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2012-12-05 | 阅:  转:  |  分享 
  
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刘雁翔

摘要:麦积山石窟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但文献资料向来稀少。以唐为例,直接描写麦积山景

况的只有杜甫《山寺》一诗,而近年来质疑之声不断,所以审视历代杜诗注释,正本清源,辨明《山

寺》所咏只能是麦积山石窟原本必须。以此做基石,诗史互证,力图全面揭示《山寺》所蕴涵唐代麦

积山石窟信息,从而勾画出其轮廓,为麦积山石窟史添一诗证。

关键词:杜甫《山寺》杜诗注麦积山石窟

中图分类号:K242.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1-6252(2007)03-0086-13

现存杜甫诗集中以《山寺》为题的诗作有两首,一作于秦州(今甘肃天水),一作

于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我们要讨论的对象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秦

州时游历麦积山石窟所作的《山寺》。内容如下: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眼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穿人过①,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纤毫②。

唐代国力强盛,佛教也比较兴盛,按理,麦积山之唐代遗迹自当不少,而事实上因

受地震等因素的影响,麦积山现存209个洞窟没有一个是纯粹的唐代洞窟。唐代遗迹只

是在前代洞窟中保留少量雕塑和壁画。唐代的题记也只有6则,且都是标明时间的游人

刻划,类“到此一游”。而就图书文献言之,《山寺》一诗而外再无片言只语。所以,

意想研究唐代麦积山石窟景况,深入揭示《山寺》所蕴涵的相关信息无疑是必要的,也

是必须的。欣赏本诗,乍一看,分明如画;细一抠,雾中看花。诸如“野寺残僧少”的

宗教背景是什么?“麝香”是鸟是兽?“金桃”为何种水果?“悬崖置屋”和“上方重

阁”所指者何物?等等。此类问题困扰了历代的读杜、注杜之人。北宋以降,注杜诗者

从来都有“千家注”、“百家注”之类的说法,而这些“千家”、“百家”之注,具体反

映在《山寺》一诗上,相因者多,求实者少,其结果是注释越多越混乱。因此,意想全

面揭示《山寺》所蕴涵的相关信息,梳理历代与之相关的“杜注”也是必要的。

68





乱水”一作“乱石”。按注者各自的理解,各种版本的杜诗往往任选其一。麦积山前山后均有溪水横流,

“乱水”正是其真实写照。

“纤毫”一作“秋毫”。按注者各自的理解,各种版本的杜诗往往任选其一。“山寺”是写佛寺之诗,而

“纤毫”正是佛家用语,因此应以“纤毫”为准。

一、《山寺》定位

按通行的新旧杜诗注本,一致认定“山寺”即是今甘肃天水市的第一名胜———麦积

山石窟。而1980年代始,随着杜诗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对“山寺”即“麦积

山”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①其核心证据是———认为清代注家不断称引的“旧注”辗转

征引,来历不明,本非确论,终无信征。《山寺》所咏即麦积山石窟,这是我们“揭

示”的前提,如《山寺》定位不稳,则论证根基全无,一切都成无本之木。故而,对

“旧注”以《山寺》为麦积山的来由追根溯源,辨明真相,貌似累赘,无疑还是必要

的。

杜甫一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历尽人间苦难。而其身后,诗文依旧时运不济,亡

逸散失,不成全编。现存杜集最早者为北宋王洙搜罗初编、王琪重编刊刻的《杜工部

集》20卷。是为以后各种杜集的祖本。宋代,杜诗学大兴,杜甫诗圣地位确立,注杜、

解杜之作蜂拥而出。明确提出《山寺》所指者何的是《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

史》②,诗集在注“悬崖置屋牢”时引苏注曰:“苏曰,姚崇梵僧居麦积山下,以岩造成

屋,今日自为石岩寺。”点出“山寺”所述就是赫赫有名的麦积山。此书成于南宋孝宗

时。其中“苏曰”是言引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之说。诚然,所谓“苏曰”前人已辨明纯

系假托,诗集标名的“王状元”即“王十朋”也系假托,均是当时书商迎合大众心理、

借助名人以逐利之行为所致。不过,本诗集是现存最早的集注本,“其中保留了许多宋

人古注,虽杂伪注,大部分典故注释还是可靠的。”③当然,将“山寺”和“麦积山”

划等号的“苏曰”就是“宋人古注”之一。抛开苏轼的因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

有现在已不得见的某种依据,北宋文人在注《山寺》伊始,即将其定位在麦积山,《王

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所遵循的就是北宋文人的注释。“苏曰”是假冒苏轼大名,

而以“山寺”为“麦积山”的“苏曰”所反映却是宋代注家一种普遍认识。之后,有

佚名编《分门集注杜工部集》、黄希黄鹤父子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完全

继承“苏曰,姚崇梵僧居麦积山下,以岩造成屋,今自为石岩寺”一语④,进一步证明

宋代的注家———包括识见高远的黄希、黄鹤父子对“山寺”即是“麦积山”的看法是

认可的。

到了南宋另一个注杜大家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则开宗明义,在《山寺》

诗题下注云:“《天水图经》,陇城邑南唐杜工部故居、工部之侄佐草堂,在东柯谷南,

78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王廷贤:《读“陇右诗”志疑》,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编《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6~159页;张志仁:《杜甫陇右诗〈山寺〉新探》,《兰州学刊》,1999年第6

期。

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影印本,封面标名《影宋编年杜陵诗史》。

寥仲安:《杜诗学》,中国杜诗研究会编《杜甫研究论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06~307

页。

《续修四库全书》第13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1页;《四库全书》第1068册,1987

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3页。

麦积山瑞应寺上。山形如积麦,佛龛刳石,阁道回旋,上下千余尺。盖麦积山之野色

也。鹦鹉,陇外所产。山下水可涉。”①又在“野寺残僧少”句下注“寺谓瑞应寺也”。②

蔡梦弼的这条注释,在进一步认定“山寺”即“麦积山”的同时,引出一则“图经”

即地方志资料,以史料证诗,使诗题所指完全凸现了出来。此前,成书于南宋绍兴四至

十七年间(1134~1147年)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在注《秦州杂诗》之十三时引

《天水图经》曰:“《天水图经》载秦州陇城县有杜工部故居,及工部侄佐草堂,在东柯

谷之南,麦积山瑞应寺上。”③个别文字和蔡注所引不同,一个“及”更加显明地指明

———瑞应寺有杜甫及侄佐草堂在焉。《天水图经》早佚。成书于赵注之后、蔡注之前

尤袤(1127~1194年)《遂初堂书目》录《秦州图经》、《秦州志》,无《天水图经》

之目。而“秦州”、“天水”经常混同使用,颇疑《天水图经》和《秦州图经》是同

一书之异名。既然,成于南宋初年的赵注已引到《天水图经》,则“图经”定然出于

北宋。还可进一步判断,定然是“图经”记载麦积山时将山和杜甫《山寺》诗直接

勾连在了一起,于是才有赵次公、蔡梦弼的引证。注中提到的陇城县系五代后唐长兴

三年(932年)复置的陇城县④,其治地在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西,北宋时辖麦积

山,今麦积山尚存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所立《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

葬佛舍利记》碑可证,南宋时归金。蔡梦弼所谓“陇城邑南唐杜工部故居、工部之侄佐

草堂,在东柯谷南,麦积山瑞应寺上”一语则表明杜甫叔侄和麦积山瑞应寺的关系。杜

佐在东柯谷有居所,有杜诗可证;杜甫在东柯谷有草堂,有方志可证⑤。但杜甫在麦积

山有草堂,本条资料之外,不见其他史载。不过,也间接表明,流寓秦州之时,一段时

间依侄佐而居的杜甫和麦积山是有关系的。退一步讲,从北宋开始,宋人认定杜甫和麦

积山是有关系的。为明乎于此,这里引明分巡陇右道佥事冯惟讷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游历麦积山诗以作旁证,其诗题曰:“晓发麦积,寻崇果寺旧址,旁有杜公废祠,

四山迥合,风气致佳,命僧添田复之。赋此记事。”崇果寺旧址现已难觅,不过,由诗

题可判定,山寺旁的杜公废祠绝对和东柯的杜甫草堂是两码事。“晓发”而“越岭”可

判定此寺就在麦积山附近。诗有云:“故苑余云气,风寒蔓草深。龙盘标四险,虎啸护

双林。映日开微霰,披荆越细岑。今朝草堂地,还与赞公寻。”⑥其“映日开微霰”所

88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黎庶昌编:《古逸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5页。

同上。

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郭曾《读杜劄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闻一多全集》(3),北

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77页)引证本条资料时有“旧注:赵傁《天水图经》……”“赵傁曰:《天水

图经》……”等语。据林继中考证,所谓“赵傁”和“赵次公”是同一人。“则赵傁云者,无非次公壮年

后之称耳。”见上引林著之《前言》,第25~26页。

陇城县始置于北魏,属略阳郡,地在今甘肃秦安县之陇城镇。唐末废。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天水军”条“山川”之“东柯谷”说:“绍圣间,栗亭令王知彰作祠堂记

云:‘工部弃官,寓东柯侄佐之居。’”顺治《秦州志·地理志》说:“东柯南五里曰仙嘉岭,下有杜工部

草堂,前为子美村,或即北枝村,后为子美泉。其水泛出,探之莫测其底。有东柯河,故有桥其水北流入

渭。”

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天水:陇南丛书编印社,1941年,第34页。

言正是太阳初照之景观,结合“晓发麦积”也可判定由麦积到崇果寺是不会太远的。繁

盛之时的麦积山瑞应寺是由附近多个寺院组成的大型禅院,石窟附近的香积山、豆积山

等都是寺院的组成部分,崇果寺自当也在其中。身为明代名诗人,冯惟讷看到自己寻访

的杜公祠成废祠,出于对杜甫的崇敬,行使行政权威,“命僧添田复之”。这些故实都可

判定赵次公、蔡梦弼引“图经”所言“杜工部故居及工部之侄佐草堂,在东柯谷南,麦

积山瑞应寺上”的说法是有充分凭证的。因为,如前所言,麦积山附近的寺院也属于瑞

应寺单元。

赵注和蔡注为“山寺”定位确立了主基调,后来的注杜者纷纷然承接,或全文照

搬,或不标赵、蔡名而摘要转引,可能是出于自身理解不同,抑或版本不同,所引内容

有个别字句不甚相同,为比照研究方便,兹录数则。元刘辰翁(会孟)评点、高崇兰

(楚芳)编辑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有云:

梦弼曰:按《天水图经》,陇城县东柯谷之南麦积山有瑞应寺,山形如积麦,

佛龛刳石,阁道萦旋,上下千余尺,山下水纵横可涉。①

又,钱谦益《钱注杜诗》引云:

《天水图经》。陇城邑南。唐杜工部故居侄佐草堂。在东柯谷南。积麦山瑞应

寺上。山形如积麦。佛龛刳石。阁道萦旋。上下千余丈。②

又,仇兆鳌《杜诗详注》引云:

《图经》,阁道萦旋,上下千余丈者,即“山园细路高”也。其山下水,纵横

可涉者,即“乱水通人过”也。③

又,清杨伦《杜诗镜铨》引云:

《天水图经》:麦积山有瑞应寺,山形如积麦。佛龛刳石,阁道萦旋,上下千

余丈,山下水纵横可涉。④

于以上引文,兹不辨其是非。但显而易见,时有依义转引偏离初注的现象。如要求

其原始,还应以赵次公、蔡梦弼所引《天水图经》为准。

读完了诗注和诗注引用的方志,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一统志性质的地理总志《方舆胜

览》。本志成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时间较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略后,

作者是理学家朱熹的受业弟子祝穆。志书卷69“天水军”下两条目直接和《山寺》相

关。“山川”之“麦积山”言:

在天水县东百里,状如麦积,为秦地林泉之冠。上有姚秦所建寺。杜甫秦州

《山寺》诗“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即此。山之北曰雕巢谷,又有隗嚣避署

宫,对面瀑布泻出于苍崖之间,亦胜景也。又有魏乙弗后墓。李师中诗曰:“路入

青松翠霭间,斜阳倒影下溪湾。此中猿鹤休相顾,谢傅东归自有山。”⑤

98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四库全书》第1069册,760页。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49页。引文标点依本书。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03页。引文标点依本书。

[清]杨伦:《杜诗镜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4页。引文标点依本书。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10~1211页。

“寺院”之“瑞应院”言:

在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象,转崖为阁,乃秦川胜境。又有隋时

塔。杜甫诗:“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五代王仁裕诗:“蹑尽悬崖万仞梯,等

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顾群峰小,掌上平分落日低。”①

“麦积山”、“瑞应院”在记述时分而别之,其实是一码子事。麦积山说的就是麦积山石

窟,而石窟寺是开凿在岩壁上的寺院,石窟寺和瑞应院(寺)合起来就是山寺。作为一

方自然人文状况实录的地方志为“山寺”两设条目,两引杜诗,研究者总不能视而不见

将其强行撕开吧!

《四库提要》对《方舆胜览》有一个评价:

书中体例,大抵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险要他志乘所详者皆

在所略,惟于名胜古迹多所胪列,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

考证而设,名为地记,实则类书也。②

或以此作为依据,证《方舆胜览》失志乘古法,“麦积山”、“瑞应院”所云乃缘诗异

说。其实,对四库馆臣的偏颇之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有一段精彩的驳议:

一部书只要内容记载的是地理,就是地记,没有理由说哪几项阙略了就不能算

地记。各种地志各有所详所略,并不一样。《提要》所谓他志乘所详的那几项,其

实他志乘并不一样都详。《元丰九域志》的建置沿革很简。《舆地广记》根本不载

疆域、道里、户口。至于关塞险要,则唐、宋地志都不详。怎么能说阙略了这几项

就不算地记?更没有理由说多载了名胜古迹、诗赋序记,就不是地记,是类书。名

胜古迹本是地志应有的内容,诗赋序记只要与一地风土有关,当然可以收入地记,

怎么能说多了就算类书不算地记?③

很清楚,《方舆胜览》并未因《四库提要》的失实评价而价值降低,更不能以《提

要》评价为据而否定《胜览》所列“麦积山”、“瑞应院”的史料价值。正是由于本志

“惟于名胜多所胪列,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使我们时至今日还有幸能看到宋人关于麦

积山石窟的梗概记述。由《胜览》作者祝穆自序知,其“酷好编辑郡志”,至于不能自

已,“所至辄借图经”。《胜览》就是在这样大量积存以图经为主的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完

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胜览》有关“麦积山”、“瑞应院”的记述是由来有自的。举

一例,本志“麦积山”所引李师中的诗就刊刻在麦积山石窟第168号崖阁,至今清晰可

见,系熙宁三年(1070年)李师中与吕大忠等人同游麦积山时所作。是为麦积山最早

有记年的名人诗作题刻。④

千百年来,麦积山和诗圣名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知勾起过多少人的美好向

往。麦积山现存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所立“甘茹诗碑”有云:“地因庾碣重,寺

以杜诗雄。”高瞻远瞩,将杜甫《山寺》和庾信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等

09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下),第1211页。

《方舆胜览》附录《四库全书方舆胜览提要》,同上书,第1239页。

谭其骧:《影宋本方舆胜览前言》,同上书,第1249页。

张锦秀:《麦积山石窟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量齐观,并道出“庾碣”、“杜诗”对麦积山石窟的重要意义。

行文至此,我们再换个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一)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秦州作过一首名为《山寺》的诗作该是没问题

的。

(二)唐代秦州有史可考的佛寺有崇宁寺(在天水市秦州区北山皇城)、永宁寺

(在天水市秦州区东五里铺)、南郭寺(在天水市秦州区南慧音山)、大云寺(在天水

市秦州区关子镇)、太平寺(在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应乾寺(宋称瑞应寺,即今

麦积山石窟)、灵应寺(在天水市麦积区仙人崖)等。①这几座寺院中,永宁寺、大

云寺、太平寺建于平地闹市区,“山寺”可能完全可以排除。南郭寺、崇宁寺在南北

两山浅山头,勉强可以称作山寺,但此两寺从来就不是石窟寺,显然没有“山园细路

高”、“悬崖置屋牢”的任何迹象,完全可以排除。所以,能称作“山寺”的寺院只

有麦积山的应乾寺和仙人山的灵应寺了。灵应寺当在今仙人崖玉皇峰南麓,绝壁崖面

有高大的悬塑和摩崖小龛遗迹,据考始建于北魏。②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2《建

置》所载“千佛洞,东南百里万仞悬崖之上,洞内有泉,不溢不竭,水最清冽,盛署生

寒。”正是此寺,“灵应”二字概因“不溢不竭”的神泉而得。由“千佛洞”之名也可

知这是一处以悬塑千佛为基本特征的石窟寺,就现在残存景象观察,连栈道都没有,更

无论“悬崖置屋牢”了。因此,灵应寺也可排除。能满足“山寺”条件的就只有麦积

山的应乾寺了。③

或以为《山寺》不言庾信铭,王仁裕《王堂闲话·麦积山》不提“山寺”,故而怀

疑《山寺》和麦积山的关系。实则诗人就是诗人,我们没必要规定他写什么或不写什

么?《全唐诗》有关寺院的诗多的是,全都是诗人托物寄情之作,如以国画作喻,属

“写意画”之流,寺院基本上是诗人抒发情怀的凭借物,谁也不能指望通过某一首诗得

到方志记物的效果。程千帆先生《杜诗镜铨批抄》对《山寺》的评价公允公正,值得

记取。

今麦积石窟已大显于世,惜其时公不以椽笔写之。大约为诗亦看机缘,看兴

会,不能如《儒林外史》丁言志所言“我不信,那里有这些大名士聚会竟不做诗的

也。”④

最后,再提供一条古人带有考古性质的证据。今麦积山第5号崖阁中龛、龛口左侧

下部留有北宋陕西转运副使蒋之奇元丰四年(1081年)行书题记一条,云:“蒋之奇登

麦积山,观悬崖置屋之处,知杜诗为不诬矣。元丰四年三月二十六日。”⑤

19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著录秦州佛寺六所:崇宁寺、法镜寺、灵应寺、瑞应寺、太平寺、永宁寺。

而其中“瑞应寺”应名“应乾寺”,法镜寺当属成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55~256页。

董玉祥:《仙人崖石窟》(上),《敦煌研究》2003年第6期;《北道区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年,第255~256页。

麦积山佛寺,北魏名石岩寺,隋名净念寺,唐名应乾寺,北宋名瑞应寺。

《程千帆全集》第九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麦积山石窟内容总目》,《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2期,第29页。

一句话,各种迹象表明,北宋人始注杜诗之时即根据他们掌握的资料,将“山寺”

定格在了麦积山。注释传承有序,有根有据,以“莫须有”的心态棒打“山寺”和

“麦积山”这一对联姻千百年的“鸳鸯”,实在是大可不必!

二、“野寺残僧少”的社会背景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中经西魏、北魏、北周、隋等朝,佛教

持续兴盛,虽有周武灭佛之举,就石窟考古情况来看影响不大。至于寺僧人数因资料所

限,无法准确判断。兹举一传一碑两条资料,或可见其端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

11《玄高传》有云:

……高策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

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

仅此一例可见麦积山的寺僧数量是惊人的。又,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所立《四

川制置使给田公据》碑有云:

昨缘开禧兵火之后,于嘉定元年,有忠义首领□□□□李实、强德、张钧等

前□□寺搔扰钱物,不满私意,便行扰劫,本寺钟锅两件,计铁壹万柒百斤及将

本寺布种。二年,地利部领凶徒各持刃器,强收了当,使本寺僧行数无食,游散

四方。①

宋代本佛教的衰退期,而锅钟两件即有10700斤,足见寺僧人数也是可观的,由此可想

见佛教兴盛之时,僧寺人数当是颇不少。而《山寺》之首句何而开门见山点明“野寺残

僧少”呢?

对此疑问,学界多将原因归结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大地震。的确,

这是一次罕见的大地震,秦州城城垣官署俱毁,压死吏民4000余人,官署也因此而迁

至成纪之敬亲川(今甘肃秦安县叶堡川)。②据估算震级达7级,烈度9度。③这次地震

对麦积山石窟造成的结果也是灾难性的,窟群中间部分及东崖上部大面积塌毁,从此窟

遂成为东西二部。④不过,杜甫游历麦积山是在地震过后26年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单纯的地震影响不至于还是严重异常吧?将杜甫《山寺》从整体上理解为“可证

麦积山在开元地震大崩塌之后和尚外流、寺院荒芜,山前乱石嶙峋,周围野兽出没,一

29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张锦秀:《麦积山石窟志》,第171页。

《旧唐书》卷8《玄宗上》:“(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庙宇及居人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

以下四千余人,殷殷有声,仍连震不止。”《新唐书》卷35《五行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秦州地

震,西北隐隐有声,坼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庐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新唐书》卷40《地理志》:

“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本治上邽,缘地震徙治成纪之敬亲川。”

天水地区地震办公室:《天水地震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第42页。

何静珍:《麦积山石窟大事记》,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8

页。

片荒凉冷落而又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①是不尽合理的。实际情形是玄宗朝的宗教政策

导致了麦积山的佛教由盛转衰,大地震只是雪上加霜。

初唐,佛教承接隋朝以来的发展势头,非常繁荣,至武则天执政时进入狂热发展

期,多达数十万的滥僧充斥于世,造寺开窟运动热火朝天,也由此构成严重的社会问

题。唐玄宗登基之后,接受宰相姚崇建议,着手整顿佛教。从开元二年(714年)起,

先后颁布《禁创建寺观诏》《禁百官与僧道往还制》《禁坊市铸佛写经诏》《令道士女冠

僧尼拜父母敕》等诏令。勒令伪滥僧还俗,严格限制僧尼人数;禁止创建寺院,控制维

修旧寺;禁止坊巷之内,开铺写经,公然铸佛;整顿佛寺,约束僧尼……如此等等,使

佛教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扼制。②麦积山“野寺残僧少”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玄宗

朝抑佛政策的直接反映。地震等自然因素是起作用的,但相对于朝廷的禁佛令即政治原

因所起作用而言当是次要的。准确地说,是玄宗朝抑佛政策的主因和地震双重因素导致

了“野寺残僧少”的局面。杜甫秦州诗涉及麦积山应乾寺及太平寺、崇宁寺等几座寺

院。咏太平寺时,有云:“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咏崇宁寺所在的隗嚣宫时有云: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足见在玄宗朝秦州佛寺有整体败落的趋势。玄宗之后,遭

“安史之乱”重创的唐朝已是繁盛不再,造大佛、开大窟之风也只能是渐行渐远了,葺

废寺之财力越来越少了,麦积山石窟便“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强调一下,麦积山佛教之衰败主要是从“残僧少”三字体现出来的,“野寺”只是

“在野之寺”的意思,并无衰败的含义。上古时代就将城中居人称国人,将郊外居人称

野人。“野寺”说的是寺院所在远离闹市,僻静安闲,跟大多数人理解的“衰败”是沾

不上边子的。唐诗中咏及寺院,“野寺”是常用之词。如岑参《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

之“野寺荒占晚,寒天古木悲。”白居易《题报恩寺》之“野寺出入境,秋景属闲人。”

杜甫本人咏寺尤其喜用“野寺”一词,如:《谒郑文公上寺》有云:“野寺隐乔木,山

僧高居下。”《奉陪郑附马韦曲二首》有云:“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游修觉寺》

有云:“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梓州所作《山寺》有云:“野寺根石壁,诸龛遍崔

巍。”“野寺”之“野”所表达的是寺的处所环境,也是一种诗所需要的境界。

三、“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本来是描写山寺的诗,中间插了这么鲜艳的惬意的一联,于平凡中见神奇,这正是

老杜的过人之处,联想到他的“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

斜”等联句,就知道,在杜甫那里,神来之笔原本很是寻常。针对此二语,蒲起龙《读

杜心解》评论:“山野荒墟中,废寺如画。”③是得其真昧者。而历代注家纠缠不清的是

39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何静珍:《麦积山石窟大事记》,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8

页。

[日本]砺波护著,韩升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0~83页;薛平拴:

《论玄宗朝的宗教政策》,《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蒲起龙:《读杜心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94页。

“麝香”、“鹦鹉”两种动物,和“石竹”,“金桃”两种植物。重三沓四转引,始终道不

清,说不明。现在,我们以杜甫好友岑参的诗做参照试解之。

岑参《题金城临河驿》云:“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①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年),是岑参第一次赴安西途中经金城临河驿时所作。时间在杜甫作《山寺》之前

6年。杜甫和小他5岁的岑参为因文订交的挚友,其《奉答岑参补阙见赠》有云:“故

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白头翁”是杜甫自谓,二人在长安之日,切磋诗文心得,时

有往还。联系到这些实情,加之金城、秦州风物相近,即可推断,杜之“麝香眠石竹,

鹦鹉啄金桃”其实就是从岑参“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化出的。②岑参描绘的是金

城临河驿庭院的景象。临河驿即唐代设在金城关的官道驿站,濒临黄河,既是邮驿站

点,也是客栈,和唐朝其他地方的驿站一样,花木扶疏,好鸟相鸣。于是岑参有“庭树

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句。这是针对驿站庭院花园而言的。明乎此,则麝香是鸟是兽就

很好判断了。试想,如不是专业养殖场,庭院之中能有鹿属的麝吗?再者,“园花”即

园中之花木能隐身材高大的麝吗?很显然,岑参诗中的“麝香”是鸟而不是兽。推而及

之,由岑参诗化出的杜甫诗中“麝香眠石竹”的“麝香”也是鸟而不是兽。“麝香眠石

竹”即麝香眠于石竹。石竹属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簇生,直立,上部分枝。

叶似小竹叶而细窄,亦有节。花呈鲜红色、白色或粉色。麦积山所在的小陇山林区多

有,生于向阳山坡草地及岩石缝间。因花色较多,亦被栽于庭院作观赏植物。③唐诗不

时有咏石竹者,多和寺僧有关。如顾况《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

浅紫,深浅红。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上人心中如镜中,永日垂帘欢色

空。”杜甫见到的也可能是僧院之物,作为寺院标志物之一便引入诗中。弄清石竹为何

物之后,试想一下,身材高大的麝能眠于低矮丛生的石竹中吗?也可证麝香是鸟而不是

兽。再者,生性机警,喜深山老林生活的麝也是不会眠于道旁或庭院的。《黄氏补千家

诗集注杜工部诗史》引苏注云:“麝香,鸟名;石竹,野花。麝香之鸟骨极小,石竹之

花微弱丛生而纤短,麝香所以能眠。释者以为麝鹿也,岂能眠于石竹。或以释者为

是。”④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云:“麝香,小鸟,陇蜀人谓之麝香鹩,或云鹿也。

石竹,绣竹花也。僧舍多种之也。”⑤以上两注可为“麝香”正解。

“鹦鹉”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山寺》之外,《秦州见敕目……》有“陇俗轻鹦

鹉”句。秦陇多产鹦鹉,自古而然,《旧唐书》卷29《音乐志》有云:“鹦鹉,秦陇尤

多,亦不知重”。而麦积山所在的小陇山林区古代亦多产鹦鹉,据顺治《秦州志》:“又

二十里曰仙岭,其岭有仙坪,其平如掌,多猿猴、鹦鹉。”这里所谓仙岭在今甘肃天水

49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寥立注:《岑嘉州诗笺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75页。

另如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有云:“鱼龙川北盘溪雨,鸟鼠山西洮水云。”杜甫《秦州杂

诗》之一有云:“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借鉴成分也是很明显。

安定国:《甘肃小陇山高等植物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53页。

《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392页。

黎庶昌编:《古逸丛书》,第275页。

市麦积区利桥乡,距麦积山数十里,鹦鹉本飞翔之物,利桥之仙岭有,说明麦积山亦

有,明清时有,唐代当大有。旧注多引弥衡《鹦鹉赋》“命虞人于陇坻”或引《异物

志》“鹦鹉三种,交州、巴南尽有之。”作注,均不得要领。

关于金桃,据《旧唐书·西戎传》,中亚昭武九姓之一的康国于唐贞观十一年(637

年),“又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于苑囿。”旧注多引这条史料当“鹦鹉啄金桃”之

注。其实,康国贡献的金桃,在唐,是金贵之物,只在皇家御苑栽植,唐诗人齐己《寄

朱拾遗》有云:“一闻归阙下,几番熟金桃。”其他地方那有资格栽种。正如谢弗《唐

代的外来文明》所言:“目前还没有记载表明,这种金桃曾传播到长安御园之外的地方,

甚至就是在御苑中,七世纪之后也没有金桃的存在。”①换言之,杜甫每每以“塞上”

称之的秦州山野是不会有康国所贡金桃的。《山寺》所谓“金桃”当是麦积山一带多产

的山核桃、山毛桃之类野果。光绪七年(1881年)秋,一个和杜甫游历麦积山相同的

季节,秦州进士任其昌等游历麦积山,有《游麦积山记》,文中有言:“饭已,导上牛耳

堂,取道寺南转西,路稍平,旁有山桃,食之甘酸。”②依此,我们可肯定,《山寺》之

“金桃”就是当地土产的山桃。

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集赵注《山寺》有云:“此篇实言山寺之景物

耳。石竹,山中绣花竹也。麝香、鹦鹉,言僧家所养者。”③《杜诗详注》引赵云:

“鹦鹉二句,本状寺之荒芜,以秦陇所产禽兽花木言之,语反精丽。”④我的看法,正如

杜诗言“陇俗轻鹦鹉”,麝香、鹦鹉之类大抵不会是僧家所畜,倒是石竹、金桃可能就

是佛寺庭院之物。《山寺》引入动植物既不是单纯写景,也不是突出“寺之荒芜”,而

是要突出一种佛国的境界。正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思。”主旨在禅、在佛。

四、《山寺》所咏和麦积山石窟外观

《山寺》所咏述及麦积山石窟外观的有“山园细路高”、“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

牢”、“上方重阁晚”数语,试对照言之:一来纠旧注谬误;二来进一步揭示《山寺》

所蕴涵之麦积山石窟信息。

第一,“山园细路高”。“园”当是“圆”音同形近而讹。“山园(圆)”不是山上

“所以树果也”之果园,而是指寺所依托的麦积山形是“圆”的。事实上,麦积山巅尖

而小,只一隋塔而已,根本不可能有“园”。而“山圆”正合《太平广记》引王仁裕

《玉堂闲话》所谓:“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⑤《说文解字》:“团,

圜也”、“圆,圜全也”。“团团”即圆圆貌。“山园(圆)所言正是麦积山外观轮廓形

59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美]谢弗著,王贵玉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第43页。

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293页。

仇兆鳌:《杜诗详注》,第603页。

《太平广记》卷397《麦积山》,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81页。

状。“细路高”言麦积山石窟石道和栈道。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有

云:“鸟道乍穷,羊肠或断。”①“鸟道”、“羊肠(小道)”和“细路”完全合拍。明甄

敬《登麦积岩三首》有云:“鸟道悬青障,龙宫宿紫烟。”亦可证。说明麦积山石窟下

之“细路”由来已久。

第二,“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乱水”,旧注均引《尔雅·释水》曰:“正绝

曰乱”,或引《诗经》“涉渭为乱”。似是注解,实则不知所云。实际情况是,麦积山后

有发源于香积山的永川河,北流入渭;麦积山前亦有一永川河的支流。“南北两涧,分

流其下,水声阵阵,如鸣珩。”②因此,到麦积参佛,度“乱水”是必然的。兹引诗

文片段数则即可明了。清王际有《登麦积山》有云:“游罢石云携满袖,一湾流水送余

归。”③清任其昌《至麦积山》有云:“孤峰立当路,流水绕其足……风泉鸣虚籁,锵锵

动寒玉。”④民国罗家伦《游麦积山》有云:“午余乘兴策倦马,白雪寒云据远峰。暮色

转深溪水黯,石磨号铁火星红。”⑤又在寺院留联云:“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又

霍松林《……午后登麦积山……》有云:“绕足千溪水,入眼万壑云。”⑥可见《山寺》

所谓“乱水”是麦积附近及山下乱流之溪水,朝山之人必经此千折之水。“乱水通人

过”指此。“悬崖置屋”是总言麦积山崖面的窟、龛和崖阁,正是王仁裕《玉堂闲话·

麦积山》所言:“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之情状。⑦“牢”和

“乱水通人过”的“过”相对,是动词,是“牢固”之意。《杜诗详注》说成是“牢

屋”,不确。现麦积山距地20~80米崖面有历代洞窟209个,即留存至今的悬崖之

“屋”。

第三,“上方重阁晚”。“上方”,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引赵次公注:“上方,

言在山上之方境也。”⑧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邵注曰:“上方谓僧之方丈,在山顶

也。”⑨《辞源》释“上方”为“地势最高之处”并引“上方重阁晚”为证,或将“上”

和“方”拆开,单释“方”曰“并列,并排”,并将“重阁”释成“一层一层的栈

道。”lu俱误。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山寺》是写佛寺的。“上方”实指佛寺本身,与此相

对,佛寺住持称“上人”,杜诗中将他在秦州相逢的故旧赞公和尚称“赞上人”即是。

对此,我们引丁福宝《佛学大辞典》“上方”条作解:“上方者,原为称山寺之佛寺,

今呼住持之人名上方,因其所居在寺之最深处也。”lv原来“上方”之本意就是“山寺

69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lu

lv

[清]倪著,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672页。

任其昌:《麦积山游记》,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第44页。

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第35页。

同上,第37页。

刘大有:《诗人罗家伦抗战时期在天水的诗作》,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水文史资料》(第五辑),

第140页。

张锦秀:《麦积山石窟志》,第282页。

《太平广记》卷397《麦积山》,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81页。

《四库全书》第1068册,第364页。

仇兆鳌:《杜诗详注》,第604页。

李济阻等:《杜甫陇右诗注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2页。

丁福宝:《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34页。

之佛寺”的专称。如不放心,兹举唐诗几例作证,刘商《题山寺》有云:“更有思归

意,晴明陟上方。”刘长卿《登思静寺上方题修竹茂松》:“上方幽且暮,台殿隐蒙笼。”

孟郊《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昨日到上方,片云挂石床。”姚合《谢韬光上人》:“上

方清净无因住,唯愿他生得住持。”很清楚,“上方”的确就是“山寺”。“重阁”即错

落分布在麦积山崖面的层层崖阁建筑。“重阁”作为石窟的代表物进入诗中,一说明崖

阁形制独特,蔚为壮观;同时说明唐代的麦积山崖阁数量颇不少,很是惹眼。崖阁建筑

形式是将屋宇建筑(民族的)和佛龛建筑(外来的)完美结合,檐柱在外,龛室其里,

可理解为建在悬崖上的特殊礼佛室屋。有些洞窟外面还有木建栈阁。五代之时王仁裕题

壁留诗天堂洞(今已不存)就是一处崖阁建筑,其诗有云:“檐前下视众山小,堂上平

分落日低。”为清楚起见,再引新编《麦积山石窟志》一段文字加以说明:“洞窟中的

崖阁,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所谓崖阁,是指建造于崖壁间的殿堂或屋宇式建筑,主体

部分依壁开凿,有的外部还辅以木构部件等。北魏至隋均有开凿。现存庑殿顶崖阁5

座,平顶型崖阁2座,廊道式崖阁2座,栈桥式崖阁1座。所有崖阁中,以庑殿顶崖阁

最为著名。此种崖阁均为前廊后室,上雕正脊、鸱尾、瓦垅、檐、椽、额枋、斗拱等,

下雕檐柱、长廊、窟龛等。其中第4号崖阁(又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全长

30余米,雕刻精美,宏伟壮观,是现存崖阁中的佼佼者。”①,“晚”是说登阁时间是夕

阳西下时分。《山寺》的最后一句“百里见纤毫”之“纤毫”也是佛家常用语,指极其

细微之物。杜甫《夏夜叹》有云:“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百里见纤毫,是用夸

张的手法衬托“重阁”之高危。麦积山石窟现存唐人题记六则:分布在第7窟、第108

窟、第114窟、第127窟(二则)、第135窟。这些石窟距离地面较高,想必和唐人喜

登高有关。按诗意,杜甫定然是登上了麦积山极高处的某一阁,极目远望,于是有“百

里见纤毫”之感。

五、结语

麦积山石窟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而文献资料向来稀少,但在为数不多的文献资

料中,以北周庾信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唐杜甫的《山寺》、五代王仁

裕《王堂闲话·麦积山》最为重要。大唐盛世,直接描绘麦积景象的资料只杜甫《山

寺》一诗,然近年来怀疑之声不断,为正本清源,特著此文指明真相———“山寺”只能

是麦积山石窟,同时一并对此诗古今注重新审视,力图还《山寺》佛寺之诗的本来面

目。在此基础上,诗史互证,力图全面揭示《山寺》所蕴涵唐代麦积山石窟信息,从而

勾画出其轮廓,为麦积山石窟史添一诗证。雪潇同志在《当年杜甫在秦州之十三———麦

积山》中说:“好多人怀疑杜甫《山寺》不一定写的就是麦积山,但作为一个天水人,

从感情上讲,我真希望学者们能通过更为深入与有力的研究和证明:杜甫的《山寺》写

79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

①张锦秀:《麦积山石窟志》,第15页。

的就是麦积山。”①这里,我不敢打保票说我的研究和证明就是深入与有力的,但我对

《山寺》研究和证明是力图拿证据说话的,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没有把握,一股脑儿

端出来,请方家指谬。

(作者简介:刘雁翔,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甘肃天水,741001)

收稿日期:2007年4月27日

·书讯·

德国学者茨默的

《佛教与回鹘社会》(中译本)在中国出版

《佛教与回鹘社会》(中译本)2007年5月在中国

民族出版社出版。作者茨默是德国著名的回鹘文专家

和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回鹘文文献刊布者和研究者。

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兼通多种语言的优势和直接占

有柏林藏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书的有利条件,除引用

大量已刊布过的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外,还引用了不

少尚未发表过的回鹘文资料。以这些由古代回鹘人自

己书写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其中的题跋资料为基础,

本书论述了佛教在回鹘的流传情况及其与回鹘社会状

况的密切联系,见解新颖,资料详实,将回鹘文佛教

文献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译者为回鹘研究

专家桂林、杨富学。定价16元。

(民族出版社汉一室冯敏)

89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①雪潇:《当年杜甫在秦州之十:麦积山》,《天水日报》,“陇东南周刊”,2005年11月27日。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