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糖尿病患者须警惕脑卒中
2012-12-29 | 阅:  转:  |  分享 
  
糖尿病患者须警惕脑卒中

长期饮酒者当心"脑梗死"

预防卒中常做健脑操

中风病人的家庭急救

改善生活方式防青年脑卒中

防中风千万别"秋冻"

兴奋过度容易引发脑溢血

节日欢庆脑出血来凑热闹

突发眩晕治疗别"犯晕"

紧急当遇到老人晕倒之后

吸烟族9个危险在靠近

警惕诱发心梗的"导火索"

"生命密码"对抗心源性猝死

冠心病缠上中年男性谨防猝死

季节交替名人连猝死

过劳猝死的先兆

冠心病患者4注意

心脏危险一生都要避免

"过劳"是猝死的关键

警惕:心脏猝死年逾50万

当高血压遭遇"性猝死"

高血压患者谨防脑出血

当心三种"隐匿"性高血压

身体虚弱警惕低血压

高血压急性突发平卧休息是关键

出现低血糖怎么办

遭遇低血糖从容面对

低血糖急救效率不可低

突现低血糖如何自救

低血糖从容面对有招

节日三大病的急救措施

失去意识时:保呼吸道畅通

颈动脉窦受压窘迫症急救法

男性要小心糖尿病"悄悄夺命"

婴儿仰卧可防猝死综合症



















糖尿病患者须警惕脑卒中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中风呢?主要是因糖尿病引起血管的损害,造成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正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基础。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机体内三大代谢(糖、脂肪和蛋白质)紊乱,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减少,脂肪大量分解为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合成旺盛,血中胆固醇大量增加,促使动脉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黏稠度增加、血糖增高、红细胞的可塑能力降低、血小板等物质对血管壁黏着力增强,以上因素均是促使脑血栓形成的基础。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者,要考虑到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可能性,如伴有类似脑血管病症发作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虽然糖尿病病人具有多种的危险因素,但并不一定人人都会发生。或发生的时间早晚不一,这就提示仅知道的危险因素还不够,那么该怎样预防,防患于未然呢?



糖尿病患者预防措施:



1.控制高血糖,使血糖稳定并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并且最好在没有高血压之前就应树立起预防意识,有高血压更应积极治疗,持之以恒。



3.保持体重正常,从饮食和运动等方面来防止身体过于肥胖,如果发现身体超重了就要设法使体重减到正常体重的水平。



4.忌饮酒;低脂肪、低盐、高纤维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以3~5g或更少一些,多食蔬菜。



5.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一次,剂量为每日30~50mg可有效地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长期饮酒者当心突发“脑梗死”

医生提醒,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脑血管病日趋年轻化,高血压、肥胖、高血脂,长期饮酒者要当心防范。



据介绍,今年28岁的林某家住南岗区,6日早晨,林某起床去卫生间洗漱时,突然感觉左侧下肢活动失灵,行走困难,左手无力,语笨,家人立即拨打了120,将其送往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急诊科,经诊断林某为“脑梗死”,当时测量血压高达190/100mmHg,,查体时还发现林某左侧中枢神经面瘫,左侧手腿不灵活。



记者询问病史后得知,林某一年前曾因脑梗死住院治疗,有一年多的高血压病史。林某体重肥胖,最重时曾达250多斤,后来在家人和医生的建议下适当控制饮食,现在体重仍在200斤左右,他从18岁开始饮酒,几乎2、3天就得喝一次,每次至少得5、6瓶啤酒。神经内科于姗媛主任经过查体后为患者制定并进行了系统综合的治疗,林某的症状有所缓解,瘫痪的肢体也接近正常。由于救治及时有效,目前患者病情稳定,正在恢复中。



据神经内科于珊媛主任介绍,从临床治疗中分析,目前,脑血管病已不再是专属的“老年病”了,今年脑血管疾病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具有高血压、肥胖、高血脂,长期饮酒史等危险因素的人,即便年轻也容易发病。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目前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已出现加床现象。



于珊媛主任提醒,寒冷天气中,市民要注意适当保暖,多喝水,作息时间要规律,不能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不能太大。不能食用过多的油腻、高盐食品。如果身体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预防卒中常做健脑操

1.双掌擦头:十指交叉置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擦100次。



2.左右转头:头先向左后向右后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次。



3.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做30次。



4.旋肩舒颈:双手放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次。



5.颈项争力:两手紧贴大腿两侧,下肢不动,头转向左侧,上身旋向右侧,头转向右侧时,上身旋向左侧,共10次。



6.摇头晃脑:头按顺逆时针各旋转5次。



7.头手相抗: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向前顶头颈,头颈则向后用力相抗5次。



8.翘首望月:身体不动,头用力左旋并尽量后仰,上看左上方5秒钟,复原后,再换方向做。



中风病人的家庭急救

中风患者在发病后,抢救是否及时,处理是否得当,对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在家中抢救中风病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发现病人中风后,切忌慌乱紧张。应先让病人平卧在床上,并尽快与医院或急救中心联系。



2.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在诊断未明确时,不要用药。因为不同类型的中风用药也不同。



3.掌握正确搬运病人的方法。首先,不要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其次,松开病人的衣领,如有假牙取出假牙。另外,如果病人出现呕吐,应先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如果病人发生抽搐,可用筷子垫在上下牙之间,以防咬破舌头;如果病人出现气急,或咽喉部有痰鸣音,家属可将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到病人的咽喉部,然后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



4.在送医院前,应尽量少移动患者。转送病人时要用担架抬。如果是抬病人上楼梯,应让病人的头部处于高位,脚部处于低位,这样可以减少脑部充血。在送病人去医院的途中,家属需用双手托住患者的头部,以避免头部震动。



5.对昏迷较深、呼吸不规则的危重病人。可先请医生到家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往医院。



6.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大多数神志清醒。此时应让病人静卧,同时做一些肢体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青年脑卒中

据国内统计,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卒中即青年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5~15%,卒中已成为青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何青年卒中发病率增多?其祸首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频繁饮酒、吸烟、运动量少、高热量饮食、夜生活过度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主要原因。而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焦躁又加重了上述诱因对人体的损害,从而导致脑卒中发病。研究表明吸烟、饮酒是青年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吸烟可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3.5倍,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脑血流量明显降低,能加速脑动脉硬化,降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长期过度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影响凝血系统,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性,同时也使脑局部血流量下降。酗酒者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且更易引起脑出血。活动量减少、不合理膳食和精神紧张可加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即“三高”的发生和发展,加速脑卒中的发生。



避免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规律的作息、保持平和健康心态等对预防青年卒中极为重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将会使其中一半人免于卒中危害。



防中风千万别“秋冻”

进入秋季,又到了每年中风病的高发期。该病在我国具有高发病、高死亡和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其发病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加强自身日常的健康管理对防治中风至关重要。

秋风瑟瑟,天气一天凉似一天,眼下已进入中风病高发时期。天津中医一附院国际医疗康复大厦院长、博士生导师、脑血管病专家赵建国教授介绍说,连日来,该院收治的中风病患者较平时明显增多。他提醒广大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秋冬季节一定要多喝水、少挨冻,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别轻信广告乱投医、乱输液。



多喝水:



大多患者发病前均缺水



每天需保证饮水1200毫升



“如果说生命第一需要是空气的话,第二需要就是水。水不仅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构成,还肩负着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维持体液内环境相对稳定,促进和参加代谢,调节体温等重要的生理作用。”赵建国说,天凉时因人体排汗减少,尤其是老人口渴的感觉差,常常水分摄取不足。机体缺水易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加大,很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发病机会。临床发现大部分中风患者在发病当天都有缺水的病史。



赵建国说,成人每日饮水应保证在1200毫升以上,加上食物中含水约1000毫升,机体自身代谢产生的水约300毫升,每天人体总共需要2500毫升左右的水。喝水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因为口渴时表明人体已缺水,应每隔一小时就喝一杯水。但老人睡前不要多喝茶,因为茶有兴奋及利尿作用,多喝了会影响睡眠。夜尿多的老人床头最好放一杯水,起夜后可以及时补充水分。



少挨冻:



寒冷是中风重要危险因素



及时增减衣物别听信“秋冻”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赵建国说,寒冷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是很危险的,会使中风病发病率增加。这是因为寒冷的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另外,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血栓形成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赵建国强调,在秋季气候变化无常时一定要及时增减衣服,一味地“捂”、多穿衣服也不合适。因为秋季中午气温较高,不及时减去衣物会增加出汗,此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也会促进脑梗死的发生。除了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工作,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别轻信广告:



药物包治中风纯属无稽之谈



接受正规医院综合治疗是关键



李大爷中风后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见到广告上说有种药“服用3个月,保您能行走”就信以为真,结果服用一段时间后,不但未能行走,反而加重病情。赵建国解释说,中风后遗症病情很复杂,可分为痰热腑实型、气虚血淤型、风痰阻络型、肝阳亢盛型、阴虚火旺型等类型,李大爷所购的药湿热成分较多,只适合气虚血淤型、风痰阻络型的病人服用,而李大爷患的是肝阳亢盛型中风,服用该药后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血压升高、鼻孔出血等症状,药不对症,故而病情加重。



现在许多广告为吸引患者只介绍药品的优点,不介绍副作用,而且很多还有夸大宣传之嫌,患者轻信广告盲目用药既伤健康又费金钱。



赵建国说,中风治疗与康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要指望一种方法或药物能包治中风,必须在整体观和个体化原则的指导下,接受正规医院的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少输液:



没有一种输液药物可降血脂



定期体检及时调整预防措施



有许多中老年人习惯在秋冬季节到医院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以预防中风的发生。对此,赵建国指出,这完全是认识误区,这种误区不仅存在于普通大众,甚至在某些医务人员中也存在。譬如说,目前还没有什么静脉制剂可以降低血脂,可偏偏就有很多人定期通过输液来降低血脂。



人体血管的总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光靠输液是不能稀释血液的,定期输液还不如在生活中多饮水。脑血管病要依据病因综合防治,单靠一两种药不能起到预防作用,目前尚没有预防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合理的临床用药原则应该是:能口服治疗的就不注射给药,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预防中风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定期到医院做体格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有的放矢地及时调整预防中风的措施和药物,如果有条件,可由熟悉本人病情的医生做长期保健顾问,这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兴奋过度容易引发脑溢血

家中如有脑溢血患者,家属不要惊慌,要尽早将患者送医院急救。并做好以下几件事。

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者,在血压骤升时脑内小动脉破裂所致,故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后由于脑内形成血肿以及血液刺激脑室与脑膜,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血压增高等。脑细胞每时每刻都需要血液的供养,如果血流停止3-5秒钟,脑细胞就会因缺氧而受到损害,就会出现眩晕、昏厥等症状;如果超过3分钟,脑细胞就会死亡。



人的脑血管结构与其他组织血管不同,它缺乏较好的支持组织,血管壁较薄,不仅中间肌细胞少,而且外膜缺少致密的弹性,故在脑血管受损后,极易破裂出血。人到中年后,血管逐渐老化,血管内膜厚度增加,弹性蛋白断裂、钙化和胶原增厚等,这是发生脑溢血的病理基础。脑溢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些原因是不可避免或难以逆转的,如衰老、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因素等。而有些因素则是可以通过本身努力和医生协助得到控制和预防,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饮酒和吸烟等。遗憾的是,许多脑溢血患者在发病前没有发现自己患有上述疾病或酒、烟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建议中老年人定期做体格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脑溢血的发病率,同时戒烟、酒。



脑溢血的发生常见于体力或脑力过度时;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精神紧张时;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时;大量饮酒、长时间打麻将或睡眠不足时;还有寒冷刺激或沐浴时等。在诸多诱因中,情绪激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溢血起病急骤,通常在出血前数小时至数日前有头痛、眩晕及意识不清等先兆症状。一旦出血,头痛突然加剧,同时伴有喷射性呕吐,随即进入昏迷状态。并且出现呼吸深沉、脉搏慢而充实、面色潮红、皮肤湿润、偏瘫、口角歪斜、两侧瞳孑L不等大、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家中如有脑溢血患者,家属不要惊慌,要尽早将患者送医院急救。并做好以下几件事:①如患者处于俯卧或低头屈颈姿势,会压迫喉头,影响呼吸。此时应将患者翻转为仰卧位。千万不要使劲摇晃、呼唤患者,以免脑出血增多而难治。②清除口腔呕吐物,取下活动假牙;并将蜷缩入喉的舌头拉出,以免堵塞气道;将头部侧向一边,以利呕吐物流出;将患者的领口、领带解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③救护车运送患者时,宜将担架抬起来,以免汽车震动而使出血加重。住处距医院近者,可用平板担架将患者抬至医院,路上尽量避免颠簸。切不可用三轮摩托车或拖拉机运送病人。④可在患者头部置冰块或冷毛巾。⑤注意保温。⑥急救车上有输氧装置,对病重患者给予输氧。



节日欢庆脑出血来凑热闹

佳节亲朋好友相聚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这时人们往往容易打破常规的生活节奏……

佳节亲朋好友相聚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这时人们往往容易打破常规的生活节奏——暴饮暴食、睡眠不足、情绪激动、过量饮酒、过度劳累……,孰为知这种时候,很容易引起一些原有疾病的发作,比如脑出血。



脑出血也称脑溢血,它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以50岁~70岁之间为多;但是脑出血起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因此,了解脑出血起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因此,了解脑出血的一些早期信号、急救知识、家庭护理等,作为家属是很有必要的。春节到了,为了让所有家庭平安过节,我们策划了本篇——



识别脑出血的早期信号



如果家庭中有人发生脑出血,家属如果能迅速识别,这不仅关系着脑出血病人的及时治疗,而且对减少后遗症甚至挽救生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脑出血早期信号主要有5种表现:1、突然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2、突然一侧或双侧眼睛看不清东西。3、突然出现没有原因的严重头痛。4、突然昏迷。5、突然行走困难、头晕、不能平衡。



《家庭护士》提醒,如果你的亲人或朋友出现上述症状,千万要提高警惕,可能是脑出血,要迅速采取家庭急救措施或送医院。



发现脑出血病人,该怎么办



家庭急救,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立即将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上衣扣、开窗通风,切记不要给任何药物。



2、迅速拨打120电话。



3、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必须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给病人松解衣领,有假牙的取下假牙,将病人侧卧位,头后仰,这样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避免误吸并利于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4、病人昏迷并发出强烈的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



5、可用冷毛巾或冰水覆盖病人头部,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



6、在送病人去医院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荡;同时将病人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出院后的家庭护理



脑出血病人在病情稳定、出院后,家属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精神关爱



病人在出院后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他(她)交谈,安慰鼓励他(她),消除他(她)的疑虑及悲观情绪,让他(她)建立恢复的信心。



2、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方法:家属五指微曲成半环状,轻拍病人的背部。)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防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请医生治疗。



(3)由于脑出血病人容易发生便秘,而用力排便可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所以要定时定点给病人便器排便,一天至少一次。此外要给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并给以足够水分。



(4)由于脑出血病人要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建议用软枕或海绵垫保护其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每日对病人四肢做由下向上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3、保持合理体位



具体方法: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度。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度,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4、康复锻炼



(1)上肢康复锻炼:家属站在病人的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家属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2)下肢康复锻炼:家属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家属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各趾的活动。



康复锻炼每日3~4次,幅度与次数应逐渐增加。随着身体的康复,要鼓励病人自行锻炼,并及时离床活动。



脑出血如何预防



1、高血压病人要及时治疗、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2、保持乐观,知足常乐。



3、戒烟酒。



4、择饮食饮食要低脂、低盐(≤5克/日)、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



5、避免劳累过度。



6、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也可做适当的运动及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按摩。



7、不蹲便蹲便时可使血压升高,有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而坐便不会引起血压升高,可减少脑中风发生的机会。



8、防跌倒。



9、动左手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最好的办法是在早晚时分,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帮助右脑半球的功能正常发挥。



10、饮足水平时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饮1~2杯温开水。



11、注意保暖,适度运动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小资料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全球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天大约有70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病史,据调查显示,高血压病人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而脑出血的病人有高血压的约占95%;我国脑出血具有从南到北,从西向东逐渐升高趋势,推测可能与高血压分布有关,因为我国的高血压分布就是北高南低、东多西少,寒冷季节发病率较多,起病常突然而无预感。每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死亡率60/10万~120/10万,是心肌梗死的4—6倍。



突发眩晕治疗别“犯晕”

在医学领域。“晕”也成了现代都市人的流行病——因“眩晕”就诊的人日渐增多。可是。人们时常把“晕”挂在嘴边,却对“眩晕”知之甚少:你是否清楚。眩晕究竟是种怎样的感觉?你是否知道,眩晕更可能是耳朵。而不是脑子出问题?



1、眩晕发作,就像下地狱



人们常说,成功的时候,人会感到眩晕:天旋地转,脑袋一片空白。



要享受成功的感觉,感觉眩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朝一个方向转个七八圈,停下来后,一准你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同时,你会觉得周围的房子、树、人都开始转起来,就像进入了一个魔幻世界。



偶尔这般尝试一下“晕”的感觉,倒没什么,但假若只是一个起床、翻身、转头动作,甚至什么都没做,就出现眩晕,睁开眼时看见周围的物体在旋转,闭卜眼睛时感觉自身在转;有时在你上班时,有时在你上厕所时,有时在你听电话时,有时在你见客户时……你会有何感受?



“病态眩晕的病人,他们会感觉相当害怕!”郑亿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教授)指出。



李先生是个梅尼埃病病人,发作时,他感觉天旋地转,地板成了天花板,而天花板就像要往头顶砸下来,家里的书柜就像中了魔咒一样,在眼前不停地转,让李先生不敢睁眼,而且耳鸣,心跳得厉害,站不住也坐不稳.紧接着就是恶心、呕吐,令他难受极了。



“虽然大部分的眩晕都不致命,但反复发作,天旋地转的感觉,可以让眩晕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区永康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如是说。



1888年,著名画家凡·高拿刀割下自己的右耳送给他喜爱的女人,再画下右耳扎绷带的自画像。1890年,凡·高举枪自杀。后来有医学家分析,凡·高的种种怪异举动,可能与他患上梅尼埃病,不断承受着眩晕的困扰有关。



2、更可能是耳朵出问题



每每眩晕的病人一发作,他们常是按着脑门:“晕了,晕了!”因此,人们常认为眩晕是脑子出了毛病,是不是长肿瘤了?上医院,就跑到神经内科求诊。



“临床上,大部分的眩晕都是由内耳引起的周围性眩晕,应到耳鼻喉科就诊。”郑亿庆教授建议。



维持人身体平衡有三大“武器”: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我们常看到的平衡木体操比赛,当运动员做m各种优美的翻转动作时,没有任何身体的倾斜和不稳,除了平时的锻炼外,运动员自身良好的平衡武器功不可没。



三个“武器”中,任何一个出现故障,都会让人身体不平衡。但是,“只有前庭系统受影响,人才会发生让人感觉天旋地转的眩晕。”区永康指出。



前庭系统包括藏于人内耳的前庭感受器、脑干的前庭核和前庭皮层中枢,它可辨别运动方向,判断躯干所在的方位。举例来说,我们坐在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感觉车是在加速、减速还是转弯。



内耳前庭感受器受刺激或破坏引起的眩晕,称为周围性眩晕。置身于内耳这个避风港中的前庭感受器,包括半规管、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三部分,它们监控着人体的旋转和直线运动,一日它们受到影响,人体就出现眩晕和平衡障碍。



眩晕的诊断需要完整的耳科检查、神经学检查以及全身的体格检查。检查手段则包括:视频眼震图、动态重心平衡试验、听力检查、CT或MR检查等。



3、他总感觉车“爆胎”



“周围性眩晕中,发病率排第一位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区永康介绍说。



耳石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头部位于特定位置时发作,最常发生在病人突然躺下、坐起、翻身或转头的时候,来去匆匆,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不会有听力减退和耳鸣等症状。



有一位病人高先生,最近开车的时候,常感觉车子爆了胎,但停下车来检查,车胎却完好无损,这让他有些丈二和尚——摸头不着。一次和朋友喝酒聊天时,他将这件事当做笑话讲给大家听,正好在座的有一位是医生。他建议高先生去耳鼻喉科检查。结果发现,是耳石症作怪——内耳中粘在椭圆囊上的耳石“擅离职守”,跑到半规管中“大闹天宫”去了。



高先生每次感觉车子爆胎,都是在车子拐弯时。这是因为身体随着车子倾斜时,漂流到半规管的耳石的移动刺激了半规管,病人跟着出现眩晕和身体的两侧不平衡,使他感觉一侧身子偏倒,就误认为是车胎爆了。



至于耳石为何脱落,原因不明,可由老年性内耳供血不足、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或外伤引起。如有一位耳石症病人,就是因为在酒吧喝酒时,与人发生争执,被人用啤酒瓶打了头,之后开始出现眩晕。



常见的周围性眩晕,还有梅尼埃病及前庭神经炎等。“眩晕的病因,可以按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来进行初步判断。”区永康说。简单而言,耳石症、梅尼埃病及前庭神经炎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分别以“秒(分)、时、天”来计。它们引发的眩晕特点和伴发的症状各有不同。



梅尼埃病即人们常说的“耳水不平衡”,以反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为主,兼有耳聋、耳鸣或耳内胀满等症状,眩晕时间可达数小时,但不会超过一天。虽然眩晕停止后,症状会自然消失,但反复发作会使听力逐渐下降。



前庭神经炎真正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常发生的情形是在感冒后数周突发平生第一次眩晕,来势汹汹,令人不敢睁开眼睛,恶心、呕吐,但不会出现耳鸣。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1—2周,病人只能卧床休息,无法活动。



不同原因造成的眩晕,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周围性眩晕除了对症治疗,没有特定的方法可预防眩晕发作或复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此外,进行身体的平衡训练,可以帮助保持平衡功能,如走走鹅卵石路,做头位操等。



4、颈椎病,无法承受“眩晕”的冤



“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医生常将前庭周围性眩晕误诊为颈椎病。”梁秀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指出。



由于引起眩晕的疾病多种多样,往往除了眩晕这一个表现外,很少有其他蛛丝马迹,让医生无法查出眩晕的真正原因。给病人照个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脑部血流,只要报告中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变”或TCD报告“血流增快”、“血流减慢”,不作其他的检查和综合分析,有的医生即认为是颈椎病使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眩晕。



事实上,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仅有以上的检查结果,是不足以诊断为颈椎病的。



而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国外学者已极少用这个概念,但在国内使用泛化。最近国内专家也主张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单纯颈椎骨质增生,并不一定能导致后循环缺血而使眩晕发作。



但当病人被扣上“颈椎病”的帽子后,按颈椎病来治疗,眩晕并没有消失,病人仍旧痛苦,真正的凶手仍逍遥法外。



“临床上,大部分的眩晕都是周围性眩晕,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病人可以很快好转,尤其是耳石症的病人。”梁秀龄教授指出。



与此相反,有些长期从事文字、电脑工作或需要固定姿势的工作者,上述检查可以没有表现,但他们可以因为颈部肌肉紧张劳累,引发神经反射而发生颈性眩晕。“排除了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后,病人有明显的头部急剧转动引起眩晕的症状时,才可以说是颈性眩晕。”区永康举了个例子:有一位病人,正聚精会神地看鬼片,突然被爱开玩笑的同伴拍了一一下肩膀,他惊吓地急扭头查看,就在此时,他开始出现了眩晕。



5、眩晕,最怕是中风



“周围性眩晕发作时,虽然非常不适,但并不危及生命。而中枢性眩晕却令人担忧,它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梁秀龄教授提出。



中枢性眩晕是由于脑干的前庭核和前庭皮层中枢受影响引起的眩晕,它的主要原因是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会引发后循环缺血。我们知道缺血就会缺氧,由此引起眩晕,如果还伴有嘴角发麻、轻瘫等神经症状,则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而对于中风,我们一定要牢记“黄金六小时”,即疾病发作的6小时内,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区永康提到一个令他伤心的病例。他的一位亲人,有一段时间常诉说头总是晕,晚上睡不好,精神不好,寡言少语,也常忘事,但一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谁也没有把他这个现象跟高血压病史联系起来,最后他因脑梗死去世。



“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老年人,除了眩晕外,还有头昏、头痛、呕吐、复视、吐字不清、眼球偏向一侧、身体一边麻木等神经症状,此时很可能发生了中风。”梁秀龄教授指出。



而有些老年人,不仅有高血压,也是梅尼埃病病人。如果眩晕发作,并伴有上述症状,要警惕此次并非平常的梅尼埃病发作,应去神经内科就诊,并一定要向医生交代自己的高血压病史。



紧急当遇到老人晕倒之后

老人发生昏厥后,家人不要惊慌,应先让病人躺下,取头低脚高姿势的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注意保暖和安静,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

昏倒,是老年人在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下遇到的一种紧急情况。在医学上,昏倒被称为“昏厥”,或者“晕厥”。昏厥是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时间意识丧失现象。引起昏厥的原因很多,常见并且比较轻微的原因有:过度紧张、恐惧、突然改变体位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出现昏倒的现象,它们又被称为“反射性昏厥”或“功能性昏厥”。



昏厥的表现为突然头昏、眼花、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全身无力,随之意识丧失,昏倒在地。总起来说,老人发生昏厥后,家人不要惊慌,应先让病人躺下,取头低脚高姿势的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注意保暖和安静,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一般的功能性昏厥经过以上处理,病人渐渐会恢复知觉。



造成昏厥的较为严重的原因有心源性(由突发心脏病引起)、脑源性(由脑血管意外引起)、失血性、过敏性昏厥等。如遇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心肌梗塞引起的昏厥,应妥善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尽快送医院急救。由于这两种病因在老年人中比较多见。所以,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应注意如何鉴别,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应急处理。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厥



脑血管意外分为脑出血及脑梗塞两类。脑出血多发生在白天活动时,如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因素可以诱发。发病前少数人有头晕、头痛、鼻出血等先兆症状,病人突然晕倒,迅速出现昏迷、面色潮红、口眼歪斜、目光呆滞、言语不利、偏瘫、小便失禁等,部分病人还出现喷射状呕吐。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一般多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病人常有头痛、头晕、肢体发麻、沉重感或不同程度的瘫痪。



由于脑血管意外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且在家中发生居多,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会很快恶化,危及生命。在此情况下,应该结合以上不同的表现,对属于哪种病情做出初步的判断,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家庭现场急救,这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病人发病后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包括:



1.体位保持合适:使病人绝对卧床。脑出血病人头部稍垫高,脑栓塞病人应立即使病人平卧、头稍后仰,以保证脑血回流灌注。



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解开领口,颈部垫高,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家中若备有氧气袋,可立即给予吸氧,如病人呼吸已停止,则做人工呼吸抢救;不要随便给病人喝水、吃东西,以免发生气道堵塞。



3.控制血压:家中有备用血压计者,立即进行血压测量,若血压≥23/15Kpa,适当应用现有的降压药,使血压保持在2O~21/12~14Kpa左右,不可降至过低。



4.心理安慰:遇此情况,家属不要过于惊慌,应保持镇静,安慰病人,避免病人因过度紧张或恐惧而使病情加重。



5.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时送到附近医院检查(如CT、核磁共振)、抢救。有发病先兆或脑中风表现者,应立即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6.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要注意保暖,天热时要注意降温;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必须搬动时,动作要轻,固定头部,以防出血加重。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动;此时应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心肌梗死引起的昏厥



老年昏厥的另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因是心源性昏厥。心脏病突发的病人除了在严重情况下出现昏厥、意识模糊之外,之前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突然出现持续性疼痛,同时有全身抽搐、呕吐、休克等,有的病人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乏力。



碰到怀疑是心肌梗塞的病人时,在家中紧急情况下,在病人送入医院前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1.应密切注视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家中如备有氧气,应及时吸氧。与此同时,尽快叫救护车。



2.解松衣服,让病人保持半坐位或病人感到最舒服的体位,并保持绝对安静。或根据家中环境及病人感觉是否舒适,选择以下姿势中的某一种并保持着,等候救护车到来:有桌子的话,可让病人伏在桌上,两手当枕,垫在额头下。叠高被子,让病人背靠,让头部也倚在被子上。垫好枕头,让病人仰卧,并适度垫高脚跟。



3.如果心前区疼痛严重,让病人先含硝酸甘油,疼痛应在5分钟之内缓解。剧烈疼痛持续时,可放射到左腕、左手背部,并且脸色苍白,脉搏紊乱,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有的病人曾经有多次发作,口含硝酸甘油能缓解,如果这次发作,硝酸甘油无效或者可以认定是心肌梗塞时,1分钟也不应耽误,因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很高,所以必须尽快送lCU或心脏监护病房抢救。



4.对于心梗发作的病人,一旦出现晕厥、昏迷、心脏停跳时,家人不应慌乱,要将病人平躺下,用拳头猛击患者前正胸,然后作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这样的抢救成功率在一半以上,这样宝贵的时间必须分秒必争,因为心脏停跳6分钟后大脑会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死亡,即使救活后也会成为植物人。



总之,当老人在家中突然昏倒之后,家人应保持镇静,并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联系,除了各种功能性昏厥,经过短暂的处理就有可能缓解之外,不能忽视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严重病情,并结合老人平时的病史、发病前后的其他表现做出初步的判断,及时采取合理的家庭救治措施。



吸烟族9个危险正在靠近

吸烟现在进行时



镜头1:



吃解热镇痛药→药物发挥疗效仅有不吸烟时的10%。



用局部麻醉药拔牙→会增加疼痛发生率。



服平喘药→药物的破坏与排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3倍,从而使药效降低。即使戒烟3个月,也难以改变这种情况。



吃抗心绞痛药→降低药效,加重病情。但立即戒烟就能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



吃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降低疗效或必须使胰岛素增加15%~30%的用量,才能达到预期疗效。



吃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药→降低药效,使溃疡愈合减慢,吸烟者在夜间分泌胃酸与胃蛋白酶等物质比不吸烟者要多92%和59%,增加胃病复发率。



吃镇静药→烟草中的烟喊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可拮抗镇静药的镇静作用。



吃利尿药→减弱利尿效果。



使用气雾剂→长期吸烟者的气管内膜有一层烟焦油,影响平喘气雾剂在气管内的吸收,降低药物疗效。



吃避孕药→育龄女性在口服避孕药的同时吸烟,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比同年龄不吸烟者要高10倍左右。口服避孕药能提高吸烟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尤其是35岁以上的吸烟女性更为明显。



提示:香烟内的烟碱在降低药效的同时还减慢身体对药物的吸收。



镜头2:开车时吸烟



分散注意力,导致交通事故。



车里怪味道:经常在车内吸烟不但可以留下难闻的异味,而且,一些真菌和细菌也会在脚垫下、缝隙里滋生。



有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当车辆处于封闭状态时,汽车发动机运转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会进入车内,如果此时吸烟会造成车内一氧化碳的浓度高出正常值30倍以上,导致吸烟的人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提示:并不是打开空调,车内空气



有了流通,吸烟就变得安全了。



小编推荐:汽车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接送宝宝,周末带宝宝去公园,郊区游、周边游也不在话下。但是,前提是必须为宝宝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保证宝宝和家人的乘车安全……[详情请看>>>>驾车注意:副驾驶最不安全]



镜头3:喝酒时吸烟



烟雾被吸入口腔、鼻、咽喉、气管和肺内,以烟焦油形式沉积在器官表面,如果此时喝酒,进入体内的酒精使烟焦油充分溶解并使其穿过黏膜,扩散到体内。使得吸烟的毒害成百倍地增加。另外,烟草毒还使肝脏不能及时对酒精进行分解代谢,从而又可加重酒精中毒。



提示:烟酒必须分家。



镜头4:



劳动或运动后感觉疲劳时吸烟→劳动或运动后血液循环加快,能促进烟的成分溶于血,从而造成机体中毒。另外,胃内容物快速分解、吸收,会出现轻微的饥饿感。而尼古丁等会抑制胃黏膜细胞,使胃酸分泌量减少,消化液也因之减少。



提示:不要依靠香烟提神。



镜头5:怀孕前吸烟



怀孕前吸烟会影响精子和卵子的健康发育,甚至导致精子和卵子的异常;怀孕后,孕妇体内的胎儿容易出现宫内发育畸形、生长缓慢;宝宝出生后,出现记忆力差或记忆障碍,而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和将来的学习。



怀孕时吸烟



怀孕时吸烟将导致母体内血红素的含氧量不足,造成胎信缺氧;增加早产的可能性和提高产下体重不足的、畸形儿的几率;提高发生婴儿猝死的几率。新生儿也容易有肺部发育不好、食欲不振、体温过低,甚至中枢神经发育不良的问题。另外环孕期间吸烟,烟草产生的烟雾影响胚胎细胞,使男性胎儿成人后的精子生成数量减少。



提示: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远离香烟。



小编推荐:运动还会引起妇科病?是的!年轻女性的生理特殊,如果运动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多种妇科病。事实上,运动过度、运动不足、时机不对、操作不当等都有可能导致妇科病……[详情请看>>>>警惕!运动不当可引发妇科病]





镜头6:清晨睡醒就吸烟



清晨睡醒后吸烟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排出,加上烟中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刺激支气管,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提示:拒绝早晨第一支烟。



镜头7:喝VC果汁时吸烟



以色列医学专家建议,喝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时不要吸烟,因为这有可能导致在体内产生有害物质。



提示:如果你一时不能戒烟,那至少也应该放弃在吸烟的同时喝果汁或服用维生素C的习惯。



镜头8:月经期的时候吸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类物质抑制卵巢中的芳香化酶,从而减少雌激素的生成,影响少女子宫、输卵管等生殖器官及乳房等第二性征的发育,影响月经的正常规律,使成年女性出现月经稀少或闭经,严重的可影响受孕。长期吸烟还会使绝经期提前到来,并使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状更加严重。



提示: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健康,拒绝香烟。



镜头9:做爱之后吸烟



此时吸烟,会促使烟中有害物质的吸收,影响健康。



吸烟数字论



吸烟女性发生宫外孕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40%;



吸烟女性比不吸烟女性患不孕症的可能高2.7倍;



吸烟女性比不吸烟女性患子宫颈癌的机会高50%;



吸烟20年以上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30%;



吸烟女性患早发型风湿性关节炎的机会几乎是不吸烟者的2倍。



美国医学专家日前发布了一份长达679页的报告,这一报告为一直未能正视这个问题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全世界,每3.5秒就有1位女性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



老调重谈



戒烟:



日本推行外敷戒烟法



最近日本一些医院出现了“戒烟门诊”。与迄今常见的戒烟药、戒烟茶及戒烟烟嘴等方式不同,这里采用外敷药,可以有效抑制吸烟者对尼古丁难以割舍的依赖症状。医生们在揭开尼古丁中毒机理的同时,还帮助患者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编推荐:醉酒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醉话连篇、行走不稳;醉酒严重者表现为呕吐,流涎。哭笑无常,昏睡不醒……[详情请看>>>>日常生活中醉酒烫伤如何应急]



吸烟的有趣现象



吸烟只会导致血压上升,呼吸兴奋心率加快,并不能使身体放松或休息,可是为什么当人感觉紧张或疲劳时一吸烟就感觉舒适与放松了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星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了身体中的肾上腺素的分泌,而肾上腺素能明显增加人体的应激能力,从而使人适应外界刺激的能力提高,导致主观上的轻松感。



吸烟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1.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功能不全,继而发生肺原性心脏病等疾病。



2.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悸、心肌梗塞等。



3.吸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等中毒症状。



4.吸烟→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溃疡病。



5.吸烟→对生殖健康的影响→男性阳痿、女性流产、死胎以及婴儿猝死综合征。



小编推荐:由于创可贴的吸水性和通气性较差,不利于创口分泌物的引流,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伤口和伤口周围的皮肤发白、变软,导致继发感染……



警惕诱发心梗的“导火索”

研究发现,近50%的急性心梗病例都有诱发因素,常见诱因包括:

1.身心过劳过度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脑力劳动,都可能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如患者本身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就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缺血缺氧又会引起动脉血管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会导致心肌梗死。



2.情绪激动心梗与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在情绪激动情况下可使血压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猛增,加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诱发心梗。我们常在影视节目中看到有些人因情绪过分激动突发心肌梗死而双手紧捂胸口,猝然倒下的场面,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在打牌或看球赛时,因心情过于紧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暴饮暴食饱餐、大量饮酒、进食大量脂肪物质等均有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尤其多见于老年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餐后可使血脂浓度突然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促使血栓形成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国外有报道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高,这与暴饮暴食有关。



4.便秘便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但其危害性未得到足够重视。临床上,因排便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者并非少见。所以,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应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润肠通便的措施。



5.手术手术中麻醉造成的低血压,严重应急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失衡,也是引起心梗发生的原因,尤其是老年人更危险。此外,大出血、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可能触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导致持续的心肌缺血,促发心肌梗死。



6.寒冷寒冷刺激,特别是迎冷风疾走,易引起人们交感神经兴奋。一方面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另一方面使血管收缩,减少心肌供血量,二者促使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可使心肌坏死。所以,冬季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牢记“生命密码”对抗心源性猝死

密码一



发现先兆赶快就医



心源性猝死这个魔鬼再次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这次被吞噬的是著名导演谢晋。在此之前,足球教练王洪礼、表演艺术家侯耀文、相声大师马季、小品演员高秀敏等名人都是因为心源性猝死而辞世。



心源性猝死就像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但是它的发生并非毫无预兆,发生后如能迅速施救,也并非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对抗可怕的心源性猝死,每个人都应该牢牢记住下面几条“生命密码”。



密码二



学会心肺复苏术



【一旦发生胸部憋闷、疼痛、心悸、喘不上气来的症状时,千万别犹豫,赶快去医院求助。当然,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虚惊一场,但可怕的心源性猝死容不得一点儿侥幸心理。】



心源性猝死虽然发生得很突然,但一些猝死病例其实在病发前还是有一些征兆的,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宇清主任医师指出,心源性猝死发生前往往有一些典型表现,如:喘不上气;心悸(脉搏反常、心跳加快);胸前区有压榨性疼痛感;脖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勒着;虽然无牙病却感到牙痛;肋骨下疼痛;左胸部疼痛;眼花;出冷汗和失神。出现这些情况就要尽快到医院了,做个心电图就能尽快发现是否有潜在威胁。



朱宇清主任医师还提醒,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也需格外留意,如老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生前往往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疼,下颌疼,或是感觉全身虚弱、头晕、呼吸困难、浑身没劲等。



有心脏病史的老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万一。



【送给家人最好的一份礼物,莫过于学会这套简单有效的心肺复苏术。也许,生命的奇迹就此诞生。】



对于突发心脏病的患者来说,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那么如果遭遇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该怎么办呢?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四病区主任黄力给出了以下建议:



保持镇静,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千万不要随意搬动患者,最好让患者平卧,并判断患者的意识。如果患者已经意识不清,要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呕吐物引起窒息。如果患者已经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对发生晕厥的患者进行人工胸外挤压,这目前已经被证实是对这类患者最好的急救方法,比起人工呼吸来,该方法抢救成功率更高。具体做法是让病人平躺,急救者跪在病人身旁,两手重叠连续挤压病人胸骨下半部,挤压时使胸骨下陷4~5cm,每分钟100次,注意手法不要太重,以免导致病人肋骨骨折。



此外,如果病人出现心脏骤停,还可以对病人的心前区进行拳击,拳击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乳头部位。拳头举高20~30cm,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拳击要有力。



密码三



主动咳嗽能自救



【每个人都应该牢牢记住并互相提醒:突发心脏病时,尽你的全力大声咳嗽!】



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四病区主任黄力告诉记者,医学研究证明,冠心病、心肌病发作、发生心律失常时,感觉心慌难受时,主动、发自肺腑的咳嗽,以及“探吐”都是行之有效的心脏意外自救术。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刺激患者的迷走神经达到自救的目的。



“探吐”就是拿勺子刺激自己的喉部,感觉恶心导致呕吐。



咳嗽是一种迅速、有效、简便、易行的“心脏复苏术”,已使许多病人免于死亡,给以后的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美国的许多大医院,心脏病病人都首先要接受一种咳嗽自救训练和告诫,以便在心脏发生意外来不及呼救或医务人员未来得及抢救时,作为一种应急的自救术。



濒危的患者能有力量和时间咳嗽自救吗?专家认为肯定有。因为心脏在停跳前人们都有几分钟的清醒时间,只要不惊慌失措,求生的欲望足以让人大声地咳几下。这种自救措施随时可以应用,并且是任何现代心脏自救措施难以取代的。



此外,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人,心血管的调节和顺应性较差,在卧床稍久或蹲厕起来后,因血压调节“不到位”,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进而诱发脑缺血,发生晕厥。为防意外,在起床或蹲厕起身时,先吸足了气,再用力咳几声,就能防止发生晕厥。这是因为在咳嗽时,能挤压肺循环,使血液流入心脏,并通过“震撼”使心脏加快收缩,收缩期血压可上升6.66~10.66千帕,对改善大脑供血既是未雨绸缪,又是雪中送炭,能有效地防止晕厥和跌倒。



密码四



定期体检除隐患



【千万别以为心源性猝死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冠心病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因此,定期体检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年轻人来说同样重要。】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有心脏病,因此心源性猝死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专家提醒,没有心脏病史并不是说就没有心脏病,有些可能只是未及时检查出心脏病。有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或者不是特别典型,有时甚至表现出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类似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还有的患者偶尔有胸闷、气短等心脏病症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也没能得到及时诊治。



因此专家建议,20岁以上者最好每2到3年做一次心脏病检查,30到45岁人群每年一次,45岁以上人群每年两次。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喝酒的人群,中老年人,都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尤其要重视对心脏病的体检。平时如果有胸闷、胸口疼痛等情况,都该去医院查查有无冠心病。



密码五



放弃不良生活习惯



【既然已经成为了习惯,想要改变自然很困难。然而,为了健康只能有取有舍——彻底告别酗酒、吸烟、熬夜、大鱼大肉吧。】



心脑血管病突发猝死,很多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良等高危因素有关,喝酒、抽烟、熬夜、缺乏锻炼等是公认的损伤身体的生活方式。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或过度劳累的人士,特别是有心肌梗死或者猝死的家族史的人士,需要改变一下生活习惯。



首先,坚持运动。建议正常人每周做3次以上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而对于老人和心脏病患者来说,应该选择轻柔舒缓的运动,如跳交际舞、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



其次,平衡膳食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也很有必要,早餐一定要吃,饮食要清淡少盐,少吃熏烤食品及大鱼大肉。最好是肉类、豆制品、蔬菜、菌藻类食品搭配吃。对于老人来说,最好睡觉前喝适量的白开水,以保证夜间体内水分的消耗。如果夜间有起夜的习惯,可以在起夜后喝点水补充水分。



密码六



克服暴躁与忧郁情绪



【不良情绪是人们健康的头号大敌。问候、倾听、劝慰,这些都是预防心脏病突发的良药。】



猝死来得突然,但却不是无法预防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和过重的精神负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对于老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很多老人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又经常为儿女的事情操心,或者为自己的健康忧心忡忡,这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都是不利的。老人要学会给生活减压,知足常乐,不要太过操心儿女的事。对于子女来说,要理解其实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特别的关爱,子女要经常看望父母,倾听他们说话哪怕是唠叨,这都可以缓解老人的精神负担;而老人自己要多和同龄人交往、聊天,还可以打太极、听音乐、戏曲等来放松自己。



冠心病缠上中年男性谨防猝死

专家称,1个小时内夺命的猝死,大多为心源性猝死,其主要原因是在冠心病基础上的室颤。临床发现,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的中年男性开始出现冠心病,而且男性比女性早发病十年左右。



10-12月为猝死第二高峰



刘南主任对记者称,猝死是内因加外因的结果,七成半的猝死是冠心病发作的结果,有1/4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在猝死发生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他称,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人,心脏结构、功能不正常的人,在外因的诱发下,都容易发生猝死。他还指出,其中季节变化是其中一个外因,天气变化能形成猝死高峰,如每年的秋冬、冬春交季时。



专家指出,猝死高发于冬春季,即1-4月份,其次是10-12月份的秋冬季,这与气温变化明显,而人体植物神经调节无法快速调节适应,以致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出现血压高等症状有关。此外,刘南主任还指出,现在处于10-12月的猝死第二高峰期,除了气温变化将渐增外,天气干燥也成为外因之一。“秋冬季天气干燥,人体容易失水,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猝死。”刘南主任称。



喝酒、兴奋、过度运动都危险



日前,我国著名导演谢晋也发生猝死。据其相熟者称,他一直有心脏病,之前家人一直控制他饮酒,但回家乡上虞参加母校百年校庆时,兴奋之余喝了些酒,此次意外可能与他喝酒有关。



一位40多岁的公务员干部,平时很爱打篮球,在同事眼中是个身体很棒的人。不想,前几周却突传打球时猝死的噩耗,家人非常不解,因为这位干部以前并无心脏病记录。



对于猝死的诱发因素,刘南主任强调,饮酒、情绪波动、过度运动都可以诱发猝死,尤其是每6时至12时之间、醒后3小时为猝死高发时段,受害者包括没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人。刘南主任认为,无论是长期饮酒、情绪波动,还是进行紧张激烈运动,都可使体内代谢速率增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氧缺血。血、氧供不应求下,心脏会出现急性缺血,引发心脏骤停和脑血流中断,从而发生猝死。因此,专家建议,心脏不好者不宜在早上的危险时间进行晨练、饮酒等,还要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情。



心脏骤停应就地心肺复苏



“10年前,上海地区曾有统计过,4000多例院外猝死病例,现场抢救成功的只有几十例。”刘南主任告诉记者,猝死一旦发生,能现场救活的比例很低,而在门诊中,几乎难以遇到发生猝死后能现场救活的病例。“一位已经60多岁的男病人被送入急诊室,原来他在路边发生了心脏骤停,送到医院还能有心跳,这在急诊中很少见。一打听才知道,当时有位护士经过,看到这位男病人出事了,马上帮他做心肺复苏等救治,这才让他当场恢复了心跳。”



刘南主任称,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或突然意识丧失,打电话叫医生根本赶不及,急救的反应时间至少10分钟,应该第一时间帮病人做心肺复苏。国际上通用的心肺复苏用的是ABCD法:第一步要打开气道:检查清理口腔,用“压头抬颏”法打开气道;第二步要人工呼吸:给予两次人工呼吸,试探气道是否畅通;第三步要胸外心脏按压;第四步给予电击除颤和注射肾上腺素,由于条件限制,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还难以实施。



■破招秘笈



有统计显示,约1/4的猝死病人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过度疲劳或呼吸困难,如果能重视心脏性猝死早期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诊断治疗,部分病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秘笈一气温、气压变化大的季节变换时期,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须提高预防意识,一定要有人陪伴照料。



秘笈二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不随便停药。



秘笈三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不抽烟、不饮酒,少吃糖、盐,以高蛋白、易消化的鸡、鱼、大豆、牛奶等食物为主,多进食新鲜蔬果。



秘笈四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兴趣来减压,学会调整情绪,少生气。



秘笈五适当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宜突然加大运动强度,步行是简单安全的运动。



秘笈六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



季节交替名人连猝死引老人警惕

气候变化成疾病引发诱因



据记者了解,近一段时间,省马王堆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增多,住院病人也比平时增加20%左右,医院ICU病房已经满员。省马王堆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汉娜介绍说,近期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大多因出现胸闷、气急、疲惫无力等表现前来就诊,严重者出现了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她提醒说,近期无论是高血压还是冠心病的患者都应关注天气变化,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服,尤其是早晨锻炼的选择时间不要太早,上午九、十点或下午四、五点是比较适合的时段,一旦出现胸闷憋气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及时就医。



老人易潜藏无症状疾病



“我身体很好的,眼不花耳不聋心跳正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老人如此表述自己的健康状况,认为体检指标正常、平时无什么不适就是健康,但在医学专家看来,这种想法是存在诸多隐患的。



“猝死的发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存在相关原因和先兆,即便是那些平时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也可能存在过度劳累、紧张等诱发因素。”该院陈汉娜主任介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很突然,但绝大多数是有征兆的,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饮酒、高龄等,都是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



为预防季节交替时突发心脏病,陈汉娜主任建议,高危人群应注重基础疾病的治疗,健康人群应避免劳累,老人则要从衣食住行全方位加强自我保健和防范。衣着注意防寒保暖,早晚外出及时添加衣服。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少吃油腻食物,禁烟酒。家中要尽量减少烟雾刺激,以免刺激呼吸道,引起变异性哮喘,加重心肺负担。



过劳猝死的先兆

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它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从目前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来看,过劳死的前五位直接死因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而过度劳累是这些病突然发作的重要诱因。过劳的先兆症状主要表现在: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中大腹便便者大有人在,这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头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早发性秃头或不断掉发都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心算能力也越来越差。



6.肩部与颈部强直性发麻、肝功能异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不正常。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并很容易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



10.经常头疼、胸闷、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11.肠胃障碍,食欲不振、没胃口,经常不吃早餐或是用餐时间不固定。



12.体重突然出现较大变化。



冠心病患者4注意

过度劳累、气温骤降、精神刺激或恶梦等因素易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致命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冠心病患者除了坚持服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消心痛片、速效救心丸等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心绞痛的速效急救药品。一旦发现心前区疼痛,或心悸、胸闷、气短加重,就应就地坐下休息,马上取出以上药物含服。



二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或加重心绞痛。需要强调的是,心绞痛发作时必须静坐或静卧休息,等待时机呼救,切不可挣扎着去叫人或往医院走,以免发生意外。



三是防止寒冷及精神刺激,以免出现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心绞痛。凡参与或旁观吵闹斗殴,或看武打小说、电影、电视、录像,或听令人大笑不止的相声,寒冬雪雨顶风而走等等,均会对心脏造成严重的刺激,应努力避免才对。



四是减少恶梦惊吓。冠心病患者由于本身有恐惧心理而恶梦较多,且多在恶梦中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故应适当服用柏子养心丸、安神补心丸等加深睡眠的药物来提高睡眠质量,减少恶梦刺激。



心脏危险一生都要避免

80%危险因素可控制



“不久前,一项跨国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6%的中国被调查者存在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两种。可控的主要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腹型肥胖、不合理饮食和锻炼不足,不可控的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事实上,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仅占患心脏病风险的20%。因此,科学防治能有效地使心脏病风险减少80%。”李俊说。



他向记者介绍了目前专家们对心脏危险因素及化解的8项共识:



一是高血压,尽管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算达标,但120/80毫米汞柱以下最为理想,尤其是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或肾病者一定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



二是高血脂,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是高脂血症治疗的首要目标,一般人应低于160毫克/分升,高血压患者要低于130毫克/分升,患有糖尿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者要低于100毫克/分升。此外,甘油三酯应低于150毫克/分升,而高于或等于300毫克/分升就需要药物治疗,在150~99毫克/分升范围者可通过饮食控制。



三是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不超过7毫摩尔/升,餐后不超过10毫摩尔/升。此外,糖尿病的主要观察指标之一是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不超过7毫摩尔/升。



四是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如果吸烟,其戒烟比吃药更重要。



五是饮酒,尽管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包括酗酒,但是酗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又是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脏病人可以少量饮酒,但每天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毫升,也就是一两白酒以下,或者一大杯红葡萄酒以下。此外,尽管啤酒是粮食做的,但能量比较高,容易引起腹形肥胖,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不宜多喝。



六是肥胖,体重指数如果在24以下是正常的,24~28超重,大于或等于28是肥胖。此外,中国人的腰围男性不能超过90公分、女性不能超过85公分。



七是运动,一方面可以减轻体重,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正常人每天应有40分钟到1小时的运动,每周至少要五到七次中等强度的活动,要达到微微出汗。年轻人的活动量可以大一点,老年人或有病者的活动量需要医生的指导。



八是适当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阿司匹林等,可明显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50岁以上有两个危险因素和60岁以上有一个危险因素的男性都应该吃药。



“少儿成人病”要从小预防



有媒体报道:目前一项名为“营养转型期儿童青少年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的调查发现,仅在北京市,3至18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就达9.0%,而6至18岁人群的高血脂患病率达9.8%。调查还显示,超重、肥胖儿童是罹患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两组儿童患病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8倍和33倍。



对此,李俊说:这就是俗称的“少儿成人病”,而以往人们认为这些只是出现在中老年身上的危险因素。这些慢性疾病会造成血管壁破坏,使血脂沉积到血管壁。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而且斑块不断沉积、越来越大。这些斑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需要15~20年的时间。



儿童怎样避免“少儿成人病”?专家认为:首先,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体重变化,如果其体重指数很快增加就要采取措施,防止孩子超重、肥胖;其次,由于高血压遗传因素很大,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压,那么孩子有60%~70%的几率发生高血压,对这些,儿童家长、学校都应该加强血压监控,即定期测量血压;如果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有人患糖尿病,也应注意给孩子检测一下血糖。这样,有利于对“少儿成人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幽门螺杆菌危害心血管



“科学家最新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与胃肠道疾病有关,还可能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在粥样硬化斑块中找到了幽门螺杆菌的菌体成分。还有研究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脉搭桥术术后再狭窄、心房纤颤有关。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2型糖尿病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冠心病发病率高。”李俊告诉记者。



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诱发冠心病?李俊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一种慢性感染,通过长期炎性刺激,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导致斑块不稳定,即容易发生破裂。而这些斑块正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冠心病是否会发生危险的关键因素。



李俊提醒大家: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会使冠心病病人明显受益。幽门螺杆菌大多经“粪—口”、“口—口”传播,所以防止“病从口入”应该成为人们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项新方法。



“过劳”是猝死的关键原因

“忙”是猝死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耿庆山教授指出:一些成功人士、企业家以及演艺圈的明星、长期疲劳工作者,发生心脏病突发猝死的共同问题就是“忙”。其实“忙”就意味着压力大,就导致“过劳”,从而发生“过劳死”,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原因。“心脏病导致猝死必须有个发病的基础,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问题。”据耿庆山教授介绍,心脏猝死多数集中在冠状动脉病变,其病变导致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等等。而冠脉病变发病的基础往往是血脂代谢的异常,这与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抽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高度紧张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有了这些发病基础再加上过劳,容易出现猝死。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气温高,人容易烦躁、亢奋,而且昼长夜短,睡眠不足,加上空气湿度大,含氧量低,容易导致缺氧,这都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耿庆山教授表示,心脏病突发猝死的最关键原因还是“过劳”,日本学者对“过劳”有个具体标准,就是每个星期工作时间总额大于60小时,或者每个月额外工作的时间大于50小时,或者一年中所有的节假日都在工作,属于以上三者之一的情况就可以称作“过劳”。我国一年的双休日、法定节假日以及年休假总共在120天左右,这些日子都在工作,那是绝对的“过劳”,最终结果就是导致“过劳死”。



猝死后四分钟为抢救的最佳时间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脏五科主任医师李松指出,一般来说,事先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患者,突然出现猝死的,只要是在病房里,绝大部分都可以抢救过来。



据李松介绍,人类猝死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护人员参与抢救。但猝死人员有35%~40%如经抢救及时是可以得到康复的,所以复苏开始的时间是生死存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据研究,4分钟内开始复苏,50%可被救活,4~6分钟开始复苏,有10%可以救活,但如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而超过10分钟存活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可见,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为抢救的黄金时间。所以在医院外的场所,如何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施救不当,不仅不能救活患者,反而会贻误病情。



另外猝死也是有征兆的,虽然发生者有的是睡眠中,有的是大便时,有的是在工作岗位上,但也有一些前期的征兆的,例如血压高、心跳快。心源性的猝死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大汗淋漓,严重的胸痛;早期主要是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经过休息还不能缓解,就要及早就医。



小贴士



学学心脏复苏



什么是规范的心脏复苏方法?首先,按压前要摆好体位,让病人仰卧在地面或是坚实的平面上。在转动病人时,动作千万不要过于剧烈,要保持头颈一致与身体同轴翻转,以防脊椎受伤的病人进一步损伤而导致瘫痪。在心肺复苏术的时候,两手掌重叠,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重力向下,按压深度为4~5cm,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下压后完全放松,但手不要离开胸壁,频率100次/分;一定要避免由于按压姿势、部位等的错误而导致肋骨骨折、剑突压断而致肝破裂。心脏按压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先将病人的头部转向一侧,将口内有可能存在的异物如呕吐物、痰涎等清理干净,以防堵塞呼吸道,此外,病人有假牙的一定要取出。



警惕:心脏猝死年逾50万

日前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的“心脏性猝死可预可防专家论坛”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率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教授谈到,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量吸烟、高血压、心脏肥大、过度肥胖、过度紧张的生活方式等。他提到,由于心脏性猝死多数是由室颤引起,如果能及时识别和点击除颤,就能成功挽救患者。目前预防和治疗心脏性猝死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安装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这种植入型除颤器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释放电击除颤。记者获悉,美敦力公司已经研发成功了第一款具有无线遥测功能的除颤器Concerto,这标志着中国心脏起搏技术进入无线时代。



心脏功能不全猝死发生率高



张澍指出,猝死可以是心血管疾病或心脏以外的疾病所致,冠心病是心脏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在冠心病患者的死亡中,有50%—60%为猝死。而且大部分心脏性猝死病人都是第一次发作。心梗、心衰病人,特别是有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猝死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的发病率高5到10倍。



目前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缺乏足够重视。这一方面表现在现场急救措施的缺乏,国人相关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国内存在着大量的未知高危人群,其中包括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有心梗病史的人,出现心肌增厚、出现过不明原因昏厥的人,以及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性猝死无法预测,而猝死事件发生后存活比例很低。因此如何预防猝死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课题。



六项注意积极防猝死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除了要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定期体检:无论心脏病患者或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体检,因心血管疾病及心脏性猝死,经常会找上貌似健康的人。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



2.戒烟,生活有规律: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与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同时注意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如步行,可使心脏收缩加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平衡膳食: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牛奶、大豆等。宜吃植物食用油如花生油、菜子油、玉米油等,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多食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4.控制体重:防止肥胖。肥胖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的负担,据研究资料显示,体重超重5公斤,心脏的负担即增加10%。



5.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精神过度紧张还会诱发心率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还可以使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发生心肌梗塞等意外。



6.防寒保暖: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据统计,大约有1/4的猝死病人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过度疲劳感或呼吸困难。因此,只要重视心脏性猝死早期出现的症状,注意定期体检,认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病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当高血压遭遇“性猝死”

据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张素平主任介绍,“马上风”是指男女在性生活时,因为行为太过激烈,导致一方发生昏厥甚至突然死亡,即医学上的“性猝死”,也称“房事猝死”。



在临床上,性猝死的病人在所有猝死人数中占有相当比例,其病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男性的发病几率高于女性。



张主任指出,性生活是一项全心身的活动,心、脑、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精神等无不参与其中。当性冲动来临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并出现全身燥热、肌肉紧绷,有的还会感到连眼底血管也在搏动。出现这些生理及心理变化,对健康的正常人来说,并无多大影响,但如果年龄稍长,身材较为肥胖,或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颅内动脉瘤等,此时则最易诱发心律失常、脑出血、脑动脉瘤爆炸而导致性猝死。另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兴奋、过度疲劳、酒后性生活等因素也容易导致此病。



因此,张主任提醒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节制性生活,包括次数不能过频、动作不能太剧烈,同时应保持放松状态。性行为前不要随意服用药物。



由于血压波动的高峰在清晨和下午,因此,性生活也不宜在白天进行,而应该在血压较低的夜间进行,避免发生脑溢血。性生活时间不宜长,事后要有足够的休息。性生活也不应在劳累之后进行。如果在性爱过程中发现对方出现头痛、嘴歪眼斜,需要立即停止性活动,保持患者呼吸顺畅,然后立即送往医院。



高血压患者谨防脑出血

脑出血的发病是在原有高血压病变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然升高所致,所以有高血压性脑出血之称。但是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并不足以引起血液外溢出血。有人观察到正常人脑动脉能耐受200千帕(1500毫米汞柱)的压力而不发生血管破裂出血。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有80%以上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因此又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之称。



脑出血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人到老年,血管常会发生硬化,持续的高血压更容易导致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出现脂肪玻璃样变,从而削弱血管壁的强度。加上脑血管壁的结构比较薄弱,血管中层肌细胞少,缺乏外弹力层,动脉外膜不发达,容易造成脑内小动脉壁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粟粒性微动脉瘤。当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引起血压骤然升高,即可造成脑内小血管破裂出血。也就是说,高血压既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患者潜藏着发生脑出血的两大病理基础,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二是微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脑血管特殊病理性变化,就像埋下了两颗脑出血的“定时炸弹”,一旦血压骤升,就易发生脑出血。这也说明高血压病是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脑出血是高血压病的最严重后果或并发症。所以人们认为高血压病是脑出血的最危险因素。因而,积极有效地防治高血压及高血压病,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下面推荐一首《高血压十忌歌》,相信对你有效降压和预防脑出血有帮助:



一忌性子急,冲动发脾气;二忌藏苦衷,心情受压抑;



三忌太兴奋,中风因喜极;四忌悲和哀,精神强刺激;



五忌嗜酒肉,痰阻血凝塞;六忌睡眠差,熬夜不歇息;



七忌头猛震,抬举出过力;八忌大便干,登厕强屏息;



九忌干重活,运动不适宜;十忌跌仆伤,中风由此起。



按歌多保重,可防脑血溢;益寿又延年,健康伴随你



当心三种“隐匿”性高血压

体位性高血压



近年来,医学专家们发现一种新的病症即体位性高血压。患者站着或坐着时血压增高,而躺着时血压却正常;患者一般没有高血压的症状,所以多数是在体检时被发现。



“在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高血压占4.2%。这些患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而且波动幅度较大,有的患者有心慌、易疲劳、入睡快等表现;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比正常人高,甚至超过一般高血压病患者。”乔佑杰说。



他还向记者介绍,受地球引力影响,人在站着或坐着时,血液会聚集在人体下部位的静脉中。此时,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导致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反应,使小动脉处于收缩或痉挛状态,造成血压升高,有些人这种反应特别强烈,因而发生体位性高血压。



乔佑杰提醒患者,由于发病机理不同于一般高血压,体位性高血压患者不能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否则,不仅不能降压,反而会激发血压进一步升高。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服用脑复康、肌苷、维生素B、谷维素等调节神经功能。对于体位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保证必要的静卧休息、抬高双脚静坐、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肌肉丰满度等。



临界高血压



“临界高血压也称边缘型高血压,其收缩压在140~16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95毫米汞柱。临界高血压患者只是血压稍偏高,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无器质性损害。正是由于临界高血压没有器质性损害,又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所以极易被患者忽视。但是,约有71.5%的临界高血压会发展为高血压,并易发生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等,其死亡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乔佑杰向记者介绍。他还说,临界高血压的防治关键是控制钠盐摄入,最好每日5克以下。



乔佑杰提醒大家:体检时发现为临界高血压者,需连续每日两次测血压共一周,观察血压变化;若一年之后,血压均值升高10毫米汞柱,就需要用药物治疗了。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四类药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其中一类,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治疗时间不能少于两年,要达到血压不再升高为止。血压恢复正常后仍要继续观察和坚持非药物治疗。年龄小于35岁者每年复查一次,大于35岁者每半年复查一次。



他详细介绍了专家公认的6项非药物治疗方法:一是控制体重,约有80%的临界高血压者可通过减肥使血压降至正常;二是戒烟限酒,这是控制临界高血压发展的重要措施;三是限制盐、糖摄入,多数患者可通过这一措施使血压得到控制;四是增加钙、钾的摄入,如多吃虾皮、牛奶、鱼类、豆类、绿叶蔬菜、桔子、香蕉等食物;五是坚持运动,进行体育锻炼是临界高血压者降压的有效手段,患者宜长期坚持慢跑、快走、体操、太极拳等运动;六是保持心理平衡、防止情绪失控,有助于高血压恢复正常。



无症状高血压



“一位著名歌唱家嗜酒且固执,每年健康体检都发现血压偏高而且越来越高,医生劝其戒酒、令其服降压药,但歌唱家都因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而拒绝了,即使其血压高达收缩压230毫米汞柱、舒张压130毫米汞柱,他也像‘没事儿人’一样,不觉得难受。反而,当他被强迫住院,治疗后血压下降时,却感到头晕和不可名状的全身不适,因而又拒绝了治疗,并且继续饮烈性酒。最终,他因突发脑溢血死亡。”乔佑杰通过这一典型病例,向记者介绍了无症状高血压。



无症状高血压又称适应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通常呈阶梯状缓慢上升,由于其已经适应了这种缓慢升高的血压,因此即使血压已很高也无任何症状。患者也因此不认为自己有病,也不愿接受降压治疗,而最常见的严重后果就是突发脑出血、腹主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并可发生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



对于无症状高血压的防治,乔佑杰强调了九项措施:一是即使是无任何症状的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至少要每年测一次血压;二是如果确诊为高血压病,不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三是冬季要注意保暖,天气严寒时最好不外出,居室温度也不能过低;四是嗜酒者要戒酒,尤其不喝烈性白酒;五是情绪要稳定,喜怒要有度;六是便秘者排便时忌腹部用力摒气;七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并保证良好睡眠;八是适当锻炼,防止身体超重;九是对血压过高者,短时间降压幅度不要太大,开始治疗用药剂量宜小,以后逐渐加量,避免患者感觉不适而拒绝治疗。



“弱质女流”警惕低血压作怪

实上低血压同高血压一样可以造成脑梗塞、痴呆等严重疾病,只是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罢了。低血压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低血压对健康的危害不像高血压那么突然和急骤。事实上低血压同高血压一样可以造成脑梗塞、痴呆等严重疾病,只是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罢了。调查表明,每5个30岁以下的年轻女子中就有2个血压高压不到90毫米汞柱。所谓“弱质女流”体弱的祸首其实多数时候就是低血压症。低血压虽然不是急症,但是其危害显而易见



慢性低度血压就是我们要谈的低血压症,一般可分为3类:



1.体质性低血压最为常见。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多见于年轻女性,身体瘦弱者,特别在月经来潮期易发,血压多在80/50毫米汞柱上下,这类患者的血管舒缩的调节功能差,缺乏体育锻炼。



2.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并伴有明显的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这种现象与其说是突然血压下降,不如视为血压调节不良。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抗精神抑郁药等。



3.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肌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



低血压病人病情轻微时,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以及情绪自控能力差,反应迟钝或精神不振。严重时表现为站立性眩晕、四肢厥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低,脑和各脏器的血液灌流不足,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长此以往肌体功能会大大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更会造成下列危害:视力听力下降,诱发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同时,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影响生活质量。



患轻度低血压的年轻女子无需药物治疗,主要的应对方法有:



早上起床时缓慢改变体位,以缓解低血压症状。



热水澡可加强血液循环,改善低血压症状,水温以43摄氏度左右为佳,但洗澡时间不易过长,5分钟左右即可。



多锻炼身体,但不可以做体位变动过大的运动,运动量也不宜过大,以步行、慢跑、游泳为宜,而且要保证运动后不会气喘吁吁。



慎用安眠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但能抑制大脑皮层,也能使血压降低,产生低血压反应。



多喝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



具有低血压趋向者,若营养不足,将会加剧这一症状,加强营养则可使血压接近正常值。中国传统养生医学认为,多吃生姜、桂圆、红枣、核桃、人参、山药、百合等滋补的食物,有助改善低血压。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能提升血压。



与高血压相反,低血压适宜选择一些高钠、高胆固醇饮食,食盐每日需摄入12—15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鱼卵等食物,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不要常吃芹菜、冬瓜、绿豆、山楂、苦瓜、海带等降压利尿的食物。



伴有明显症状的重度患者,必须进行积极治疗。



高血压急性突发平卧休息是关键

偶遇高血压突发患者,该如何应对,提供以下对策,以作参考:

病人血压突然升高,并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心慌甚至视线模糊,说明已发生高血压脑病,应让病人立即卧床休息,及时服降压药,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并稳定病人情绪,不要紧张。如果服药和休息后病情无好转,应通知急救中心送医院急救。



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口唇发绀、肢体活动失灵,伴咳粉红色泡沫痰,可能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应迅速让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姿,如备有氧气袋,应马上让病人吸氧,并立即通知急救中心。



高血压病人在劳累或受到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生心前区疼痛、胸闷、并可放射至左肩或左上肢、面色发白、出冷汗……要让病人安静休息,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并吸入氧气,马上呼叫急救中心。



倘若高血压病人发病时,不但头痛、呕吐,还出现肢体麻木瘫痪、意识障碍,要立即让病人平卧,将头朝向一侧,防止把呕吐物吸入气道,造成呼吸困难。发现这种病情,家人应马上通知急救中心。



出现低血糖怎么办

若糖尿病病友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怀疑自己可能已发生了低血糖:



1.出虚汗,早期仅有手心或额头出汗,严重者可表现为全身大汗淋漓。



2.眩晕。



3.心跳加快,心慌。



4.颤抖,尤其是双手。



5.饥饿感。



6.乏力,尤其是双腿软弱无力。



7.手足或嘴唇麻木或刺痛。



8.视物模糊,眼冒金花。



9.说话含糊不清。



10.行走不稳。



11.头晕或头疼。



12.精力不集中。



13.行为怪异,性格改变。会作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动作,有时被误认为精神病。



糖尿病病友一旦发生低血糖,获得及时的救治非常重要。大多数病友可通过进食很快的得到纠正,因此应用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病友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自救。大约含15g葡萄糖的有:1杯果汁或软饮料、3平茶匙糖、3~5块糖果。如果不奏效,5~10分钟后重复,接着进食碳水化合物。如面包、馒头等以防再次发生低血糖。经过以上自救。较轻的低血糖一般在15分钟内缓解,若未能缓解可再用上述食物。若仍未缓解,则应到医院诊治。



那么,平时怎样预防低血糖呢?下面是一些好的建议:



1.注射胰岛素后15~30分钟内及时进餐。



2.两餐之间可加餐。运动量过大时也应注意加餐。



3.晚临睡前加餐以防止夜间低血糖。加餐的食物可为饼干、牛奶或鸡蛋等。



4.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少量甜食,以备不测。



5.随身携带说明自己病情的小卡片,以便得到别人的帮助。



遭遇低血糖从容面对

许多女性常感疲劳、乏力、头晕,不能尽享生活乐趣。造成这些症状反应的原因很多,低血糖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低血糖是比较容易被发现和克服的。

迪娜27岁网站编辑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时常要加班,往往一忙就顾不上吃饭。到了下午或晚上就感觉饥饿难忍、头晕目眩、心跳加快、喘不过气,手指还直发抖,敲不了电脑键盘。医生曾说过我有轻微的低血糖症状,但我平时也没怎么在意。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我现在习惯随身带一些小零食,像糖果、巧克力、饼干之类的。没时间吃饭时,信手拈来,那种虚弱无力的感觉减轻了许多。



迪娜的情况是典型的低血糖表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什么是低血糖



低血糖,医学上又叫低糖血症,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偏低造成的异常状态。葡萄糖是人体完成各项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燃料”,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大米、白面、牛奶、水果和糖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除了迪娜的症状之外,低血糖还会在入睡后发难,导致人们在恶梦中惊呼而醒,并且浑身是汗,醒来时感到筋疲力尽、不知所措,而且容易发脾气。



检测是否低血糖



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是否经常受到低血糖的困扰呢?基本的步骤如下:



1。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检测血糖浓度。



2。然后吃东西,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



3。观察不舒服的感觉能不能随之消失。



如果能随之消失,那么证明确实是低血糖在暗中作怪,接下来就要求助于医生,找出导致低血糖的具体原因了。



细说3种低血糖



1.饥饿性低血糖:即因饥饿产生的低血糖,大多发生在饭后4小时以内,不属于疾病。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迪娜的情况就属于饥饿性低血糖。



应对措施:



1。少吃多餐,争取每隔3小时就吃一些东西。



2。保持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兼顾肉类、水产、大米、白面、土豆、蔬菜、水果和奶制品。每餐都应摄取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



3。在空腹情况下,避免只吃含糖食品。



4。忌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必定少吃饭,而酒精分解也消耗能量。



2.反应性低血糖:指降糖药应用过量引起的低血糖。除了糖尿病人过服降糖药导致低血糖,以前治疗精神病用的低血糖疗法,就是用胰岛素使病人的血糖降低,正常人过服降糖药也会引起低血糖。



应对措施:



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3.病理性低血糖:指因疾病导致的低血糖,常常暗示着某种潜在疾病的存在。如胃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症侯群”、肝硬化、胰岛β细胞瘤等。



应对措施:



找到潜在的诱因,治疗原发疾病。



贴心提示



一般说来,低血糖的应急措施仍然是快速升高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所以,低血糖者不妨随身携带几块糖,紧急时还可以喝果汁、牛奶、可乐等含糖饮料。



低血糖急救效率不可低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一定水平而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严重者可昏迷。早期及时补充葡萄糖可使之迅速缓解。晚期将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患者先有饥饿感,乏力、四肢麻木,情绪不安,面色苍白,头晕,呕吐,心慌,胸闷等。严重时,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吐之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现抽搐,惊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昏迷等。急救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3、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是低血糖抢救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若病情不严重,则症状可迅速缓解,神志可立即清醒。



预防措施:



1、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运动,按时一日三餐进食。



2、正在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应严格计算好普通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的用量比例。严密观察口服糖药的使用,发现低血糖反应时,及时调整。



3、如果发现白天尿量多,尿糖多时,夜间常发生低血糖时,应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吸收不良而引起,改变注射部位。



4、糖尿病人应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食品。



突现低血糖如何自救

怎样识别自己发生了低血糖?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列症状时,就要考虑可能发生了低血糖。

怎样识别自己发生了低血糖?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列症状时,就要考虑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先有饥饿感,乏力,四肢麻木,情绪不安,面色苍白,头晕,呕吐,心慌,胸闷等。严重时,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吐字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现抽搐,惊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昏迷等。



出现低血糖时如何自救



第1步:迅速补充糖分



◆一杯普通含糖饮料(可乐、果汁等



◆或糖果(糖块、巧克力糖



◆或糖水(温开水冲白糖或葡萄糖25~50克



◆或口服葡萄糖片



◆或一勺蜂蜜或果酱



请注意:不要用低热量饮料或甜味剂食品治疗低血糖。



第2步:若服糖后5分钟仍无法改善症状,可再吃些糖。



第3步:如果10分钟内仍然无改善,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第4步:医生通常给患者静脉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或者注射胰高血糖素,纠正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家人、朋友请注意



◆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了严重的低血糖,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托起其下巴,确认舌头没有卷起。



◆立即给医院或者急救中心打电话。



◆不要随便给已经昏迷的患者吃或喝任何食物。建议:糖尿病患者要随身携带一张急救卡,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或昏迷,提示他人对患者进行救助。



低血糖危险从容面对有招

许多女性常感疲劳、乏力、头晕,不能尽享生活乐趣。造成这些症状反应的原因很多,低血糖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低血糖是比较容易被发现和克服的。



什么是低血糖



低血糖,医学上又叫低糖血症,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偏低造成的异常状态。葡萄糖是人体完成各项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燃料”,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大米、白面、牛奶、水果和糖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除了迪娜的症状之外,低血糖还会在入睡后发难,导致人们在恶梦中惊呼而醒,并且浑身是汗,醒来时感到筋疲力尽、不知所措,而且容易发脾气。



检测是否低血糖



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是否经常受到低血糖的困扰呢?基本的步骤如下:



1。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检测血糖浓度。



2。然后吃东西,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



3。观察不舒服的感觉能不能随之消失。



如果能随之消失,那么证明确实是低血糖在暗中作怪,接下来就要求助于医生,找出导致低血糖的具体原因了。



细说3种低血糖



1.饥饿性低血糖:即因饥饿产生的低血糖,大多发生在饭后4小时以内,不属于疾病。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



应对措施:



1。少吃多餐,争取每隔3小时就吃一些东西。



2。保持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兼顾肉类、水产、大米、白面、土豆、蔬菜、水果和奶制品。每餐都应摄取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



3。在空腹情况下,避免只吃含糖食品。



4。忌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必定少吃饭,而酒精分解也消耗能量。



2.反应性低血糖:指降糖药应用过量引起的低血糖。除了糖尿病人过服降糖药导致低血糖,以前治疗精神病用的低血糖疗法,就是用胰岛素使病人的血糖降低,正常人过服降糖药也会引起低血糖。



应对措施:



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3.病理性低血糖:指因疾病导致的低血糖,常常暗示着某种潜在疾病的存在。如胃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症侯群”、肝硬化、胰岛β细胞瘤等。



应对措施:



找到潜在的诱因,治疗原发疾病。



贴心提示



一般说来,低血糖的应急措施仍然是快速升高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所以,低血糖者不妨随身携带几块糖,紧急时还可以喝果汁、牛奶、可乐等含糖饮料。



节日“三大病”的急救措施

春节、五一、十一长假,由于环境、思想情绪、饮食规律、生活起居等各方面均与平时不同,使身体不能适应而出现一系列异常反应,这就会引发“节日病”。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酒精中毒是节日里发病率最高的三种。面对这些突发“节日病”,我们应学会一些基本救护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节假日家人欢聚,熬夜玩乐,过度操劳,打乱了平时的生活规律;同时人们吃得过饱过好,增加心脏负担,都可能使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救护要领:遇到这种情况,家人可解开病人衣领,不要盲目移动病人.不能让病人头位过高,最好平卧,头偏向一侧,用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病人额头上,以减少病人出血和降低颅内压。如果有心脏病史要马上服药,如已经不能吞服,可把药化成水服下,同时马上拨打120叫急救车送往医院。用担架将病人抬出,尽量不让病人走动。在等待的过程里,可视情况给病人做心外按压,左前胸捶压。按压要掌握力度,要视病人的胖瘦而定。



推荐阅读:外出游坐飞机前必须做的7件事



急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因素。暴食促使胰液大量分泌,大量饮酒会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奥狄氏括约肌痉挛,此时胰液对胰腺进行“自我消化”,引发急性胰腺炎。过量食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饮酒,会引起胰腺水肿,诱发炎症。由于发病位置不确定,有些人会误认为是肠炎,贻误治疗。



救护要领: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应该完全禁食,以避免食物和酸性胃液到达十二指肠内,引起对胰腺的刺激,造成胰腺持续破坏。如果胃里没有烧灼感,可能是单纯胃溃疡,可以吃一些苏打饼干缓解。病情严重者要及时送医院。



酒精中毒



饮酒过多会因乙醇潴留而出现中毒症状。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容易出现醉酒症状。酒精中毒除了恶心呕吐外,神经兴奋期患者表现话多且言语不清、动作笨拙。进入昏睡期后一般表现为颜面苍白、口唇微紫、皮肤湿冷、体温下降、瞳孔散大、脉搏快、呼吸缓慢有鼾声,这时需积极救治。



预防及救护要领:亲友相互提醒.慢慢饮酒;不要空腹饮酒。如果因饮酒过量,导致狂躁症状,千万不能使用镇静剂,也不要用手指刺激咽部来催吐,这样会使腹内压增高,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引起急性胰腺炎。酒量有限、但有些场合又不能不喝的人,不妨在饮酒前服食醒酒药品,能加快饮酒后酒精的分解,防止醉酒。酒精中毒后适当饮用茶、牛奶,可以缓解症状。情况严重的需立即送往医院。



失去意识时:保呼吸道畅通

察看意识存在否



可大声呼喊病人名字,用手敲拍病人脸部,或拧、掐病人人中及手脚等。



检查呼吸情况



检查一下有否心跳,可用手掌心或耳朵贴在病人鼻或口前体察,也可以用一丝餐巾纸放在病人鼻或嘴前,看看纸是否晃动来检查。如无感觉的话,说明呼吸已停止。



有呼吸但无意识时,可让病人保持昏睡体位



让病人向左侧卧,将头部向后抬起,下腭突出。昏睡体位可防止舌头后落而堵寒呼吸道,同时又使唾液和呕吐物容易流出,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失去意识时为什么容易引起呼吸道闭塞



意识不清往往是出血等原因引起脑部血循环不足,同时因缺氧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



出现昏睡状态时,下腭、颈部的肌肉松驰,如仰卧、舌头后坠会堵塞呼吸道。同时,唾液和呕吐物会囤积在呼吸道里,影响呼吸。



呼吸困难最易造成窒息死亡,所以意识不清时,最主要的就是要确保呼吸道畅通。



进行人工呼吸时,将病人头部后仰,以确保呼吸道畅通



1.让病人仰睡,一手托住病人头部,一手按住额部朝后拉。



2.用棉毯或枕头垫在病人肩下,使头部呈后仰姿势。



3.或腰部瘫痪时,要挟持下腭,维持头部中立位。



4.挟住下腭向前提起,防止舌头后坠,手脚出现麻痹,有可能颈椎受伤了,绝对不能使劲弯曲颈部,以免脊髓进一步损伤。



5.咽喉出血或呕吐物滞留时,需马上清除。



6.用手帕卷在手指上伸进嘴里卷擦,用指交叉法打开嘴巴取异物。



7.出血或有呕吐,假牙、断牙、糖果以及外伤引起的出血时,会严重影响呼吸道畅通,必须尽快清除。



颈动脉窦受压窘迫症急救法

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血管内外压力作用(如血压升高、外力压迫颈部等),就会出现反射性的血压下降、昏倒等。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所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急救措施



如果万一发生了颈动脉窦受压窘迫症,不要紧张,应立即让患者头低平卧床,针刺人中、合谷穴,或让其闻闻氨水,患者即会很快清醒。



注意事项



1.男女双方紧紧地拥抱接吻时,如不注意,压迫了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就容易产生颈动脉窦受压窘迫症。



2.对颈动脉窦敏感的人,不要穿高领、硬领的衣服,也应尽量以免突然向侧后转头的动作。



3.动脉硬化的患者,颈动脉窦敏感明显增高,高血压患者比血压正常者的敏感性高2-3倍。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上者更易发生。因此,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年长男性,更应注意本病的发生。



4.正常人压迫颈动脉窦时,可引起心律减慢;对颈动脉窦敏感者,可引起心跳骤停。



5.新婚夫妇在婚前应注意学习人体生理常识,接吻双方不要搂抱颈部,以免发生颈动脉窦受压窘迫症。



男性要小心糖尿病“悄悄夺命”

据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华章主任医师介绍,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长了5倍多,是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



杨华章主任呼吁:对于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应及早干预治疗,以便对糖尿病进行更好的控制。近日,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30年的最新数据公布,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早期干预对于糖尿病治疗尤其是对心血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该研究表明,如果从2型糖尿病确诊时就进行及早干预,控制好血糖,不仅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而且可有效保护心血管。



“新糖友”:早期干预很关键



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饮食热量过高、缺乏运动,吸烟等均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急剧增加的因素。我国目前约有糖尿病患者3980万,患病率为2%~4%,且20岁以下年轻人群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有显著增加的趋势。



对于“新糖友”来说,他们会逐步失去有效利用胰岛素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能力,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引起各种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从而对其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对于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要着力纠正代谢紊乱,保护胰岛功能,通过有效治疗来避免、缓解和遏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早期干预,双管齐下



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也是降低其他危险因素的重要指标。然而很多情况下,患者的血糖往往不易达标,这与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密不可分,如吸烟、酗酒和缺乏运动等。因此在传统的早期糖尿病治疗中,常常先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然后再进行药物干预。



但是,生活方式的干预难以尽如人意。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从而影响了血糖的早期达标和长期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当2型糖尿病确诊的时候,胰岛β细胞功能往往已下降近50%,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延误治疗时机。



中国最新的2007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把二甲双胍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该共识指出,2型糖尿病人一经确诊,就要立即用药,并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专家指出,“新糖友”在确认病情后,应该马上进入“生活方式干预+降糖药物治疗”双管齐下的治疗阶段。



■破招秘笈



即是治疗糖尿病的“五架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自我监测、药物治疗。



秘笈一糖尿病教育它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糖尿病专家的高度重视,提倡通过糖尿病教育逐步实现三级预防。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即为“糖尿病教育”,口号是“无知的代价”,即对糖尿病无知将付出高代价,指出糖尿病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核心。



秘笈二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饮食,二是合理营养。控制饮食指限制每日从食品中摄入的总热量。合理营养指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要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合理地选择食品种类并限定其数量。其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蛋白质占10%-20%。此外,还应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的补充等。



秘笈三运动治疗根据病情掌握运动“宜忌”。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满意,高于14mmol/L,不宜参加运动,以免产生酮症;新近发生的血栓、各种急性感染、急性并发症者,不宜运动。患有高血压者不举重、屏气;有视网膜病变者不宜举重、不潜水,运动时头不低于腰;有周围神经病变者避免过度伸展,不负重;严重的糖尿病肾病、眼底病变、心功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糖尿病足、高血压者,运动宜轻缓不宜剧烈。



秘笈四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选用合适的降糖药物,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水平,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个体化处理。包括选择口服降糖药或是胰岛素治疗。



秘笈五自我监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应长期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病情,早期发现和防治并发症。



婴儿仰卧可防猝死综合症

在美国,猝死综合症在婴儿死因中占首位,但它发生的原因尚未明确。最新研究发现,空气流通似乎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综合症发生的几率,同时,让孩子睡觉时保持仰卧,是防止婴儿猝死综合症最好的方法。



婴儿猝死综合症是指原本健康的婴儿无特殊原因地突然死亡。这些婴儿的大脑可能存在发育畸形,使他们在睡眠中得不到充分氧气时无法喘气或无法自己醒来。



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多年里美国婴儿猝死例数已经下降了一半,但仍然在1个月至1岁婴儿死亡原因中占首位。研究人员对185个婴儿猝死综合症病例和312名婴儿的睡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婴儿的睡眠环境很重要。睡觉时使用风扇可以使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降低72%。研究人员还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结实的床垫,在孩子睡觉时把玩具从床上拿开,同时避免让孩子感到太热。



献花(0)
+1
(本文系sn飞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