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水乡古镇
2012-12-29 | 阅:  转:  |  分享 
  
水乡古镇——甪直

梓梁

1994年5、6月间.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江苏省小城镇研究会理事长朱通华同志陪同彭冲同志到苏州一带视察,在甪直谈偶见江苏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江苏名镇》,彭冲同志给予充分肯定,并欣然为江苏名镇电视艺术系列片题词:“妙手添奇笔,无处不是春。”

这10个字,是对江苏名镇,对建设江苏名镇的建设者以及我们《江苏名镇》摄制组所有同志工作的肯定和鞭策。

于是.在阳光灿烂的8月,我们《江苏名镇》摄制组把镜头推向了地处长江三角洲苏州地区东部——太湖、澄湖、淀山湖等群湖之间这颗璀璨的明珠,聚焦在满镇朝辉千年的古镇——甪直。

甪直镇是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古称甫里,因镇郊甫里塘而得名.后改称六泽;据《甫里志》载:“甪直镇.当从六字。u“镇东有直港,可通六处,因有是名。”以后又从“六泽”的谐音得名“甪直”。“甪”字正好六画,状如六道水流的走向,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之美名。如今镇郊湖、荡、潭、搪,星罗棋布,镇内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景色秀美。

甪直素以河多、桥多、巷多而闻名。河道似玉带环绕全镇,这些河道在古时是交通要道。甪直人依水而居,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进出十分方便。临街的住宅,楼间空间狭窄,有推窗伸手可握之感。临河而筑的民房,黛瓦粉墙,屋脊起翘,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具有“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特色,似一幅古雅、秀丽的水乡风情画。河水碧波荡漾,河道两旁条石驳岸、驳岸雕凿着许多精雅别致、形态各异的揽船石,十分整洁美观。有的雕成如意,有的雕成寿桃,有的雕成蝙蝠,有的雕成双钱,有的雕狮子滚球,有的雕刘海戏金赡,或雕猫眼、象鼻、对橘、双榴、立鹤、卧鹿、芝草、蕉叶等等美观而又实用的图案。布局有凸面、平面、竖式、模式;手法有浮雕、立雕、阴刻、阳刻。古人以此来装饰美化环境,向时讨个好口彩,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这些驳岸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

甪直历来有“桥梁之乡”的美称。走进甪直,宛若走进了一座桥的博览馆,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集市区河道上横架着闻名遐迩的江南小桥,最盛时有72座半,现存41座半,令人惊叹。桥桥相望,回转相接.三步两桥,近在咫尺,多孔大石桥、独孔小石桥、宽敞拱形桥、狭窄平顶桥、带栏杆的桥、赤膊光背的桥、左右相称的桥、架在小溪上仅三四级石阶的半步桥,年代不同,大小不一,姿态不同,风格各异。有的像彩虹临空,流光溢彩;有的庄重深沉,令人遐思。各具特色的桥梁与碧绿的河水融为—体,水景桥景,相得益彰,悠闲游人桥上走,欸乃小舟桥下过,简直有置身于琼瑶仙台之感。这些桥点缀、划分着水巷空间,使水巷空间起伏有致,增加景深,丰富观感。有民谚曰:“到了甪直勿看桥,等于甪直勿曾到。”

世事沧桑,甪直镇的变化极大,可这些石桥却依然如故,它们横跨在流动的水之上,数百年岿然不动。岁月的风雨,一代又—代人的手和脚,磨平了桥石上的斧凿之痕,走在这样的桥上,感到现实和历史之间遥远的距离一下子缩得非常短,我穿过一条古色右香的小巷,来到一座叫长利桥的古桥上,驻足桥顶,静观良久,飘带似的河道上一座座古桥连接两岸,分列两岸的是粉墙黛瓦的人家,临河的一边是长长的遮日蔽雨的廊棚,廊棚边挂着—只只红红的灯笼,倒映河中,偶有小舟顺流而过.将夕阳与倒影揉成一河鲜活。座座古石桥除了匠作所赋予它们的美感之外,与自然汇合,与街肆枕河人家配伍,以其自身的存在承载着人们的踩蹈.衍化为—种景致、一种风情,烘托出古镇的世俗情趣与古典韵味。不自觉中,我的思绪渐渐浸入古朴、静默的境地,亦真亦幻,一切皆如素净的水墨画.感觉仿佛置身于唐诗宋词的意境中了。

甪直镇环境秀丽典雅,民风淳朴敦厚,历来是文人名士隐蛰居驻之地。最著名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皮日休并称“皮陆”的陆龟蒙;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甪直不仅有丰富的桥都资源.亦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保圣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罗汉塑像,枝茂叶密、参天矗立的千年古银杏,翠柏成行的叶圣陶先生墓、陆龟蒙墓,叫圣陶纪念馆,末厌亭,张陵山遗址以及雕梁画栋、布局精巧的沈宅等、都渗透出古镇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载1994年《名镇世界》第6期)

献花(0)
+1
(本文系宏量111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