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圆玉在中国古代的用途
2012-11-30 | 阅:  转:  |  分享 
  
圆玉在中国古代的用途微博)http://www.chzhanlan.com

中国古代圆玉是指玉璧、玉瑷、玉环、玉玦这四种外形相似的玉器,随着时代递进和其使用功能的隐退,现今的人们已经极少考究它们之间形制的区别,时常将玉瑷、玉环,甚至玉都归属于玉璧的规范,统称这类圆玉为玉璧,这种称谓混淆了中国古代圆玉的用途,忽略了中国古代圆玉所要传递的信息。

关于中国古代人际交往使用玉器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禹曾在涂山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化干戈为玉帛”即由此而来。当时诸侯所执的玉有圭,璋,璧合称为三玉,都属于古代所言的瑞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三玉中的玉璧,是一种特指,并不包含玉瑷、玉环、玉玦。

先秦的典籍论及礼玉,特别是圆玉,其作用甚多。但对圆玉的形制的区别却很少说明。(《周礼?考工记》)中仅提到:“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羡”被后人解释为璧的孔径,至于瑷、环、玦的区分,未作说明。直到汉初编撰的《尔雅?释器》才有了以下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

“好”与“肉”指什么?这在著者当时是无须解释的常识性问题,却给后人来代理困惑。直到宋人撰《尔雅疏》时,才将《尔雅?释器》中的这段话,作了较为完整的说明:“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据此,圆玉的分类标准才趋于明晰。

按照这个标准,古代圆玉的分类及其特征是:

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

玉瑷,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圆玉;

玉环,中心孔径等于边宽的圆玉;

玉玦,周边有一个缺口的圆玉;

那么,玉璧,玉瑷,玉环,玉玦这四种圆玉,在古代中国的用途和含义又是什么呢?《荀子大略》记载有“问士以璧,召人以瑷,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这就是说明玉璧,玉瑷,玉环,玉玦古时有严格的使用场合和用途:

一,玉璧: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都要执见面之礼,这在当时被称为“贽”,而玉璧是作为“贽”最为重要的礼物,这是古代极为严格的礼仪,使用玉璧向对方表达敬意和问候。这种礼仪逐渐演化为高级贵族彼此往来,也都以玉璧为“贽”的时尚和风气。由于“璧”的读音与“毕”、“毙”相似,所以古代玉璧也作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称为“含羞”,表示无生。这种适用玉璧的方式,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衔璧表示自认死罪的用途。正因为玉璧具有以示生死的作用,因为在古代中国地位低的人,往往要向地位高者赠璧以示敬意、问候和生死效忠,从而发展为好友之间相互赠玉璧,以示知心之交的凭证。

二,玉瑷;玉瑷是一种地位高者召见地位低者的信物,古时凡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的时候,都会命人拿着玉瑷,以为凭证。被召见者见到使者带来的玉瑷,便要立刻到召见者身旁听命。三,玉环、玉玦;玉环和玉玦的形制相仿,只是玉玦有一缺口,正是这一缺口之别,这两种圆玉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玉环表示修好,认可;玉玦表示绝交,反对。

古代流放边境的罪臣,三年之后,如果得到君王送来的玉环,便得知君王召其归还,因为“环”与“还”同音;如果得到玉玦,便知君王已与他断绝,返回无望,因为与“绝”音近。古代也有环、玦连用,根据对环、玦的选择,从而可得知该人对某件事情所持的态度是赞同或者是反对。能够彰显浓郁玉文化的电影《孔子》之中,季孙斯将一块“玉玦”送与孔子,孔子便知晓季孙斯反对其重回鲁国,于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寻求安身之处;及至孔子暮年,颠沛流离,想终老鲁国,著书立作,而季孙斯送来一个玉环,孔子见后便起身回国,季孙斯于城门之上相迎,从此杏林儒风不断,儒家学说蔚为大观。电影之中对玉玦、玉环的恰当使用,于千万言于一物之中,足见上古君子风范,以玉为示,佩玉为荣。

了解玉璧、玉瑷、玉环、玉玦在中国古代的用途和它反映出的内在信息,只有充分了解了中国古代圆玉的名称和含义,才能对我们了解古代圆玉,收藏古代圆玉,提供正确的门径。
献花(0)
+1
(本文系超级小niao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