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葫芦河水下三阳
2012-12-26 | 阅:  转:  |  分享 
  
葫芦河水下三阳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的月亮山,纵贯宁夏、甘肃两省区,流经西吉、隆德、庄浪、静宁、秦安5个县。葫芦河流到静宁仁大川后,于秦安县安伏乡的李河村进入秦安境内。

葫芦河流入秦安县境的第一个石质峡谷就是锦带峡。入境处的东岸是李河村,西岸是锦带峡。从李河村沿峡谷南下至杨家寺之间约10公里的河流峡谷地带,就称锦带峡。峡壁依山势而高下,或开或合,或重岩叠嶂,或峭削千仞。每到汛期,水流湍急,吼声震谷,慑人心魄。在这样险峻的峡谷里,曾流传着一段“锦带峡里紧带子,徐家城里生太子”的传说。那是说在南宋时期金人南侵,在秦安县城的“腊家城”打了败仗,金兀术从六盘山一带率部奔抵秦安一线增援。当金兵向北败撤穿越锦带峡时,黄妃身感太子将要分娩,她急忙束紧腰带,继续随军直奔徐家城营后,就生下了太子。

徐家城位于锦带峡之东北,在葫芦河两大支流清水河和水洛河的交汇处,今属庄浪县。据明《秦安志》记载:“显亲县故城,即徐家城。”徐家城距锦带峡3公里,地处战略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安志》又载:“迄东北为锦带山(四十里),其山峻远,望之如带。去迄北为锦带峡,有锦带寺,其寺嵌洞。”锦带寺已荡然无存,悬崖石窟至今犹存。峡崖有石刻字样曰:“口迦寺”,山脚下有佛寺院遗址,所以,当地人称此地叫“佛爷峡”。佛爷峡有“龙须嘴”“白石头”等验水石,当葫芦河水将要越过龙须嘴时,就告诉人们水患就要来临。

水出锦带峡就进入了安伏川,也就是玉中峡谷地,这里就是汉成纪县的治地,山陡水急,因为两山加水,水急山陡者为碥。白蛇命名的由来,是因此地的一块大青石板上,有两条天然成形的白石纹印,形似两条栩栩如生的白蛇,因此,人们就把此地名曰“白蛇碥”。玉钟峡不仅有女娲祠的记载,还有玉钟寺、莲峰寺等建筑,并有崖背里、阳兀坪、刘家故堆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是“羲里娲乡”的中心地带。

现在的玉钟峡和锦带峡天堑变通途。省道二级公路叶(堡)莲(花)公路,由莲花镇沿葫芦河经安伏乡、叶堡乡的蔡家牌楼村与310国道相接,这是甘肃省公路路网规划“四纵四横”中“四纵”之一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陇东、天水和陇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全长40.39公里,总投资两亿元,于2004年9月竣工通车。

葫芦河出玉钟峡就流入显亲川,或叫敬亲川,今为叶堡川(亦称叶堡盆地)。这里就是唐成纪县的治地,也是“丝绸之路”中大道的必经之地。葫芦河出玉钟峡后水流缓慢,亦农灌溉。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秦州曾两次迁治叶堡盆地的阳兀川,今人称此地“金城里”。1965年9月在葫芦河北岸的杨家沟发掘出了唐墓,出土唐三彩等珍贵文物180余件。

葫芦河出叶堡川就进入了声名远播的锁子峡。锁子峡又称锁阳关,这里两岸对峙,狭窄谷深,其固如锁而得名。明《秦安志》把“锁峡秋光”称作为秦安“八观”之一景,志云:“狭长三里许,而山色苍葱,水声澎湃三秋风色溧溧,经行者飒然。”

锁子峡,在县城北7公里处,狭窄谷深山峻,有黑龙山(黑龙屲),青龙山(唐帽山)对峙,古锁阳关正是此峡,峡有石槽,像一只石靴,葫芦河流石靴下,漩涡激浪翻。古有绝对:闭门关,锁子峡,一只靴何人拿?至今没有人对上。邑人蔡景文先生咏《锁阳峡》诗曰:

锁阳峡口水潺潺,

夹岸高峰欲刺天。

鸡犬时闻天上语,

人家住在白云间。

锁子峡石山高耸,山幽峡黛。每当金秋,秋声四起,满山黄叶,水花鸟鸣,一天碧云,实属秦安一景观。当葫芦河水流经峡口,谷深水急,空谷传响。仰首而望,天光一线。阴森森,冷飕飕,不由人头皮发麻,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君在锁峡口东的悬崖峭壁上书刻“天开石镜”四个大字。

锁子峡有锁阳观,也就是当地民众敬拜的“神仙塔”,这里是县道教协会的所在地。自古以来,锁子峡山陡谷深,无路可行,有路也难行。据明《秦安志》记载:“东北二十里曰青龙山,其山当县之北,崒嵂高出,望之若负。俯锁峡,带陇水,山原细路经行如栈。”足见其行路艰难。直至民国时期,几经勘修,于民国24年(1935年)才炸开了锁峡关,修通了华(家岭)双(石铺)公路,今名靖(远)天(水)公路,人来车往,如织如梭。两条公路并列两岸,穿越锁峡关进入陇川。

陇川,就是今秦安县县城所在地,地域开阔,气候温和,是一块治县育人的风水宝地。地质时期的葫芦河,穿越坚硬岩石的古地形,逐渐切割成很窄的峡谷,流经松散的黄土区,就会冲刷成宽阔的山间盆地。陇川正是一块地势平坦,灌溉优越,田园果蔬,物产丰富的沃野盆地;是盛产瓜果,驰名全国的“桃之乡”。当葫芦河水流出锁峡时,就像一束白练劲流直淌十华里而渐渐放开,在陇川平稳下泄。明《秦安志》将“陇首晓耕”作为秦安“八观”之一景,志云:“陇多平壤,又多大族。晓起耦耕,望之如列阵然是可观也。”

葫芦河流出县境最南端的一个石质峡谷就叫佛耳峡,狭长约6公里,峡谷两侧,悬崖绝壁,左右参差,河流多曲,迂回九次才能出峡流经三阳川而流入渭河。在佛耳峡有“印台云锁”和“阳崖五出”两大景观。明《秦安志》以“印台云锁”为秦安“十二咏”之一咏,志云:“地理称水秀,陇水经县至佛耳峡,屈曲而入,不见其去,而又束以印台。”印台即陇川众水水口。

陇水出印台,流经下王家峡。在下王家峡村东侧,峡道山崖上有五峰山,苍翠秀丽,为秦安一大景观。明《秦安志》云:“崖有五峰,为新阳美观。蜀峡有十二峰,人不称峡而称峰。阳崖之峰,不及巫山,然水声山色,潺湲苍碧,人不亦将称峰邪。”

佛耳峡为县南一胜览,在葫芦河水流出县境的最南端,有东西两山隔河对峙,叠然高耸,在河东山上筑有一堡,名大坪堡,下有一村大坪村(今属麦积区)。西山名为五虎狼羊山,上筑一堡称藏营堡,下有一村叫九渡村。两堡相望,两山竞峙,激流澎湃,山谷幽深,实属险隘。相传藏营堡为唐朝樊梨花征西路上的堡寨。当葫芦河流出佛耳峡,就是开阔的三阳川。水出峡口就是今麦积区所管辖的樊家城和演营寺,相传此城为樊梨花所筑。久闭不开的的佛耳峡,今天已有310国道穿峡而过,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滚滚渭河由西而来,在三阳川蜿蜒东流,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滔滔葫芦河从北来汇,交相冲积,形成巨大的盆地形平川。驰名中外的卦台山位于最西端的渭河入川处,形如龙首。葫芦河流归渭河,在三阳川构成了天然的太极八卦,使三阳川犹如一副巨型的太极图。

葫芦河除与伏羲、女娲相关外,她途经七峡八川,这些峡谷平川形似一束一放的葫芦,故名葫芦河,如今的葫芦河流域,桃花烂漫春潮涌,此处正是桃花源。



献花(0)
+1
(本文系陇上陶然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