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11显微镜
2012-12-14 | 阅:  转:  |  分享 
  


学科:生物 教学内容:练习使用显微镜 ?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清晰的图像。

2.过程与方法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显微镜的使用,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快乐点击

学习生物学知识,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学习,要了解生物的微观结构,就必须借助于显微镜,因此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就是本节的重点。同时正确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问题更需要在实践中去掌握,因此,使用显微镜也是本章的难点所在。

1.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是精密的放大仪器,可以用来观察更加微小的物体。下面介绍中学使用较多的一种显微镜。(图2.1-1)



图2.1-1

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是: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都能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镜筒——上端是安装目镜的地方。

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小.

目镜——接近人眼睛的镜头,上面标有5×或10×等字样,表示目镜放大5倍或10倍。

物镜——接近观察物体的镜头,上面标有10×或45×等字样,表示物镜放大10倍或45倍。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及放大倍数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使用显微镜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意物镜?

下降镜筒时,物镜可能会触碰到载玻片,将玻片标本压破。眼睛注视物镜就是防止物镜压破装片。

4.显微镜仅能看清透明的物体

由于从显微镜目镜中看到的是从反光镜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的光线,所以只能看清透明的物体,物体不透明,光线反射不上来,所以就看不清。

?

热点考点聚焦

命题方向

本节的热点考点内容:①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能说出各部分的作用;②学会使用显微镜,并明确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生学习生物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以及使用显微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中考命题的主要目标。

【例1】在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堂上,张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吃饭时不洗手,不讲卫生,你知道你的手指有多脏吗?”张老师刚讲完,李刚同学将手指放在显微镜下,结果什么也没看见。李刚同学为什么没看见他手指是否脏?帮他分析原因,协助他看清手指是否脏。

分析:命题人文化将是今后命题的方式,贴近生活,带点人情味,让人看起来亲切些。本题中李刚同学犯了个错误,就是对显微镜的作用使用不够熟练,显微镜只能看清楚透明的物体,手指不透明,所以看不见。

答案:因为显微镜只能看清楚透明的物体,而手指不透明,所以看不清。要看清,需制作成临时装片,然后放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看清楚了。

金钥匙: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通过本题可解决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问题。

【例2】在观察过程中,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用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 B.换高倍目镜

C.选用凹面镜反光 D.调节准焦螺旋

分析:当显微镜视野变暗影响观察时,应当采取的措施是:①观察周围是否有挡住光源的物体;②换大光圈,③使用凹面镜反光,因为平面镜只能改变光线的角度而不会增加亮度,而凹面镜具有聚集光线的作用.

答案:C

金钥匙:本题考查了显微镜如何调光。

?

典型例题剖析

【例1】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显微镜的镜筒会()

A.迅速上升。 B.镜筒在极小范围内变化

C.没有任何变化 D.镜筒迅速下降

剖析: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调节镜筒的高度,即调节物镜和目镜的位置,使图像呈现在眼前,粗准焦螺旋可迅速调节镜筒的升降,而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很小,通常是在粗准焦螺旋调出像后,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图像清晰。

答案:B

金钥匙:由本题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例2】用显微镜观察一个细小物体时,这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100倍,这里“被放大100倍”是指细小物体的()

A.表面积 B.体积 C.长度或宽度 D.像的面积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对物体的放大原理。普通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指被观察物体的表面长度或宽度被放大的倍数。

答案:C

金钥匙: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例3】将写有字母“b”的透明纸片移到低倍镜下观察,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A.b B.p C.d D.q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只要将字母平面旋转180度后看到的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

答案:D

金钥匙: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

易错例题详解

【例】在显微镜的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怎样移动装片?()

A.左上方 B.右下方 C.左下方 D.右上方

错解:B

纠正:本题易错选为B。显微镜成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方向正好相反。在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误以为向左上方移动,相反方向为右下方。此为分析问题不周引起。显微镜成的是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跟装片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在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物像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应向左上方移动。

正解:A

说明:本题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的应用。

?

创新例题点拨

【例1】如图2.1-2所示,A、B为物镜,C、D为目镜,E、F为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效果,其正确的组合是()



图2.1-2

A.A、C、E B.B、D、F C.B、C、E D.B、D、E

点拨:要求熟悉物镜、目镜、镜头长短与镜头倍数的关系,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放大倍数的计算等。一般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大。

答案:C

金钥匙: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显微镜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2】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央出现一污点,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可能在()

A.装片上 B.反光镜上 C.目镜上 D.物镜上

点拨:本题是根据成像原理,判断污点在显微镜中的位置,采用的是排除法。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装片和目镜上,又不能在反光镜上,所以只能在物镜上。

答案:D

金钥匙:学会分析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及如何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

学用方法指导

学会使用显微镜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因此本节就要求把握住认识显微镜和使用显微镜这两点,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巩固显微镜的结构,通过实验逐渐做到熟练解决显微镜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学习效果评估

一、选择题

1.显微镜的结构中,稳定镜身的结构是()

A镜臂 B.镜座 C.镜筒 D.转换器

2.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用一只眼注视目镜 B.调节细准焦螺旋

C.用低倍物镜 D.用较大光圈

3.在载玻片上写一个“上”字,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



4.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显微镜()

A.镜筒迅速上升或下降 B.镜筒在极小的范围内上升或下降

C.镜筒不动 D.反光镜转动

5.实验完结后,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的目的是()

A.防止他人看 B.以免压坏显微镜

C.防止灰尘落入物镜 D.以免压坏物镜

二、填空题

6.从显微镜的物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与放大倍数的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7.取放显微镜时,应右手握住,左手托往,把显微镜放在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安装好和。

三、填图分析题

8.注明图2.1-3各部分名称,并回答问题:



图2.1-3

[1],[2],[3],[4],

[5],[6],[7],[8],

[9],[10],[11],[12],

[13],[14]。

对光时在一条直线上的部件是[]、[]、[]、[]。

若视野中光线太暗,应调节[]和转动[],换用。

四、分析说明题

9.张静是班里使用显微镜最好的同学,实验课上她最先找到了要观察的物体,同学们都想先睹为快,一起围了过来,结果什么也没看见,都迷惑地摇了摇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没看见吗?请帮他们找出原因。

?

?



?



?

1.B2.B3.D4.B5.C

6.倒像目镜物镜乘积7.镜臂镜座实验台左目镜物镜

8.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通光孔载物台反光镜镜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压片夹遮光器镜柱[1]目镜[4]物镜[5]通光孔[7]反光镜[7]反光镜[13]遮光器大光圈

9.因为同学们一起围上来,挡住了光线,反光镜无法将光反射到镜筒里,所以视野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应把采光方向让开,有充足的光线就能看清楚了。

?

献花(0)
+1
(本文系春天的大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