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NMR)
核磁共振成像简介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80年代发展起来年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因为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和X线CT,对人体无放射性操作,它是利用人体中的H质子(Proton)在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把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接收转换,通过计算机最后形成图像,以做诊断,由于它分辩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的好,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影像诊断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普遍的应用于临床,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1946年由美国的两位科学家Block和Purcell分别发现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damadian和Lauterber等完成了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80年代初美国政府批准商品化生产,于是开始临床的应用。我国从1985年引进第一台至今已超过1000台在工作,医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诊断各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它的特点:
1.可以多方位的成像;不仅可以获得像CT那样人体横断面的图像,而且可以获得矢状面(侧位)、冠状面(正位)和任意断面的成像,可以把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的清清楚楚。
2.射频脉冲激发人体中的质子,使用多种多样的扫描序列,可以获得多种多样的图像,如用自旋回波技术,起码可以做成T1加权像,T2加权相和质子密度相,这些图像所代表的意义相同,综合分析这些图像可以对病变做定性诊断,而且,甚至辩认出它是脂肪、水、纤维组织坏死、液化等,在分子水平上做诊断。目前已广泛使用多种快速扫描技术。如有脂肪抑制成像、水成像、灌注成像、扩散成像等。对很多病变如早期癌、早期梗塞、早期变性病等都可做诊断。
3.核磁共振的流空效应可以显示血管、心脏的形态和病变,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不使用造影剂就可以把血管显示出来。这是CT不能比拟的特点之一。
4.核磁共振的多参数在阶成像,图像不仅清晰而且逼真的显示解剖影像,又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常常病变的定位,定性都十分准确,计算机工作站重建的三维成像即立体显示再加彩色着色,仿真技术越来越高。所以说是医学影像学上新的里程碑。
核磁共振适用于那些疾病的诊断呢?
1.首先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肿瘤、梗塞、出血、变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几乎成为确诊的手段。特别是脊髓脊椎的病变如脊椎的肿瘤、萎缩、变性、外伤椎间盘病变,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使用心电门控时,心脏大血管的病变。肺内纵膈的病变都比CT优越得多,使用的也较为普遍。
3.腹部盆腔脏器的检查,目前多种成像方法的使用也可以与CT相媲美,有的甚至超过CT,如水成像观察胆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明显优于CT。
4.对关节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是任何检查方法不能媲美的。对关节软组织分辨率高,层次显示好,亦为首选检查方法。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病变的发现早于X线和CT。
但是核磁共振并不完美:
1.首先机器造价高,检查费用高,一些患者承受不起,限制它的使用。
2.检查时间相对较长,有的患者在密闭的环境下有恐惧感。
3.身体有不能除去的金属异物如心脏起博器、三翼钉、金属钉、固定支架等绝对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此为禁忌症。有金属避孕环者一定要取出后再做。
4.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影响图像质量,甚至不能做诊断。
5.在检查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金属皮带、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等金属物品。总之核磁共振的使用也应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