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敏感的人
2012-12-27 | 阅:  转:  |  分享 
  
《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





现代商业社会,人们身不由己追随着竞争的节律,竞争给予人的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生理压力。对人的心理活动作出准确的量化分析极其困难,心理医师的作用日益被人们重视。来自负面的心理因素常常成为人们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西方文艺作品,尤其是电影、电视剧中,心理医师与心理治疗的情景常作为情节发展的背景出现,甚至成为推进票房指数的兴奋剂,就是这个原因。

心病还需心药医。《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的出版,犹如一家提供自助服务的心理治疗医院开业,它的“专科治疗对象”是敏感的人。这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讨人喜欢的人。他们平时喜独处,爱伤感,在社交场合出现时,常与扫兴的阴影同行;他们仿佛被自卑的魔影缠身,心理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很难自得其乐,特别在面对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来的压力时。

他们其实多半具有非凡的创造才能、出众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遗憾的是他们从没意识到自己敏感的个性,是上天赋予的独有的一份财富。《敏感的人》作者,美国太平洋研究生院心理学博士伊莱恩·N·阿伦,在书中提出了开启敏感的人智慧宝库的科学建议。

作者的所有叙述都立足于科学。事实上,生活压力对于无论敏感者或不那么敏感的人而言,都是一种刺激的挑战。该书提出面对压力,人们对之疏导和应对的办法具有更广泛的价值。它首先给予读者的忠告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此时,阿伦博士以历史教师的角色上场:她说历史上留下英雄美名的一般都是国王或元首,他们是凭战士的英武勇敢气概而成就霸业的,

可英雄的成功离不开智者谋臣的参予,正是这些顾问的深谋远虑、及时告诫,才遏止了将勇敢转为莽撞的变形。能担当出谋划策任务的智慧角色的人,都是些高度敏感的人。现代商业战场更讲究心机与智慧的较量,敏感的人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敏感的人》提供的心理调适方案颇有实用价值。它同时又分析了无止境追求完美的危害,如此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崇尚效率与功利,物欲的膨胀挤压着精神。《敏感的人》这本书所关注的人的心灵与精神调整问题,正是当下迫切需要的。社会的竞争带来了商品的丰富、生活的改善,可都市的繁华正是要使人们有闲暇的时间、从容的心态得到享受。关注在竞争与压力下人的心灵,让人们生活得快乐些,《敏感的人》的引进,似乎正说明这个话题仅仅是开始。



(《敏感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美]伊莱恩·N·阿伦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该书为“灯塔译丛”的一种。下文为原书“序言”部分。



“真是爱哭!”

“胆小鬼!”

“别扫大家的兴!”

诸如此类的抱怨声是否常常萦绕在你的耳际呢?还有,你对如下善意的忠告是否也很熟悉呢:“你就是太患得患失才这样敏感的?”

如果你像我一样,那么你一定听过不少此类抱怨,它让你感到自己有点怪怪的。我以前也以为自己有一个得藏着掖着的致命弱点。它让我抬不起头来,自觉低人一等。我想自己肯定在什么地方有点儿不对劲。

其实,你我都挺正常的。如果你对本书开头自测题中14个以上的问题作出一肯定回答,如果你与第1章提到的那些特征能够对号入座(这个办法最灵验),那么你的确有点儿与众不同,你就是“高度敏感的人”。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有敏感的系统是正常的,敏感在本质上是中性的。你的敏感的神经系统可能是遗传的,其发生率为15-20%。这意味着你能感觉到周围发生的细枝末节。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一大优点。但是这也意味着,一旦你在高度刺激的环境里呆得太长,你对各种纷乱场面便会应接不暇,你的神经系统将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你更容易被搅得焦头烂额,头昏脑涨。所以,我们说敏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只不过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样的特性并不为人所赏识。一般人不把它当成理想的特性。这个事实可能会在心理上对你造成很大的冲击。善意的父母和老师会想方设法来帮助你“克服”敏感,似乎敏感是要不得的。小伙伴们也并不总能体谅你。等你长大成人之后,你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难以和他人建立起友好的关系,一般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缺乏自信心。





本书将告诉你的东西

本书将告诉你有关敏感特性的详尽情况。这些情况是你必需了解的,而且这些资料也是你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为了写好本书,我花了5年时间做研究。我深入采访了高度敏感的人群,结合临床经验,与数百名高度敏感的人做了个别探讨。我还为此专门研读了相关的心理学著作。心理学虽然在敏感方面上有很多发现,但是没有明确说明这些发现属于敏感性问题。本书前三章将告诉你有关敏感特性的全部基本事实,教给你在神经系统处于过激状态时的应对办法。

其次,本书探讨了你的敏感特性对你的过去、事业、人际关系和内心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它着重讨论了一些可能连你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优点,并且还就高度敏感的人群面临的典型问题提出建议,比如害羞、难以找到如意的工作,等等。

我们将一起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我曾经用书中提供的信息帮助过一些高度敏感的人。他们说这些信息大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我,而我现在又想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你。





致那些敏感但不是高度敏感的人

首先,如果你是因为自己的孩子、配偶或朋友是高度敏感的人才阅读本书的,那么我特别欢迎你。读完本书,你和他们的关系将大为改善。

其次,我对300名各年龄层的人做过随机电话调查。我发现有20%的人极为敏感或相当敏感,还有22%的人中度敏感。你如果属于中度敏感的人,那么你也将从本书中获益。

顺便提一下,有42%的人自称一点也不敏感,这也说明了高度敏感的人会感到自己与世上许多事情格格不入的原因。正是这部分人老是打开收音机,乱摁汽车喇叭。

再次,每个人都有高度敏感的时候,比如,一个人在山洞里独自呆上一个月后就会非常敏感。随着年龄的渐长,每个人都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其实,不管你承认与否,多数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展示其高度敏感的一面。





致非高度敏感的人

非高度敏感的人阅读本书,有时候会觉得受到了排斥,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我们说自己和他们不同,听起来好像我们高人一等似的。于是非高度敏感的人就说:“你的意思是我不敏感喽?”问题在于“敏感”也有善解人意、体察细微的意思。高度敏感的人和非高度敏感的人都可能备这些品质,当高度敏的人感觉良好、敏于细节的时候,这些品质能完美地体现出来。当人们处于心气和的环境中的时候,高度敏感的人可能独具优势,他们能捕捉到极为微妙的细节。可是,一旦一个人处于过激状态下的时候,他就一点也不善解意,一点也不敏感了。这种情况在高度敏感的人身上是司空见惯的。这时,他们头错脑涨,筋疲力尽,只想一个人呆着。与之相反,你的那些非高度敏感的朋友哪怕处在极为混乱的情况下也能相安无事。

这特性应该用一个什么术语来称呼呢?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我为此绞尽了脑汁。我不想采用内倾、害羞、拘谨以及心理学家用的其他不准确的术语,这些术语都没有抓住这一持征的中性的一面,更不用说其积极的一面了。该特性对刺激有强的感受力,而“敏感”这个术语很能体现这一中性事实。现在该用一个有利于我们的术语了,它有利于矫正别人对高度敏感的人群的种种偏见。

另一方面,有些人并不认为“高度敏感”这个术语是褒义的。我坐在静静的屋子里写这些文字时,还没有人讨论过这一特性。我要声明的一点是,本书不仅要讨论高度敏感的人群如何受到种种讥讽和议论,而且要讨论很多其他问题。围绕敏感性问题,心理学意义上的讨论可谓铺天盖地,几乎与对性别问题的讨论不相上下,但敏感性问题经常和性别问题混为一谈。(男性和女性天生敏感的人数是一样的,但是一般认为敏感是女性的专利。为此男性和女性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所以你对此得有心理准备。为慎重起见,为了保护好自己的敏感性,珍惜自己获得的新知识,你避而不谈这个问题。

世界上还有很多和你我一样敏感的人,让我们为此而高兴吧。以前我们老死不相往来,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有所交往,而且我们自己和社会都将对敏感性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在本书第1、6、10章中,我将详细讨论高度敏感的人群所发挥的得要社会作用。





你的需要

高度敏感的人将从贯穿于本书各章的四步法中获益。它们是:

1.自知之明。你将了解生性高度敏感意味着什么。这一点要了解透彻。你还将了解到敏感性格是如何与你的其他性格特征兼容的,你又如何受到社会上负面态度的影响。然后你要对自己的敏感身体有个清楚的了解。因为你的身体似乎太脆弱了,老是和你过不去,但你千万不要忽视你的身体。

2.重塑过去。你必须从自己天生敏感这一角度,积极地重新看待自己过去的许多经历。你以前的失败有那么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你自己、你的父母和老师、朋友和同事都不了解你。重塑过去能帮助你走向自尊,而自尊对高度敏感的人尤为重要,因为自尊能减轻我们在(刺激性强烈的)新环境中的过激程度。

然而,重塑过去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所以我在每1章结尾都加上了“活学活用”一栏。

3.愈合创伤。如果你还没有开始这样做,那你必须从埋藏较深的创伤开始做起。你从小就很敏感,在家里和学校里遇到的问题、孩提时的病痛等等都对你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你和其他孩子不同,你经常为此受罪。

由于愈合伤口的工作必然引发强烈的感情,高度敏感的人往往不愿意面对伤心的往事。小心翼翼和犹豫不决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久拖不决或敷衍了事,那就是在自己欺骗自己。

4.帮助你感觉良好地、得体地参与社会生活。你有能力,有必要,也有需要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确实需要你。但是你得懂点技巧,掌握分寸。本书将告诉你参与社会的诸多诀窍,但是它并非是为了迎合不敏感社会的要求而告诉你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我要讨论敏感性格如何影响到你和亲人的关系。我还要讨论心理治疗与高度敏感的人群的关系,哪些人应该接受治疗,为什么,接受哪一种治疗,到什么人那里接受治疗。我还要强调的是一点是,治疗方法如何因人而异。然后,我要讨论高度敏感的人群和医疗保健的问题,包括很多药物方面的情况,如高度敏感的人群经常服用的百忧解。最后,我想探讨我们如何去细细地品味我们丰富的内心生活。





自我介绍

我是个心理学家、大学教授、心理治疗专家和小说家。更重要的是,我和你一样也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我撰写这本书,绝没有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意思,我绝没有把你当作一个正在克服自己的“综合症状”的可怜人。我对我们共同具有的特征、优点和面临的困难有切身的体会。

从小时候开始,我在家里就不喜欢闹,而喜欢离群索居。在学校里我一般不参加体育活动,也不和别的孩子玩耍。当真的没有人再理睬我的时候,我既感到如释重,又觉得非常自卑。

上了初中以后,有位外向开朗的同学自愿充当我的保护神。在整个中学阶段,这种友谊一直延续着,我把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大学生活就没有这么好过。我的大不生涯时断时续,其间还早早结了婚,这段婚姻维持了4时间。不过我最后还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但是当独自一时,我总是躲在休室里哭泣。我想自己快要疯了。(我在研究中发现,像这样躲起来哭泣是高度敏感的人群的典型特性。)

我第一次攻读研究生时,校给了我一间办公室,我经常躲进办公室大哭一场,借此获得心灵的宁静。由于这些反应,我获得硕士学位后就辍学了,尽管学校一直鼓励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直到我了解了敏感特性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才明白了自己产生那些反应的原因。我于是终于完成了博士学位,而这用去了我整整25年的时间!

23岁时,我遇到了在的丈夫。我从此过上了备受保护的安定生活。我每日写作,还生有一子。我既为自己不用“在外闯荡”而欣喜又为此而深感愧疚。我隐约感到自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让社会认识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机会。但是由于过去的痛苦经历,我觉得自己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然而,即使这样,有些事情还是会让我处于过激状态,这是无法避免的。我只好求助于治疗,我原以为治疗一个星期就能康复,可是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我的身体和心情似乎仍然时好时坏。我被迫再一次面对自己神秘的“致命缺陷”,就是这一缺陷让我如此与众不同。于是,我尝试了一些心理疗法,我终于时来运转,心理医生听了我的倾诉之后说道:“你感到心烦是理所当然的,谁让你是个高度敏感的人呢?”

“高度敏感的人”?这是什么意思,该不是什么借口吧?医生说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根据她的经验,人与人承受刺激的能力以及对某些体验的开放程度(无论这种体验是好是坏)确实是各不相同的。她认为,不能把这种敏感当作是精神缺陷或精神异常的信号,至少她希望如此,因为她自已就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我记得她当时还笑着说:“有很多人都这样,他们都是我所敬重的人。”

我花了几年时间进行治疗,每次都对症下药,一一解决了童年时代就碰到的问题。但是治疗的侧得点逐渐转向如何消除这一特性在我身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如,我感到自己有缺陷,别人愿意保护我,因为他们能从我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洞察力中获得快乐,而我自己却难以自得其乐。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它也是由这一特性造成的。于是,当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以后,我重新跨入了社会。如今,我再也不为自己的敏感特性苦恼了。相反,我为自己具有这一特性而高兴,我很高兴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庆幸自己具有这种特殊禀赋。



本书的研究背景

当我了解了敏感性格是怎么回事之后,我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道路。于是我决定多阅读这方面的著作。然而这类著作难以找到。我想,与之最接近的主题也许是内向问题。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就这个主题写过一本非常出色的著作,他在著作中把它称作内倾性格。荣格自己也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我从他的著作中获益匪浅。但是有关内向的学术著作侧重的是不善社交的内倾型,正是这一点使我想到,把内向和敏感等同起来也许是错误的。

由于现成的资料很少,我决定在当时任教的大学的教职员业务简报上发一份通知。我提出想和那些对刺激高度敏感、性格内向或情绪容易激动的人谈谈。过后不久,很快就有很多自愿者来找我,多得超过了我的需要。

接着,当地报纸报道了我的研究项目。虽然报道中只字未提我的联系方法,但还是有100多人给我打来电话或写信给我,有的对我表示感谢,有的向我求助,有的只是想跟我说一句:“我也是高度敏感的人。”这件事进去两年后,仍然有人在与我联系。(高度敏感的人有时候总是思虑再三才采取行动!)

在面谈的基础上(我采访了40个人,每人2到3个小时),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分发到北美成千上万的人手上,进行调查。我还对300人做了随机电话调查。我说这些是想说明一点,本书的全部内容都是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的。这其中有我的研究成果,也有别人的研究成果。我所写的一切都源于我对高度敏感的人的反复观察,源于我给他们教学的经历,源于我与他们的谈话内容,源于个别咨询以及心理治疗。我利用这些机会,深入了解了数以千计高度敏感的人的个人生活。即使如此,我在书中还是一再说“也许”、“可能”,而且要比你在一般书籍中看到的要多得多,但是我想高度敏感的人会欣赏我的这种做法。

我在这个领域所做的研究、写作和教学工作,算得上是领先的。但是,这也得益于我的敏感性格。因为敏感的人往往是最先发现的问题的人。随着自信心的增强,也许越来越多高度敏感的人会大胆地走向社会,当然,是以我们特有的敏感方式走向社会。



敬告读者

1.我再说一遍,本书是以高度敏感的人为读者群。不过,它也是为那些希望了解高度敏感的人群的人们而写的,包括他们的亲友、顾问、雇主,教育工作者以及保健专家。

2.在阅读本书时,你不妨把自己看作一个拥有共同特性的群体中的一员,也就是说本书把你归入某一类人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它让你感到己跟一般人一样正常,你可以从别人的经历和研究中获益。其不足之处是,它抹杀了你的个性。高度敏感的人是千差万的,即使他们有共同的敏感特性,这一点请你在阅读书时不时地提醒自己。

3.当你阅读本书时,你也许会从高度敏感的角度以来看待你生活中的一切。我希望你能这样做。其实,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你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有益于学会新的语言,包括换一种方式谈论你自己。如果别人为此焦虑、不快或恼火,那么请们耐心一点。总有一天,人们会接受这个说法,那时你就可以少费些口舌了。

4.本书还建议你做一些事情,我发现这些事对高度敏感的人非常有用。但是我并不是说,你要想从本书中获益,就非得做这些事不可。请相信你自己的敏感直觉,自己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做。

5.书中建议的任何活动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感触。如果真的如此,我请你一定要寻求专家的帮助。如果你目前正在接受治疗,那么本书对你正合。读了本书,看到了理想中的新自我,也许还能缩短你的疗程。这个自我不是迎合社会衡量标准的理想自我,而是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你能够成这样的人,你也许已经是这样的人了。但是请记住,如果问题严重,如果你感到非常困惑,那么本书不能代替高明的医生。

我仿佛看到你在翻书,看到你正沉浸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这是我的世界,你的世界,咱们的世界。对于我来说,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时刻啊。长期以来,你一定以为自己是家寡人,现在有人与你同行,真是太好了,不是吗?



克里斯滕是我在高度敏感的人群研究中的第23位拜访者。克里斯滕是一个聪、有着清澈双眸的大学生。但是我们谈话才进行没多久,她的声音便开始发颤起来。

“真是抱歉,”她低声地说,“但我是特地报名来拜访您的,因为您是个心理学家,而我非得找个人谈一谈,我想让您告诉我……我是不是疯了?”她颤巍巍地说道。我满怀同情地打量着她。显然,她正陷绝望之中。可是,就她所说的话来说,我看不出她有什么精神疾病。以前我也跟类似于克里斯滕这样人谈过话,虽然谈话的内容不一样。

她紧接着又自言自语起来,好像害怕我有时间来回答她的问题。“我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我总是这样子觉得,当然我倒不是说我愿意如此。我的意思是,我有一个很不错的家,在不得不去上学之前,我有一个幸福愉快的童年。尽管妈妈说我小时候脾气古怪。”

说到这儿,她深深地吸一口气。我便说了些安慰的话,她继续说道:“但是在幼儿园里,我对什么都害怕。甚至在音乐课上,他们一打起小鼓小锣,我就会捂住耳朵在那儿哭。”

说到这儿里斯滕撇过头,好像又要哭了,“在小学,尽管我一直是老师们的小宝贝,可他们也常说我''古里古怪''。”

克里斯滕的“古怪”导致了一连串令人烦恼的体格检查与心理测试。首先是智力迟钝测试。结果,她不但不是智障,反而她参加了专为优秀儿童开办的学习班。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可是人们仍然觉得“这孩子有点不对劲”。于是她又去测了一下听力,结果全正常。接着又有人推测说她的性情可能是由轻微癫痫发作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在四年级的时候,她又被送做了大脑扫描,但又一切正常。

最后的诊断说她患有“刺激过敏症”。然而这种种波折却使这个孩子认为自己有着某方面的缺陷。



这个诊断本身没有什么错。高度敏感的人群老是会注意到人家都没有感觉到的细微事物。比说响的音乐或拥挤的人群,这些东西对其他人来说似乎习以为常,而对高度敏感的人群来说,这些东西具有高度刺激性,会让他们备感紧张。

警报声,眼的灯光,奇怪的味道,喧闹杂乱的环境,大部分人对于这些现象都能习以为常,充耳不闻,而高度敏感的人群却为此大感困扰。

在商场或博馆里逛上一天之后,大部分人都会感到脚酸,但如果有人提出当晚开个派对,大家还是会乐意的。可高度敏感的人群在这么一之后,他们只想单独待会儿,否则会感到过分紧张和心烦意乱。

大部分人在走进房间的时候,可能只会注意到里面的人和家具,大概就是这些了。可高度敏感的人群却会即刻感觉到,里面的气氛怎么样,哪些人友好一些,哪些人怀着敌意,并且会注意到里面的空气新鲜与否,甚至还会从鲜花的摆放方式即刻感觉出摆花人的个性。

如果你是个高度敏感的人人们很难领会你具有某些出众的才能。那你怎么来比较评价你的内心的体验呢?这的确不容易。通常你只注意到你的容忍能力比别人差,却忘了你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常常表现出非凡的造力、洞察力、激和爱心,而所有这些品质都是为整个社会所高度赞赏的。

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因而,我们的敏感特性也意味着谨慎和内向,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独处。由于大部分人都不像我们,他们并不了解我们的优点,而只会认为我们是怯懦、怕羞、软弱的人,更大的罪名是说我们不合群。因为害怕被贴上这些标签,我们只好勉为其难,尽力表现得与他人无异。但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变得焦躁不安,忧心忡忡。接下来我们就会被冠以神经病或疯子的称号,后来就连自己也会觉得自确实精神失常。





每个人迟早都会面对紧张的生活,而高度敏感的人群对此反应尤为强烈。倘你把这种反应看成是你的主要缺陷那么你实际上把生活危机中的压力扩大了,你便会感到孤立无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就拿克里斯滕来说,她进大学头一年就碰上了这种危机。克里斯滕上中学时就读于一家私立高中,过着简单的学习生活。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家。但是现在她突然生活在陌生人中间,在人群中为课程和书本苦苦作战,而且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过度刺激。接着她开始了闪电般的恋爱且深陷其中(这是高度敏感的人群的典型作风)。过后不久,她就去日本见她男友的家人。这件事本身对她这么敏感的人来说早就有足够的理由让她害怕。在日本逗留期间,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她都“精神错乱”了。

克里斯滕从没把自己当作一个老是焦虑不安的人,但在日本,她突然恐惧压垮了,她无法入睡,她变得意志消沉。这种情绪让克里斯滕感到害怕。她的自信心陡然下。她那年轻的男友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她的失常,于是想结束他们的恋情。克里斯滕回到学校后,心里却又担心她的学业也会一败涂地。此时,她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克里斯滕抽咽着讲完她的故事。她抬起头来看着我。“我听说你正在研究敏感人群,我想知道我是否就属于那一类人,我想我该不会是吧?”

我对她说,从这么短的谈话中我无法确定她是不是属于那一类人。但是我相信,可以这么说,她的敏感以及她所遭遇的所有这些压力,很可能就是她现在精神状态的答案。于是我向克里斯滕就她本人的状态作了一些解释,这些释显然是别人早就应该对她说明的。





区分高度敏感的两个要点PostBy:2005-10-2320:39:00



1无论是否高度敏感,每个人在既不过分无聊也不受刺激过度的时候,感觉最好。

如果一个人的神经系统感到适度警觉或被适度激发,那么他无论是谈话也好,参加超级板球比赛也好,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如果是激发的程度过小或那人过于迟钝,那就没有如此效果。为了改变受刺激不足的身体状态,我们可以喝些咖啡,听听音乐,给朋友打打电话,与素不相识人聊天,换一份工作,或者做些别的事情。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受刺激过度,他反而会变得闷闷不乐,手笨脚,不知所措。由于过度受刺激,脑子会无法思考,身体也不听使唤,此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形。有时我们可以息一下,或者精神上彻底放松一会儿。有些人会喝点酒,或吃片安定。

最佳激发状态应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因此,人们有一种对“最佳激发程度”的需求,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最重大发现之一。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甚至婴儿也不例外。他们既讨厌沉闷无聊,也不愿被焦虑压垮。

2在同样的情形和刺激下,每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受刺激程度各有差。

这种差异大部分是由遗传造成的,它是自然形成的,十分正常。其实,在任何高级动物中,像老鼠、猫、狗、马、猴子,还有人类,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在任何物种中,高度敏感个体的数量所占的比例一般都差不多,在15%到20%左右。在一个物种中,有的个头比其他的要大些,同样地,有的会比其他的更为敏感。实际上,我们通过精心繁殖动物,让敏感的种类与敏感的种类繁殖下一代,不出几代就可以培养出此物种中敏感的种类。简而言之,在所有先天的性格特性中,敏感最容易观察到,最为引人注目。



这种接受刺激程度的差异意味着你能观察到的刺激程度的等级,而别人却无法注意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刺激,听到的、看到的或感觉到的(比如疼痛),你都能区分出别人所无法作出的刺激级别。这并不是由于你的听力、视力或其他的感官比别人更敏锐(很多高度敏感的人都戴眼镜),而似乎是因为在你的刺激传导系统或脑子中的某个部分跟别人不同,这种差异使你能够更精确地处理信息,我们对每件事情的反映都比别人更多。此外,我们还把事物根据差异进行更精细的分门别类,就像那些根据水果大小来定出等级的机器一,当别人只能粗粗分出2、3种的时候我们却能分出10种不同的大小。

你对细微之处的感受力比别人更强烈,这往往使你更加直觉化。你凭直觉办事,也就是说你在不知不觉地搜集和处理着信息。这样,尽管你不知道你对某件事情何以“知其然”,反正你就是“知其然”。此外,对细枝末节更一步的加工往往使你更多地反省过去和考虑未来,你“一下子悟出了”事物的真谛。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第六感”。当然正如你的所见所闻会出差错一样,你的直觉有时也会出差错,但是其准确性也是不容否定的,所以高度敏感的人群除了比普通更为小心谨慎、更为聪明之外,他们通常是一些有预见的人,他们还有可能成为直觉强的画家或发明家。

不过遇到更强烈的刺激时,这个特性不大灵敏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有适度激发作用的事物,对高度敏感的人来说已经刺激太大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高度刺激的东西则会让高度敏感的人疲惫不堪,让他们的身体处于麻木状态,即达到所谓的“超限抑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心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首次讨论了超限抑制。他相信人们之间最基本的遗传差异是他们达到上述麻木状态所花的时间,很快就达到种状态的人,他们的神经系统的类型与常人截然不同。

无论人们是不是高度敏感的,没有一个人喜欢过度到刺激。人们感到失去控制时,整个身体都会觉得不对劲。过度受刺激通常意味着做事情时无法发挥出最佳水平,当然也意味着一种危机感。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对过度受刺激特别担心,新生儿也不例外,因为他既不会跑也不会反击,甚至认不出什么是危险,对他来说最佳的策略就是嚎啕大哭,无论碰到什么新的事物或刺激的事物一概如此应付,这样大人就会赶过来救他。



对你的敏感做个评估

回想一下这样的经历:你的敏感使自己或别人摆脱了痛苦,避免了巨大的损失,甚至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就拿我来说,当年我们还住在老木屋的时候,如果那天晚上屋顶上冒出来第一缕火苗时我没醒着的话,我们全家都会丧命。)

不过,我们这些高度敏感的人老是对假警报作出响应,就像消防队接到假火警一样。但若别人的生命因此而得救,哪怕只有一次,这个特性就是遗传给予我们的馈赠。因此,当我们的敏感造成过分激动,我们必须承认那的确挺烦人的,但是不要忘记那是众多优点中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附加部分。



刺激物是指唤醒神经系统的任何事物,它使神经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到它身上,并且让这些神经发射一组小电荷来传导刺激。平常我们以为刺激都是来自外部世界,可它当然也可以来自身体内部,比如说疼痛、肌肉紧张、饿、口渴以及性感觉等,还可以是一段记忆,转瞬即逝的幻想或念头,或一个计划。

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尽相同。有些突如其来的事物,刺激性会更强,像喇叭声或一声大叫会让人吓一大跳。而有些情形则是因为它过于复杂而显得更为刺激,就像在晚会上同时听到4人的话还加上音乐声那样。

通常我们能够慢慢地适应刺激,但有时我们以为自己习惯了这些刺激,也没觉得它有多烦人。可是,当突然之间我们感到筋疲力尽时,我们才明白其实自己一直在有意识地忍受一些事情,而正是这些事情消耗了我们的精力。高度敏感的人群即使只受到一些习以为常的适度刺激,比如说一天的工作,他们就会需要安静静地待上一晚,再也经受不起任何小小的刺激。

刺激作用其实很复杂,因为对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刺激物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圣诞节期间,一条拥挤的商业大街可能会让有的人想起愉快的家庭购物时光,让他们感受到温馨的节日气氛。但是有的人可能是被迫随着别人去购买礼物,而他们的口袋里没有装着几个铜板,他们也不知道该买些什么,他们对过去节日的种种不愉快记忆犹新,因此走在圣诞节的街头只会让们感到痛苦不堪。

当我们没法控制刺激的时候,它就会让人觉得更加不安。若是再加上以为自己是受害者的这种想法,它只会让你更为烦躁。这是一条普遍规律。打个比方来说,我们自己弹奏的音乐会让自己心情舒畅,可倘若音乐是从邻居的立体声音响里传出来的话,那它听起来就让人心烦。而且若是事先我们曾要求他们把声音关小一,那之后传来的声音简直就像是满怀敌意的侵犯行为。其实,看了这本书可能甚至会增加你的烦恼,因为你开始明白自己是少数派的一员,而其他人老是忽视了你要求减少刺激的权利。

很显然,如果我们得到启示,从所有这些联想中摆脱出来,那就没什么事能够刺激我们,这将对我们有帮助。因此难怪有这么多高度敏感的人会对各种宗教途径产生兴趣。



激发与焦虑恐惧是否真的有异PostBy:2005-10-2320:43:00



不能把激发与恐惧混淆起来,这一点很重要!恐惧将产生激发效果,但其他很多情绪像高兴、好奇或愤怒,也会有这种效果。一些下识的想法或低度的兴奋虽然不会引起明显的情绪波动,也会让我们受到过度刺激。通常,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是什么在刺激自己,可能是不熟悉的环境或声音,或眼前所见的纷繁事物。

实际上,激发有好几种表现,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让我们感觉出自己正处于被激发状态。这些方式因因人而异。激发可能表现为脸红,颤抖,心跳加速,手发抖,意识模糊,肠胃翻腾,肌肉紧张,双手或身体其他部位出汗。许多人处在激发条件下,他们自己往往没有注意到自己有上述表现。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人说他们受到了激发,但却很少表现出上述情况。尽管如此,激发无疑包括上述所有这些经历以及其生理表现。像“压力”这个词一样,“激发”这个词确实与一些众所周知的事相联系,即使这些事情可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大不相同。当然压力和激发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对压力反应表现为激发状态。

一旦我们确实注意到了激发,就会想给它定个称,找到它的来源,以便用来识别危险。通常我们以为激发是由恐惧引起的,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跳加速可能仅仅是由于要应付一些额外的刺激,或由于我们明显表现出紧张激动,人们会以为我们在担惊受怕,结果我们自己也会觉得是恐惧引起了激发状态。接着,由于认定了自己在害怕着什么,我们就会表现得更加激动。但是,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呆久了,我们习惯之后可能会平静一点,这样就可能避免激发状态。在本书第5章谈及“羞怯”的时候,我们会再次提及区分恐惧和激的重要性。



敏感确实让你与众不同PostBy:2005-10-2320:46:00

敏感这个特性会给你带来诸多好处。首先是使你的头脑与众不同。不过下面所提到的特点是大体上而言的,没有人会拥有所有这些特点但比起非高度敏的人来说,高度敏感的人大多:



●更擅长于找出错误,避免犯错。

●非常尽心尽责。

●能够专心致志(如果没有干扰的话,可以发挥出最佳状态)。

●特别擅长于从事需要警惕性、精确性、高速度的工作,以及需要明察秋毫的工作。

●能够把心理学家称为语义记忆”的资料进行更精细的分级。

●经常会考虑到自己的想法。

●能够不知不觉地学习吸收

●深受其他人的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例外,别是尽心尽责这一条。我们并不想以此为荣,实际上好心办坏事是屡见不鲜的。所有上述优点当然各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实有上述特长,但是由于有旁观者,或有时间限制,或者由于要接受评估,我们往往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对信息进行的分析更加细致,这使得我们在刚开始时显得笨头笨脑,但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比别人了解得更多,记得也更多。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高度敏感的人群学语言比别人学得更好(虽然因为处于激发状态,他们无法像常人说得那样流利)。

顺便提一下,“比常人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想法”这个特点不同于以自我为中心。它只意味着如果有人问我们在想些什么的时候,我们更多提到的是自己的内在想法或沉思,很少提到对外部世界的注意。这个特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很少考虑到别人。

除了脑子外,我们的身体也与众不同。我们的神经系统使我们大多具有如下特征:



●擅长于技巧性运动。

●擅长于保持静止状态。

●习惯早起。

●更容易受到咖啡因这类刺激物的刺激,除非已经对它们非常习惯。

●右脑更发达(线性结构少,综合创造力更强)。

●对空气中的飘浮物更为敏感(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患花粉病和皮疹)。



大体说来,我们的神经系统被设计出来的目的仿佛就是为了对微妙的经历作出反应。但这也使得我们在经受强烈的刺激后复原得比常人慢。

当然高度敏感的人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处于比常人更加激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睡眠的时候,我们不会处在剧烈的激发状态,只是新的或持续的刺激会使我比常人更为紧张激动。因此,高度敏感并不同于“神经过敏”,因为神经过敏是指莫名其妙地持续地焦躁不安。























献花(0)
+1
(本文系平淡水的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