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园林苗圃地下害虫及防治
2012-12-02 | 阅:  转:  |  分享 
  
园林苗圃地下害虫及防治

园林苗圃是培育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的主要基地,抓好圃内的病虫害防治对保证园林绿化苗木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金龟甲类

金龟甲类属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又称蛴螬,栖息在土壤中。幼虫取食萌发的林木种子,造成缺苗;咬食幼苗的根或根茎部,轻者造成地上部叶片发黄,影响生长,重者将根茎处皮层环食使植株死亡,由于蛴螬口器上颚强大坚硬,故咬断部位呈刀切状。

成虫也可蚕食花、叶、芽和嫩茎,喜食豆科植物。不同虫种,其地理分布、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均不相同;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也有差异;同一地区也可有几个虫种混合发生,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

1.铜绿丽金龟

(1)分布与危害

除西藏和新疆外,分布遍及各省,但以气候较湿润而多果树、林木的地区发生较多。幼虫和成虫都危害,幼虫危害各种苗木的根部,而成虫危害各种针阔叶树种的叶部。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1cm,铜绿色,有光泽。前胸背板侧缘黄色,鞘翅上有栗色反光。头、胸部和腹面暗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明显凹入,前缘角突出。足的基节和腿节黄色,余均为深褐色而带枣红色光泽。

卵略呈球形,长径约为1.5cm,初为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33cm。肛门一字形,其前方中央有2列针状刚毛。蛹长18cm,长椭圆形,淡黄色。

(3)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或少数2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份在土中化蛹。成虫一般在5月中旬或6月中旬始见,盛期在6~8月间。成虫活动适宜气温为25℃以上,相对湿度在70%~80%,低温和降雨天气很少活动。成虫一般昼伏夜出,盛发期白天亦可外出取食。成虫食性杂,食量大。有假死性和强烈的趋光性,对黑光灯尤其敏感。

成虫交尾多在寄主树上,20时至22时为活动高峰。成虫平均寿命为30天。卵散产于6~16cm深的土中,平均产卵40粒左右。卵期10天,土壤含水量10%~15%,土壤温度在25℃时为最适宜孵化条件。幼虫一般出现在8月份,9月份变为3龄。幼虫一般在清晨和黄昏在土中爬至表层,咬食苗木近地面茎部、主根和侧根。幼虫期76天左右,蛹期21天。

2.金龟甲类的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

①苗圃地必须使用充分腐熟的厩肥做底肥,否则极易滋生蛴螬。冬季翻耕,将越冬虫翻至土表冻死。

②在蛴螬分布密度大的绿化地块,植树前应先整地,以降低虫口密度。据调查,长期生活在荒地的金龟子,在土壤含水量20%时虫口密度大,17%以下很少发生。而开垦后土表15cm以内的含水量一般很少达到18%。

③利用蛴螬不耐水淹的特点,适时进行冬灌或秋灌可减轻危害。有条件地方,可对圃地实行水旱轮作。

④有些金龟成虫嗜食蓖麻叶,饱食后麻痹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可在金龟发生地带种植蓖麻作为诱杀带,有一定效果。但中毒后必须及时处死以免苏醒后逃逸。

(2)人工捕杀

利用成虫假死性,在成虫盛发期,可用人工振落捕杀。

(3)灯光诱杀

利用大多数金龟甲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在无风、无月光、天气闷热的夜晚用黑光灯诱杀。用黑绿单管黑光灯(发出一半绿光一半黑光)诱杀效果明显,据试验,比普通黑光灯诱虫量提高8%~14%,尤其对铜绿金龟甲效果更显著。

(4)化学防治

①土壤处理。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ml,加3~5倍水,喷拌在25~30kg的细土中撒施在苗床上,翻入土中;或每亩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2~3kg拌细土25~30kg撒施土中可杀死土中蛴螬。

②苗木生长期发现蛴螬危害根部,可用20%甲基异柳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40%乙酰甲胺磷乳油等250g,加水1000~1500kg,或用90%敌百虫原药兑水1000倍灌注苗木根际达蛴螬活动的土层深度。

③用16%的氨水1份兑水12份,于树围10cm处开沟灌浇,施后覆土,既施肥又起到杀虫作用。

④利用金龟甲成虫喜食树叶习性,取30~100cm长的榆、杨、刺槐等树枝,置于40%氧化乐果乳油30倍液中,浸泡8~10小时后阴干,将药枝傍晚前插入圃地,每亩10~15枝,2~3天换一次,效果比较理想。

⑤对金龟甲成虫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射幼苗或树叶。在越冬成、幼虫出土盛期或成虫盛发期用80%敌敌畏乳油500~800倍液喷洒地面。

(5)生物防治

国外利用较多的是蛴螬乳状菌和卵孢白僵菌,将菌粉施入土中使蛴螬致病而死。我国也发现了上述菌种的自然分布,但要实际应用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



二、蝼蛄类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俗称拉拉蛄、地狗等。我国有4种,现介绍最常见的1种。

1.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

(1)分布与危害东方蝼蛄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南方各地发生较普遍;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纬32°以北地区。蝼蛄终生在土中生活,是幼树和苗木根部的重要害虫,成虫或若虫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部,危害部位呈丝状残缺;也常食害新播和刚发芽的种子;还在土壤表层开掘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须根与土壤脱离而枯萎,造成缺苗断垄现象。

(2)生活史及习性东方蝼蛄在我国东北二年完成一代,在华北以南地区一年一代。以成虫和若虫在60~100cm土层中越冬。越冬成虫在气温回升到5℃左右时开始上移,地表产生一小堆新墟土,标志蝼蛄进入表土层活动。4、5月为活动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产卵期。产卵于15~35cm深的土室中,每雌产卵约60~80粒,5~7天孵化。秋季天气变冷时在土中越冬。若虫6龄。

华北蝼蛄三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和7龄以上若虫在60~100cm土中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进入表土层活动时,洞顶隆起10cm左右新墟土隧道。6月上旬至8月为产卵期。卵产在10~15cm的椭圆形卵室内。有2~3个卵室,平均产卵量120~160粒,卵期20~25天。秋季达8~9龄时入土越冬。第二年从春季到秋季经几次蜕皮达12~13龄时,又入土越冬,第三年秋季羽化为成虫。

蝼蛄活动昼伏夜出,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具有很强趋光性;特别喜食香甜物质,喜食煮至半热的谷子,炒香的豆饼或麦麸等;对马粪等具有趋性;喜欢在潮湿的土壤中;土温16~20℃,含水量在22%~27%最适宜,故春秋两季蝼蛄最活跃,因而有两个危害高峰。

2.蝼蛄类防治方法

(1)利用黑光灯诱杀,尤其在闷热天气、雨前的夜晚效果更佳。但对华北蝼蛄因飞翔力弱效果略差些。

(2)用40%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0.5kg,加5kg温水稀释,拌入50kg煮至半熟或炒香的饵料(如麦麸、谷糠、稗子等)制成毒饵,傍晚均匀撒在苗床上,每亩用量约1.5~2.5kg。注意防止畜、禽误食。

(3)在苗圃步道间,每隔20m左右挖一小坑,规格为(30~40cm)×20cm×6cm,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加上毒饵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



三、地老虎类

1.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1)分布与危害地老虎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地老虎食性杂,以幼虫危害多种植物,从地面截断植株或咬食未出土幼苗,亦能咬食植株的生长点,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小地老虎国内各地均有分布;黄地老虎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东北、华北、中南。

(2)形态特征两种地老虎形态区别如表7-1。

(3)生活史及习性

小地老虎在西南4~5代。各地不论发生几代,常以第一代幼虫在春季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重。黄地老虎在各地均以幼虫在10cm左右土层中越冬。该虫以春秋两季危害重。

地老虎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强烈趋性,对糖、醋、蜜、酒等香甜物质特别嗜好。成虫补充营养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杂草或土块上,产卵量300~1000粒。

幼虫一般6龄,第一代幼虫期一般30~40天,1~2龄幼虫群集于幼苗嫩叶处昼夜取食,3龄以后分散危害,白天潜伏于杂草或幼苗根部附近的表土干、湿层之间,夜出咬断苗茎,尤以黎明前露水未干时更甚,把咬断的嫩茎拖入土穴内供食。当苗木木质化后则改食嫩芽和叶片,食料不足时则迁移扩散危害。幼虫有假死习性,受到惊扰即蜷缩成团。地老虎喜湿,土壤低湿地区一般发生量大。

2.地老虎类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

杂草是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及幼龄幼虫的食料。在春播幼苗出土前或幼虫1、2龄时除草,可减轻危害。

(2)人工捕杀

清晨巡视苗圃,发现断苗时,刨土捕杀幼虫。

(3)在春季成虫羽化盛期,每天傍晚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比为: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l0份、90%敌百虫1份。还可用甘薯1。5kg煮熟捣烂加少量酵面发酵至带酸味,加等量水调成糊状,再加醋0。5kg及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g,盛于盘中,于近黄昏时放于苗圃地。

(4)在播种前或幼苗出土前,用幼嫩多汁新鲜杂草50kg,90%晶体敌百虫0。5kg,加水2.5~5kg,配成毒饵,于傍晚洒于苗床上,防治4龄以上幼虫。

(5)危害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相关阅读:园林植物钻蛀性害虫及防治

本文由:马尼拉草坪整理发布,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献花(0)
+1
(本文系linkunwa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