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养生观(摘编)
毋庸置疑,现代人都讲究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但以我之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是按照祖先留下的传统养生观比较适宜。中国的传统养生理念,是积千百年来许多先哲之大集成,有它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调畅神志
“神志”,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过多的言词,过度的感情冲动都可能伤精。传统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实在可能危及生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三气周瑜”,“笑死牛皋”、“骂死王朗”……可见并非危言耸听。
规律睡眠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睡眠,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一般来说,春夏季节适宜晚睡早起,每天需要5至7小时。秋季适宜早睡早起,,每天所需睡眠时间在7到8小时。而冬季则适宜早睡晚起,每天需要8到9个小时。
顺应环境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在出行、保暖等具体事务中也要顺应环境。
调理饮食
传统养生医学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食疗的药方。历经后世养生家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食保健原则和实用的食物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食素为主、荤素结合、食勿过饱、熟知食性、四时食养等。
习练功法
所谓“习练功法”,我的理解是经常坚持运动。传统养生家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之功效,而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因而创立了“吐纳”、“练气”、“服气”等修炼方法。(这当然是有一定基础的“道家”专长,非一般人所能为)力图修炼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达到思想入静,以便发挥人体内的潜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体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