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之养生
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的方法来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难经·第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上工治未病”在中国传统的养生领域内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上工治未病”是指,好的医生不是等生病以后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采用一些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健康从中医角度就是指阴阳平衡。《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讲究的原则: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气血规律要顺应天的气血运行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简言之,人的生命节奏要顺应天的自然节奏。
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借鉴《黄帝内经》中的思想,可以从“三个外因,一个内因”来解释。三个外因:一是好的生活习惯,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二是心理健康,即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三是养生的运动,做到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一个内因是指先天秉赋。
其他养身文献中对养生观念也有表述,如《道机》中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良好的生理状态,很好的运动。而男子和女子年龄分别在40岁和35岁的时候身体机能达到顶峰,继而开始衰退,也就是说在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气血会逐渐变弱,需要通过养生运动来增加体内的气血运动。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
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人体气血运行系统,人体生病是因为身体阴阳不平衡,阴阳不平衡是因为脏腑失调。脏腑得到调养的两个条件是气血充足和经络通畅。通过疏通经络使内气气血流通增加,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运动方式可以不使一丝拙力停滞于经络之中,目的就在于使经络通畅,气血流注,灌输全身。于是练拳者往往能够感到神清气爽,轻松舒适,身心恍如乌有,轻松的感觉能令心中舒畅,而内心的舒适感,又会自然流露在颜面上,如此周身内外都处在恬静平和,虚灵自然的意境中。
太极拳是一种“养”的运动,是一种储存能量的运动。孟子:“气以直养而无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