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泉州南音的海洋性文化特征
2013-01-02 | 阅:  转:  |  分享 
  
2

0

1

0



音乐探索

[摘要]南音因为集萃了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又吸收了宋词元曲、昆腔、弋阳腔、潮腔、佛曲之精华,而被专家

们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这是南音具有对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的海洋性

所致;而它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的广泛影响则是它对国内和海外地区的开拓传播、积极进取的海

洋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海洋性;泉州南音;兼收并蓄;开拓传播

论泉州南音的海洋性文化特征

●黄莹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一个国家统一和民

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北方边疆的草原文化、中原地

区的农耕文化和东南地区的海洋文化都是中国文

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海洋文化,即人类在开发

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

质成果总和,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感知以及

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民间习俗、

语言文学艺术等多种形态。福建作为东南百越民族

的一支———闽越的生产与生活中心,创造了富于自

己特色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多姿多彩的海洋文

化。从众多关于福建海洋文化现代研究成果中,我

们发现,重商务实的开拓拼搏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开

放意识可以被视为是它们的共同点。发端于泉州的

南音文化堪称福建海洋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悠长

的发展史无不显示出其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对中

原文化、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和对国内及

海外地区开拓传播的积极进取精神。

一、泉州南音对中原文化、外来文化的兼收并



(一)中原文化方面

历史上因为中原战乱而导致了中原人几次大

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即永嘉之乱;第二次南

迁,发生在五代时期;以及北宋和南宋的两次南迁。

中原人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

技术,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南迁的中原

文化与闽南本土文化互相渗透、融合,并逐步在闽

南扎根和发展。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就是闽南

本土文化吸收融汇了中原文化精华而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从南音社团拜古代词曲名家孟昶为“始祖”来

看,南音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词曲是有密切关

系的。词在宋代很流行,我们从现代传唱的《恨冤

家》一曲中可以看到如“思想”、“冤家”、“秦楼”、“楚

馆”以及其它乐曲中经常运用的“却”、“侥幸”、“罪

过”、“畏人”等词,都是宋词中常见的词汇,甚至南

音的一些曲牌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

更是和宋词的牌名完全相同。由此可以推测,南音

的唱词不仅吸收了宋词,而且是从多方面加以吸收

的。

从南音大谱来看,南音大谱的主要部分完全是

唐人创作的纯粹的乐章,从刊刻行世于400年前的

南音文献《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有50多

首曲词所标明的调名和节拍符号,与《中国古代音

乐史稿》的《燕乐二十八调》的内容完全吻合,说明

泉州南音吸收继承了唐代燕乐的血脉,并一直传衍

到现在。

从南音的歌腔来看,南音的主要歌腔来自明代

后期泉州南戏的歌腔。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泉州南

戏先后吸收了潮腔、青阳腔,转化为泉州南音清唱

散曲的歌腔。

(二)外来文化方面

随着海上交通工具的改进,泉州的对外经济贸

易逐步发达起来。唐代大历年间,泉州就已成了商

贾云集的国际港城,元代时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

的东方第一大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

贸易扩展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西方文化也

随着来往商贸活动的西方人的足迹传入泉州,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南音的形成和发展,如南音在三弦演

奏方面就吸收了西方吉他弹奏的方法等。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南音集萃了唐以来中原

雅乐之遗韵,又吸收了宋词元曲、昆腔、弋阳腔、潮

腔、佛曲之精华,并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汇而自

戏剧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45



2

0

1

0

音乐探索

成一格,是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主轴并与外来多种音

乐文化、古闽越文化,以及当地民歌兼容并蓄,交融

发展的产物,无愧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二、泉州南音在国内和海外的开拓传播

(一)在国内的开拓传播

南音在国内的开拓传播主要是借助于馆阁间

的交流和礼聘南音名师的传授等形式。

南音一经形成,便受到广大民众特别是闽南的

漳州、厦门和晋江等地人们的喜爱。早在宋朝时期,

南音的活动就已遍及闽南各城市和乡村。除泉州

外,晋江、惠安、安溪、南安等地区也都有南音组织,

并有专业教师传授,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南音艺人。

到了清代,南音的影响波及到了北京。据老艺人回

忆:清朝康熙年间,南音就以民间优秀乐种闻名。五

少芳贤晋京入宫演奏南音,康熙赐五少为“御前清

客”,南音被称为“御前清曲”。南音演唱时竖置凉

伞,是在那时开始的。

民国到建国前时期,泉州及青阳、石狮、张林、

池店、梅港、蜡江等地相继延师设馆,著名教师有吴

敬水、黄守万等。惠安的南音活动也很活跃,涌现了

不少知名人士。其中崇武人郑佑,对发展南音的贡

献尤为突出,经他整理的有《梅花操》、《四时景》、

《百鸟归巢》等乐谱,晚年潜心于南音的改编整理工

作,编纂《南曲集成》一书,有“八闽琴师”之称,明代

著名思想家李蛰称其与诗书画家黄吾野为“崇武双

绝”。德化南音也很盛行,徐敦波和陈承熙在德化城

关广播清音,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南音艺人。抗日

战争期间徐敦波、陈承熙等南音爱国人士倡议组织

国乐社,由苏友仁(民国时期德化名儒)等人撰写有

关抗日救国内容的歌词,由徐敦波、陈承熙配以南

音曲调教习演唱,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厦门是民国

时期南音传播的重要区域,馆阁数量较多,活动频

繁,谱集相继出版。早期南音的传播与发展有赖于

先贤的著述,它们为厦门南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为著名的著者是林祥玉、林雾秋。林祥玉著

《南音指谱》4卷(1854年),备受南音界推崇。清代

时南音在漳州及附近市县逐渐兴盛。民国初期,漳

浦城关南门村庄雅乐等人创办的南音曲馆,饮誉城

关。东山岛铜陵镇坑口村有创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的南音曲坊“御乐轩”,该轩民国时期仍然

有活动。这是全国唯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南音社团,亦是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南音曲坊。

建国后,闽南各县市先后成立了“南音研究

社”、“南音研究会”等社团。南音开始真正成为百姓

的宠儿。各种红白喜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岁时

节日、祭祀礼仪、宗教仪式等都必有南音助兴。

改革开放后,南音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各种民间南音乐团重新崛起并发展壮大。泉州、漳

州等地纷纷开办南音班、师资培训班,如1992年福

建社会音乐学院开办的泉州南音班,2002年漳州师

院就已开始申报南音函授专业、南音师资培训班

等。2003年泉州师院音乐系正式招收南音本科生。

然最具辐射影响力的还是泉州自1981年元宵节以

来开始举办的海内外南音大会唱,解决了南音在进

一步传播中遇到的问题,也给泉州的经济发展带来

了更加旺盛的生机。经济的发展又反哺给南音更好

的发展条件。

(二)在海外的开拓传播

泉州南音在海外的开拓传播除了南音名师在

海外的开馆授艺外,还有喜爱南音的商人经由他们

的商贸活动的传播和侨居海外的闽南移民的广泛

传播。经由他们的努力,南音在海外的开拓传播范

围已经波及到除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以及菲律

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还有闽南语系华侨社会外的文莱、东帝汶、沙巴、沙

捞越、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和地

区。

1.在台湾的开拓传播

南音是随着闽南先民迁台而传入台湾的。自三

国、隋唐宋元以来,闽台人口交流密切,尤其是明、

清时期,颜思齐、郑芝龙率众开发台湾,郑成功率军

收复台湾,主体都是闽南人。他们在带去生产技术

的同时,也把南音这种家乡十分流行的文化形式带

到台湾,传遍全省。到了近代,泉州人曾省先生把平

生奏的42套指谱抄本带去台湾,成为台湾弦管界

的标准本,吕锤宽先生据此和从闽南其他地区征集

来的资料,汇编出版《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

泉州人林鸿、林祥玉、纪经亩先后移居台湾,毕生致

力于传播南音,出版了《泉南指谱重编》(林鸿编)和

《南音指谱》(林祥玉编),使台湾的南音演出内容和

形式有了统一规范。现在,台湾地区的弦友与祖国

大陆的弦友随时随地合奏南音名曲,都能够十分和

谐。根据统计,台湾现在比较成规模的南管乐团有

65个,遍布于台湾的主要城市,使南音成为台湾民

戏剧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46

2

0

1

0



音乐探索

众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文化形式。

2.在香港的开拓传播

南音在香港的开拓传播主要是源自国内的南

音前辈许秋声、纪经亩、吴道长、张孙典、王为谦、林

诚致、庄材雁、李光弼等先后受香港福建体育会(成

立于1925年、复兴于1956年)之邀到港传授技艺。

正是有了这些南音名师的悉心传授才促进了香港

南音的发展。在香港福建体育会的重视下,设立南

音组织,组织南音演奏会,组团参加东南亚南乐大

会奏,出席历届泉州、厦门元宵南音大会唱,并与台

湾省的南乐界及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

西亚等地弦友交流频繁。

3.在东南亚的开拓传播

长期以来,福建的南曲名师们奔走往返于东南

亚各地与家乡之间,致力于南音的开拓传播。晋江

的高铭网、厦门同安的纪经亩和傅若理等南曲名师

都曾先后到南洋等地传播南乐的技艺。朱的伯老先

生曾在菲律宾任南曲教师数年,在侨胞中享有很高

的声誉。有“南音状元”、“弦管才子”之誉,曾师从朱

的伯老先生的泉州人陈武定(1861~1937),在1895

年,应菲律宾华侨之邀,前往教授南音,并设馆传授

了许多门徒。每逢家乡民间节日或侨胞所成立的社

团举行南音演奏的喜庆大典,陈武定都要亲自登台

献艺。他的学生遍及台湾以及菲律宾各地,对南音

在菲律宾的开拓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此

外,有相当多的南音艺人长期留居东南亚各国传

艺,以唱南音为职业的歌女就是其中相当特殊的群

体。这些职业歌女在新加坡被称为“歌旦”。这些歌

旦大都来自厦门,多数有同乡或亲戚在南洋,由于

她们在厦门曾正式学过南音,因此有较高的表演水

准。据新加坡人李金泉先生回忆,她们晚上在娱乐

场所演唱南音,白天在家里练琴,操琴(专指琵琶)。

这些飘洋过海献艺的歌旦,尽管地位低微,但是却

是专职的南音演员,而且常年在华人社会中演出,

应该说她们也曾为南音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起

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人类是文化艺术的缔造者,也是传播者。南音

在泉州生成,首先经由泉州南音人的开拓传播,然

后再由被发源地和传播地的南音人共同向更广范

围传播,从而最终生成了南音文化圈。中国以及世

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不乏优秀古老乐种,但并不是每

一个乐种都能像泉州南音那样留存久远,传播广

泛。这是因为闽南所处的特殊的海洋性环境,赋予

了南音闽南海洋文化传统的重商务实、兼收并蓄的

开放意识和开拓拼搏、积极进取的海洋精神,所以,

南音才能兼收并蓄、融汇贯通中原文化、外来文化的

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一代代的闽南人才

能够生生不息地把南音开拓传播到海内外。而且,南

音文化也必将更长久地展示它迷人的魅力。因为对南

音尊崇和痴情的闽南人的历久不息的乡族观念和民

族认同感始终会把自己的生活和他们引以为豪的南

音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所谓“乐随人走”。

参考文献:

[1]黄少萍.闽南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廖秋子.南音文化内涵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5,(6).

[3]赵沨.南音名曲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4]郑长玲,王珊.南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

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硕士论文,2006.

[6]陈超敏.泉州南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发展[J].福建艺术,

2005,(6).

[7]廖秋子.从南音文化的同一性看闽台文化的统一性[J].福建论

坛,2007,(1).

[8]吴少静.闽南音乐在东南亚的传播[J].八桂侨刊,2006,(4).

[9]苏勇军.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

(1).

(黄莹,女,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音乐学基

地班)

责任编辑杨丹妮

戏剧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47

献花(0)
+1
(本文系苦水浮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