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免疫检查
2012-12-29 | 阅:  转:  |  分享 
  
免疫检查

1.E-玫瑰花环形成率(E-RFOC):

化验介绍:人体内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有关受体可以和50-100倍的绵羊红细胞混合,互相接触,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玫瑰花状,看它形成的百分率来辅助疾病诊断。

参考值:总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t):60%以上活性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a):25-35%

临床意义:

(1)Ea增高:对转移因子治疗有反应的患者。

(2)Et、Ea降低:a.消瘦、漫性腹泻、系统性红斑狼疮、麻风、酒精性肝硬变、用利福平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大面积灼伤、多发性神经炎、皮肌炎。b.白血病、肝炎患者有部分降低。c.降低还见于各类病素感染:如麻疹、水痘、疱疹、腮腺炎等急性期、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迟发性皮肤变态反应(DTH):

化验介绍:这是一种查找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的试验。过敏性疾病的病人皮肤含有一种特异性(即针对过敏原)的抗体,一般又叫反应素,或皮肤敏感抗体。把这种特异性物质(即过敏原)引入皮肤后,皮肤就发生过敏反应。

参考值:皮肤斑贴试验、皮内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DTH阳性:可找到过敏原。

3.红斑狼疮细胞(LEC):

化验介绍:血清中的LEC因子,这种抗体能引起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是在体外检查LEC因子存在的试验。

参考值:全血脱纤维法:阴性

临床意义:几乎所有的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都可以在体外用全血脱纤维法促成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其它胶元病,如复合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症等,也可在体外试验中找到红斑狼疮细胞,阳性率大约为30%左右。

4.结核菌素皮内试验(OT):

化验介绍:结核菌素皮内试验(OT试验)是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指标之一。结核菌素液共分6个稀释度:1号1:10;2号1:100;3号1:1000;4号1:10000;5号1:100000;6号1:1000000。对于高度怀疑有活动性结核的病人,为防止试验反应过于强烈,一般先从低浓度的结核菌素6号、5号开始做起。注射24-72小时后看结果。

参考值:结核菌素皮肤试验(4号):阴性(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各看一次结果,均阴性)

临床意义:作结核菌素皮内试验72小时看结果时,

皮肤红晕、直径<0.5cm时(阴性);

0.5cm-1cm时(+);

>1cm时(++);

1.5-2cm、中间有水泡时(+++);

>2cm,当红晕中心溃烂、坏死时(++++)。

当结核菌素试验6号(阴性),5号(+),4号试验为(++)以上时,对活动性结核病有诊断意义。

5.抗La(即SSB)抗体(A-La):

化验介绍:抗La(又称SSB)抗体也是抗ENA抗体中的一种成份。在对抗ENA抗体阳性的血清作分型检测时,常可查到此抗体。

参考值:对流免疫电泳法:阴法

临床意义:抗La(即SSB)抗体常伴随抗Ro(SSA)抗体同时出现。见于干燥综合征,是它的标记抗体,此病患者检出率能达到80%。

6.抗RNP抗体:

化验介绍:抗RNP抗体也是抗ENA抗体中的一种成份。在复合结缔组织病的病人血清中,检出率可达90%,因此又称为复合结缔组织病的标记抗体。

参考值:对流免疫电泳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7.抗Ro(即SSA)抗体(A-Ro):

化验介绍:抗Ro(即SSA)抗体是抗ENA抗体中的一种成份。当抗ENA抗体检测阳性、进一步作分型检查时,常可查出抗Ro抗体。

参考值:对流免疫电泳法、阴性

临床意义:当抗Ro抗体阳性时,常见的疾病是:干燥综合病(检出率80%)、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检出率60%)、系统性红斑狼疮(检出率30%)、系统性硬化症、复合结缔组织病,新生儿狼疮综合征。

8.抗Sm抗体(A-Sm):

化验介绍:抗Sm抗体也是抗ENA抗体中的一种成份。在作抗ENA抗体阳性血清分型试验时常可查到此抗体。

参考值:对流免疫电泳法:阴性

临床意义:抗Sm抗体主要存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复合结缔组织病的病人血清中,常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抗体,但抗Sm抗体的检出率很低。

9.抗核抗体(ANA):

化验介绍:抗核抗体是胶原性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胶原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是一种自身抗体,它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类和自身的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参考值:间接荧光抗体法、IF-ANA法:阴性

临床意义:当血清稀释度高于1:40,ANA检测出现阳性时,有临床诊断意义:

(1)均质型。出现均质型图型时,ANA滴度一般比较高,常在1:160以上。几乎所有的活动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都有这种抗核抗体。其它胶原病也可出现阳性。

(2)核膜型:见于多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

(3)斑点型:混合结缔组织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4)核仁型: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见于硬皮病。

胶原病病人做血清抗核抗体检测时,多数都可以出现阳性结果,为了明确诊断,需要根据荧光图型进一步作特异性检查。如作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检查,作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检查,作红斑狼疮细胞(LEC)检查等。

10.抗核仁抗体(A-Nuc):

化验介绍:当血清IF-ANA出现核仁型荧光阳性时,常表现出血清中的ANA抗体为抗核仁抗体。

参考值:间接荧光抗体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阳性率可达40%)。

11.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A-ENA):

化验介绍: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又称可溶性核抗原,指的是细胞核在盐水中可以溶解的一部分抗原成份。当血清中存在着抗核抗体时,IF-ANA检测阳性,需要作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参考值:间接荧光抗体法:阴性

临床意义:抗ENA抗体含有多种成份。目前能够检测出的有抗Ro(又称SSA)抗体、抗La(又称SSB)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当抗ENA抗体阳性时,还需要作它的分型检查。

12.抗平滑肌抗体(SMA):

化验介绍:抗平滑肌抗体(SMA)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狼疮性肝炎病人的血清中。

参考值:间接荧光抗体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肝炎),阳性率可达80%左右。急性病素性肝炎,可出现70%的阳性率,但一般在发病第一周出现,三个月后SMA就消失了。

13.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NA):

化验介绍: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常分为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抗体和抗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ss-DNA)抗体。抗ds-DNAry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极高诊断价值,但它的检出率较低,往往上述两种抗体同时出现。

参考值:间接荧光抗体法:阴性当血清稀释度在1:10以下不出现荧光时为正常。

临床意义:

(1)抗ds-DNA抗体阳性,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2)抗dss-DNA抗体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合并肾炎的狼疮。还可见于一些重叠结缔组织病。

14.抗线粒体抗体(AMA):

化验介绍:抗线粒体抗体(AMA)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出现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血清中。

参考值:间接荧光抗体法:阴法

临床意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在作血免疫荧光抗线粒抗体的检查时,常可出现阳性结果,阳性率可高达80%,并且滴度很高(即把血清稀释到很高的倍数)。有50%以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的滴度可达到1:200-1:3200。

15.抗心肌抗体(HRAb):

化验介绍:许多心脏疾患和免疫功能有关系,当细菌感染、部分心肌变性坏死、长期冠状动脉痉挛缺血时,患者血中常出现心肌的抗体。

参考值: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临床意义:HRAb阳性:(1)风湿热病人约100%。(2)心肌梗塞后综合症、心包切开综合症。(3)不合并风湿热的链球菌感染的患者有少量的心肌抗体产生。(4)克山病患者。

16.类风湿因子(RF):

化验介绍:RF是一种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检查类风湿因子可以辅助诊断类风湿等疾病。

参考值:胶乳凝集试验:阴性致敏羊血球凝试验:<1:8ELISA法:<2.8U/m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80%的没有经过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80%的皮肌炎病人,80%的硬皮病、恶性贫血病人,53%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75%的自身免疫性贫血患者,60%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

(2)高丙球蛋白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冷球蛋白血症、白血病、亚急性心内膜炎也可出现阳性。

(3)7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4%的正常人胶乳试验可以出现弱阳性反应。

17.淋巴细胞转化率(LTT):

化验介绍:T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植物血凝素的刺激后,可以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的转化情况,反应身体的细胞免疫的水平。

参考值:PHA微量培养法:60-75%PHA全血培养法:50-60%形态学检查法:62(±)12%

临床意义:

(1)增高:Downn综合征。

(2)降低:a.细胞免疫缺陷、何杰金氏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芽肿等。b.一些药物治疗的影响,器官移殖中的免疫反应.c.自身免疫病、肝炎等。

18.尿免疫球蛋白轻链测定(K.λ):

化验介绍:尿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肽链组成的,其中包括两条重链(H),两条轻链(L)。轻链又因其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而分为两种类型,即K链、λ链。

参考值:酶标法:K抑制率<27%,λ抑制率<49%

临床意义:酶标记法测定尿K、λ链可以监测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炎、肾萎缩、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及轻链合成增加。患者尿中的轻链含量及其动态变化,为这些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19.血清补体C3(C3):

化验介绍:补体C3是血清11种补体成分之一。特别是对一些轻型,不典型的急、慢性肾炎,C3检测可以作出诊断、分型。

参考值:单向琼脂护散法:0.8-1.68g/L免疫比浊法:1.417(±)0.239g/L

临床意义:

(1)C3减少:见于70%以上的病程在6周内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和78%的狼疮性肾炎患者。

(2)85%以上的链球菌感染的肾炎患者血清C3降低,病毒性肾炎患者血清C3含量正常。

20.血清补体C4(C4):

化验介绍:C4是血中11种补体成份之一。测定C4含量有助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值:单向琼脂护散法:0.2-0.7g/L

临床意义:

(1)C4增高:风湿热的急性欺、阻塞性黄疸、糖尿病、急痛风、甲状腺炎、结节性周围动脉炎、皮肌炎、心肌梗塞、多发性关节炎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4水平比正常人高出8倍左右。

(2)C4减少: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过敏性疾患中的外源性哮喘、恶性疟疾。

21.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

化验介绍:IgA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20%左右,是一类广泛的抗菌、抗病毒抗体。IgA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血清型IgA,一种是分泌型IgA。

参考值:单向琼脂扩散法:1-5g/L

临床意义:

(1)增高: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IgA也可增高。

(2)减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3)通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7天,血清内的IgA含量为0-0.02g/L,1-2个月达到0.1-0.2g/L,4-6个月为0.2g/L,1-2岁0.7g/L,4-8岁1-1.5g/L,9-13岁为1.5-2.0g/L。13岁以后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

22.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

化验介绍:IgD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0.02-1.0%,它的生理功能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已知道的IgD抗体的活性包括抗核抗体、抗基底膜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等。

参考值:ELISA法:0.1-0.4mg/dL

临床意义:

(1)增高:血清IgD增高可能和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如20%左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中IgD会增高。IgD型骨髓瘤患者的血清中IgD含量会明显增高。在病素性感染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中IgD有增高的倾向。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哮喘亦可引起IgD增高。

(2)减低:同IgG、IgA、IgM

23.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

化验介绍:IgE也叫反应素,是血清中含量最少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占血清总量的0.001%。IgE主要从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中的浆细胞中产生,一些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的病人血中IgE可明显增高。

参考值:ELISA法:0.01-0.09mg/dL

临床意义:

(1)IgE型多发性骨髓瘤、荨麻疹、热带嗜伊红细胞增多症,能导致IgE增高。

(2)过敏性疾病:如应用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注射抗血清引起的血清过敏性休克,吃鱼、虾、蟹、蛋引起的食物过敏,吸入花粉、动物皮毛、尘螨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蠕虫病(寄生虫病)感染。上述情况均能导致IgE增高。

(3)3-5岁儿童IgE血清含量成年人的60%,11-15岁可达到成人水平。

24.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

化验介绍: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它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70-80%,是体内最主要的抗体,对各种细菌、病毒都有很强的抵抗力。

参考值:单向琼脂扩散法:6-16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减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的病人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3)胎儿出生后7天时血清内IgG的含量为100mg/L,2-4周时来自母亲体内的IgG迅速减少,1-6个月时处于30-60mg/L的低水平,1-8岁时血清内IgG含量为60-100mg/L,以后逐渐增高,达到成人水平。

25.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化验介绍: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管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5-10%。当人体受到病素或细菌的侵袭后,IgM首先出现在血清中,属于最早产生的抗体。

参考值:单向球脂扩散法:0.54-2.2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在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胎儿出生后7天血清中IgM含量是0.3g/l,1-8岁血清中含量基本维持在1.0g/L,IgG、Ig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IgM则基本不受影响,但5岁后女性略有增高。

26.血清总补体(CH5O):

化验介绍: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中的一组血清球蛋白。检测血清总补体的含量对研究疾病的机理、发展和转归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值:溶血试验:M(男):33.6-61.3U/mlF(女):41.6-61.7U/ml

临床意义:

(1)增高:心肌炎、皮肌炎、多发性骨髓瘤、传染病和急性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类风湿因子阴性CH50值可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病人总补体可降低。

(2)减少: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3)痢疾、结核、黄热病、伤寒、淋疹、流脑等疾病早期CH50升高,晚期可降低。

27.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

化验介绍: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很常见的,患者全身、局部出现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检查血小板抗体是出血性疾病诊断的条件之一。

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条件之一,90%左右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血中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增高。

28.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化验介绍:循环免疫复合物指的是抗原和它对应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它存在于血液中。在少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能引起损伤,导致疾病发生。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中常存在免疫复合物。它的测定对免疫复合物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参考值:PEG沉淀法:<20mg/L酶标记法:阴性

临床意义:

(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患者血中CIC阳性或增高。

(2)肾炎病人血中大多数可检出CIC阳性结果。

(3)感染性心内膜炎、乙型肝炎CIC常出增高。

(4)黑色素肉瘤、结肠癌、乳腺癌、食道癌等CIC增高。

29.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PHA):

化验介绍: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是一种将植物血凝素注入人体后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通过此试验可以检测一些疾病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不全。

参考值:皮肤试验:阳性(5μg皮试100%阳性)

临床意义:试验反应阳性可见于:免疫不全、结节病、麻疹感染期。还可见于实体瘤晚期、恶性淋巴网状细胞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和鼻咽癌等。





献花(0)
+1
(本文系sn飞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