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工作大解放
2012-12-25 | 阅:  转:  |  分享 
  
工作大解放

一上市即勇奪Amazon商業管理類冠軍,並榮登《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排行榜,目前已在22個國家售出版權。著名軟體公司37signals創辦人在《工作大解放》中大方分享經營事業的心得,這本新書在出版前就已受到各界高度關注。果然書一上市,即勇奪Amazon商管類冠軍,並榮登《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排行榜。究竟37signals的全新工作學有什麼驚人魅力?37signals顛覆傳統MBA定義的工作法則。工作狂不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已經回家了,因為他找到更快完成事情的方法。還有趕快戒掉「溝通成癮」的習慣,太多干擾會降低生產力,反觀寫作已成為當今好構想的交流方式,電郵、即時通、部落格都靠文字來溝通。成功也不能只靠產品或技術,還要有傑出觀點,選定立場、激發熱情是現代人吸引超級粉絲的關鍵。此外,這個時代抄襲跟分享一樣容易,要脫穎而出,不必跟對手比多,反而要「做得比對手少一點」,然後專注在自己,做出讓人著迷的好東西。本書解開工作給你的所有束縛,教你最省力的成功法則、最快樂的工作學。

工作大解放

這個世界變好了對於事業的開創、經營,以及如何使事業茁壯(或成長為何停滯),我們有些新看法要跟各位分享。這本書不是以學術理論為基礎,而是來自我們本身的經驗。我們在業界已有十年以上的歷練,曾經目睹兩次經濟衰退、一次泡沫破滅,商業模式也轉變了數回,還不時聽聞末日預言。然而,這一路上,我們一直保持獲利。我們是一家刻意維持小規模經營的軟體公司,專門服務小型企業和組織,幫助他們以最簡單的方式完成工作。目前在世界各地擁有三百多萬名用戶。我們在1999年創業,從一家三人組成的網頁設計顧問公司做起。2004年時,因為不滿意當時業界普遍採用的專案管理軟體,於是自行開發出Basecamp。當我們向客戶和同業展示這個線上工具時,大家竟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公司也需要這個產品。」五年之後,光是Basecamp這項產品,一年就可為我們創造數百萬美元的利潤。我們現在也銷售其他的線上工具,像管理顧客資訊、簡單的顧客關係管理(CRM)工具Highrise,就被數萬家小型企業用來追蹤潛在顧客、交易情況和上千萬名顧客的動態。我們的企業內部網路和知識分享工具Backpack已超過五十萬人登錄,而企業即時通訊工具Campfire也已傳送了一億多條訊息。我們發明的開放式電腦程式設計架構RoR(RubyonRails),也成為推動Web2.0世界的重要力量。有些人將我們視為網路公司,不過我們擔當不起這樣的頭銜。大家對網路公司的印象,總脫離不了大舉徵才、大筆揮霍和壯烈退場,但我們並非如此。我們規模小(本書付印時只有十六名員工)、秉持簡樸精神,而且可不斷創造利潤。這一路走來,許多人都認為我們做不到,說我們成功純屬僥倖,還要別人不要聽從我們的建議。有些人甚至說我們不負責任、輕率魯莽、不專業。這些提出批評的人無法理解,一家拒絕擴張、會議、預算、董事會、廣告、業務人員和向現實世界妥協的公司,怎麼還能如此欣欣向榮?那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他們說,你的產品得鎖定「財星五百大」的企業。別理他們,我們的銷售對象是「財星五百萬大」。他們並不認為,公司員工可以散布兩大洲、八大城市,而且幾乎不碰面。他們說,公司不做財務預測和五年計畫就不會成功。他們錯了!他們說,你需要靠公關公司才能登上《時代》、《商業週刊》、《公司》(Inc.)、《高速企業》、《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芝加哥論壇報》(TheChicagoTribune)、《亞特蘭大》(TheAtlantic)、《創業家》(Entrepreneur)、《連線》。他們都錯了!他們說,你不能既跟大家分享成功祕訣,又妄想抵擋得了對手攻勢。關於這點也說錯了。他們說,你沒有龐大的行銷和廣告預算,就不可能跟業界巨擘競爭。他們說,你生產的產品功能不能比競爭對手少,否則不會成功。他們還說,且戰且走的策略行不通。不過,我們正是這樣做。他們還說了很多,但我們認為這些說法全是錯的。我們已用行動證明,還寫了這本書告訴大家怎麼做。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新的現實

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商業書,不管你是根本沒想過自行創業的人,還是已擁有事業且經營得很出色的人,不同的人都能從中找到新領悟。已經有事業基礎的創業家要讀這本書。這些在企業界積極進取的A型人,自認天生就要去創業、領導和征服。一般小企業老闆要讀這本書。他們或許不像積極進取的A型人,但同樣把事業當作生活的重心。他們一直在尋找一種優勢,好讓他們做得更多、更聰明的做事,並成功擊敗對手。老是夢想著創業,卻又離不開現職的人,也能從本書受惠。他們或許喜歡現在的工作,卻跟老闆不對頭,或是純粹對現狀感到厭倦了,他們想做點自己真正熱愛的事,並從中賺錢。對於未曾考慮自行創業的人,這本書也有幫助。他們可能自認不是這塊料,覺得自己沒有達成目標的時間、金錢或決心,也不想把自己逼到極限,也可能他們打從心裡認為「商業」是個骯髒的字眼。不管原因為何,這本書也是為他們而寫的。有個新的現實,那就是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做生意。過去可望而不可及的工具,現在都唾手可得。原本代價昂貴的技術,現在變便宜了,甚至可免費使用。一個人可同時做兩、三個人的事,有些人甚至可承擔整個部門的工作。幾年前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如今變簡單了。你無須每個星期悲慘地工作60小時、80小時或100小時才能成功,工作10到40小時就夠了。你不用耗盡畢生積蓄,也不用承擔巨大風險,你可以一邊繼續你的正職,一邊開始創業,這樣隨時都有足夠的現金滿足你的日常需求。你根本不需要辦公室,你可在家工作,或是和身處數千英里之外、從未謀面的人一起合作。全面改造工作法則的時候到了,就讓我們開始行動吧!

別在意世俗眼光

「這在現實世界絕對行不通。」當你告訴人們一個新想法,你總會聽到這樣的回答。現實世界聽起來是個讓人非常沮喪的地方,任何新想法、新做法和外來觀念總是會輸,只有人們已經知道和做過的才會贏,即使舊經驗有缺失又沒效率。簡單檢視一下,你就會發現現實世界裡的居民充滿悲觀和絕望。他們預期新概念會失敗,因為社會還未做好準備或沒有能力去改變。更糟的是,他們想把別人拖下水。如果你滿懷希望、充滿抱負,他們會試圖讓你相信你的想法不可行,說你在浪費時間。別相信他們,也許對他們來說那樣的世界是真實的,但並不表示你得置身其中。我們非常了解這點,因為我們公司並不符合現實世界裡的任何一項衡量標準。在現實世界裡,公司不可能讓十多名員工散布在兩大洲、八個不同的城市。在現實世界裡,你不可能不靠任何銷售人員或廣告,就成功吸引數百萬名顧客。在現實世界裡,你絕對不能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成功方程式。但這些我們都做了,而且發展得很成功。所謂的「現實世界」不是個地方,而是個藉口,人們藉此把不願嘗試的行為合理化。你無須理會這樣的現實世界。

從成功中學習

在商業世界裡,失敗被當作是必經過程。不時聽到有人說,新公司中十家有九家會失敗,還說你事業有成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也有人說失敗可磨練性格,甚至建議你要「早點失敗、經常失敗」。由於大家都這麼說,讓你不自覺的信以為真。千萬別聽信這樣的話,也不要被這些統計數據給愚弄了,別人的失敗就只是別人的。別人家的產品賣不出去,跟你沒關係;別人家的團隊建立不起來,也不干你的事;別人無法替自家的服務訂定適當的價格,也跟你毫無關係;別人入不敷出??嗯,這樣你該懂了吧!另一種常見的迷思是:你必須從你的錯誤中學習。到底你從自己的錯誤中能學到什麼?你可能學到不要再重蹈覆轍,但這有什麼價值?你仍然不知道你下一步應該怎麼做。相反的,你應該從成功中學習,成功經驗才能給你真正的武器。當某件事成功了,你就會知道你做對了什麼,你以後可以再做一次,而下次可能做得更好。失敗不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哈佛商學院有項研究發現,已經成功的創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約34%;但第一次開公司就失敗的創業家,後續的成功機率跟首次創業的人幾乎相同,只有23%。曾經失敗的人日後成功的機率,竟然跟從未嘗試過的人一樣。由此可見,成功確實是更重要的經驗。這個研究結果應該毫不令人意外,因為這正是大自然運作的法則。在演化過程中,失敗的會被淘汰,成功的才能存留。所以,你也應該如此。

計畫是一種猜測

除非你是算命師,否則長期的商業計畫就只是幻想。市場上有太多你無法掌控的因素:市場條件、競爭對手、顧客、經濟情勢等等,你以為寫計畫書就可掌控這一切,但其實你做不到。我們何不把這些計畫正名為:猜測。商業計畫就是「商業猜測」、財務計畫就是「財務猜測」,而策略計畫就是「策略猜測」。既然計畫只是猜測,你再也不必為此如此煩心,因為不值得。當你將猜測轉變成計畫,你就陷入險境。計畫是讓過去指引未來,讓你變得盲從。「我們要朝這個目標前進,嗯??因為這是我們當初就設定好的。」這就是問題所在:計畫跟即興發揮並不一致。而你必須有能力隨機應變,以便抓住突然出現的機會,有時你必須說:「我們得要轉進新方向,因為今天要這樣做才合理。」擬訂長期計畫的時機也不合理。可參考資訊最多的時刻,是事情正在進行時,而不是在你著手進行前。但你通常是在什麼時候寫計畫書呢?就在你開始執行之前,那是制訂重大決策最壞的時機。我不是說你不應該思考未來,或是思索如何迎戰即將到來的障礙。這是很好的練習,但不必覺得你得將這些想法記錄下來,或念念不忘。你要是真的寫下什麼大計畫,你很有可能永遠不會再去看它,數十頁的紙上計畫只是淪為你檔案櫃裡的化石罷了。停止猜測吧,決定這星期內你要做的事,而不是這一年。弄清楚下一個最重要的事,然後就動手去做。在你要進行某事之前做出決策就好,不要過早。即興而為沒關係。先上飛機吧,等你抵達目的地,再挑件好一點的襯衫、刮鬍膏和牙刷。沒有計畫地做事聽起來可能很可怕,但盲目的遵循跟現實脫節的計畫更恐怖。

大有什麼吸引力?

人們會問:「你的公司有多大?」雖是隨口問問,但人們對小公司往往不感興趣。規模愈大,就愈令人刮目相看,覺得更專業、更具影響力。「哇!好棒!」如果你有上百名員工,他們會這麼說。要是你的公司很小,你會聽到:「喔,還不錯啦!」前者是發自內心的讚美,後者就只是禮貌性的回答了。為什麼會這樣?擴大規模和你的事業有何關係?為什麼擴張永遠是目標?除了自我滿足外,大有什麼吸引力?(你需要一個比「經濟規模」更好的答案。)找到適當規模並維持現狀,又有何不妥?我們難道會望著哈佛或牛津大學說:「如果他們能擴大規模、多聘幾千名教授,走向全球,到世界各地設分校??會是很棒的學校。」當然不會,這不是我們評量這些學校價值的方式。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以這種方式評量企業?適合你公司的規模或許是五個人、四十人或兩百人,也或許只要你和一部筆記型電腦就夠了。不要預設公司該有多大,慢慢發展,並從中摸索出什麼才是對的,過早增加員工人數是許多公司失敗的原因。你也要避免急劇擴張,這會讓你的公司直接跳過最適規模。小規模不只是墊腳石,它本身就是很好的目標。你是否注意到,小公司希望規模變大,而大公司卻想要變得更靈活和富有彈性?事實上,沒有哪個方式一定正確。但要切記,一旦規模擴大,就很難在不裁員、不打擊士氣、不徹底改變公司經營的情況下進行縮編。你不必把擴大規模當成你的目標,在此我們談的不只是員工人數,還有各項費用、租金、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家具等等。這些事情不會憑空冒出來,你可決定是否要承受這些重擔。如果你決定承受,你也將面對許多新的頭痛問題,為龐大費用苦惱,強迫自己推動更複雜的業務,面對一大堆困難和重重壓力。不要對以小公司為目標感到沒有安全感,任何可永續發展、能賺錢的公司,不管規模大小,都該感到自豪。

大有什麼吸引力?

人們會問:「你的公司有多大?」雖是隨口問問,但人們對小公司往往不感興趣。規模愈大,就愈令人刮目相看,覺得更專業、更具影響力。「哇!好棒!」如果你有上百名員工,他們會這麼說。要是你的公司很小,你會聽到:「喔,還不錯啦!」前者是發自內心的讚美,後者就只是禮貌性的回答了。為什麼會這樣?擴大規模和你的事業有何關係?為什麼擴張永遠是目標?除了自我滿足外,大有什麼吸引力?(你需要一個比「經濟規模」更好的答案。)找到適當規模並維持現狀,又有何不妥?我們難道會望著哈佛或牛津大學說:「如果他們能擴大規模、多聘幾千名教授,走向全球,到世界各地設分校??會是很棒的學校。」當然不會,這不是我們評量這些學校價值的方式。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以這種方式評量企業?適合你公司的規模或許是五個人、四十人或兩百人,也或許只要你和一部筆記型電腦就夠了。不要預設公司該有多大,慢慢發展,並從中摸索出什麼才是對的,過早增加員工人數是許多公司失敗的原因。你也要避免急劇擴張,這會讓你的公司直接跳過最適規模。小規模不只是墊腳石,它本身就是很好的目標。你是否注意到,小公司希望規模變大,而大公司卻想要變得更靈活和富有彈性?事實上,沒有哪個方式一定正確。但要切記,一旦規模擴大,就很難在不裁員、不打擊士氣、不徹底改變公司經營的情況下進行縮編。你不必把擴大規模當成你的目標,在此我們談的不只是員工人數,還有各項費用、租金、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家具等等。這些事情不會憑空冒出來,你可決定是否要承受這些重擔。如果你決定承受,你也將面對許多新的頭痛問題,為龐大費用苦惱,強迫自己推動更複雜的業務,面對一大堆困難和重重壓力。不要對以小公司為目標感到沒有安全感,任何可永續發展、能賺錢的公司,不管規模大小,都該感到自豪。

別當工作狂

我們的文化頌揚工作狂。我們都聽過有人熬夜加班,以辦公室為家,這是為工作犧牲奉獻的光榮表徵,工作永遠不嫌多。但這樣的工作狂熱不僅沒必要,而且很愚蠢。做得愈多並不表示你愈用心,也不表示你完成的工作愈多,就只是做得多而已。工作狂最終製造的麻煩比解決的問題還多。首先,這樣的工作方式難以長久持續,一旦筋疲力竭(這是必然的),帶來的衝擊會更大。其次,工作狂沒掌握要點。他們試圖以耗費大量時間來解決問題,不想動腦袋,只想以蠻力來彌補智力上的怠惰,因而產生粗糙的解決方案。他們甚至製造危機。不去尋求更有效率的方式,因為他們實際上喜歡超時工作。享受英雄般的快感,製造問題(通常是無意的)好讓自己更有得忙。工作狂也讓那些不熬夜加班的人覺得,「僅僅」在合理時間內工作是不夠的,引發同事間的罪惡感,並使士氣低落。不僅如此,還讓人感覺屁股好像黏在椅子上一樣,即使不是真的有生產力,還是會超時工作。如果你無時無刻不在工作,你不可能有正確的決斷力,你的價值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都會出錯,你無法判斷什麼事值得格外努力去做,什麼事又可以捨去。你只會累垮,沒有人能在疲憊時做出敏銳的決定。最後,工作狂完成的任務並非真的比較多。他們也許會宣稱自己是完美主義者,但這只意味他們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上,而不是著手進行下一個必要的任務。工作狂不是英雄,他們沒有扭轉局面,只是耗盡時間。真正的英雄已經回到家裡,因為他找到更快完成事情的方法。

別拿時間當藉口

「時間不夠用」是人們最常用的藉口。他們宣稱很想開家公司、學會某種樂器、發明可上市的商品、寫一本書,隨便什麼計畫吧,但就是時間不夠用。拜託,如果你時間分配得宜,時間絕對夠。可別以為你得辭掉正職才能辦到。白天的正職工作還是可以好好做,晚上再展開你的計畫。與其看電視或玩「魔獸世界」(WorldofWarcraft,編注:一種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還不如好好鑽研你的點子。晚上十一點再上床睡覺,而不是十點。我不是要你徹夜不眠或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而是一星期擠出幾個小時,這樣就足以讓你的計畫有進展了。一旦你這麼做,就會知道心中的熱情和興趣到底是真的,還是一時興起。如果熱情不減,只要像平常一樣繼續努力,除了多花點時間外,不會承擔任何風險或損失,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當你對某些事情的渴望到了一定程度,不管你是否還有其他任務在身,自然就能撥出時間。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那麼渴望,於是拿時間當藉口來保住面子。別讓自己拿任何藉口脫身,實現夢想完全是自己的責任。此外,「完美的時機」永遠不會來。你要不是太年輕,就是太老,要不是太忙,就是太窮,再不然就是找別的理由。如果你總是在等待完美的時機,絕對會一事無成。

使命宣言不是說說而已

確實堅守立場和用使命宣言說明你的立場是兩回事。你一定知道,那些像「提供最佳服務」這樣貼在牆上的標語,聽起來有多虛假,跟現實情況也不符。想像你在一家租車公司的辦公室內,裡面很冷,地毯骯髒,櫃檯連個人影都沒有。然後,你看到公布欄上貼了一張破破爛爛的紙,上頭有一些剪貼圖案,還寫著這家公司的「使命宣言」:我們的使命是提供顧客汽車和商用卡車出租、長期租賃、汽車銷售服務和滿足顧客的相關需求,並提供超越顧客期望的服務、品質和價值。我們致力於贏得顧客的長期忠誠,為達目標,我們會為顧客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務,秉持誠實和公正的態度,並「加倍努力」提供獨特的個人化服務,讓顧客享有愉悅的商務體驗。我們必定會協助員工發展、提供個人成長的機會,以及為他們的成功和成就提供合理的薪酬,以激勵員工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後頭還嘮叨個沒完。當你坐在那兒讀這些垃圾,不禁這樣想,「他們把我當白癡嗎?」這些話顯然跟現實經驗完全脫節。這就好比你打電話去某家公司,結果只聽到電話語音告訴你,該公司多麼重視你這個顧客。真的嗎?要是如此,公司就會增加客服人力,不會讓你在電話那頭苦候三十分鐘。還不如什麼都別說,也別用電話語音告訴我公司有多在乎我。這是部機器,我能分辨真實情感和被電腦程式設定說好話的機器,兩者之間有何差別。你要堅守的立場不是寫下來就沒事了,而是要對這樣的信念深信不疑,並身體力行。

外來資金少碰為妙

創業前你最先想到的問題之一可能是:「錢要從哪裡來?」人們往往以為是向外籌資。如果你想蓋工廠或開餐廳,你可能真的需要外來資金。可是大多數的事業其實不需要昂貴的基礎設備,近年來尤其如此。我們身處服務型經濟的時代。服務型企業(像是提供顧問諮詢、軟體、婚禮規劃、設計等數以百計的其他行業)不需太多資金就可開張。如果你的事業屬於這個類型,請避免外來資金。不管你開創哪種類型的事業,外來資金少碰為妙。花別人的錢聽起來很痛快,但也有牽制。原因如下:你得讓出掌控權:當你向外人請求資金融通,你也得聽命於他們。一開始大家有共識,還不會出問題。但繼續發展下去會怎麼樣?你自行創業是為了聽命於人嗎?如果你向外人籌募資金,到頭來就會變成這樣。「獲利了結」開始比打造高品質事業重要。投資人想要快速回本(通常三到五年的時間),當這些參與投資的人想要盡快獲利了結,公司就不可能永續經營。花別人的錢會上癮。天底下沒有比花別人的錢更容易的了。錢一花光,你就會再向投資人要錢。你每要一次,他們就從你公司再多拿走一些。通常是筆壞買賣。在創業之初,你無法運用財務槓桿;這時候進行任何財務交易,時機都不對。顧客的重要性與日俱降。結果你打造的事業是投資人想要的,而不是顧客想要的。籌資活動會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尋覓資金很難,而且耗費心力。行銷會議、法務攻防、擬定合約等等都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在你應該一心一意造就偉大事業的時候,籌資活動會讓你分心。這實在不值得。我們常聽到走上這條路的企業老闆們後悔不已。他們籌資的故事都很類似:一開始先是獲得熱錢挹注,接著開始跟投資人或董事會開會,這時候他們就會開始懷疑,「天啊,我給自己找來什麼麻煩?」現在,你的公司由別人發號施令了。在走上向外籌資之路前,先看看有沒有其他方法。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