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论惜春形象
2012-12-16 | 阅:  转:  |  分享 
  
浅论《红楼梦》中的惜春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惜春人物在书中的重要性及其胆小怕事、贵小姐的陋习等性格特征。惜春的消极避世思想表现及其根源。提出一个新观点:惜春有叛逆倾向,但叛逆不彻底。惜春的出家与宝玉出家比较。惜春的思想与曹雪芹的思想体系的关系。从中寻找作者某种积极和消极的思想和通过对惜春人物的创造表达其内心的希望来等。

???

关键词:惜春性格思想消极避世叛逆倾向

?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他通过塑造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和展示他们的不同命运来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腐朽没落及其崩溃灭亡的历史结局。同时赞美和歌颂了叛逆者及其初步民主主义新思想。

??《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下几十人,就连惜春这样一位着墨不多的小小配角也同样给人难以忘记的鲜明深刻的印象。

???一,惜春的地位不可缺少性。

??王国维说:“《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曹雪芹笔下四春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分别代表不同封建没落贵族小姐的典型。她们的悲惨命运,曹雪芹早就安排好了。老大贾元春是“榴花开处照宫闱”、“虎兔相逢大梦归”。她既是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维护者统治者,也是其牺牲品。老二迎春“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可惜封建大家小姐竟为了父债被丈夫活活治死,一点反抗余地都没有。迎春是又一个封建制度礼教下的牺牲品。老三探春是“封建正统主义者的开明派和改良派,在她身上体现了许多不同流俗的特点”(1)这样一位有能力有志气的贵族小姐同样也是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听父命远嫁,骨肉分离。“清明涕泣江边望”。有了前三春的悲惨命运相映照,相比之下老四惜春这个角色安排则显得异常重要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身为侯门女,小小年纪亲身经历了贵族家庭没落时的种种遭遇,尤其是元、迎、探三春的悲惨命运,在黑暗现实面前,她最终只能走上出家的道路。“曹雪芹通过惜春这样一个形象,提供了一个在权威政治和炎凉世道中以杜绝人际唯求自保的生命个案。其惨痛的内涵,值得我们在体味中旋转出无尽的喟叹与警觉”。(2)“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在十二支“红楼梦”曲子里独这《虚花悟》唱得“清淡天和”了。具有宿命论色彩和虚无主义的作者自然认为惜春的出家是比较好的结局了。因而惜春多多少少寄托了作者看破封建社会的现实,痛恨、逃避、隐逸那样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这未尝不也是一种消极反抗和叛逆。

???二,惜春丰富复杂的性格。

??(一),胆小怕事,单纯天真。《红楼梦》第三回惜春头一次出场,短短几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可见惜春小的可怜,因而说话和做事就处处显得胆小怕事了,曹雪芹经常点明惜春在大众场合,但她的言行却很少提及。从这也足见其胆小慎言行的了。小说在四十四回里刘姥姥被戏弄的滑稽表演引起众人都笑起来,“最小的惜春笑得离了座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其单纯天真跃然纸上”(3)

??(二),贵族小姐的一些陋习。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避嫌隙杜绝宁国府”中大丫环入画被抄了不少东西,惜春不问青红皂白,不听入画跪说原因,她只说:“嫂子别饶他------嫂子要依他,我也不依。”还恶狠狠骂入画“糊涂东西”。为了主子的面子与尊严竟耍起威风来。当入画跪地哀求,惜春只叫嫂子“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我一概不管。”连主仆一场的情意一点都不顾。连尤氏劝解惜春反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问得多少议论,我若去,连我也编派。”尤氏辩解,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好躲是非,我反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况且古人说的:‘善恶生死,父母不能有所勘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连累我。”从这里可看出惜春不光是胆小怕事、逃避是非,还有冷酷无情、明哲保身的一面。难怪尤氏说她“可知你真个心冷嘴冷的人”。‘其实十二钗中所谓的‘冷美人’所谓的无情绝情不近人情的恐怕要数大观园中最小的女孩子——住在蓼风轩的惜春小姐了”(4)。另外惜春还有个极爱面子,小心眼度人的一面。在《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二回“活冤孽妙姑遭大劫”里贾府遇上了强盗,而贾政率众人去送贾母灵柩去铁槛寺安灵,家里因尤氏建议留惜春和生病的凤姐照管家。如今遇盗,惜春一句话都没有,只是哭:“这都是大嫂害了我了!他撺掇着太太派我看家的!如今我的脸搁在哪里呢?”此时贵族小姐软弱无能、死要面子、以小人之心度人等陋习就表现出来了。

??(三),清心寡欲、消极避世思想。惜春平时就喜欢画画、下棋,老太太还叫她把大观园画下来呢。这画画和下围棋最是修心养性的了。《红楼梦》第七回描写惜春同水月庵的智能儿一起玩耍,周瑞家的送花来她还开玩笑说:“剃了头作姑子”。此时的惜春就感觉此生与佛有缘了。而佛正是“上结着长生果”。第八十七回惜春听说妙玉走火入魔因想:“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可惜我生在这种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时,哪有邪魔缠扰。一念不生,万缘具寂。”想到这里,蓦与神会,若有所得,便口占一偈云:“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即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惜春出家的牵绊仅仅是这个封建制度下得家庭的阻挠了,她在“佛这个悟性和修为上讲,已又精深了一步。这为她后来与这个家庭彻底破裂打下很深的基础。到第一百一十二回写惜春想到父母早死,嫂子又嫌她,老太太又死无人疼,又想到三春及湘云的悲惨命运,独妙玉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正想时,听说妙玉被强盗抢去,惜春心里从此死定一个出家的念头。到此惜春真的看破了,想出家消极避世去了。“你愈是明显地感觉万物的脆弱、空虚和梦幻性,便愈是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内在生命的永恒性;”(5),在于惜春,出家当尼姑就是她追求本体永恒的唯一方式。

???(四),任性固执,追求个性自由、解脱(放),多少有点反抗叛逆的精神。高鹗在后续中把惜春的形象突破了曹雪芹的安排,有叛逆倾向,显得意义大一些。在后期第一百一十八回,惜春与宝玉有点心有灵犀,息息相通。他们共同看破红尘,一心离开此家。为了出家惜春不惜以死相求。可以说后期惜春的言行是处处与封建势力等相反抗的,不妥协的,必要时,敢于正面交锋,决不罢休。从这点上讲是比宝玉更大胆、更直接、更坚决地面对面抗争。惜春一心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她的出家可以说是女子的一种解放,她可以不忠不孝,可以脱离封建社会压在妇女头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几座大山及“三从四德”的约束。“道德规范本质上反映着人的社会关系”(6)。在封建社会“三从四德”对妇女来说就是一种强制实施封建道德规范。你惜春违反它,就必然遭到代表封建统治的王夫人等反对了。“许多禁忌的深层基础往往是经济生态的压力,既涉及社会群体或个体的生存和发展。”(7)。王夫人及尤氏等得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被惜春搅乱当然不会同意,如果人人都像她,那她们的封建统治如何维持?因而她们会尽全力反对的,而惜春最后也只有以死相威胁才可获胜自救。这是惜春性格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家庭的压力使然的。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惜春最后的“顿悟”的灵性。面对封建种种黑暗势力,变着法儿与之抗争和逃避,在逃避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内涵越来越丰富。

???三,惜春性格形成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三个主要方面因素。

??(一),文化方面。惜春性情清心寡欲,常和水月庵智能儿、枕翠庵妙玉等下棋、画画,自然也谈佛论经,受佛学影响深,于是更加消极避世,寡欲清心地生活。惜春从小就在姐妹中生活,后来又和黛玉在一起学习,自会常受到宝玉、黛玉等叛逆者言行影响。且在那个生活、思想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年轻人环境里,惜春思想自然很容易滑坡与封建思想背道而驰,加之“佛”的时时指引,其结果必是出家无疑了。

惜春不善诗文,但偶尔写起来也与佛有缘,禅意十足也。《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里元春命妹妹们题一匾一诗,惜春写的是:文章造化(匾额),内容是“出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山水楼台似乎不是人间的,仿佛仙境,园林景致也是空灵飘渺,因而全诗给人以“空渺”之感。这似乎有隐约逃逸的心情。而这首诗见景不见人,似乎是人融入景中而无我之境。比起迎春的“谁信世间有此境”,探春的“奉命多惭学浅微”,李纨的“名园一自邀游赏”,薛宝钗的“自渐何敢再为辞”,林黛玉的“花媚玉堂人”等等更显得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毫无应景应酬之作,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显得禅意悟性的过人之处。此外,此诗以画入诗,给人以一种清新的画面感:远处山水楼台隐约,仿佛有名刹古寺深藏;近处园林美景、日月争辉;而人呢?只不过融入景中,不知处。这似乎有王维之遗风。“外景与内情在几分禅意中泯合无间融为一体”(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4页)而惜春的禅意是不同于王维的,王维只是学佛了解佛,模拟释禅,可惜春是真心向佛,要求在佛中寻到一种个性自由张放、舒展飘逸,无求的隐遁淡泊生活。

??《红楼梦》到了第八十七回,惜春听说妙玉走火入魔想到“一念不生,万缘俱寂”,蓦与神会,便口占一偈云。此中有“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从这里可看出惜春的佛心已更深一层悟道了。一切都如此,一个“空”字就了结了。此时惜春悟境虽然没有“菩提本无树”那样空无一物,但她毕竟从“云”(云何是应住?)已悟到佛教精华的“空”性。从这里,大佛就心头坐了,哪里还有什么儒家的三纲五常的“理”字。因而此性格中的反儒家求解脱自由的出家念头就更牢固了。

?(二)社会方面。惜春当时生活的社会是土地兼并严重,贾王史薛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大高利贷、大商人相互勾结从人民身上进行残酷的榨取和剥削。第五十三回写乌进孝掌管的八九个庄子遇到旱灾还上交了那么多吃用和银子,贾珍还说:“真真是叫别过年了”。如是这样,老百姓就更别过了。因而:民不聊生、“盗贼蜂起”。以致最后盗到贾府,抢走妙玉。惜春看到这样混乱的社会,胆小的她就更怕了,只有逃避了。

另外,当时有资本主义思想启蒙的新兴的市民思想。《红楼梦》中有许多外国的洋货:洋烟、洋葡萄酒、洋布、把刘姥姥吓了一跳的挂钟、“依佛哪”鲛消帐、西洋金行船等。王熙凤夸耀:“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薛宝琴自称“八岁跟父亲到西海买洋货”。可见当时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贸易是红红火火的了。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商人和传教士,他们带来了资本主义新市民思想、个性的民主、平等、自由等。因而惜春生活的社会里到处有反封建、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人和事。代表人物有尤三姐、柳湘莲、芳官、龄官、司棋等。他们追求自由、自主、幸福、平等,反权势,反压迫。“以个性解放冲破封建束缚,以个性解放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斗争,这正是尤三姐反抗斗争的特点,体现着鲜明的市民阶级的色彩。”(8)。惜春日常生活多多少少与这些“思想”接触到,年轻的心自然会赞同和吸取的,这从她后来为了出家拼死反抗的精神可看出了。

??除此之外,当时社会佛教思想也浓重。佛事多多且隆重,生活中涉及到的庙寺、尼姑庵就有好几处:葫芦庙、馒头庵、枕翠庵、散花寺、铁槛寺等等。封建大家庭往往都是有自己的寺庙和尼姑庵,平时在家吃斋诵佛,王夫人就是个典型。有时遇到老夫人寿辰,还请人抄《金钢经咒》、做善事等。就连大户人家的小孩有个三灾六病也找人替自己出家。宝玉还有个寄名的干娘叫马道婆,妙玉因病灾一直不好,只好自己出家带发修行了。秦可卿死了,停灵七七四十九天,请一百零八僧人拜大悲忏。可见,佛教已在那时深入人心了。第四十三回刘姥姥信口胡说东庄有个老奶奶几十多岁,天天吃斋念佛,感动了观音菩萨,结果得了个孙子。“这一夕话,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按说,贾母王夫人都信佛,为什么还不允许惜春出家呢?其实在那样社会,生不如意、看破红尘,一跺脚就出家了的比比皆是,有甄士隐、柳湘莲等。女子出家也普遍,多是穷人家女子为了生存。在那样环境下信佛是平常的自由的,惜春信佛也并不为奇,但要出家当尼姑,那就离经叛道,违反了压迫女人的“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等,最终落了个不忠不孝的罪名,自然会遭到正统阶级反对的。

??(三),家庭方面。惜春其实生活在一个腐朽没落的“侯门公府”里。就像《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的荣国府那样“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养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这里就说出了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趋于衰败的必然发展过程和具体现象,而这恰是封建制度本质所造成的。而在这大家庭里女性掌握权柄,贾母这个“老祖宗”有至高无上之大权,而凤姐取得了总理全家事务的实际大权。这从表面上看违反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妇女得到了解放,但在那样封建统治的黑暗社会里,则有另一种深意,使其陷于他们制度所忌讳的“母鸡司晨”,预示着这个大家庭乃至这个封建社会本身将要分崩离析,走向全面瓦解。

??在那样封建社会末期,贵族家庭衰败时候,生活秩序是混乱的,一切都是不正常的,是滋生多种是是非非的人与事来的。贾宝玉是生活在女孩堆里的,不愿外出与公卿贵戚交往,不愿学四书五经,贱视功名利禄,一心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和爱情。林黛玉是宝玉的知己和追随者。丫环里有司棋、晴雯,唱戏的有芳官、龄官等。她们更是为了追求自由幸福反压迫反奴役。同时大观园里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等代表封建正统思想的年轻统治者。在双方思想的影响下,惜春身小力弱,又是姐妹中最小的,怎能不“胆小怕事”?长辈长兄长姐说话,她只有听的份,况且她的哥嫂贾珍、尤氏又都看轻她。如此的在那样环境下,她只能一方面带着“主子们”一些共性的缺点,一方面清心寡欲,与人无缘,一心向佛了。她同小尼姑玩耍,只关心各庙月例银子的事而已。因而惜春小时便有这出家的念头也不足为怪了。面对纷乱的尘世,只有佛门清静干净的了。

???四,惜春出家的原因。

???外在原因主要是社会、家庭、文化三方面,前面已述。现在谈谈惜春出家的内在原因。这是与其丰富的性格有关。惜春由胆小怕事,自然言行都不敢张扬,在一次次与兄弟姐妹、长辈相聚的时候,总没有听见她多说一句话,看见她一些多余的举动。只要有三个人在场,她的形象往往都隐藏起来,几乎没有了言行。曹雪芹把她作为次要人物安排,但在表现时,却是有意安排,以有别于其他次要人物。虽然惜春在许多场合没有言行,但我们却时时感到她的存在,因而也没有忽略她轻视她。其实这正与她那种清心寡欲消极避世思想相一致的,她与人无争,不想出风头,不愿表露自己的想法,她虽无行动,但她的默默存在本身就是行动,她的这一行动表明:一切于己无关,她似乎超然于人、事、物外。她没有王熙凤、探春的急急用世之心;也无宝玉、黛玉之为一己爱憎而喜怒哀乐;更没有薛宝钗那种时时处心积虑、维护封建正统及淑女形象。惜春像一幅画、一个棋子,似乎可有可无,隐约闪忽,但她的确存在,没有这个存在一切又显得空洞,不和谐,不完全。有时,她的存在却是至关重要的。

??惜春这种“幽寂的旁观者、陪衬者”生存状态,一方面来自其幽寂寡欲避世的性格,一方面来自那样纷乱衰败的社会与家庭。在封建社会没落的时候,在那样溃退瓦解的封建贵族家庭里,既有元春、迎春、探春封建正统思想下的小姐悲惨命运,也应有逃避现实、消极避世略带有叛逆思想的封建小姐惜春的可怜下场。她们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历史的悲剧。在那样的时代,即使走上反叛的道路,也看不清前进的道路,也不会有彻底反抗的行动。在这点上,贾宝玉是这样,惜春也是这样,他们平常都是靠这“主子”的荣华为依托。贾宝玉幻想与林黛玉美好生活也基于此;惜春出家也不过在贾府的枕翠庵,身后都同样有这个封建大家庭作政治经济后盾。因而她们的反抗与逃避只是心灵上的,而现实生活中却要依赖所叛逆的,这是矛盾的却又是统一的。她们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这既是性格局限性更是其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所有这些叛逆避世思想和行为在那样封建大家庭内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不可能也不能动摇其正统的根基。但它毕竟像一股春风从残冬的深处吹过,透着春的气息和芬芳,使一切复苏与解冻,并蕴含着春的希望。因此,惜春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其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她鼓舞人们敢于反抗旧俗,勇于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民主自由,勇于抛弃过去,选择新生活。一方面青少年应防止受她的孤独消极避世思想影响,不要学她小小年纪就心灰意冷、冷酷无情与麻木不仁等。

??五,惜春与宝玉、妙玉出家的异同。

??惜春出家与宝玉出家经历道路不同,性质不同,意义也不同。

??经历道路不同:惜春从小就胆小怕事,喜与尼姑在一起玩耍,后与妙玉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其从小就有出家念头,后来看到别人沧桑巨变,便渐渐下定了决心出家念头。而宝玉呢,从小因老太太疼他,便在女人堆里厮混,并与丫环不分尊卑贵贱,那女孩子的世界里多有纯真自然、善良美好的情感。同时他不愿与外头世俗男人混但与柳湘莲等有新市民思想人物交往,又喜读《庄子》、《西厢记》、《牡丹亭》等有民主性文化思想著作。因而他得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便渐渐产生了。加之宝玉与黛玉的自由爱情更给他提供了培养这种进步思想的温床。他视黛玉为唯一的“知己”,是自己的并肩战斗者,他们一起看“西厢”、“牡丹”,一起藐视权贵,追求个性解放,自我幸福和自由。封建压迫越厉害,他们的追求越激烈。当宝玉在爱情覆灭后,又第二次经历了太虚幻境点化和癞头和尚的多次点化终于看破一切。“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从而在取得了功名后出家去了。

??性质意义不同:惜春出家似乎是自我性格关系更大,自身经历平平,但却从别人的悲剧中悟出自身只有出家才安心,才适得其所;而宝玉的出家则是因自己的追求生活,处处反抗叛逆,处处碰壁,最终明白一切都是空。似乎是外力作用更多一些,最后因“情”绝望而悟“空”出家。

???意义不同:宝玉出家是彻底的背叛,是种种打击后绝望的出走,这是一个十足叛逆者所必从的路,这是积极避世,是追求一种“精神”,为佛献身。而惜春出家则仍然在家中,她在自家的枕翠庵每天想见就能见到亲人,每天生活用度都是“家”的贴给,不愁吃穿。(而宝玉却穿着破衣服,云游四方),所以她的出家等于说是在家终身不嫁。这种封建社会里的异常表现,反叛是不彻底,只是一种消极避世,虽一心向佛,却也未割断尘缘(与家人时相聚,这在后几回可看出她时时出场,关心一些事),这与其性格经历有关,她没有宝玉的大爱大恨、大彻大悟。在全书中,惜春自始至终都是冷漠淡然的旁观者,她似乎没有多少恩恩怨怨,因而她的反叛意识并不强烈、不彻底,她的反叛出家只是与封建统治妥协的产物,她的出家只是封建社会末期没落封建家庭的怪胎,她的出家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她是叛逆者与封建正统者中间调和的中庸状态,是有其几千年儒佛思想调和的产物。没有这个过渡性人物的安排,宝玉型离家出走的叛逆就似乎很突然,没有一定的社会家庭思想根源与基础。所以惜春出家的意义与宝玉出家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后者的过渡、陪衬,但前者所代表的人物却比后者多得多。

???惜春出家与妙玉出家同样是大家贵族小姐出家,但却有所不同。

???虽然刘心武对妙玉评价很高说“她‘了悟’层次很高不仅在政治功力之上,更在凡俗道德之上,具有崇高的内涵,她不仅在才华上,在生命本体的价值追求上,都‘阜比仙’。”(《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9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但是《红楼梦》第十八回说妙玉“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妙玉出家原是因自身养病避灾而已,迫不得已而为之,不是真心自愿的。妙玉想自洁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的佛学修为浅,难怪在第八十七回,惜春听说妙玉走火入魔,怪她尘缘未断呢。而惜春出家从这点上多少比妙玉主动些、彻底些,多一些叛逆倾向(妙玉不存在叛逆倾向),因而意义更大些。

???六,惜春思想性格与作者的思想体系关系。

???关于曹雪芹及其作品俞平伯先生曾经有个较好的评价“他虽然不曾背叛他所属的阶级,却已相当脱离了阶级的偏向,批判虽然不够,却已有了初步的尝试。”、“《红楼梦》像彗星一般的出现,不但震惊了当时文学界,而且会若恼了这些反动统治者。”(9)。由于曹雪芹是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而其作品也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与思想,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开始分解,从其内部滋生出资本主义经济这个当时讲来先进的东西,随之,代表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市民和商人,还有一些文人志士必然同封建统治者发生矛盾,进而思想论争也激烈无比。曹雪芹当时就受一些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唯物主义思想学者影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封建忠君观念、奴仆关系等,追求资产阶级思想的个性自由、平等、博爱。“曹雪芹就是属于贵族官僚家庭出身而受到了新兴的市民思想影响的一个典型的人物”(10)。同时曹雪芹下半生穷困潦倒的生活,也练就了他得一些所谓的“反抗”性格。“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的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但潜意识深层是本能驱力,隐藏在意识下得渴望、欲望、需要和需求,这些本能驱力如果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将要忍受很大的痛苦和冲突。”(11)因此在曹雪芹经历了坎坎坷坷后所练就的人格、性格,掌握了新思想、新观念就不难理解了。这些新思想和新观念,在贾宝玉这典型人物上一览无余。其实从惜春身上也多少反映出几点来:第一百一十七回,一百一十八回,惜春要出家,在家主王夫人(老太太已死)面前,不惜以死相要求:“我也是像紫鹃的话,容我呢是我的造化;不容我呢,还有一死。”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说道,“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又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乃“空虚的苦痛”。试想此时惜春为了避世出家这个“苦痛”的反抗,追求自我解脱与自由,已不顾一切了,对专权者更是一种否定、不妥协。惜春则是这个典型人物思想中的一个方面的影子。

??“《红楼梦》应该被认为是代表十八世纪上半时期的中国未成熟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市民文学作品。”(12)。所以,那社会与之相应的思想应是未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其在追求过程中也是不彻底的,根本找不出正确的手段与出路。贾宝玉、惜春反对这个家庭,又依赖于这个家庭,尤其是惜春到后来依然出家在家里,依然靠这个“家”。从这点上,惜春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充其量只是在消极避世上稍进一步,毕竟为自己争了一席自由清净地和不再出嫁为人妇、尊“三从四德”为孝道了。但这争取的生存状态是何等苍白啊!依然没有逃脱封建礼教制度的魔爪。这正如十八世纪人们的(包括曹雪芹)社会思想一样,这既有先进性,也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

???诚然,曹雪芹、高鹗的初步先进、民主思想往往在《红楼梦》中通过出家结局来表现,而此中多少不免有消极避世思想,难道反抗的结果不是死(同棋、晴雯、尤三姐等),就是出家吗?因而曹雪芹、高鄂的思想里暴露出许多弱点与不足,这些也都在宝玉、惜春身上或多或少表现出来。什么“空空道人”、“渺渺真人”、“太虚幻境”、“癞头和尚”等等,把那道教、佛教等与儒教而战,“作为一部反封建的小说,《红楼梦》必不可免地反儒家的思想。”(13)。最后,甄士隐、柳湘莲、宝玉跟着道士和尚云游而去,惜春当尼姑。似乎佛道胜了,而此间充彻的虚无主义、感伤主义和宿命论色彩更是到处可见。“虚无主义否定了真实的世界,否定了存在,虚无主义是神的思维方式。”(14)。这是“康亁盛世”的一些先进思想家、学术家用“情、性、欲”等他教来反对统治文化思想的儒家孔孟之“理”。而其本身也显出缺点和局限来:其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在封建主义内部没有完全脱离封建主义体系思想,以至后来作家(高鹗)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宝玉出家却要在这之前考得个功名来,惜春出家却在自家封建大家庭的尼姑庵里等等。

?《红楼梦》不但善于通过大事件、大场面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集中描写各种人物,如元春省亲、抄检大观园等,而且在细微处见巨大,展示人物的细小的方方面面达到对封建社会的全面批判。试想惜春在书中的作用也正是基于这“小”的方面撕开了封建家庭关系上面所笼罩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对表面威严的封建秩序的弱点予以揭露。

???惜春最后的一击,寻死爱活得要出家,不正是把那最后一块封建的遮羞布撕掉吗?实现人性的原本要求:自由、解放(脱)。从这就不难理解王国维“有了人生之苦痛解脱之道”的了。

?

?

????????

?????????【参考文献】

?

(1):张晓春、赵庆元《红楼梦研究》232页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江苏人民出版社295页

(3):张晓春、赵庆元《红楼梦研究》67页

(4):快嘴小生《红楼谈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内蒙古文学出版社140页

(5):叔本华《叔本华谈人生得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98页

(6):张嘉同、沈小峰《规律新论》270页

(7):张嘉同、沈小峰《规律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55页

(8):张晓春、赵庆元《红楼梦研究》238页

(9):俞平伯《俞平伯讲红楼梦》176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10):邓拓1995年1月9日《人民日报》

(11):美国罗伯特S.费尔德曼Roberts.Feldman梁宁建等译《心理学与人类世界:无处不在的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36页

(12):张晓春、赵庆元《红楼梦研究》第98页

(13):吴恩裕《曹雪芹‘废艺斋集稿’丛考》23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

(14):《尼采遗稿选》140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另外还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嗜好之研究》等



献花(0)
+1
(本文系yqchengg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