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敦煌文化
2012-12-05 | 阅:  转:  |  分享 
  
前往兰州讲学的南华大学郑阿财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即使打国际官司也无济于事。“与其旷日持久地打国际官司,对簿公堂,
伤彼此感情,不如加强合作。”郑阿财希望更多站在学术的立场,“不一定强求文物为我们所有,但求为大家所用。”????在他
看来,文书的回归实属困难,“真正回归是不可能的”,可以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书象征性地表达意愿,也是对全体国民有一个交代。敦煌
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以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
闻名于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就相当于当今的香港、上海,是当时的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重要的通商口岸
,在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中起着其它城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敦煌可以这样解释:

敦煌介绍敦,大也;煌,盛也足见当时的地
位。公元前11世纪敦煌已有少数民族居住,《史记.大宛列传》记月氏族居于敦煌与祈连之间,“敦煌”一名就从此明确见于史册上。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
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
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
等广泛领域。敦煌的多元化敦煌,历经沧桑,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
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造就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使这个地域变得更加神奇……不得不提到的就是
莫高窟。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法良禅师曾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莫高窟在北魏、西魏、
北周时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为兴盛。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又称
“千佛洞”。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
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
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
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莫高窟的丰富收藏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
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
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
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莫高窟具有的文化遗产、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
是无法代替的。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
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
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莫高窟的佛教价值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
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了东方女性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
称为“东方圣母”。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
,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莫高窟掠夺史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
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
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
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
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
的中国的灿烂文化。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
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敦煌文书的流
失,是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代表和缩影。而百年敦煌文书的沧桑史,折射着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百年历史。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
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
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
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敦煌文书的发现,可谓生不逢时。1900年6月22日,在中国
西北之一角的敦煌,王道士偶然间打破壁画,惊讶地发现有一个洞口,里头有“白包无数,充塞其中,装置极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十卷。复有佛帧
绣像等则平铺于白布包之下。”????而此时,清王朝摇摇欲坠。东边,八国联军的枪炮攻破了天津的大沽炮台,正在赶往北京的路上,眼看
清王朝都城不保。107年后的今天,作为国内研究斯坦因的权威学者,王冀青教授连连叹其不幸,“敦煌文物刚好在1900年发现,确实不
幸,它的命运明摆着只有一条,我们这个民族保不住它。”失落的敦煌文物到底谁之罪外因:斯坦因:英国探险家,通过称自己
是来敦煌取经骗得了王道士掌握的大量敦煌文物,回国后受到热烈追捧,其运走的敦煌文物大部分藏于大英博物馆;华尔纳:哈佛大学
考古调查团领队,1924年1月达到中国,他在石窟剥离下26块壁画,搬走了一尊菩萨像,他甚至带了几车胶布去剥取壁画;张大
千:张大千崇拜北魏隋唐风格,为了临摹,他不知轻重剥离了西夏、宋元的外层壁画。由于他根本不具备现代知识概念和相应的能力,经他剥离的外
层壁画完全被破坏。北大教授向达正在此地考察说:张大千氏以一江湖画家,盘踞此间……尤其令人愤恨者,为擅自剥离壁画。“新
疆巡抚何秋辇:负责运送敦煌文物到北京,却先运到他家截留,把卷子中较长者,截割为数段以充数。这批卷子被其子女以日金8万出售给日本东方
学专家羽田亨;内因:王道士:从他手中敦煌文物流失,但是至死也不明白,人们为何要责难他清政府:1.清政府的危
险处境和软弱无为.2.由于闭关锁国所造成的人民文化和意识低下.在一个现代文化.经济和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清
政府却不与国外进行任何的文化交流.导致的结果.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一个伟大的帝国的衰落之后都有各民族文化的入侵,导致文化的合流和技术
的发展.到新帝国的诞生.据分析,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
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
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清政府对斯坦因盗走敦煌宝卷一事不闻不问,
这一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卖走6000余件写本。由于希
伯和精通汉文,所以他挑选的卷子更有价值。希伯和将这些遗物运往法国时,在北京将其部分卷子装裱,并且在六国饭店展览了这些文物。1914
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卖走经卷600多件,装满了5大箱。辩护在此期间,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
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不同数量的经卷。这些人如此行事,也从来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当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学者不远万里
来到莫高窟探宝,可不知中国的学者都到哪里去了。?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
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即便"十年浩劫"中敦煌本地也曾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其下落可想而知。大量经卷的散失,
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
大的愤慨。所以,当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
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在王圆箓看来,他宁肯把
全部卷子卖给斯坦因完整地保存起来,或是由他自己保管,也不愿让卷子受此劫难…….?1931年王圆箓在敦煌去世
,他的墓塔如今依然矗立在莫高窟的大门前,世界各地慕名而来游客经过他的墓前,是感谢还是怨恨呢?敦煌文书四分五裂的现状,100年来
,始终深深刺痛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学者。?文书已然流散,研究岂能再落人后??藏经洞文物的流散对中国学界是个惊醒,关于历史学的概
念从此发生了现代转化。敦煌学的雏形,也由此起步。最早提出“敦煌学”概念的,来自于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在那篇著名的序言里,陈寅恪这
样说,敦煌学“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其愤慨之情跃然纸上:“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现之佳品,不流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
。”????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不少中国学者远赴欧洲,查阅已经流失的敦煌文书。伦敦、巴黎的异国他乡留下一批中国学者孜孜以求
的寻梦足迹。????1934年,北平图书馆派王重民前往巴黎。有人统计,王重民在5年间,把节假日计算在内,除去占用了近一半时间看
太平天国的史料,他每天要看五六个敦煌卷子,并做详细抄录,这还不包括他对伯希和劫经进行编目。????此外,王重民还拍摄了3万多
张敦煌遗书和其他古籍的缩微照片。先行翻阅,摘录题跋,叙其梗概。在学界享有盛誉的《敦煌古籍叙录》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敦煌学的研究。
在一封写给胡适的信中,王重民说:“重民在欧洲流落了几年,受了不少洋气,也算看了一点洋玩意儿(在东方学方面),所以图强之心非常迫切。
”????另一位派往伦敦的向达备受刁难和白眼,生活津贴无着落,但忍辱负重,或抄录,或拍照,或做卡片。值得
一提的是,在国内,1925年,在藏经洞发现25年之后,中国学者陈万里终于第一次踏上西行的旅途。临别,学界名流相送,赠言、留影让陈万
里深感难忘。????有人说,这是中国敦煌学史上感人的一幕。身负重托的陈万里不负众望,此行不但粉碎了华尔纳
再次盗宝的阴谋,而且在3天15个小时里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回眸百年,常书鸿的名字不得不提。国立敦煌艺术研
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在常书鸿的带领下,研究人员住破庙马厩,食苦水和面,在满眼风沙的塞外,修筑围墙,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
??两年之后,妻子毅然离开。先是不辞而别,然后登报离婚。而常书鸿选择了坚守。????“文革”十年,敦煌学的研究在祖国大陆几乎停滞。?1981年,日本学者藤枝晃在中国讲学时,曾直截了当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句话,刺痛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1983年8月15日,注定要写进中国敦煌学史。这一天,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在兰州举行。李并成教授作为代表列席此次会议。他还清楚地记得,来自各地近200名专家云集兰州,兴奋地讨论着,交流着。????1988年,敦煌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当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季羡林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时,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学者报以热烈的掌声。藤枝晃应邀其中。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