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然保护区
http://www1.cfsdc.org/wwwroot/baohuqu.htm
贵州国家级保护区(共7个<缺2>)
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国家级
批准文件:国务院文件国发(86)75号
同年10月,成为中国第二批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管理机构名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三星西路17号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地理坐标: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总面积为41900公顷,其中核心区25800公顷,缓冲区2800公顷,试验区13300公顷(其中旅游小区1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brelichi、珙桐DavidiainvolucrateBaill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0%。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区内有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珙桐林等44个不同的森林类型。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孑遗树种珙桐,除大量零星分布外,还有13个分布成片的珙桐林,总面积达80余公顷,是当今世界上最集中的野生分布区。另外,梵净山冷杉残遗群落,不仅是梵净山的特有树种,也是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梵净山区内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木本植物90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
野生动物1004种另4亚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91种另4亚种,两栖爬行类75种,鱼类48种,陆栖寡毛类21种,昆虫类60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brelich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Andriasdavidianus、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等29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的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目前已达750只左右,它唯一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内,是我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是贵州梵净山保护区的“珍品”,是世界的“瑰宝”。
梵净山自古享有盛名,为黔境胜地。据铜仁府志记:“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群峰耸峙,分为九支,中涌一峰其千纫,……跻顶千里风光一览而尽,有拜佛台、香炉岩、棉絮岭、炼丹台、藏经岩、定心水、九龙池、万卷书、一天门,山下有九十九溪环绕纡折,不独为黔中之胜,概也宇内壮观也。”梵净山既有黄山之美,又有峨眉之秀,实为难得的旅游胜地。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一直都很重视科研、科技工作,并根据自身的实际,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科学研究项目,如中美梵净山环境监测、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月亮山林区科学考察等。独立主持完成了多项科学研究课题,如黔金丝猴的野外生态调查、黔金丝猴的人工驯养及繁殖技术研究等,并确立了以“科研为先导、管护为基础、协调作保障”的管理方针,保护管理、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管理局通过制作保护区的图文、影视资料对外宣传保护区的情况。举办夏令营、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动植物标本,对中小学生进行大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利用宣传牌、标语、通告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保护区管理局与周边各县、乡(镇)建立了森林防火专业队和与义务消防队。保护区成立二十多年来,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并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87-89年度、90-92年度99—2001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2)社区参与
通过保护区不断地努力,已使周围各部门和区内外群众逐步认识到保护区的成立与其自身的利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逐步体会到保护区的重要性,提高了自然保护意识,因此积极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中来。
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级别:国家级
批准文件:国办发[2001]45号
管理机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雷山县城内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东南部,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地理位置东径108°5′—108°24′,北纬26°15′—26°32′,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极为明显的分水岭高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环境。
保护区总面积为47300公顷,其中:核心区13357公顷,实验区33943公顷。区内有林地面积3607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是以保护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各类生物近2000种,材用、药用等经济植物类就达1000种以上,是个难得的物种基因库,加之保护区地史上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植物避难所。经考察,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达43种,特别是活化石植物—秃杉(TaiwaniaflousianaGaussen),乃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树种。由于雷公山的秃杉林群落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原生性较强,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林的研究基地。区内还有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Hand.-Mazz)、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十齿花(D.siniscusDunn)等8种二级保护植物。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经鉴定的动物种类有518种,分属132科39目。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Macacamulalta)、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水獭(Lutralutra)、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金猫(Profelistemmincki)、林麝(Moschusberezovskii)、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大鲵(Andriasdavidianus)、细痣疣螈(Tylototriton)等23种。
雷公山森林植被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对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流量的补给和调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维持黔东南地区生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而且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资源的重要维持者。
雷公山是苗岭山脉主峰,也是黔东南自治州最高山地,巍峨拔挺,雄伟壮观;“万木之王”的秃杉,苍翠浓郁;溪水晶亮透明,常年流淌不竭;瀑布垂直飞泻,随处鸟语花香。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到处分布着别具一格的悬虚造型的苗家木楼。苗家姑娘银装闪烁,山歌芦笙响遍山野,翩翩起舞于山花丛中。这诗画般的境地和风土人情,早已吸引着中外游客前往观光。特别是在玉兰花、杜鹃花盛开的春季,游客络绎不绝。保护区内还有苗族英雄张秀眉抵抗封建统治的遗迹文物。这里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路过的地方,至今在雷公坪、西江和台江等地区,还保存有革命文物。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157人,经费列入黔东南州财政预算。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级别:国家级
批准文号:国函[1992]166号(1992年11月,国务院)
管理机构: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地址: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草海镇
草海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省威宁县,位于东经104°12′~104°18′、北纬26°49′~26°53′之间。是贵州省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保护区面积120km2,现有水面25km2,目前的正常蓄水高程2171.7m,平均水深2m,最深处5m,蓄水量1.40亿m3。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草海气候宜人,是多种候鸟的越冬地,每年有黑颈鹤(Grusnigricollis)等各种鸟类10万只以上在草海越冬,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其中黑颈鹤多达500只左右,是目前所知的黑颈鹤自然种群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栖息地。该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保护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草海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水生植物繁茂,水草覆盖度达80%以上。内有浮游植物91属,浮游动物78属115种,水生高等植物20科26属37种,两栖动物25科25属52种,鱼类4科8属9种,鸟类16目41科184种。其中:沉水植物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和陆生植物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颈鹤、白头鹤(Grusmonacha)、白鹳(Ciconiaciconia)、黑鹳(Ciconianigra)、白肩雕(Aquilaheliaca)、白尾海雕(Haliaeetusalbicilla)等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鸳鸯(Aixgalericulata)、鸢(Milvuskorschun)、苍鹰(Accipitergentilis)、雀鹰(Accipiternisus)、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普通鵟(Buteobuteo)、草原雕(Aquilarapax)、白尾鹞(Circuscyaneus)、游隼(Falcoperegrinus)、燕隼(Falcosubbuteo)、红隼(Falcotinnunculus)、灰鹤(Grusgrus)、棕背田鸡(Porzanabicolor)、红角鸮(Otusscops)、雕鸮(Bubobubo)、短耳鸮(Asioflammeus)等19种。此外,还有凤头鸊鷉(Podicepscristatus)等50余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环境协议》中规定保护的鸟类以及多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科学研究价值野生动植物。
草海地区的气候为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仅17.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9℃。具有光能丰富、冬暖夏凉、干湿分明气候特征。草海属长江水系,其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地下水。
草海于1985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成立草海保护区管理处,由省环境保护局为主,与威宁县政府共同领导,共有工作人员20余人。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和国际渐进组织合作,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开展了小额扶贫和村寨基金建立等项目,使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渐摆脱了贫困,极大的增强了村民参与保护区管理的积极性,为自然保护区进行社区共管创立了一种成功的模式。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国家级
批准文件:国发[1988]30号
管理机构名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市场路131号
茂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南部荔波县境内,南面与广西毗邻。地理位置东经107°52′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处于南亚热带季风区。始建于1984年。1987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保护区总面积212.85km2,其中核心区83.05km2,缓冲区81.3km2,实验区48.5km2。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7.3%,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保护区处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78.6m,最低为430m,平均海拔在550-850m左右,山峰与洼地相对高差在150-300m左右。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形态多样,主要有落水洞、漏斗、洼地、槽谷、盲谷、盆地(坡立谷)、峰林、峰丛等。
林区内地表河较少,水分主要以地下水和森林滞留水形式存在。年平均气温15.3℃,气温年较差18.3℃,1月平均气温5.2℃,7月平均气温23.5℃。全年降水量在1750-1950mm之间,集中分布在4-10月,年平均湿度83%左右。由于岩石裸露率高达90%,森林中土壤稀少,坡地土壤仅存于石缝、石洞中,洼地底部及峰丛鞍部平台位置土层较厚,主要为黑色石灰土和泥炭土。
由于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林区内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研究,有维管束植物143科501属120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余种,二级保护植物200余种,茂兰特有种25种。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兽类61种,鸟类200余种,两栖爬行类100余种,鱼类39种,脊椎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茂兰特有种5种。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其中有134种为茂兰特有种;蜘蛛130余种,茂兰特有种7种;陆生贝类50多种,茂兰特有种2种。有大量的洞穴动物和土壤动物新种被逐渐发现。
保护区管理处设立在荔波县城内,目前已完成办公楼、招待所、家属楼、车库、永康管理站、翁昂管理站等的建设,完善了管理局下设的科研科、林政科、林业公安派出所、办公室(政工科)、旅游公司、永康管理站、翁昂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等二级机构的建设。配备了正式管理及科研人员32人,林区治安队员13人。
保护区涉及立化、永康、洞塘、翁昂、捞村、驾欧、瑶山、甲良八乡(镇)的21个村组。区内居住着布依、水、瑶、苗、毛南、壮、汉等群众近8000人。目前已在保护区内开展社区项目,通过帮助社区开展替代性生产,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保护区建立之初,通过二十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茂兰的考察,出版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建立保护区后,在做好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保护区根据自身的科研优势,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并单独完成了15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并与有关科研单位联合编撰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一、二、三集)及《茂兰昆虫》。目前已有国内外100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500多人次到茂兰作过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森林生态、洞穴生物、生物岩溶、岩溶环境、洞穴形态与发育、古气候、古环境重建、地貌、水文、地质、土壤、陆生贝类、蜘蛛、昆虫、鸟兽、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意识、生态旅游等方面。
由于茂兰保护区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原生性最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喀斯特森林,在国内外的声誉越来越高,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旅游景观优良,形态奇异,融山、水、洞、林、湖、瀑、民族风情于一体,泉水清醇,空气清鲜,且含有很高的负氧离子,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不仅给旅客以美的享受,还是休闲、疗养的最佳境地。现正在建设旅游公路和景区步道,在不远的将来,将向世人掀开她神秘的面纱,接纳四方游客。
保护区管理处
冉景丞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国家级
批准文件:国函(1997)109号
管理机构名称: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习水县东皇镇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习水县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径105°50′—106°29′,北纬28°7′—28°34′,总面积48666公顷。1994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保护区升为省级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内茂密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保存完好,分布集中,森林覆盖率90%,是我国乃至世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最有代表性的基地之一,也是目前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特殊,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考察,在这片茂密的原生林里,生息繁衍着各类动植物300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桫椤(Alsoplhilaspinulosa(Wall.exHook.))、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HenryetThomas)、鹅掌揪(Liriodendronchinense(Hensl)Sarg)、楠木(PhoebezhennanS.LeeetF.N.Wei)等15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豹(Pantherapardns)、云豹(Neofelisnebulosa)、猕猴(Macacamulatta)、藏酋猴(Macacathibetan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等29种。桫椤、福建柏形成单优群落,尤为珍奇的是保护区内三梢、四梢桫椤,在我国极为罕见。此外,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和植物38种;中国新纪录及贵州新纪录物种不少于20种.
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以来,由于管护工作的扎实开展,区内森林植被恢复较快,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近年来多次发现华南虎活动踪迹,贵州省林业厅曾多次组织动物专家到区内进行寻踪调查,取得了不少有关华南虎野生种群的信息资料。
贵州省级保护区(共3个)
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省级
批准文件:黔府函[1994]185号
管理机构名称:贵州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贵州省沿河自治县和平镇环城北路10号
贵州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8°37''30"—28°54''20",东经108°6''45"—108°19''45",总面积20515公顷。
麻阳河保护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Prsbeytisfrancoisi及其栖息地。整个保护区共分布黑叶猴67群630只左右,是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据调查,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17科292属478种,脊椎动物266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种,鱼类48种,是贵州省重要的保护区之一。
保护区岩溶地貌发育,切割强烈,河谷陡峭,风光奇特,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老鹰岩观猴是独具特色的科普观光项目。
保护区成立以来,逐步建立了各项管理体系,基本建设初具规模,在完成局址建设的同时,兴建了部分旅游设施,使保护区初步具备了旅游接待能力。
道真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省级
批准文件:省编办发(2001)205号
管理机构名称:贵州省道真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道真县玉溪镇
贵州省道真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北边陲,地处道真自治县北部,古有“黔蜀门屏”之称。地跨道真自治县大矸、三桥、阳溪、洛龙四个镇。地理坐标东径107o21'35"—107o47'37",北纬29o00'02"—29o13'17",东西宽42.04公里,南北长24.82公里,总面积26990公顷。
保护区于1984年10月13日,经道真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4月13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以银杉、黑叶猴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植物区系种类组成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起源原始,具有特有性、多样性。据调查,区内种子植物有157科488属159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珙桐(Davidiainvolucuata)、红豆杉(OrmosiahosieiHemsletWils)和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黄杉(Pseudotsugasinensts)、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Mast)、十齿花(DipentodonsinicusDunn)、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和鹅掌揪(Liriodeneronchinense(Hemsl)Sarg)等16种。此外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植物穗花杉(Amentotaxusargotacnia(Hance)Pilger)、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Hook.f.)等8种。银杉(CathayaargyuophyllachunetKuang)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我国特有,被誉为“活化石”,“植物中的大熊猫”,为保护区的主要保护植物。区内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大型真菌种类繁多.
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463种,其中兽类44种;鸟类120种;爬行类21种;两栖类20种;鱼类24种;昆虫234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叶猴(Presbytisfuancoisi)、云豹(Neofelisnebulsa)、豹(Pantherapardns)3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Macacamulatta)、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细痣疣螈(Tylototritonasperrimus)等20种。黑叶猴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物,分布于仙女洞17群约200余只;此外,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毛冠鹿(Elaphodrs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reevesi)等48种。
保护区内山峦叠嶂,河谷幽深,高差悬殊以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奇特溶洞、峡谷风光,山、水、泉、洞、瀑布、峰丛、石林密集,使境内自然景观集险、奇、雄、秀于一体,森林、沼泽地、草地、古树、花卉、珍稀动植物资源遍布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极具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黔蜀门屏、大沙河烈士经念碑等等,给人以隽永的回忆。
绥阳宽阔水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省级
批准文件:省编办发(2001)205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宽阔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绥阳县洋川镇
贵州省绥阳宽阔水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绥阳、桐梓、正安三县交界处,总面积21840公顷。2001年4月1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7.6%。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261种12变种,其中特有种较多。药用植物342种;苔藓植物72种;蕨类植物54种1变种,药用真菌4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水青树等13种。
保护区内分布有大中型兽类24种,占全省总数的56%;小兽22种,占全省总数的43%;鸟类148种,占全省总数的36.72%,其中有33种鸟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鸟类;爬行动物14种;两栖类19种;鱼类9种;森林昆虫132种;蚊类23种;蚤类18种;虱类7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Prsbeytisfrancoisi)、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等11种。
保护区内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宜人,风景秀丽。宽阔水水库碧波荡漾、库周森林环抱、百鸟齐鸣;天星桥的溶洞、滴水岩的瀑布、太阳山的日出、珙桐树开的鸽子花、槽谷峰顶喀斯特风光、满山的杜鹃花等美不胜收,让人留连忘返,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贵州地市州级自然保护区(共22个<缺16>)
1.贵州省贞丰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级别:州级批准文件:州发[1997]11号
管理机构:贞丰龙头大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黔西南州贞丰县林业局内
贞丰龙头大山州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西南州的贞丰、安龙、兴仁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4′-105°36′,北纬25°19′-25°26′,绝大部分位于贞丰县境内,总面积为281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5.59%,主要保护对象为辐花巨苔(Thamnocharisesquirolii)、十萼花(Dipentodonsinicus)等珍稀野生植物和常绿阔叶林、天然杜鹃林以及水源涵养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的出露地层为三迭系的砂岩和页岩,海拔高度在1300—1966.4米之间。土壤以黄壤及黄棕壤为主。气候为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为10.65℃—18.5℃,年积温为4000—5500℃,年降雨量为1300—1500mm,相对湿度80—86%。保护区范围内没有固定住户,多为临时生产住户,在冷水河一带有造林户15户41人,别无村落,周边居民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
贞丰龙头大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具有较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植被覆盖率较低。
保护区内,现已查明的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游隼(Falcoperegrin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等。
保护区最具有特色的是植物资源,有珍贵稀有野生植物3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辐花苣苔等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桫椤(Alsophilaspinulosa)、十萼花、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等30种。区内分布有维管植物123科298属489种。
整个保护区按其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23.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9%,具体分为冷水河核心区和公龙山核心区。冷水河核心区面积为116.9公顷,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植物以辐花苣苔为最大特色(是地球上现知唯一分布点);公龙山核心区面积为106.7公顷,植被为常绿杜鹃林及常绿阔叶林,主要特色是杜鹃林。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为2166.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9%。
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贞丰县林业局领导,编制5人,经费列入黔西南州贞丰县财政预算。
贞丰龙头大山系黔西南州名山之一,毗邻贞丰三岔河风景区,安龙招堤风景区、十八学士墓等。该保护区亟待加强物种保护和森林植被恢复工作。
2.贵州省正安县桴焉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地(市)级
批准文件:遵府函[2001]130号
管理机构名称:正安县林业局
地址:正安县
桴焉自然保护区位于正安县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径107°05'—107°19',北纬28°28'—28°48',与绥阳、桐梓及重庆市南川邻界,是大娄山山脉的主体部分,主要保护对象为是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的南温带常绿—落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要植物。保护区总面积3244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8%.
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动植物15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600余种,蕨类25种,苔藓58种,真菌43种,鸟类36种,兽类71种,两栖类18种,鱼类11种,昆虫485种。保护区内有保存完整的南温带常绿—落叶林16387公顷,分布有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等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17种,有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国家和省级保护动物15种,有天麻(GastodiaelataBl.)、黄连()、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等名贵中药材78种,其中野生天麻的种群量是目前我省最多而分布最集中的。还有大奇果菌、牛干菌等名贵食用菌8种,其中大奇果菌味鲜、肉嫩,个体之大是全国少有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保护区内有蓄水500万立方米的五汇水库和蓄水300万立方米的九道水水库,发
育的主要河流有清溪河、三江河、石梁河、芭蕉河等。
3.贵州省安龙仙鹤坪州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州级
批准文件:州发[1997]11号
管理机构:安龙仙鹤坪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黔西南州安龙县林业局内
安龙仙鹤坪州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西南州安龙县东南部兴隆镇境内,距县城约30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8′00″—105°37′30″,北纬24°57′30″—25°01′00″。保护区总面积3004.8公顷,以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为主,森林覆盖率54.7%。
安龙仙鹤坪州级自然保护区由侵蚀地貌和岩溶地貌两种类型组成,地势呈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5公里。海拔高度在1300—16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为仙鹤坪主峰,1756.7米。
保护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年均温16.7℃,年积温6095.5℃;年降雨量1250mm,其中5—8月降水量810mm,无霜期为290天。
该保护区涉及安龙县兴隆镇5个村12个村民组。区内共有774户,3346人,有汉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其中:汉族占66.1%,少数民族占33.9%。
安龙仙鹤坪州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是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发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生长条件。区内分布有较为典型、完整的植被群落。主要的代表群落有:石果红山茶群落,方竹、石果红山茶群落,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群落,壳斗科为主的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等。组成群落的大都是亚热带常绿树种,以壳斗科、木兰科(Magnolicaceae)、樟科、山茶科(Theaceae)为典型代表。该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黔西南全州保存最为完好的天然林片区之一。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多。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长耳鴞(Asiootus)、灰林鴞(Strixaluco)、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等。
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植物95科178属295种,其特点具备过渡性和多样性,区系成分复杂。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Taxuschinensis)、云南穗花杉(Amentotaxusyunnanensis)、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等10几种。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和试验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7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为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好区域,也是保护区猕猴的主要栖息地。实验区244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1%。
仙鹤坪是黔西南著名的“野生动植物园”,有如画般的自然风光及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生态旅游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安龙仙鹤坪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黔西南州安龙县林业局领导,编制6人,另聘请护林员4人,经费列入安龙县财政预算。保护区目前主要是全面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的主要河流有清溪河、三江河、石梁河、芭蕉河等。
4.兴义坡岗州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经“高原期”、“石林期”等的不断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喀斯特峰丛,区内海拔变化大,最低海拔759米,最高海拔1588米,相对高差830米。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及岩性特点,形成了保护区内特殊的溶蚀构造,盆地、溶洞、陡崖、峰丛,层出不穷,巍伟壮观。保护区地带性自然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但因地形及人为的影响,天然常绿阔叶林已所剩无几,多为次生灌木林,加之土层脊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保护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温在16—18℃之间,极端最高温度31.3℃,最低温度-4.9℃。年日照1661.3小时,年降雨量1359mm。
保护区内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Prebytisfrancoisi)、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金雕(Aquilachrysaeto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红隼(Falcotinnunculus)、长耳鴞(Asiootus)、灰林鴞(Strixaluco)、蟒(Pythonmolurus)等。有野生植物95科230属382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贵州苏铁(Cycasguizhouensis)、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等10余种。野生植物的最大特点是兰科(Orchidaceae)植物种类较多。
该保护区地处国家Ⅰ级电站——天生桥电站的上游,是电站的天然屏障之一,由于喀斯特植被自身脆弱的特点,植被一旦破坏,百年难复。因此,该保护区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213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3%,实验区29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7.7%。
兴义坡岗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黔西南州兴义市林业局领导,编制规划6人,另聘请护林人员6人,经费列入兴义市财政预算。保护区目前主要是在保护喀斯特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基础上,积极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努力使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年11月,贵州林业厅组织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对该保护区进行了20多个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
5.贵州省兴仁清水河州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州级
批准文件:州发[1997]11号
管理机构:兴仁清水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黔西南州兴仁县林业局内
兴仁清水河州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西南州兴仁县和兴义市交界处,涉及兴仁县鲁础营乡1个村11个组,兴义市马岭镇1个村1个组,品甸镇1个村1个组,主要以兴仁县境内为主,共有居民266户,1152人。保护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04°54′04″-104°59′07″,北纬25°16′48″-25°19′28″。总面积2556公顷,森林覆盖率78.1%,以喀斯特植被为主。
保护区内地势东高西低,清水河从保护区西段由北向南切入,切割深度达400多米。保护区海拔高度为1200—1550米,最高海拔1639米,最低处为南部清水河河面,海拔1100米,相对高差539米。地貌类型属中亚热带岩溶山原,石灰岩大面积出露,岩性为泥质灰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有峰林、峰丛、溶沟、峰林洼地、溶蚀漏斗等。
兴义清水河州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低纬度的高原性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夏季降水集中,秋冬阴雨连绵,春季干旱少雨。年均气温14.5—16.4℃,极端最高温为34.6℃,最低为-7.8℃;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温度22.1℃,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温度为6.1℃。无霜期281天;年降雨量1400-1440mm,5-9月份集中降雨量为1050-1100mm。
保护区主要为喀斯特植被,是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植被保存较好的区域之一。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鸢(Milvuskorschun)、雕鴞(Bubobubo)、斑头鸺鶹(Glaucidiumcuculoide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和蟒(Pythonmolurus)等。有野生植物115科32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等。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生态旅游区三大区域。其中,核心区面积13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9%。其余部分为实验区(含生态旅游区),面积为125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1%。
兴仁清水河州级保护区管理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黔西南州兴仁县林业局领导,编制4人,聘请护林人员4人,经费列入兴仁县财政预算。
6.贵州省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地市级
批准文件:六盘水市政府办公室(1987)45号文件
管理机构名称:六盘水市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野钟乡。
野钟黑叶猴自然保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野钟乡南部的北盘江河谷,地处滇东高原向贵州高原的过渡地区,西南季风区与东南季风区的过渡地带,乌蒙山系东南坡,位于东经104°15′23″,北纬26°55''21″,海拔780-1680米,面积13.62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15平方公里,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森林覆盖率仅9%,主要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种类较多,垂直变化较为明显,由于地形及气候原因,也出现许多南亚热带植物。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还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穗花杉(Amentotaxusargotaenia(Hance)Pilg.)。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除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其中兽类5种,即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猕猴(M.m.mulatt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斑羚(Naemorhedusgoral)、林麝(Moschusberezovskii),鸟类7种,即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鸢(Milvuskorschun)、雀鹰(Accipiternisus)、红隼(Falcotinnunculus)、雕枭(Bubobubo)、领鸺鹠(Glaucidiumbrodiei)、班头鸺鹠(G.cuculoideswhiteleyi),两栖类1种,即贵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
野钟黑叶猴自然保区于1987年9月—10月,由贵州省环保局等16家单位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1987年由六盘水市政府办公室(1987)45号文件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市编委(1987)27号文件批准成立六盘水市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该保护区是进行黑叶猴生境、生态研究的理想场所。由于过渡地带性及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的垂直变化,对于生物的分布及区系研究也有价值。该保护区有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区内高、大、险、奇的悬崖峭壁,深涧、峡谷、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凌空的索桥,北盘江上游的温泉,以及工农红军当年经过的有历史意义的地方,都是生态旅游有价值的景点。在管理上实行分区管理,将保护区化成核心区和生产管理区,各区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还制定了《六盘水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积极调动当地群众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和管
贵州县级自然保护区(共96个<缺>)
1.威宁县妥打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
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92)威府复字第2号(1992年3月)
管理机构:威宁县妥打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妥打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位于威宁县西北部的雪山、观风海两镇,其中心位置在东经104°03′14″、北纬26°59′28″,属长江水系洛泽河支流唐房河小流域。保护区总面积由1992年的42.7km2扩大到2001年的93.93km2。核心区由6.67km2扩大到21.25km2。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已由1992年的3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11群700只左右。该保护区是以白冠长尾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
该保护区属高原性地貌,地势平缓,地质以含煤质叶岩夹石英砂岩和不纯石灰岩为主。土壤为黄棕壤,分硅铝质黄棕壤和铁铝质黄棕壤两个亚类,微酸偏粘,土层深厚。属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4℃~11.5℃,极端最低气温-14.6℃。年降雨量900~1050mm。由于受西南季风影响,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8.5%,年均阴雨日数197天,干湿季节明显。年日照时数1588.4~1706.2小时,总辐射量达102.17~107.02千卡/cm2。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初步考察有维管束植物76科186属318种。原生植被已被破坏,次生植被发育良好。主要植物有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白栎(Quercusfabri)、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多种杜鹃(Rhododendronspp.)、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长叶胡颓子(Elaeagnusbockii)、滇榛(Corylusyunnanensis)、红果蔷薇(Rosamaiseivar.plurijaga)、蕨类等。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Taxus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大叶樟(Cinnamomumglanduliferum)等。保护区内有鸟类17目31科152种,兽类30余种。其中贵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鸢(Milvuskorschun)、雀鹰(Accipiternisus)、普通鵟(Buteobuteo)、白尾鹞(Circuscyaneus)、红隼(Falcotinnunculus)、白冠长尾雉、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灰鹤(Grusgrus)、红角鸮(Otusscops)、雕鸮(Bubobubo)、短耳鸮(Asioflammeus)、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斑羚(Naemorhedusgoral)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外还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白冠长尾雉是我国分布最西、海拔最高、最为集中的群体,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1975~1992年经贵州省林业厅组织多学科专家多次实地考察,1992年3月11日威宁县人民政府以(92)威府复字第2号批准建立“威宁县妥打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成立股级管理机构“妥打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人员编制12人,由县林业局领导和管理。现有管理人员41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人,专职护林员13人,兼职护林员22人。2.贵州省威宁县黄杉保护区
级别:县级批准文号:(2000)威府通字第63号(2000年8月)管理机构:威宁县林业局
黄杉保护区位于威宁县西南部黑石头镇、哲觉镇等六个乡镇九片936.7公顷。2000年8月23日威宁县人民政府以威府通字第63号正式成立“威宁县黄杉保护区”,明确管护人员24人。该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黄杉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
保护区处于温暖湿润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0.5~3.5℃,极端低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黄杉分布在海拔2000~2345m的地方,多生于地势起伏剧烈的山地、林地,坡度一般在10~30度之间,局部可达50度。土壤为酸性黄壤、黄棕壤及紫色土,PH5.5~6.0。林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灌木及草本层较稀疏。灌木层主要有矮杨梅(Myricanana)、滇榛、映山红(Rhododendronsimsii)、细圆齿火棘(Pyracanthacrenulata)、异叶花椒(Zanthoxylumdimophyllum)、茅栗(Castaneaesquinii)。草本主要有荩草(Arthraxonhispida)以及多种蕨类等。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有黄杉34万株左右,活立木总蓄积近10万m3。
文:江亚猛朱世玲方旭东
3.金沙县冷水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
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金府通(1992)66号(1992年9月)
管理机构:金沙县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冷水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金沙县西北部赤水河水系的冷水河流域范围,涉及平坝、大田等六个乡镇。保护区面积81.33km2。保护区核心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6°00′,北纬27°30′之间。保护区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
该保护区内海拔718.5~1884m。现境内仍保持着完好的原始状态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内气候温暖潮湿,一月平均气温3.6~6℃,七月平均气温24.3~27℃,极端气温为-5℃和30℃,降雨量1136mm,全年无霜期280天。
河谷两岸森林茂密,终年翠绿。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5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Ginkgobiloba)、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桫椤(Alsophilaspinulosa)、蓖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闽楠(Phoebeboumei)、楠木(Phoebezhennan)、红椿(Toonaciliata)、金钱槭(Dipteroniasinensis)、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is)、紫茎(Stewartiasinensis)等。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金钱豹)(Pantherapardus)和云豹(Neofelisnebulosa),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Megalobatrachusdavidianus)、鸳鸯(Aixgalericulata)、红腹锦鸡(Chrymaticusamherstiae)、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猕猴(Macacamulatt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大灵猫(Viverrazibetha)以及多种猛禽等。
1983年金沙县委、政府明确33.3公顷国有林为县级自然保护点。1992年9月,金沙县人民政府以金府通(1992)66号文批准建立“金沙县冷水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设立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隶属金沙县林业局领导,编制5人。现有管护人员20人。
4.金沙县福建柏特别保护区
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金府办(1999)139号(1999年11月)
管理机构:金沙县林业局
金沙县福建柏自然保护区位于该县冷水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地带,中心位置为东经105°59′,北纬27°29′。保护区规划保护面积150公顷,与大方县福建柏保护点相邻。保护区海拔在1230~1800m之间,福建柏主要分布在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中,现有福建柏5万余株,活立木蓄积5180m3。
保护区内土壤深厚肥沃湿润。有高等植物50多种,除福建柏外,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的常绿成分占较大比重。乔木、灌木、草本层次结构分明:
该保护区在1987年就由金沙县林业局作为县级保护点进行管护,1999年金沙县人民政府以金府办(1999)139号文明确为金沙县福建柏特别保护区,由县林业局聘请5人为专职管护人员。现有管护人员5人。
5.大方县福建柏保护点
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
管理机构:大方县林业局
大方县福建柏保护点地处与金沙县相邻的大山、星宿、雨冲、黄泥等4个乡镇,位于东经105°50′30″~106°08′00″,北纬27°16′20″~27°29′20″之间。总面积185km2,海拔920~1915m,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分布面积5100亩,约17万株,活立木蓄积10900m3。保护区以保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柏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保护点位于大方县九龙山保护区的延伸地带,东北部与金沙县福建柏保护区相邻。年平均气温12.0℃,年降雨量1007mm。
该保护点属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主要靠自身的天然更新,具有稳定的原生群落特征。
大方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11日,在县林业局的申请报告上签署意见,同意建立“大方县福建柏保护点”。保护区面积为835亩,权属大部分属集体,有少量的国有
6.大方县九龙山自然保护区
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
管理机构:大方县林业局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大方县城东面百纳乡,南部与百里杜鹃保护区相连。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105°35′,北纬27°10′。面积12km2。该保护区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初步调查现有森林植物39科60余种;鸟类104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以及多种猛禽;兽类31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等。
1992年,贵州省农学院和大方县林业局多名技术人员,对九龙山林区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同年9月5日,大方县人民政府在县林业局的申请报告上签署意见,同意建立“大方县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现有管护人员10人。
林,现有专职护林员9人。
7.大方县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
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
管理机构:大方县林业局
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西部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在东经105°30′~106°05′,北纬27°09′~27°20′之间,总面积180km2。保护区主要保护杜鹃(Rhododendronspp.)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山峦波状起伏,谷底宽阔平坦,土壤呈酸性。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属山地暖温带温凉气候,冬湿春干,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相对湿度84%。
百里杜鹃保护区属贵州西北部次生地带性植被中保存最好的一部分,据初步调查,区内有马缨杜鹃(Rhododendrondelavayi)、大白杜鹃(Rh.decorum)、露珠杜鹃(Rh.irroratum)、锈叶杜鹃(Rh.siderophyllum)等20多种,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4个,贵州70余种的三分之一。因土壤酸碱度的变化,杜鹃也随之变化。另有药用植物91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以及多种猛禽等。
1992年9月,大方县人民政府在县林业局的申请报告上签署意见,批准将大方县境内杜鹃林区建立为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林业局管理。保护区有管护人员12名。2001年毕节地区成立百里杜鹃国家级特色森林资源保护处,同时增挂“森林公园管理处”牌子,管理人员5人。同年,大方县也成立了管理站,现有管理人员5人,护林人员12人。
8.毕节市罩子山生态自然保护区
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毕府发(2002)11号(2002年2月9日)
管理机构:毕节市林业局
毕节罩子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毕节市国有白马山林场罩子山工区,属赤水河流域,涉及林口、团结等5个乡镇。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06°27′~106°33′,北纬27°22′~27°28′之间,保护区面积2513.4公顷。区内海拔500~1879.5m,年平均气温14℃,森林覆盖率为75%。保护区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有植物种类300多种,野生植物主要有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大叶黄杨(Buxusmegistophylla)、亮叶桦(光皮桦)(Betulaluminifera)等。野生动物20余种,其中斑羚(Naemorhedusgoral)、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猕猴(Macacamulatt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以及多种猛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外还有果子狸(Pagumalarvata)、豹猫(Felisbengalensis)以及蛇类和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
2002年2月9日,毕节市人民政府以毕府发(2002)11号批准建立“毕节市罩子山生态自然保护区”,现有管护人员6人。
9.斗麻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长顺县人民政府文件长政字[2000]49号
管理机构:还未建立管理机构,由县人民政府聘请护林员对森林植被进行管护,管护费在天保工程中列支。
斗麻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330公顷,海拔700至1100米,相对高差100至300米,地理座标为东经106°24′45″至106°27′22″,北纬25°39′2″至25°42′18″。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属洼地和岩溶中低山及中山峡谷地貌;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格凸河谷海拔较低,生长有黄果、芭蕉等南亚热带植物。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丰富,植被种类多。打乔一带分布有喀斯特原始森林,树种主要有枫香(Liquidamdarformosana)、香樟(Cinnamomuncamphora)、化香(Platycaryastrobilacea)、刺揪(Kalopanaxseptemlobus)等。
斗麻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有14村民组,418户1953人,全为苗族,农村劳动力1300人,农村经济落后,生产条件差,耕作粗放,收入低,资金困难。
斗麻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具有较大的旅游潜力,格凸河以悬葬、坡里峡谷、原始森林为主要特色,河流湍息,山谷俊峭,奇险。
长顺县林业局李国云
10.从江县岜沙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从府函(2002)39号
管理机构:从江县岜沙自然保护管理站
地址:从江县林业局内
从江县地处贵州省东南角,属西南高山峡谷区,地理坐标在东径108?14?—10?912?,北纬25?19?—26?13?之间,境内常年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林木生长,古老孑遗的植物种类很多。
岜沙位于从江县城郊,周边绿树环绕,浓荫蔽日,其天然针阔混交林生物群落结构完整,林相整齐,林内生长着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Chun)、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油杉(Keteleeriacarr)、云南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Rehd.var.mairei)、羊枫荷(Semiliguidambarcathayensis)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和花草植物,栖息着大灵猫(Viverrazibetha)、虎纹蛙(Ranatigrin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temmlnekii)、苍鹰(Accipitergentilis)、雀鹰(Accipiternisus)、丛林猫(Felischans)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内山泉时隐时现,溪流蜿蜒穿行,是县境内都柳江支流的发源地之一。
岜沙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56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600公顷,缓冲区面积968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林。
11.从江县月亮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从府函(2000)39号
管理机构:从江县月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从江县林业局内
从江县地处贵州省东南角,地理坐标在东径108?14?—109?12?,北纬25?19?—26?03?之间,属西南高山峡谷区,境内常年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林木生长,古老孑遗的植物种类很多,是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位于从江县西部的月亮山,地处从江、榕江、三都、荔波四县的交界处,最高海拔1508米,最低海拔440米。
月亮山自然保护区至今还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常绿落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高达77%。林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窝新河、污牛河及许多的林泉小溪纵横交错,给众多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长、繁衍、栖息的场所。据统计,自然保护区有植物2000种以上,动物500种以上。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3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秃杉(TaiwaniaflousianaGaussen),二级保护树种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Chun)、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Hand.-Mazz)、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等;国家级野生动物2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Pythonmolurus)、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brelichi)等;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大鲵(Andriasdavidianus)、虎纹蛙(Ranatigrin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蛇雕(Spilornischeela)等20多种。林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小溪为县境内的都柳江支流源头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表明月亮山是一个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4800公顷,其中核心区7040公顷,实验区7216公顷,缓冲区10544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林木葱郁,遮天蔽日,溪流潺潺,鸟兽出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大山深处的一颗明珠。
12.都匀市斗篷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匀府办[1999]52号)
管理机构名称:都匀市斗篷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都匀市林业局
保护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的西北部,为剑江的源头。是苗岭中段主峰,地理座标为东经107°19′18″-107°26′31″,北纬26°12′36″—26°24′15″,总面积423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1.4%。区内最高海拔为1961米。距市区仅20公里。
保护区属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落叶阔叶林、杜鹃矮林。主要树种为壳斗科、樟科、杜鹃科、冬青科的种类。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种,如: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马尾树(Rhoipteleachillantha)、银杏(Ginkuobiloba)等。斗篷山森林植物区系十分丰富,有种子植物124科、234属、412种,其中木本植物75科、131属,222种。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奇花异草构成了春夏满眼翠绿、深秋果满枝头的绚丽景色。
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多种野生动物创造了适宜的栖身之地,因而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经初步查明有鸟类140多种,兽类有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等种类。此外,鱼类、两爬类及昆虫亦十分丰富。
保护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管护工作卓有成效,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市林业局设立的护林机构也充分发挥了职能。2002年聘请了专职护林员8人,负责对林区巡视、管护。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还作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印发了《森林法》等宣传资料,发动人人都来保护森林,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近年来进行了开发旅游的尝试,把保护和适度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都匀市林业局
13.都匀市螺丝壳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
管理机构名称:都匀市螺丝壳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都匀市林业局
保护区位于都匀市西面,距市区约15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07°20′10″-107°24′30″,北纬26°13′31″-26°16′30″。总面积4500公顷,森林覆盖率47%,最高峰海拔1738米,为都匀第二高峰,最低海拔为1194米,相对高差为544米。气候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11°C,最高气温26°C,最低气温-0.6°C,全年日照时数900小时,全年无霜期237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土壤以砂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为主。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次生林。分布有黑熊(Selenarctosthidetanus)、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等各类野生动物及灵芝(Ganodermalucidum)等珍贵药材。
为搞好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1982年8月原都匀县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批准了《都匀县螺丝壳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近年来,我市加大顾宣传和管护,在保护区内及周边乡镇印发了大量宣传资料,聘请了专职护林员,开设防火线,加强对林区的保护。
都匀市林业局
14.凤冈县万佛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凤府发[2002]39号
管理机构名称:凤冈县林业局
地址:凤冈县
万佛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凤冈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径107°40'—107°47',北纬27°51'44"—27°51'9",保护区南北长18.7公里、东西宽9.9公里,总面积8400公顷。最高峰万佛山,海拔1046米,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60%。
保护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水文条件,植物资源丰富,各种自然景观较为集中。区内有植物690种,有银杏(GinkuobilobaLinn)、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等国家保护植物;有金银花()、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黄柏()等50多种重要野生药材;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Andriasdavidianus)、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有千姿百态的地下水溶洞群;有宗教文化浓郁的万佛山自然景观;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险要而深邃的沟壑、狭谷。
15.贵定县斗蓬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
管理机构名称: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贵定县林业局内
斗蓬山位于贵定、麻江、都匀三县市交界处,主峰海拔1948米,为黔南最高峰,是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支流独木河、剑江的发源地。
该保护区地处贵定县岩下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径107°17′34″—107°24′08″,北纬26°20′08″—26°25′23″,总面积2038公顷。
保护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温14.5°C,年降雨量1400毫米,小气候明显。区内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多。据调查,斗蓬山有兽类36种,鸟类1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16种;国家级保护树种有马尾树(Rhoipteleachillantha)、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等6种。
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独木河、剑江源头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区所处岩下乡属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下辖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寨1510户,总人口6665人,其中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在该乡下辖7个行政村中,除谷堤村外,其余场坝、马踏屯、田坝、铁锁、栗山、摆洗等6个村均座落在斗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
自斗蓬山列为保护区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贵定县林业局切实加强管理,骋请当地农民进行管护,特别是天保工程实施后,进一步加大管护力度,不仅对斗蓬山进行管护,而且对其周边地区也加大了管护力度,使该保护区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森林植被得到恢复,野生动物种类也日渐增多。
贵定县林业局兰成华
16.赤水市原生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赤府通(1990)13号
管理机构名称:赤水市原生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赤水市
赤水市原生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北隅,地处赤水市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36′--106°15′,北纬28°17′--28°46′,保护区总面积约为28000公顷。海拔228米—1740米,年平均气温18.1°C,平均降水量1380毫米,立体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保护区沟谷深切,河溪纵横,地貌崎岖,瀑布众多,素有“千瀑之乡”之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0%以上。
保护区于一九九O年七月二十五日经原赤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该保护区以保护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为主。
赤水自然保护区,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天然常绿阔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90年4月,省林业厅组织70多位专家教授,对赤水进行25个学科综合科考,全市约有60多万亩原生常绿阔叶林面积,赤水市原生林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参镉?0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100多种,蕨类植物175种,苔藓植物130种,兽类动物近100种,鸟类120种,两栖类30多种,爬行动物40多种,鱼类50多种,昆虫114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50多种,如云豹(Neofelisnebulosa)、猕猴(Macacamulatta)、苏门羚(Capricornisumatraensis)、桫椤(Alsophilasinulsa(Wall.exHook.Tryon)、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HenryetThomas)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在整个赤水分布很广,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属国内外罕见,素有“杪椤王国、竹子之乡”的美称。
17.红花岗区大板水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红花岗区机编(1998)34号
管理机构名称:遵义市红花岗区大板水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镇
贵州省红花岗区大板水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经红花岗区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镇,地处大娄山山脉东部中段,面积167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天然林。
保护区地形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低845米,最高1609米,地形起伏大,山势峻峭,属中高山地貌。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1100-1200mm,相对湿度80%,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保护区内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OrmosiahosieiHemsletWils)、香樟、楠木(PhoebezhennanS.LeeetF.N.Wei)等;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猫头鹰(Strixaluco)、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保护区是遵义市中心城区的主要饮用供水水库—北郊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区。交通方便,距离市区较近,也是生态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18.思南县四野屯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思南县人民政府文件《思府发[1999]58号》
管理机构名称:思南县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地址:思南县思唐镇思南县林业局内
四野屯自然保护区位于思南县青杠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o53''48"—108o3''47",北纬27o36''19"—27o43''40"。总面积42885亩,森覆盖率29.8%。规划核心区面积11415亩,森林覆盖率57.0%;缓冲区面积31470亩,森林覆盖率20.0%.
保护区森林资源以马尾松林为主,占森林面积55.1%;阔叶林占森林面积的35.8%;针阔混交林占总面积的9.1%。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榉木等。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等。
四野屯自然保护距思南县城4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内的地貌为低山岩溶地貌类型,因此有较丰富的喀斯特孤峰、岩壁、溶洞等景观,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保护区确立了发展物种、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三大目标。具体要求是:
1.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
2.恢复和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争取在10年内达到85%。
3.加强管理,减少人为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影响,扩大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19.习水县大杉树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习府函(2000)3号
管理机构名称:习水县大杉树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习水县东皇镇
习水县大杉树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8月4日经习水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总面积137亩。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国杉木王”及周边生态环境。
大杉树为“中国杉木王”,树高44.8米,胸径2.23米,冠幅22.7米,立木主干材积84立方米,树龄约800年。
20.印江自治县石家岭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文件《印府函[2000]6号》
管理机构名称:印江自治县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站
地址:印江自治县峨岭镇县林业局内
保护区位于印江自治县木黄镇、新业乡、永义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3''—108°33'',北纬27°55''—27°69''。
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西南麓,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为黔北中山、低山喀斯特山原的东延部分,区内群山耸立,高差悬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总面积881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9.5%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榉木ZelkouaschneiderianaHand.-Mazz.等。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
由于石家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梵净山的延伸地区,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具有特殊意义。为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定为:建立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建设和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保护区目前由县林业局统一管理,按照规划,保护区管理机构在2005年将达到18人,其中科技人员6人。
21.印江自治县洋溪野生动植物县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文件《印府函[2000]5号》
管理机构名称:印江自治县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站
地址:印江自治县峨岭镇县林业局内
保护区位于印江自治县洋溪镇、杨柳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3''—108°40'',北纬27°45''—27°59''。
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西南麓,保护区内山脊明显,山脉走向大体呈南北向,最高海拔1360m,最低海拔650m,平均海拔在800-1000m之间。
保护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区内以洋溪河为主,支流交错分布。
保护区的植被为常绿落叶林,森林覆盖率为73%。
本区动植物资源虽不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丰富,但仍属印江县较丰富的区域。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楠木PhoebezhennanS.LeeetF.N.Wei等。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Andriasdavidian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
保护管理中心制定了发展规划,确定了管理、科研、人员等发展目标,要求在2005年保护区设置专职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基本的保护管理设施。
22.黄平县上塘朱家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黄府复(1984)7号
管理机构:黄平县上塘朱家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黄平县林业局内
黄平县上塘朱家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南州与黔南州的黄平、翁安、福泉三县连接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07o35′-107o42′,北纬26o53′-27o06′之间,为武陵山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是舞阳河主流和清水江支流的主要发源地,属低中山地貌,其最高海拔为1392.1米,最低海拔为686米。
由于地质古老,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考察,保护区有木本植物87科210属401种(变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榉木(ZelkoraschneideranaHandMazz)、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Hand.-Mazz)、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银杏(GinkgodilobaLinn)、十齿花(D.siniscusDunn)等,珍稀野生动物有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大鲵(Andriasdavidianus)、猕猴(Macacamulalta)等。
黄平县上塘朱家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346公顷,核心区面积6044公顷,缓冲区面积4330公顷,实验区面积1972公顷,森林覆盖率49.6%,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林。
23.惠水县长安喀斯特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县人民政府(惠政复[2000]36号)
管理机构名称:惠水县长安喀斯特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惠水县林业局
长安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内辖两乡一镇(抵季乡、羡塘乡和断杉镇),总面积443.1平方公里,主要由林业部门管理。区内有5.7万余人。林业资源分布不平衡,以抵季乡长安村为中心的五个行政村自然森林保存较完整的有20km2,其他地方仅存疏林、灌木,多数地区已出现石漠化现象。主要植被类型:青冈栎、化香、多脉鹅耳栎林;麻栎林;枫香、响叶杨林;马尾松林;火棘、小果蔷薇灌丛。其中有国家保护树种榉木(Zelkovaschneideriana)和翠柏(Calocedrusmacrolepis)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猕猴(Macacamulatt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翠青蛇(Opheodrysmajor)、灰鼠蛇(ptyaskorros)等种类。
保护区成立以后,积极作好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认识,逐步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区内天然林和捕杀区内各种野生动物的行为,在自然保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惠水县林业局孙国忠
24.黔南州瓮安江界河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瓮府发[1995]45号文件
管理机构名称:江界河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黔南州瓮安县林业局
地处黔中腹地乌江中游,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境内,距县城4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07°18′-107°26′,北纬27°16′—27°20′,面积10999.95公顷。地质属杨子江台地的黔中早古拱断褶束,山脉多为北北东或南南西向,地层基本一致,?兜夭阌姓鸬┫蛋逑逅椤⒄鸬┫迪铝髂香友易椤Q倚灾猩虾渫车陌自蒲遥ㄎ鳎┖投怠⑷档氖垦遥ㄎ鳎颊甲苊婊?0%,还有红色岩系、夜郎组、红色砾岩。海拔为800米—1200米,地貌类型多样,沟、谷、槽、坝及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分布,地形破碎,峰峦起伏,坡陡谷深。年平均气温为13.6℃,降雨量为1080.4毫米,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凉爽。土壤为中亚黄壤带,以黄壤、石灰土最为明显。区内横跨乌江一级支流。
植被分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贵州高原(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带的柏木林,常绿栎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石灰岩植被小区。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白辛树(Pterostyraxpsilophyllus),银鹊树(Tapisciasinensis)、榉木(Zelkoraschneiderana)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猕猴(Macacamulatta)、红腹角雉(Tragopantemmynckii)等。
管理站编制11人,属全额拨款的事业机构,股级单位,隶属县林业局。
瓮安县林业局李国军
25.老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丹府函(2002)28号
管理机构:丹寨县林业局
地址:丹寨县林业局内
老冬寨自然保护区位于丹寨县的东南部,东经107o52′-107o56′,北纬26o12′-26o15′之间。东北部与排调镇相接,西南、东部与扬武乡毗邻。
老冬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513公顷,核心区面积2818公顷,缓冲区面积1685公顷,森林覆盖率89%,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常绿阔叶林。区内沟壑纵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原生乔、灌、藤本植物83科189属395种,有穗花杉(AmentotaxusyunnanensisLi)、小叶红豆杉(OrmosiamicrophyllaChen)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十几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猕猴(Macacamulal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等几十种。
老冬寨自然保护区地处都柳江源头,区内有五条河流流经。该保护区的建立对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都柳江、长江的泥沙淤积,增加下游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下游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将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
26.黎平县太平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黎府通(1989)74号
管理机构:太平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黎平县德顺木竹采育林场
太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黔、湘、桂三省交界,距黎平县城5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o17′-109o21′,北纬26o14′-26o15之间。其四至范围是:以太平山国有林为核心(隶属楠竹林场)东至德顺乡张鲁、龙安、平阳三村地界;南抵中潮——德顺河;西到中潮镇黄保、兴隆、漂洞村;北与湖南靖州毗邻。
太平山自然保护区于1989年建立,总面积1114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259公顷,缓冲区面积2708公顷,实验区面积4181面积,森林覆盖率94.5%。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佛教文化遗产和侗民族古朴文化资源。由于太平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低纬度中亚热带区域,使得境内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因而适宜的气候和多样的地质地貌类型孕育了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区内共有以乔木为主的森林植物76个科,224个属,521种(含变种)。其主要建群树种有:壳斗科、豆科、樟科、山茶科、杜英科、木兰科等,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有榉木(ZelkoraschneideranaHand-Mazz)、铁杉(Keteleeriadavidiana(Bertr)Beissn)、银杏(GinkuobilobaLinn)、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花榈木(OrnosiahenryiPrain)、小叶红豆(OrmosiamicrophyllaChen)、闽楠(Phoebeboumei(Hemsl.)ring)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大鲵(Andriasdavidianus)、虎纹蛙(Ranatigrin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蛇雕(Spilornischeela)、丛林猫(Felischans)等。
由于太平山古老而神秘,连绵数千顷楠竹林镶嵌其中,又有佛教文化遗产和侗民族古朴文化资源,太平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是植物、动物栖息乐土,而且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27.黎平县16个自然保护小区
黎平县地处湘、黔交界地带,位于东经108o37′-109o31′,北纬25o44′-26o31′之间。属亚热带暖湿气候区,境内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58.44%,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等植被类型。全县木本植物有76科521种,其中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Hand.-Mazz)、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银杏(GinkgodilobaLinn)、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乐东拟单性木莲(Parakmerialotungensis)、小叶红豆(OrmosiamicrophyllaChen)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56种,野生动物有52属675种,其中有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大鲵(Andriasdavidian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苍鹰(Accipitergentilis)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物种十分丰富。
从80年中期至今,黎平县已建立了12处自然保护小区,保护总面积达34951公顷。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由县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站负责全县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工作,各自然保护小区都落实了护林管理员。
黎平县林业局12个自然保护小区分别是:
1.太平山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通(1989)74号,位于黔、湘、桂三省交界处,距县城5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o18′,北纬26o15′,其核心隶属县楠竹林场,最高海拔1256米,森林覆盖率达94%。保护区面积11148公顷,核心面积4259公顷,缓冲区面积2708公顷,实验区面积4157公顷,其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弄相山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通(1987)68号,位于黔、桂交界处,距县城1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o15′,北纬25o47′,隶属地坪乡,最高海拔1162米。保护区面积1117公顷,核心面积615公顷,实验区面积502公顷,是黎平县保存最好的天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老山界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通(1987)68号,位于东经108o37′,北纬25o30′,隶属德化乡,最高海拔1589米。保护区面积1386公顷,核心面积1247公顷,实验区面积139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鹅掌楸等珍稀野生物种。
4.五里江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通(1987)87号,位于东经109o9′,北纬26o14′。总面积3400公顷,核心面积1530公顷,实验区面积1870公顷,主要保护库区及上游流域两岸植被。
5.东风林场及周围景区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通(1993)82号,位于东经109o7′,北纬26o17′。总面积2409公顷,核心面积964公顷,实验区面积1445公顷,主要保护喀斯特地貌原生林及风景林。
6.陆倍山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函(2002)35号,位于东经109o15′,北纬26o7′,地处顺化乡和水口镇。总面积7353公顷,核心面积2574公顷,实验区面积4779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
7.范家山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函(2002)35号,位于东经108o47′,北纬26o12′,地处茅贡乡、九潮镇。总面积1669公顷,核心面积835公顷,实验区面积834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三省坡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函(2002)35号,位于东经109o34′,北纬26o02′。总面积7745公顷,核心面积2711公顷,实验区面积5034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
9.龙王滩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函(2002)35号,位于东经108o45′,北纬26o0′。总面积405公顷,核心面积162公顷,实验区面积243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0.三龙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函(2002)35号,位于东经109o1′,北纬26o2′。总面积1387公顷,核心面积832公顷,实验区面积555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
11.高场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函(2002)35号,位于东经109o47′,北纬26o16′。总面积27公顷,核心面积20公顷,实验区面积7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金叶含笑、亮叶含笑等珍稀植物。
12.五龙山自然保护区,县级保护区,批准文件为黎府函(2002)35号,地处高屯镇,总面积495公顷,核心面积495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次生林。
28.罗羊南亚热带河谷季雨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罗府发复[1990]13号)
管理机构名称:罗羊南亚热带河谷季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罗甸县林业局
保护区位于罗甸县红水河镇,距县城71公里,与广西天峨县隔河相望。地理座标为东经106°37′30″,北纬25°10′18″。面积为272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3.8%,主要保护对象为沟谷季雨林。
野生动物资源有:蟒pithonmolurus、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等种类。
由于龙滩水电站库区建成后,将淹没部分保护区面积,遵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177号《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罗甸县政府研究决定调整自然保护区界限,即将罗妥沟以西210.5公顷和保护区北面冗里片区402.5公顷划入保护区保护区。为恢复自然保护区功能,挽救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资源做出努力,同时也为将来龙潍库区、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打好基础。
罗甸县林业局杨光雄
29.麻江县老蛇冲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麻府通(2000)22号
管理机构名称:麻江县老蛇冲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麻江县林业局内
麻江县老蛇冲自然保护区坐落在麻江县西部的谷硐镇、坝芒乡境内,地理坐标在东经29o-45o,北纬21o-33o之间,平均海拔1400米。其四至范围:东至谷硐镇平寨村大岩冲,西至坝芒乡水头村黄家山与贵定县交界;南抵谷硐镇翁牛村篇担山与都匀交界;北与都匀市、贵定县斗篷山自然保护区连为一体。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13公里,涉及8个行政村。
麻江老蛇冲自然保护区以石灰岩、白云质砂页岩为主,核心区多为高山草甸土,也有部分黄壤,缓冲区、实验区多为黄壤、黄红壤和部分砂壤土。全年气温13.9度,降雨量为1400—1530毫米。保护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垂直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水热同季,降水充沛,土壤较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⒅参为多种野娠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肪场A帜谟写┥郊?Manis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大鲵(Andriasdavidian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Hand.-Mazz)、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Hook.f)等三十多种珍稀保护植物。
保护区总面积8678公顷,其中核心区1251公顷,缓冲区面积1442公顷,实验区面积5982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林。
30.湄潭黄杉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湄府发[2001]51号
管理机构名称:湄潭黄杉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站)
地址:湄潭县
湄潭县黄杉自然保护区位于黔北素有贵州“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7°15′—107°30′,北纬27°26′—27°51′,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立地条件差异变化大,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44.68%。保护区始建于2001年,是以国家二类保护植物黄杉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000公顷。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初步调查有乔木66种,灌木48种,藤木及攀援植物15种,草本植物11种。其中黄杉分布面积较大,现仍保存次生原始黄杉纯林1333公顷,零星分布或小面积块状分布面积达26666公顷,幼苗幼树更是随处可寻。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鹅掌揪(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ls)14种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也较丰富,初步调查有40余种,其中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
31.普安县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普安县位于黔西南州西北部,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地理位置东经104°50′--105°10′,北纬25°18′--26°11′。东邻晴隆县,南与兴义县、兴仁县相连,西接盘县,北与水城、六枝接壤。全县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南北长约96公里,呈长条形。总人口20多万人,由汉、布依、苗、回、彝、黎、仡佬等民族组成。
乌蒙山脉横穿该县中部,全县海拔大多在1000—17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差悬殊,气候有垂直差异,但大部气候温凉,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3.7℃,1月均温4.4℃,七月均温20.8℃,极端温度最高33.4℃,最低-6.9℃。
全县森林面积为11733公顷,森林覆盖率仅有9.9%,属少林县,森林资源少与水土流失面积大是全县的重要生态问题,普安县委、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扭转生态环境恶劣的局面,1997年,县人民政府要求县林业主管部门尽快作出保护区规划,并指定每个乡(镇)至少要划定一片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工作。按照县政府要求,县林业局在全县共规划了16个自然保护区,并报请县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门研究,形成县人大决议,建立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小区),总面积5615公顷。同时,落实了各保护区的具体管护措施和护林员。
普安县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
1、龙吟镇石石一把伞猕猴资源保护区,面积350公顷。
2、龙吟镇布岭箐珍稀树种(鹅掌楸)资源保护区,面积33公顷。
3、龙吟镇沙子塘天然阔叶林保护区,面积38公顷。
4、罐子窑镇风火砖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区,面积175公顷。
5、白沙乡旧屋脊天然林保护区,面积35公顷。
6、盘水镇、窝沿乡汪家河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面积310公顷。
7、高棉乡五个坡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面积450公顷。
8、江西坡镇、盘水镇关索岭自然生态保护区,面积1050公顷。
9、三板桥镇油沙地灌木林保护区,面积175公顷。
10、镇莲花山十里杜鹃保护区,面积338公顷。
11、地瓜镇、罗汉乡下厂河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面积1100公顷。
12、地瓜镇鲁沟古大珍稀树种(银杏)资源保护区,面积412公顷。
13、新店乡牛角山天然常绿阔叶林保护区,面积125公顷。
14、青山镇幸福水库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面积563公顷。
15、雪浦乡仙人洞天然阔叶林保护区,面积137公顷。
16、楼下镇水箐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面积325公顷。
32.榕江县月亮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榕府发(1998)28号
管理机构:月亮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榕江县城内
榕江县月亮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榕江县西南部,距县城46公里,地理坐标在东径108?9?—108?26?,北纬25?37?—26?49?之间。
保护区总面积3284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898公顷,缓冲区面积10713公顷,实验区面积16238公顷。区内有林地面积24030公顷,灌木林面积23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3.88%,其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植物及生态系统。
保护区处于珠江水系都柳江中上游高地,属都柳江水系水源涵养林区之一。区内山大坡陡,山峦叠嶂,溪河纵横,最高海拔1490.3米,最低海拔310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区内有榉木(ZelkoraschneideranaHandMazz)、、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穗花杉(AmentotaxusyunnanensisLi)、十齿花(D.siniscusDunn)、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LemeeetLevl)S.Y.Hu)、小叶红豆杉(OrmosiamicrophyllaChen)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6种。有豹(Pantherapardus)、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猕猴(Macacamulalta)、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
榕江县月亮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保存完好,风光绚丽,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区内山高谷深,水碧林翠,云蒸霞蔚,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原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林混交林和垂直多变的地带植被与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清香甘甜的天然山泉等自然景观,加上丰富多彩的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构筑了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
(章薇潘胜勇)
33.深沟天然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独山县人民政府[独政通(2001)63号]
管理机构名称:深沟天然林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黔南州独山县林业局,独山县城关镇西门路72号
位于独山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东径107°35′至107°43′,北纬25°48′至26°01′,涉及兔场、甲定、翁台、城关、麻万、水岩6个乡镇,面积0.8万公顷。地貌为切割较深的中山、低中山山地,是阻档东北季风直接进入独山县的天然屏障,区内层峦叠嶂、垂直差异明显,相对高差一般为300—500米,本区最高处大风坪,海拔1628米,最低江寨河谷都柳江出县处海拔500米。地层岩性为泥盆系下统的石英砂岩、砾岩、砂质白云岩、泥质砂岩、页岩、赤铁矿砂岩等,其自然土壤除海拔1550米以上分布山灌丛草甸土外,其余大部分为硅质黄壤、硅铝质黄壤和硅铁质黄壤。
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独山县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常绿阔叶林居多,主要种类有:丝栗栲(Castanopsisfargesii)、贵州栲(Castanopsiskweichouensis)、紫脉鹅耳枥(Castanopsispurpurinervis)、细叶青冈(Castanopsismyrsiraefolia)。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等,二级保护植物马尾树(Rhoipteleachillantha)、滇桐(Draigiayunnanensis)等。保护区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猕猴(Macacamulatta)、大鲵(Andriasdavidianus)等;省级保护动物眼镜蛇(Najanaja)、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乌梢蛇(Zaocysdhumnades)等。
保护区的建立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类型及其保存完整的天然阔叶次生林的森林景观及科研为对象。通过实施封禁保护管理,并对其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相同地貌类型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及其技术措施,推动独山县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推动独山县旅游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收入,促进县城经济不断增长。
独山县林业局甘群峰
34.施秉县佛顶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施府发(1994)37号
管理机构:佛顶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施秉县北部马溪乡
施秉县佛顶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自1986年开始筹建,其主管部门为施秉县林业局,同时设佛顶山森林生态保护区管理站。佛顶山保护区位于施秉县北部马溪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0?—108?11?,北纬27?06?—27?20?之间,其四至范围:东抵马溪乡金坪村大湾组,南沿陈家屋基、塘上坡以北为界;西抵万佛山;北与石阡县佛顶山的山脊为界。
施秉县佛顶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33公顷,其中核心区798公顷,缓冲区828公顷,实验区507公顷,森林覆盖率57.7%。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珍稀植物、野生动物等。
佛顶山山势雄伟,河流切割强烈,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岩主河、平安河,自东向西流经余庆,注入乌江。东北面有大河坝河流入石阡县。境内气候温凉湿润,阴雨雾天多,日照时数少,年均气温12?C-14?C,年照时数800—900小时,无霜期230—250天,年降雨量1200—1300毫米。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自下而上气候变化差异大,是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良好场所。
境内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植物有47科,113属,219种。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常绿针叶林分布于海拔800—1100米地带之间,并有多种阔叶树种渗入,形成天然针、阔混交林。林内有珙桐(DavidiainvolucrateBaillon)、榉木(ZelkoraschneideranaHandMazz)、枫香(L.formosanaHance)、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Hand.-Mazz)、钟萼木(BretschnciderasinensisHemsl)、银杏(GinkgodilobaLinn)、穗花杉(AmentotaxusyunnanensisLi)、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Dode)、十齿花(D.siniscusDunn)等20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大鲵(Andriasdavidianus)、蟒(Pythonmolurus)等几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还有野生中药材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aetubils)、黄连(ChenopodiaceaechinensisFranch)等。
佛顶山保护区具有科研、教学、旅游等多方面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佛顶山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给科研、教学、旅游开发提供条件,1987年施秉县人民政府给佛顶山保护区配备了6名护林员负责专职管护。
35.绥阳县后水河生态自然保护小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绥府通(2001)1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县林业局
地址:绥阳县卜场镇
后水河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绥阳县卜场镇约30公里,地处东径106°58′-107°02′,北纬27°56′-28°07′,为仁江支流后水河上游,面积约为75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杉木林为主的针叶林及其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36.绥阳县石盘垭马尾松防护林生态保护小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绥府通(2001)1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县林业局
地址:绥阳县洋川镇
石盘垭马尾松防护林生态保护区位于绥阳县洋川镇东南约2公里处,面积约233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马尾松防护林及其生态系统。
37.绥阳县大河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小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绥府通(2001)1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县林业局
地址:绥阳县太白镇
大河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位于绥阳县太白镇西部约20公里处,地处东径106°57′--107°03′,北纬28°21′--28°26′之间,西北两面与桐梓县相邻,距县城90公里,面积4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及其生态环境。
38.绥阳县火秋坝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小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绥府通(2001)1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县林业局
地址:绥阳县太白镇
火秋坝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位于绥阳县太白镇北部,地处东径107°02′--107°07′,北纬28°26′--28°29′之间,西、北两面与桐梓县正安县交界,面积246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及其生态环境。
39.绥阳县杉木菁生态自然保护小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绥府通(2001)1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县林业局
地址:绥阳县枧坝镇、宽阔镇
杉木菁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绥阳县枧坝镇北部与宽阔镇的交接地带,地处东径107°01′--107°04′,北纬28°05′--28°09′,距县城约50公里,面积24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及其生态环境,是乌江支流芙蓉江源头。
40.绥阳县后水河生态自然保护小区
绥阳县双河溶洞生态自然保护小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绥府通(2001)1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县林业局
地址:绥阳县温泉镇
双河溶洞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县温泉镇西北部约9公里处,猛溪河支流的池五溪上游,地处东径107°12′--107°18′,北纬28°12′--28°16′之间,东部及北部与正安县土坪镇相连,面积约536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及其生态环境,
41.绥阳县万里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保护小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绥府通(2001)1号
管理机构名称:绥阳县林业局
地址:绥阳县郑场镇
万里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保护区位于绥阳县郑场镇东北部约1公里处,地处东径107°14′--107°18′,北纬27°53′--27°57′之间,面积约26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及其生态环境,
42.台江县南宫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台府发(2001)96号
管理机构:台江县林业局
地址:台江县林业局
台江县南宫自然保护区位于台江县南宫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08o03′-108o31′,北纬26o24′-26o53′之间,其四至范围:东南与剑河太拥乡交界,西与排羊乡及雷山县方祥乡接壤,北与台拱镇登交、红阳等村相邻。保护区最高海拔为1980米,最低海拔为555米。
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属东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多种,相互交错分布,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云豹(Neofelisnebulos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猕猴(Macacamulalta)、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猕猴(Macacamulalta)等。
南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2104公顷,核心区面积4309公顷,缓冲区面积4132公顷,实验区13663公顷。
43.桐梓县柏箐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
管理机构名称:桐梓县柏箐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地址:桐梓县
柏箐自然保护区位于桐梓县北端,地理位置为东径107°02′--107°15′,北纬28°48′--28°54′,面积4200公顷。保护区内山势雄伟,层峦叠嶂,苍翠茂密的阔叶树与方竹混交,覆盖着峰涯坡谷,保护以珙桐(DavidiainvolrcrataBaillon)、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ChunetKuang)和黑叶猴(Presbytisfrancoii)为主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488种;蕨类植物71种;苔藓植物10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involrcrataBaillon)、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ChunetKuang),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Dode)等。有兽类24种;鸟类37种;两栖动物13种;爬行动物24种;鱼类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Presbytisfrancoii)、金钱豹(Pantherapardus)、云豹(Neofelisnebulosa)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Macacamulatt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穿山甲(Manispentadactyola)、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8种。
44.玉舍老林沟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件:[92]水政通字第105号
管理机构名称:水城县林业局
地址:贵州省水城县玉舍乡
玉舍老林沟自然保护区位于水城县玉舍乡,面积为170公顷,主要以光叶珙桐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光叶珙桐主要分布在水城县盘龙乡,玉舍乡上寨村、大庆村,分布面积100公顷,现有300多株实行了挂牌保护。
一九八六年贵州科学院李永康教授到该地考察,发现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光叶珙桐(Davidiainvolucratavarvllmoriniana(Dode)Wanger),二级保护树种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e),向当地政府建议建立保护区。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日经水城县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隶属县林业局管理。
文:罗洪章
45.朱家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县级
批准文号:瓮府发[1995]27号文件
管理机构名称:朱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地址:黔南州瓮安县林业局内
建立时间:1995年6月
保护区位于贵州中部、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瓮安县境内,县城南31公里,与黔东南州黄平县、黔南州福泉县相连。地处舞阳河的源头地带,为武陵山脉向西南延伸部分。地理坐标为东径107°34′-107°40′,北纬26°53′30"—27°01′05",面积7638公顷,其中核心区为2533公顷。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75.67%,是黔中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黔中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物资源。
该区具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由于森林的存在,云量较多,阴雨天频率大,日照较少,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年太阳总辐射值较少。气温以7月份最高,月均温为23.2℃,以1月份的月均温4.8℃为最低。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雨热同季,以春夏降水较多,秋冬季较水较少,降水集中在5-7月,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上。
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区地势由于相对高差不大,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不明显,以丝栗栲占一定优势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要森林类型。保护区内分布种子植物137科392属750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银钟花(Halesiamacgregorii)、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白辛树(Pterostyraxpsilophyllus)及银鹊树(Tapisciasinensis)4种。该区现有种子植物占贵州省的种子植物总科数57.56%,大型真菌186种。
朱家山天然林的存在,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场所。据考察统计,林区内有兽类49种,隶属7目19科,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斑灵狸(Prionodonpardicolor)、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林麝Moschusberezovkii)等10种。鸟类124种,隶属11目30科,其中有红腹角雉(Tragopantemmynckii)、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等14种鸟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两栖动物16种(亚种),隶属2目5科6属,爬行类25种,昆虫108种,鱼类40种。
保护区地跨永和镇、岚关乡两个乡镇的23个行政村,304个村民组,总人口41967人,耕地面积42508亩,人均耕地1.01亩。其中岚关乡的茶叶河,三湾河等5个村民组还未通车,是两乡镇最贫困的地区。保护区管理所,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设护林站2个,有管理人员30余人。
瓮安县林业局李国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