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文书选读》20类文种最新分类 |
|
|
Sheet3
用途
格式,语言要求
应用范围
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战争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诏书
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代以后骈散并用。
皇帝→臣属
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者告示天下的公文。诏就是告的意思,即诏告百官之书。
下行
演变过程
文种
告示
是古代官府招式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时间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
官府→百姓
是因为写给老百姓的,藻词不能过于华丽。要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教令
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不容置疑之感。
早期只有帝王的命令跟文告才能叫做“令”。商周:训、诰、命、誓。战国:统称令。秦以后改“令”为“诏”,只限于皇后台资下达的文告。汉以后,诸侯王发布都称为令,以后官府发布的统称令。
表文
上行
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想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感情。
臣僚→君主
一般开头,“臣某言”,末尾“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最后落“某臣上”。写作文辞力求清丽,内容丰富,真情假意,变化很多。
封事
产生于汉宣帝时期的上行公文文种,亦称“封奏”“封”。属于启奏类,机密性较强,类似以后的“密呈”“密函”。
古代朝廷的官府的一种简便公文。始于宋代。
札子
向朝廷上奏的→称为“札子”。朝廷和官府发布的下行文→称为“御礼”“省札”
奏疏
“奏”始于秦朝,秦始皇出于尊君抑臣的需要,将“书”改为“奏”。“疏”始于汉代,由于都是上述君主的专用文书统称为“奏疏”。
群臣上述君主的专用文书。“奏”是进的意思,“疏”是分条陈述。
明白公允,诚恳笃厚为本,以辨析事理,疏通事义为首。格式要求十分严格,行文必须以“臣某言”或者“臣冒死上言”开头,用“死罪死罪”结尾。讲求“典雅“。
臣属→君主
奏记
用于上陈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佐僚向上司陈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书,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
下属→上司(与奏疏不同的是,奏疏只限于臣属向君王,奏记范围相对广。)
檄文
古代一种军事类文告,是古代在从事征伐时的一种声讨性文字,有的时候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
汉代以后,檄文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汉代的檄文写在木简上,所以又称“二尺书”。
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说话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声讨性质的檄文还要宣传己方的英明,揭露地方的罪行。分析敌我形势和人心背向,算计彼此力量的强弱,以鼓舞士气。檄文的风格就是要张扬其辞,务在雄壮刚健,便显出压倒敌人的气势。
盟文
古代社会集团、邦国之间订立同盟而写的一种文体。
必须写明为难发生的因由,奖励忠孝,彼此存亡与共,同心协力。起到冥冥中的申领,以此进行监察,指着九重天作为证人。激动奋发地树立诚信,恳切深挚地安排词句。
东汉以后,不限于“陈情”,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属性的上行文称为成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祝贺、慰安、讼理、弹劾等。唐代以后,表的进言议事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代替,仅用于陈谢、庆贺之类。明代,凡举行庆典臣僚都要照例进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清代完全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礼仪文书。
即可上行也可下行
状文
传记
碑文
移文
杂记
赠序
序跋
祭文
书信
平行
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言进祠缩写的公文与亲朋好友之间的私人信件,均成为“书”。书信涉及的内容几乎无所限定,其内容可以保罗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各个方面。写法上也最为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言情。可以长,可以短,完全看作者需要而定。
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体创自司马迁。自《史记》产生后,我国真是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随后我国的历代正史,基本上沿袭了这一体例。从唐代开始作家所写的人物传记逐渐多起来,并成为正式的文章中的一体。韩愈、柳宗元对传记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传记体文章三种:1.人物传记成为“史传”2.一般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散篇传记3.传记小说用传记体虚构的人物故事
以“记”名篇的文章成为“杂记体”。杂记内容复杂,包括一切记事、记物之文。所谓杂记文,也包括有些文章不易归属,不得已而独立一类的意思。
祭祀时候诵读之文。
形式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可分为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等。风格应该恭敬而悲哀,切记追求词藻华丽。
韩愈对这种文体作出了革新,他的《祭十二郎文》用散文书写哀思,非常成功,开创了斥候山体祭文的格局。
序的正式出现大约在汉。司马迁的《史记》有《太史公自序》,等。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过去把它与序跋合为一类。直到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才单独列出,称为赠序。赠序由诗序演变而来,古文人在亲朋好友离别之际,常设宴饯别,在酒宴上赋诗,诗成,则由在场某人为之作序。后来发展到虽唔饯别聚会或赠诗,送别者写一篇表示惜别、祝愿与劝勉之词相赠。这样就隔断了与序跋的关系。
古代以“序”的名篇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一般以述友谊、郊游、道惜别为主、而某些优秀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理想、识见,以及师友亲朋之间互相劝勉和真挚赤诚的感情,成为叙事、说理而又兼抒情的散文。
“序”是序文,写在一部书或者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跋”是跋文,又称题跋或者跋尾,是附卸载书后或诗文后的文字。序跟跋性质相近,都是对某部著作或者某一诗文进行说明文字。
书信的根本在于“尽言”。把自己要说的话尽情说出来,用言词来抒发内心的累计,显示出自己的风帆文采。更要根据对象不同而将就立言的得体。特点:实用性,内容广泛。
上古时代:统称命。三代时:训、诰、誓命。战国:命、令。秦: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行文关系
种类,分类
按照用途和内容大致可分为3种:1.纪功碑文2.宫室庙宇碑文3.墓碑文
根据古代祭文的内容,分为4种:1.祈祷雨情2.驱逐邪魅3.祈求降幅4.哀悼伤亡(为主)。
魏晋以后,老百姓诉讼开始使用“状”,从此下级向上级陈述事实和老百姓向官府申诉均使用此文种。
有行状、呈状之分。
呈状属上行文
1.自传:自述生平2.外传:记录轶闻轶事以补充正传3.内传:记载人物轶闻轶事4.小传:篇幅短小5.后传:补充本传6.列传:列叙人臣事迹
1.行状,一种源于汉代的类似人物传记的文种。从内容来说,行状文也就是传记文,但是行状文的用途不同,行状文叙述人物生平事迹比较详尽,篇幅较长。而且只能有褒。行状的变体逸事状,仅记录死者的某些逸事轶闻。2.呈状是一种上行文书,起源于汉代。主要是臣僚为皇帝视察管理时裂其罪状或才能,或对某事进行评论。
根据内容分为4类:1.台阁名胜记2.山水游记3.书画杂物记4.人事杂记
汉代以后,移书成为各衙署之间、平级官员之间正式使用的平行文书。用于不相隶属机关的往来公务联系。这种文书用于劝喻训诫。
文词或明晓,或刚健,或简约,而义理必须清晰明显。言简意赅。小名大众。
按照用途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纪功碑文是用来记叙某人或者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功业。宫室庙宇碑文主要用来记载这些建筑兴建的缘由和经过。墓碑文则是记叙死者生前的实际兼诉悼念、称颂之情的。
最早的书信产生于春秋时期。汉代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魏晋南北朝是书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汉代奏章一般不封口,只有陈述秘密石像,才封口上呈。唐代,“封事”仍用于秘密进谏。元明以后,封事逐渐消失。
根据内容分为:1.即位诏2.遗诏3.哀诏根据下达的情势:1.密诏2.口诏3.血诏
我国最早的的公文文种,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还可以表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
古代帝王官吏下达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是“教”和“令”的总称。教是教化仿效的意思。令就是命令。
宋代以后的札文,即可上行也可下行。清代使用札文最普遍。
格式一般前有散文记事,后又韵语颂赞。质朴凝重,条理清晰,用语典雅,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风格。特别是汉唐以后的墓碑,常常记录人物生平事迹很具体、生动,且有感情文采。
誓辞
注1:“誓辞”不归类进下行文是因为有题目(见《历代文书练习题》第一组第20题),Q:根据下行文种的特点,下列全属下行文种的选项是()A、誓辞,诏书,教令B、誓辞,表文,诏书C、封事,告示,教令D、告示,诏书,教令。选得是D。所以暂不归类进下行文,个人感觉跟檄文相象,故不编入下行文类型。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