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2
2013-01-01 | 阅:  转:  |  分享 
  
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说:“诏者,告也,告以事也。秦从王绾改令为诏。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例一:

求贤诏

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

我听说做帝王的没有谁比周文王伟大、作霸主的没有谁比齐桓公伟大,他们都是依靠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出的名。如今天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哪里就比不上古代的贤人呢?令人忧虑的是君主不和他们交往。不和他们交往,有本领的人怎么能够进入朝廷呢?

如今我靠着上天的威灵和有道德有才能的士大夫们的努力,平定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我要让刘家天下长久存在,祖庙奉祀代代不断。贤人们已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若不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富饶,这能行吗?贤明的士大夫有愿意和我交往的,我一定尊重他们,使他们名声显扬。

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使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我的意思。御史大夫周昌将这道命令下达相国府,相国侯将诏命下达到诸侯王,御史中丞将它下达各郡长官。遇见那些有美称和美德的贤人,郡长官一定要亲自前去劝勉,并为他准备好车辆,将他送到相国府,写出他的事迹、容貌和年龄。有贤人而不报告的,发觉后就撤他的职。年老、手脚不灵活的不要送来。



例二:

求茂材异等诏

刘彻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译文】

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得依靠非同一般的人才才能完成。所以有的马一骑它就跑、站着就踢人,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全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例三:

遗诏

刘恒



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带无过三寸。无布车及兵器。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临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译文】

我知道,天地万物的产生,没有不灭亡的。死是天地间的规律,事物的必然,怎么能太悲哀呢!当今这个世道,都贪生怕死,因厚葬而导致家业破产,穿重孝而伤害活人,我(认为)很不足取。况且我既没有贤德,没有什么来帮助百姓,现在死去,却使臣民穿重孝长时期停丧祭奠,来遭受冬日严寒、夏日酷暑的痛苦,使人家父子哀痛,使老年人伤心,减少了他们的饮食,断绝了对鬼神的祭祀,加重了我的无德,怎么向天下人交代!我得到继承祖宗王业的权力,以渺小的个人担当着王位的重任,二十多年了。依靠上天灵佑,社稷福祉,四境之内平安无事,没有战争。我并不聪明,常常害怕出现错误,有辱先帝留下的美德。只是担心天长地久,不能善始善终,如今才庆幸因寿终正寝能够让灵位供养在祖庙里,我这点明智也没有吗?现在这样很好,还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诏令天下臣民,使他们到出灵后的第三天,都脱去孝服,不要禁止娶媳妇嫁女儿祭祀喝酒吃肉。参加丧事穿孝衣哭祭的人都不要打赤脚,腰间的孝带子不要超过三寸宽,不要用布蒙在灵车及武器上,不要发动老百姓到宫殿中哭灵。灵堂中主持丧事的人,都只安排早晚各有十五人哭,仪式完了就停止。不在早晚哭祭的时间,禁止擅自哭灵。灵柩下葬以后,大功服十五日孝,小功服十四日孝,缌麻服七日孝,(然后)都脱去孝服。其它没有在诏令中提到的事项,都根据本诏的要求参照执行。公布诏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心意。保持霸陵墓地原样,不要有大的改变。把夫人以下到少使等级的侍妾遣放回家。



例四:

问魏征病手诏

李世民



不见数日,忧愤甚深。自顾过已多矣,言已失矣,行已亏矣。古人云:无镜无以鉴须眉,可谓实也。比欲自往,恐劳卿,所以使人来去。若有闻知,此后可以信来具报。

【译文】

几天不见面,忧虑积愤很深。自我检讨错误已经很多了,言语已有冒失,行为已出现不检点了。古人说:没有镜子就没有东西用来照胡子眉毛,真是说得正确呀。本来想亲自去探望你,又恐怕(因此)劳顿你(起身接驾),因此还是派人来看你。如果听到别人议论我的过失,此后可随时来向我详细禀报。



例五:

正礼仪风俗诏

朱元璋



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婚姻毋论财。丧事称家有无。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地为限。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

【译文】

天下大局已经安定,礼仪风俗不能不修订一下。那些遭受战乱被迫做别人奴隶的人恢复他的平民身份。受冻挨饿的人乡里中富裕人家要借贷钱财给他们度日,孤儿、寡母、残废、生病的人官府抚养他们,不让他们流离失所。乡邻族里要以年龄排出名次序列,相互见面要拱手揖拜,不要违越礼节。操办婚事不要攀比钱财,操办丧事要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相称,不要迷信忌讳,停柩暴露太久。流民返家都按家中人口和生产能力分田耕作,不受以前分的田地数量限制。僧道设坛献享神灵时男女混杂,放纵吃喝,官吏应严加惩治他们。福建、广东富豪人家不准阉割贫困人家的儿子以供自己驱使,违犯的人要治罪。
献花(0)
+1
(本文系荷塘阅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