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弄堂里的叫卖声
2012-12-31 | 阅:  转:  |  分享 
  
弄堂里的叫卖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上海刚解放,人们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还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那时候人口也就300多万,主要都聚集在市中心的几个老区,大部分老百姓都居住在弄堂里。有意思的是:弄堂里的各种叫卖声,好像是人们的“作息时间表”。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的声音跟着它起,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双脚乱跳是三层阁的小东西,只有那卖报的呼声,倒还有一些书卷气……”,这就是上海的早晨。我记得,弄堂的地面是鹅卵石铺成,粪车的车轮是用硬木做的,外面还包着铁皮,拉动起来老远就听到格隆格隆的声音,只要它一进弄堂,那些女佣、保姆、家庭主妇就统统闻声而起,因为错过机会,这一天的马桶就没地方倒了。

粪车过后,卖面包的就挑着担子叫卖,“奶油面包、酥蛋面包,罗宋面包,果酱面包……”。同时弄堂里各式各样的早点摊,也开始敲着铁锅使劲喊着,叫卖自己的特色点心,什么山东炝饼、牛肉包子、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团……。要早点的人都应各自的喜好,买回早点。

早饭后,开始买菜了,小贩们一批批用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招揽顾客,最有意思的是:我听到:“黄瓜、米苋、吊杀哉”,误听成:“黄家的女婿吊死哉”。实际上是指:黄瓜、苋菜和茄子(上海人叫“落酥”),还有什么芹菜、青菜、长豇豆等。总之,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各人所需要的蔬菜。

午饭过后,弄堂里就会出现一些磨菜刀剪刀的、修阳伞的、补锅搭碗的等等,他们都有各自叫卖腔调和风格。一到晚上,人们下班回家了,这时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真可谓“锅盆瓢碗交响曲”。主要是卖点心和夜宵的,什么:“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火腿粽子,猪油豆沙百宝饭”、酒酿园子、小馄饨,应有尽有。最有特色的是:老广东的“云吞面”,一个个子瘦小,脸色黝黑的广东老头,挑着一副竹子搭成的担子,前面是锅灶、调料,后面是柴火和各种原料。他不用叫卖,而是用一副竹板,嘀嘀刮刮一敲,人们就知道“老广东”来了,他的云吞面的配料是几只小馄饨和一小把面,关键是味道特别鲜,用的调料是真正虾子粉,(既卫生又环保,绝对没有激素)。当人们上完夜班,辛苦之余,能吃上一碗热呼呼“老广东”的云吞面,实在是莫大的享受啊!

到农历初一、月半,当夜深人静时,就会听到一种带着凄然叫卖声:“长锭要伐,长锭哦”,这是一些穿着蓝布衣服,围着蓝底白花围裙,头上戴着花布头巾的浦东老妇,手里拿一串串纸锭在招揽信神的顾客。这老上海的各种叫卖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过境迁,这些儿时听惯了叫卖声早已远去,但依稀留存的记忆,总会引起我许多遐想,久久难以忘怀。



献花(0)
+1
(本文系孺子牛101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