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2012-12-15 | 阅:  转:  |  分享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级李海燕



【摘要】:龚自珍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一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首先,从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着重分析佛学思想及经史研究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然后以他的部分诗歌为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龚自珍诗歌的主题。接着又从语言、风格、意象、诗歌形式四个方面探索龚诗的艺术新质。最后,简要阐述龚诗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主题;艺术新质



OnPoeticCreationofGongZizhen

Grade2003,ChineseDepartmentandChineseandLiteratureMajor,ShaoyangUnivercity

LiHaiyan

Abstract:GongZizhenisourcountrymodernhistorycommencesaventureatimerenownedprogressivethinker,thewriterandthepatriotism.Hisliteraturecreation,thepoetrycreation,hasinparticularobtainedthehugeachievementinatthattimetheliteraryarena,alsohadtheprofoundinfluencetothelatergenerationliteraryarena.ThisarticlemainlyelaboratesGongZizhen''spoetrycreation.First,fromhisbiography,timebackgroundobtaininganalyzesittothepoetrycreationinfluence,analyzestheBuddhiststudiesthoughtandafterthehistoryresearchemphaticallytothepoetrycreationinfluence.Thentakehispartialpoetriesastheexample,analyzestheGongZizhen''spoetryspecificallyfromthreeaspectsthesubject.Thenfromthelanguage,thestyle,theimage,thepoetryformfouraspectsexploresGong''spoetriestheartisticnewnature.Finally,elaboratesGong''spoetriesbriflyintheliteraryarenastatusandtheinfluence.

Keywords:GongZizhen;Poetry;Subject;Artisticnewnature









龚自珍在清代诗坛上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他诗中的犀利思想新人耳目,艺术上也富有创造性。龚自珍是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文学家。



龚自珍的生平、思想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作家的创作总是与他的思想(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息息相关的。

(一)生平

龚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字璱人,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人,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明显受到明中叶以来伸张个性思潮的影响,重情、重童心,强调“人”、“我”与“心之力”的作用,反对压制和束缚,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思想。他思想犀利,敢于直言,多触犯时弊,因此在仕途上很不如意。二十七岁中举,二十九岁开始做内阁中书这样的小官。后应会试,屡次不第。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在朝廷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等官。他在腐败、黑暗的宦海里孤身奋斗,鼓吹“更法”“改图”,官微职闲,受尽排挤。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五十岁便卒于丹阳书院。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朝急剧衰落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此起彼伏,封建社会开始总崩溃,在地主阶级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龚自珍处于这样的特殊时期,他的诗作大多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及他的改良主义思想。他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幻想对封建制度做一些局部的改良,使“衰世”回到“升平世”、“太平世”。

(二)佛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代优秀作家的传统,接受了当时某些学术流派和文学流派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熏陶。佛学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均有体现。

龚自珍生在名刹林立、高僧众多的杭州。这种环境对于他“幼信转轮、长规大乘”[1](575)不无影响。龚自珍从小便受到佛学影响。小时侯他随父入京,居住在北京法源寺附近,经常入寺玩耍,便有过耳濡目染。他正式学佛当在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他三十二岁之前,他终生不得志,所以其佛学思想在晚年回顾时表现得较为明显。他四十八岁辞官出京时所作315首《己亥杂诗》中正式咏佛的就有22首,引用佛学术语的有11首。除此之外,佛学对《猛忆》、《梦中作四截句》等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龚自珍的佛学思想是一种“外佛内儒”的思想。信奉佛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就此由积极变成了消极。可以说龚自珍的儒家和佛家思想是融合在一起的,并在他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晚清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佛法是不碍儒教的。而且经过他们的改造,佛教到后来还被注入了强烈的革命情绪。龚自珍的学佛虽然没上升到如此的高度,但他在佛教自利利他、出世入世泯然合一的伟大精神熏陶下,龚自珍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从一身一家一国一天下,扩展到无尽众生。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己亥杂诗》中的见闻所感,有不少是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计民生的。如:第21首“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诗中说北方不种桑养蚕,就会影响南方丝织业的原料供应,给“织女”们带来忧愁。其实这是诗人对统治集团反对改革的不满,借所谓织女的忧愁倾泻出来。救国安民的良方不被采纳,其心境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再如第84首:“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这首诗慨叹农村破产,读书人纷纷跑到城市另谋出路。再看第123首:“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老百姓的灾难如此深重,无怪乎作者要潸然泪下了。在这几首诗里,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无疑,这是儒家“经世致用”、“仁者爱人”、“恻隐思想”的体现,但不可否认,这与佛学“慈悲为怀”的以怜悯之心救济众生也是相通的,两者在龚自珍身上找到了结合点。

佛学对龚自珍的诗歌创作特色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学培养了龚自珍一种境界更为开阔的关照世界的方式并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命激情。举《猛忆》为例:“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新力异,一灯红接混沌前。”此诗境界独辟、造语奇特、感情强烈、色彩绚丽,这些早有识者反复申说。在这里我主要想探讨一下为什么此诗会形成如此面目。我觉得这与佛学思维方式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佛学的渗入并不是只是词句上的选用如“后起缘”,而是整首诗的构思过程,就是佛学思维方式的运用过程,由此才会有“猛忆”、“心力异”这些词语和“灯”、“红”、“混沌”这些意象、色彩的建构。再如《梦中作四截句》:“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这里“帘底月”居然可以是“海红”的,而一贯是柔媚的“花影”居然“怒于潮”,这种色彩上的奇丽,想象力的不羁,境界的阔大,都与佛经的特点很相似。因此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受到佛学的启发而得来的。此外,大量佛学词语、典故被引用,扩大了龚自珍诗歌的表现手法。

毋庸置疑,佛学对龚自珍的诗歌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他信奉佛教,相信轮回转世,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民,使人民产生逆来顺受的消极情绪,但这不是主要影响,龚自珍的思想,主流还是进步的。

(三)经史研究与诗歌创作

清代是我国学术史上一个经学复盛的时代,这是由当时的政治背景决定的。统治者们提倡经学,重开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再过问政治,而是“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2](33)龚自珍作为嘉、道时期的知识分子也卷进了研究经学的潮流之中,龚自珍十二岁时就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解字》,开始受到传统文字训诂学的严格训练,主张由“小学”而通经,二十八岁时又从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接受了今文经学的影响。关于“经”,龚自珍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他主张“以经还经、以记还记、以传还传、以群书还群书、以子还子”各正其名。在对公羊学的研究中,他特别强调“三世说”,即“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他曾说“从今烧尽鱼虫学,甘做东京卖饼家”[3](102)他决心抛开束缚思想的考据学,研究公羊学。但他并不满足于研究经史学,而是把研究经史和研究现实结合起来,利用它讥讽时政,倡导改革,从而把清代的今文经学从经师的故纸堆中解放出来,与当时社会改革的潮流联系起来,并且凭借惊人的才华,写出了一批溶化着研究成果而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发人深省的诗文。

龚自珍着力研究经史。他的大量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研究经史的某些气息。虽然,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但经史研究对他的创作也有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公羊学的“三世说”被广泛地、巧妙地运用。龚自珍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把清代分为“三世”:康熙至乾隆时期是盛世,嘉庆、道光时期是衰世,而即将到来的是乱世。这就是他根据客观现实对公羊学“三世说”的继承与发展。描述“衰世”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内容之一,举一诗为例: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

钟虡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4](510)

颓波指社会政治风气败坏,颓心指心理方面的颓唐堕落。作者指出这是衰世的情况,这样下去,“乱亦竟不远矣”。这是作者辞官后的作品,在此诗中,作者认为尽管社会已经衰败到难以挽救的地步,但是不应该消极颓丧。在后两句中,体现了他虽被迫辞官,但他还要大声疾呼,唤起人心,冲破沉闷窒息的政治局面,为变法革新而奋斗。

龚自珍的诗文著作和他的经史研究的密切关系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善于借古喻今,充分地利用“史事为鉴”的作用。例如:《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未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团扇才人指不学无术而又行为卑劣的知识分子。东晋时,王导的孙子王珉,喜欢手执团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田横是楚汉之争时期的齐国旧贵族,曾自立为齐王,刘邦灭项羽后,因不愿归汉而自杀,他手下五百多人也都自杀而死。作者这里用一个反问句,目的是讽刺那些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害怕惹祸上身,只求自保而不管人民的死活。作者对此深为愤慨,在诗中做了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抨击。作者毅然说出了对田横五百壮士的同情,以古拟今,表示对专制统治的不满。

龚自珍把研究经史的成果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诗歌创作,给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常用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手法启发人们正视现实,产生奋起反抗的思想感情。



二、龚自珍诗歌创作的主题



龚自珍的诗作是颇多的。早年他对诗歌的创作比较严格,诗作也偏少,且大多已失散。一八二零年,他曾发誓戒诗,但是当年就破戒了。他戒诗是因为在黑暗的文化政策压迫下,深有难言之苦。他破戒,是因为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敏锐还有远大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抱负的人,他对现实深有感触,欲罢不能,必吐而后快,要他不写诗那是完全不可能的。龚自珍生前编印的诗集,只有《破戒草》、《破戒草之余》和《己亥杂诗》,后人有陆续搜集,所得不多,据统计,他诗歌的总数为六百零四首。龚自珍的编年诗只存二百八十九首,虽有残缺,但佳作仍有很多。如:《咏史》、《秋心三首》、《能令公少年行》等等,而且编年诗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己亥杂诗》是龚自珍辞官南归时所作的大型组诗,是他晚年的着力之作,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龚自珍诗歌创作的主题从大范围来讲可分作两个:一是揭露社会黑暗,二是呼唤社会变革。龚自珍深知社会黑暗,人民疾苦,对腐朽顽固势力深恶痛绝,他渴望明君贤臣,实现社会太平。作为封建阶层的成员,他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不可能反对封建制度,而只提倡改革,这在当时已经是很进步的思想了。他的诗歌大部分是表现这两大主题的,二者之间也存在很大联系,因为社会黑暗,所以要呼唤改革,许多诗歌同时表现了这两大主题。在龚自珍的诗歌中多次提到“人才”,他理想的归宿,是封建阶级内部的人才解放,即把社会的命运寄托在开明的,有才干的封建知识分子身上。在他的诗中,不仅歌颂和同情那些怀才不遇的人(这里也包含作者自己),更重要的还在于批判摧残人才的黑暗势力和官僚制度。他深知改革是需要人才的,因此他渴望人才,宣扬个性解放。所以,我想把人才问题单独列为一个主题来阐述。

反映社会危机,揭露政治弊端,构建“衰世”的画图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年代。在外受到列强的剥削和侵略,鸦片横行,大量白银外流。在内朝廷腐败无能,官僚上下日益腐败堕落。内外危机交织在一起,民不聊生,国家上下一片衰败的景象。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楼阁参差未上灯,菰芦深处有人行。

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3](110)

这决不是泛泛写景之作,最后一句是深有寓意的。作者借景寓意,暗指清王朝所谓“乾嘉盛世”不过是粉饰升平的话,其实它的统治正在日趋没落。衰败现象已经肆虐中原已久了。土地问题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列强的侵入,土地兼并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诗人对“衰世”的揭露,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基本矛盾,鲜明地体现了他反对土地兼并的主张。

太湖七十溇为墟,三泖圆斜各有初。

耻与蛟龙竞升斗,一篇聊献郏侨书。[4](522)

此诗表明作者对苏南水利事业的关心,并效仿郏亶、郏侨的做法,向当局贡献治理三吴水利的计划。至于封建“衰世”所呈现的阶级的急剧分化和对立,诗人从多方面进行了揭露,展现出一幅幅“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清诗铎》卷三)的画卷。这一部分诗作大多描写百姓疾苦,从这一角度来表现“衰世”。有的作品从市场度量衡的混乱,所谓“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己亥杂诗》第20首),反映了老百姓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榨下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的惨状。有的则从夜半的滂沱大雨,联想到老百姓在深秋季节,仍然“九月无襦淮水湄”(《己亥杂诗》第二百三十二首),在寒风陡峭中单衣度日的痛苦情状。写船夫拉纤过闸的繁重劳动,反映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痛苦生活的情状尤为深刻: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靡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4](517)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南归时,在淮浦看到的运粮船所发的感慨,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船上载的是清政府从江南搜刮得来专供朝廷享用的白米,而船夫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挣扎在这艰难险阻的航道上,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诗人既对苦难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对整个素餐尸位的官僚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控诉。诗人与那些达官贵人是格格不入的。他们善于谄媚、阿谀奉承、勾心斗角,诗人则热切地追求纯真的心灵,赞许光明磊落的行为,狠狠批判社会的黑暗,无情的鞭挞这些苟延残喘,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诗人对官场的揭露不限于就事论事,已深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例如《歌哭》:

阅历名场万态更,原为感慨为苍生;

东邻吊罢西邻贺,歌哭前贤较有情。

末句意出《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是说论歌哭哀乐,还是前贤较有真情。而现实官场的一班人,自私自利,只为一己私利,不管天下苍生,到处钻营周旋,随机应变。歌哭无常,虚伪之情,可恨可鄙!诗人对官僚集团的痛斥还表现在他们对人才的压抑和迫害,这个在《汉朝儒生行》、《咏史》、《己亥杂诗》等中多有体现。

(二)忧国忧民,呼唤社会变革的爱国主义精神

龚自珍是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文学家。他忧国忧民,敏锐地察觉到清朝政府正将走入“乱世”,对此他深感担忧,一方面无情地批判那些祸国殃民的刽子手,一方面急切呼唤改革,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边沿的时刻,想用改良来拯救国家危难,但终究还是不能幸免于难。在龚自珍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抒发作者要求变革的愿望和热爱祖国、抵抗外敌的爱国情怀。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拓展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它们把魔爪伸向中国,以英国为首,打着“贸易”的幌子,以鸦片为先导,最后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这个封建古国的大门。龚自珍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最早洞悉这个阴谋的人之一,他在《己亥杂诗》中,挥动慷慨激昂的诗笔,反映了这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鸦片不仅残害人们的身体,使得中国白银外流,还使人们丧失斗志,任人欺辱。因此,禁烟运动是一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斗争。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芙蓉。[4](517)

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

何不专城花县去?春眠寒食未曾醒。[4](517)

这两首诗都是有关鸦片的,龚自珍是禁烟运动的积极拥护者。在第一首中他揭露出贩烟和抽烟的皆是腐朽贪婪的统治阶级,他们已成为外国人的走狗,甘愿被利用。这首诗以嘲讽的笔触,形象地揭示了鸦片源源输入国内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第二首诗作者形象地描述了那些“烟鬼”(清政府官员)鱼贯而行、进入烟馆吸烟的场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主张禁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改革的思想,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有体现。请看七律《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边鸦。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何日冥鸿纵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衰败的社会比作“秋气”“夕阳”,把统治阶级中的腐朽势力比作“堂内燕”“路边鸦”,通过对官场的讽刺来促使人们觉醒,渴望通过改良挽救危势。再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4](522)

这首诗通过对现实的深刻反映,集中地表露了诗人的变革思想。“风雷”象征着雷厉风行的变革,“风雷”是要靠人才来鼓动的,而人才却遭到了扼杀,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这里明显地表露了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变革的深厚感情。

(三)对人才的同情与渴望,呼唤人才的解放

诗人自己的一生屡屡受挫,先是科考不如意,再是官场不如意,因为他不与那些腐朽顽固的达观贵人为忤,所以常常遭到他们的排挤。作者在他的一部分诗歌中也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自身遭际的复杂感受。例如: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姮娥诗与听。[5](232)

“一山突起丘陵妒”,“侧调安能犯正声”(《驿鼓三首》),龚自珍在当时是一个卓尔不群的人物,以致“苦不合时宜,身名坐枯槁”(《乞籴保阳》)。在这首诗中,夹杂着诗人被人嫉妒、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作者揭露了“万籁无言”的政治局面,抨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通过对“奇女”的期待和对“少微星”的怀念,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者摧残革新人才的愤恨和对社会变革的迫切愿望。“沈沈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才海内空”(《夜坐》),“人才海内空”五字,是对“顽固派用人唯亲,而真正有用之才反遭摈弃”的愤怒控诉,也从侧面反映出儒法两条用人路线的尖锐斗争。

诗人所欣赏的人才是既有“性情”、又有“学术”的人,而当时那些权贵佞臣却是“本无性情、本无学术之侪辈”(《明良论四》)。有性情是指有独立的人格,敢做敢为,锋芒毕露,对恶势力不唯唯诺诺俯首听命;有学术是指有真才实学和济世之策。诗人赞扬他们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命运。如:《少宰命赋诗》一首,歌颂王鼎“阅世虽深有血性,不使人世一物磨锋芒。”在《己亥杂诗》中,他为“如此奇材终一令”的朋友惋惜,为身遭迫害的众多师友痛心、不平。“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既是“急网罗”,又是“官阀略”,高度地概括了当时一切正直的,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遭遇。诗人在同情人才的同时,无情地批判了造成人才流失的黑暗势力和官僚制度,这在《咏史》和《汉朝儒生行》中得到了体现。“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己亥杂诗》第二十四首)“新蒲新柳”是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是不能成为国之栋梁的,诗人用比喻阐述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人才解放的渴望。



三、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创新在我国诗歌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清代爱国诗人林昌彝说他的诗“奇境独辟”“为近代别开生面”[6](54)龚自珍的诗歌在语言、风格、意象、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创新,别具一格。

龚自珍诗歌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关于龚诗的语言,前人多以“艳丽”“奇拗”称之,这是他诗歌语言的一个方面。他的诗歌,语言瑰丽多姿,文采斐然。如《西郊落花歌》,语言瑰丽,音乐感非常强;《伪鼎行》、《奴史问答》等则典雅奥涩,而词锋犀利,语多嘲讽;《行路易》、《能令公少年行》等则二者兼而有之。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最大的特色表现为深邃含蓄。他善于用凝练得像格言一般的形象语言,把他的认识与感受表达出来。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高度地概括了时代的形势和气氛,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愿望。龚诗往往寓意于景,如:“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夜坐》)。“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秋心》),既是写景,也抒发了作者痛恨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压迫人才的思想感情。龚诗中还多用反语、曲笔。如:“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至皇恩”(《己亥杂诗》)表面上说感恩戴德,实则奚落、讽刺。“忽筮一官来阙下,众中俯仰不材身。”(《秋心》)好像是自愧不才,实际是傲岸不群。龚诗中还引进了一些佛教用语,使其语言带上雅俗相呈,新奇自然的色彩。如在《又忏心一首》中,他通过用“劫火”、“狂慧”,在《西郊落花歌》中用“西方净国”等佛教用语,使其诗歌语言具有了俗雅兼具、灵气扑动的特点。龚自珍语言的最大成就是出现了与传统诗歌以及他同时代“宗古”诗派的诗歌语言不同的内质,形成了自然,明白,新颖的特点。龚自珍的诗歌语言典雅之气浓厚,他还没有也不可能直接用白话语入诗,以实现真正的诗歌语言革命,但他诗歌的这一变化却已经透露出了中国精熟的古典诗歌语言开始解冻的趋势。这一变化对后人的创作影响很大。

龚诗具有一种“尚奇”、“尚新”的浪漫主义风格。无庸讳言,龚自珍诗歌继承了庄子、屈原、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庄子》的诡谲与恣肆,《离骚》的幽怨与“美人香草”的象征和李白的雄放与奇丽等特性,此外还有一些“风发泉涌”、“不堪一世”的狂放气质和“高吟肺腑走风雪”的人生追求和审美趣味。

诗人善于借用神奇的想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显得绮丽鲜奇,气势磅礴,千奇百怪,大放异彩。例如: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7](254)

“月光”、“花影”都是平常易见的景物,但在诗中,都赋予了超人的力量,想象出人意表,新鲜奇特。这种“神奇”的想象,在《西郊落花歌》中尤为典型,诗人把生活中落花的衰败景象升华为诗的境界,想象奇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艳丽鲜奇的落花景象,并假借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落花的留恋,含蓄地表达了要求变革的愿望。

龚自珍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大师,最先“于无声处”感应到了时代深层意向的萌动,在他的诗作中适时地制造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崭新意象,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现实的政治色彩,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感情。以“风雷”“剑”“箫”等意象尤为突出。《已亥杂诗》中有多处运用“风雷”,“中有风雷老将心”(《已亥杂诗》第六十一首)“眼前二万里风雷”(《已亥杂诗》第四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等,“风雷”凝聚了风的浩荡强劲的动荡和雷的除旧布新的摧破力,没有风雷鼓动,社会便没有生气,就会长期处于“万马齐喑”的可悲状态之中。诗人渴望“春雷”的早日到来,表明了作者热切盼望变革的决心。运用“风雷”作意象,使人读后感受到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诗人对改革时敝的热情呼唤,也形象地突现出来。“剑”和“箫”是龚诗中经常吟咏的对象,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剑”大多象征豪情壮志,“箫”寄寓着幽思哀怨。唐代“诗仙”李白就有不少借“剑”抒情的诗。龚自珍也常把“剑”“箫”作为感情的寄托。“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又忏心一首》)“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已亥杂诗》第九十六首)。借“剑”“箫”吟咏的诗句,大都交织着诗人的豪情壮志或理想受到压抑的忧愤之情。“剑气”表现的是诗人对放诞不羁、弘毅任侠的狂放风度的追求。“箫心”表达的是诗人对悱恻情怀、凄美境界的流连。这样,通过“剑”“箫”意象,诗人就极好地寄托了其欲图以正气侠骨扫荡卑琐麻木陋习,救人醒世的心志和以奇情幽思唤起人们忧患之感受的双重意图。以“剑”“箫”为意象让人觉得气势雄壮,正义凛然。

龚自珍诗歌的另一大特色体现在他的诗歌形式上。龚诗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龚诗形式的新变首先表现在句法结构上。与传统诗歌不同,龚自珍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句法成分完备、而又位置得当的散文化句式以及用来帮助表达诗句意义的助词。散文化句式如:“寺僧两侮之,谓一猿一鹤。”(《丙戍秋作……惘然赋》)“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









献花(0)
+1
(本文系文鑫堂堂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