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生物 教学内容: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本章知识综述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重点:(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及为生物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
(2)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3)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5)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举例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难点:(1)理解生物圈的范围。
(2)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4)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且会画图。
(5)举例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规律方法指津
本章的学习关键是把握好学习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关于收集资料可以通过报刊杂志,有条件的同学可从互联网搜索有关“生物圈”的内容,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另外,要明确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以及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中考试题纵览
【例1】(2003·德州)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说明生物能 ;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疏松、肥沃,这说明生物能 。
分析: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蚯蚓利用体表的黏液进行呼吸;白天穴居,取食泥土中的有机物,夜间爬出来取食地表的落叶,这样蚯蚓既能得到充足的食物,又能躲避白天鸟类的捕食。以上两点说明蚯蚓能够适应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蚯蚓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因而又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以上两点说明蚯蚓能影响环境。
答案: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例2】(2002·荷泽)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A.浮游植物 B.肉食鱼类 C.浮游动物 D.大型鱼类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海洋生态系统也不例外。从总体上看各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应该是最多的,所以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浮游植物。
答案:A
【例3】(2002·潍坊)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会()
A.缓慢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分析: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数量、密度有调节作用,由于猫头鹰的捕食,田鼠的数量受到限制,但除去天敌后,田鼠的数量失控,迅速上升。由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田鼠的密度增大,导致栖息地不够、食物缺乏、体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密度的增大,又会出现传染病容易流行等问题。因此,田鼠的数量在上升到一定限度后,又会有大量个体由于疾病、饥饿等原因而死亡,数量急剧下降。
答案:D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为生态因素?()
A.温度和水 B.土壤和空气 C.阳光和空气 D.海拔高度
2.上海市郊栽培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冬小麦,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植物都不能抽穗结实,这主要是由于()的影响所致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分
3.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田野中的植物、蛇、蛙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A项与B项的总和 D.A项与B项的总和再加上其他蝗虫
4.杨树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杨树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又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这个实例说明()
A.生物对环境有依赖性 B.生物能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C.生物首先要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够影响环境
5.苹果、梨等果树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项因素的限制?()
A.温度 B.湿度 C.阳光 D.水分
6.天然林很少发生松毛虫害,而人工林却常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主要原因是()
A.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人工林区气候适于松毛虫繁殖
C.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D.人工林对虫害的抵抗力差
7.下列属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是()
A.松鼠吃蘑菇 B.兔吃草 C.蛇捕食青蛙 D.青蛙捕食昆虫
8.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大米→鼠→蛇→人 B.阳光→青草→鼠→人
C.青草→鼠→蛇 D.营养物质→鼠→蛇→鹰
9.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这是因为()
A.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总是处在一条食物链的开端
C.生产者是绿色开花植物 D.生产者自身消耗的能量最少
10.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动物病害 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1.在一块农田里,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水分 C.杂草 D.土壤
12.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蛇和猫头鹰捕食田鼠和鼹鼠,如果鹰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出现,就要成为另一种捕食的动物,在短期内可导致()
A.鼠的数量减少 B.蛇的数量增加
C.猫头鹰增多 D.猫头鹰绝灭
1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环境对生物总是有利的 B.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C.生物决定环境如何变化 D.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受生物的影响
14.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农田管理中的间苗和除草是为了()
A.加剧种间斗争 B.减轻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C.缓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 D.促进种内互助
15.下列关于水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圈包括了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
B.植物不可能在水圈中生存
C.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D.水圈为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
16.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措施是()
A.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B.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摄取
C.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 D.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17.具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18.当今世界人口状况是()
A.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B..急剧增长
C.增长率下降 D.急剧减少
19.动植物种类少,人是主要的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20.关于生物呼吸过程中,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物类群,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植物 B.所有动物 C.多数生物 D.所有生物
二、非选择题
21.生物实验室中的水簇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族箱能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呢?为什么?
22.探究自己在食物网中所处的位置:在纸上选写出你最近几天吃的食物,然后写出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于哪一种植物或动物,例如馒头——小麦,牛奶——牛,对应动物请列出它的食物;在另一张纸上写上这些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把这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链,看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23.图1.2-15表示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图1.2-15
(1)图中甲代表 ,乙代表 ,丙代表 ,丁代表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3)图中构成食物链的生物种类有 。如果图中的丙大量死亡,图中 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
(4)图中还缺少组成该生态系统的 部分。
24.在“草→食草昆虫→食虫的鸟”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草多时,食草的昆虫数量会 ,这样使得食虫的鸟类数量也 。昆虫数量的 ,使草 ,数量 ;鸟类的 和草的 又会使得 数量下降,进而使 的数量得以恢复;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5.图1.2-16是我国南方某地区建立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图解,可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请据图回答:
图1.2-16
(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 。
(2)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
(3)除了图中列出的生物种类外,这个生态系统还必须有 等生物作为 。
(4)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必须遵循 的规律。
26.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人口的巨大压力,2000年4月22日是第30个地球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了“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以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作为主题。
(1)可持续消费意味着什么?()
A.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B.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C.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D.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E.以上全部内容
(2)你认为绿色生活包括哪一项?()
A.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B.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C.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D.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E.循环回收及以上全部
(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应该倡导绿色生活,就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提出几项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答案
1.D2.C3.D4.D5.A6.C7.B8.C9.A10.D
11.C12.A13.B14.B15.B16.C17.A18.B19.B20.D
21.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因为该水族箱中有非生物因素也有生物因素。
22.注: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合理即可。
23.(1)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2)1
(3)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甲(4)非生物因素
24.增加增加增加大量被吃下降增多减少昆虫草一个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使多种生物总是维持在动态平衡状态
25.(1)太阳(2)桑、稻(3)细菌、真菌分解者(4)生态平衡
26.(1)E(2)E
(3)衣:不穿野生动物裘皮服装,不用含磷洗衣粉。
食:不食野生动物,不用发泡塑料做的一次性餐具,不用一次性木筷。
住:搞好家庭绿化,推广绿色照明,使用节能灯代替自然灯。
行:不使用燃油机动车,提倡使用自行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