基生出,岂可忽哉。

(三)

学习以上二桩后,继习此桩,仍起以立武,站稳,在行开步,左右两足,前后展开(是为进退步),屈膝蹲身,两手环抱,横撑拧裹向前伸开,使筋肉束裹,骨骼无节不曲,与之钝形三角(即90度以上之角,不可有锐角),全身无有平面部分,更无绝对力。曲折玲珑,浑元一体,兼有以上二桩之功用,遇机施巧,应变无穷,便于实搏,精于打顾。站时应注意浑元桩一二,腰脐两节所示要点及下列各点。

舒神清:周身松快,妙不可言。李恕谷有云“涤荡邪秽,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夫站桩之功用,尽乎是矣。

初站桩时,气血流行未能通畅,遇有阻碍时,发生震动现象,要知此种震动,并非错误,亦非病态。用功日久,若仍有此现象,气血流行不能平静,恐无良好成效。若遇震动时可以神经起变化分解之,经此分解,如仍抖动,可再以姿势起变化。神经姿势同时起变化,亦无不可,务必使其平静,至要至要。

习拳动静殊操,宣寂异趣之现象,最难免去,此皆站桩功夫未到,心神混淆所使然,平时练功应将心情放下,不使浮动,气肃则胆壮,心静则神清,守之不失,自然动无不合,倘习拳不以此作去,为之旁求,要妄费心力,定难寻得处一化齐之妙。

初习站桩,必觉浑身酸软,反如无力之人,及气血渐渐通畅,真力(即筋骨气血受心意之支配,自然发生之力)发生,则不分动静,气力周身一贯,而力之强大则当不可思议,功到自知,学者应求诸己者也。

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用神不外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无站桩之形,而收其实效,则有不可思议之妙。

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则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颇堪玩味领会。习拳时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身心一致加功除站桩外,无二法门。心动系心意之动用,身动系筋骨关节之动用,气血应合所生沏诸身之动用也。故习拳应从站桩下功夫。不然是以有用之精神付无用之地也。

站桩功夫是使吾人生机内动,纯任自然,毫无残害生理之虞,故真善拳者,其人必气力充,精神足,皮肤润柔,筋骨强健,绝非皮糙肉厚结如铁石者。

练习桩法,乃习拳攻本之学,有一势可变干百势,有干百势归于一势之基也。须着实勤学(知其理,习其事)践迹是要,岂独拳学哉。







桩法后论



习拳站桩,时间越久越妙,站时身体所生现象,依功夫深浅而有所不同。初学站桩,初站不过数分钟,汗即涔涔而下,再站过数分钟,则觉腹中蠕动,甚至牵及全身,及习练己久,自觉浑身斯斯作响,气血之动荡有如源泉之滚滚。初站气血尚未通畅,两腿感有酸楚疲倦时,可以稍憩再站,以免因劳强行,而致吃力。拳功本在日积月累,以行之不间为要(站的时间要逐渐增加),站桩毕,气力身心要稳,再举两手。

膝:开胯屈膝。骑马档欲其低,不欲其高,向下坐,胯往回抽臀前裹而胯外张(横撑要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意,膝盖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至脚面,有由脚面至膝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急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膝内屈,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此等力易生之自然相等相乘,名曰争力,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领悟而知。其难于讲述也。

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在,乃重心之所系,最忌腰背变屈。头直肩松胯坐(臀勿前掀)则腰直而上下灵通一气。

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向左右伸长,两手要向前微抱,肘屈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此手势乃站桩基本姿势,两个姿势不论如何筋内与骨骸均系平行舒展,无拧衰力者,皆属于此桩。

按式:挺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处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指尖距离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两手高举,向前平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外,肘腕平行,形屈如弓。

抱式:两手平伸,使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行,形如抱鼓。

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屈,并微拳各指如提物状。

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屈(不可紧靠头部)指尖相对,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紧靠,应行离开,求其活而得力也。各指蜷曲,如爪如钩,虎口撑圆,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扩张,又如柔丝束缚,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





(摘自李照山《大成拳初学入门》)



www.yfqpgw.com,www.mbjfp.com,www.cn7523.com











献花(0)
+1
(本文系火柴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