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译注
朱子家训
1.朱子治家格言………明·朱柏庐(2)
2.朱子家训………宋·朱熹(9)
朱子治家格言注释
ZHUZIZHIJIAGEYANZHUSHI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此《朱子家训》实际应为《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应该分清楚。
寡,少,缺少]。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家法要严肃,言辞要严厉]。听妇言[听信妇人之言],
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听信妇人挑拨,
乖骨肉[离间骨肉亲情],岂是丈夫。重赀财[资金和财物。“赀”同“资”],薄[薄待,慢戴]
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
父母,不成人子[指子女]。嫁女择[挑选]佳婿,毋索重聘[聘礼。订婚时男家向女家下的定礼];
父母,这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嫁姑娘要选择贤良的夫婿,选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
娶媳求淑女[美好的女子],勿计厚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这里指嫁妆]。见富贵而生谄
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期望丰厚的嫁妆。遇见有钱有势者便做
容[为了讨好,故意做出笑容。谄,(chǎn)]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骄横傲慢的态度]者,贱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最可耻;遇见贫苦之人便作出倨傲的态度,是鄙贱
莫甚。
无过的。
居家[住在家里]戒争[指禁止做的事情]讼[(sòng)争辩是非],讼则终凶[不幸的事];
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
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戒多言,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就难免出错]。勿恃[依赖,依仗]势力
与人相处不要轻言,话说多了就难免出错。不要依仗权势
而凌逼[欺凌威逼]孤寡[孤儿寡妇];勿贪口腹而恣[(zì)放纵,没有约束]杀牲禽。乖僻
欺凌威逼孤寡之人;不要因贪图吃食任意宰杀畜禽。言行怪僻
[怪僻,(行情、语言、行为)别扭,不合情理]自是[自以为是]悔[过失,灾祸]误[错误]必多;颓隳[(tuīhuī)败坏]
自以为是的人引发的灾祸和错误一定很多;自甘堕落不求进取
自甘[心甘情愿]家道[成家之道。指家庭赖以成立与维持的规则和道理]难成。狎昵[(xiánì)亲近,亲昵。亦作“狎暱”]恶少的人要想成家立业就很难了。亲近品行恶劣的少年,
[品行恶劣的年轻男子],久必受其累[牵连];屈志[曲意迁就,抑制意志]老诚[年老谙练(熟悉,熟练,有经验)之人],
时间长了一定会受到他的牵连;待人宽容年老谙练的人,
急则可相依。轻听[轻易听信]发言,安知非人
在紧急情况下就可以可以得到指导和帮助。轻易听信别人发表的意见,怎么知道这不是他
之谮诉[(jiànsù)谗毁攻讦(jié,斥责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阴私)],当忍耐三思;因事[一时之事]相争[口角],
人搀毁攻讦呢?应当忍耐深思;因一时之事与人发生口角,
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施惠[以财物周济人,给予恩惠]无念[思考,考虑],受
怎知不是自己的错呢?要冷静地反省。为别人做了好事一定不要想着回报,受了
恩[得到别人给予的好处]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称心如意,赶到非常满意]不宜再往。
别人的恩惠不要忘记报答。办事应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奢望再次得到。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心;人有祸患
别人有了喜庆之事,不可以有妒嫉之心;别人遇有祸事,
[祸事,灾难],不可生喜庆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
不可以幸灾乐祸。做了善事想让人知道,不是真的善举;做了坏事惟恐人
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报应]在妻女;匿怨[把怨恨藏在心里]而
发觉,这就是极恶不赦。遇见美色就起淫邪之心,会报应在妻女身上;把怨恨藏在心里却
用暗箭[比喻暗中伤人的行为或诡计],祸延[延续,蔓延]子孙。
用在暗中伤人的,祸患会殃及到子孙后代。
家门[一家之内]和顺,虽饔[(yōng)早饭]飧[(sūn)晚饭]不继[接继],亦有余
家庭和气平安,即使口粮断顿,也会有亲情
欢;国课[国赋,指钱粮]早完,即囊橐[(tuó)一种口袋]无余,自得至乐。
之欢;赋税尽快缴完,即使口袋所剩无几,也能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为官心存国
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朱用纯一生著述详表
序
号 正题名 主要责任者 出版信息 板本
类别 典藏号 图
片 01 无欺缘:2卷 清·朱用纯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玉山书院 刻本 X/1741/2972 — 02 朱柏庐先生未刻稿 清·朱用纯撰 抄本 NC/5531.4/2972 __ 03 大中讲义:3卷 清·朱用纯撰 清·光绪二年(1876)江苏
书局 刻本 X/096.53/2572 __
04 愧讷集 清·朱用纯撰 清·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
仁堂 刻本 X/817.729/2572 — 05 愧讷集:12卷 清·朱用纯撰 民国十八年(1929)崑山
保管祠产委员会 活字本 X/817.729/25721 __ 06 愧讷集:12卷 清·朱用纯撰 民国十八年(1929)崑山
保管祠产委员会 木活
字本 X/1531.4/2972 __ 07 朱柏庐先生大学讲义:1卷 清·朱用纯撰 民国十七年(1928)太仓俞
氏世德堂 铅印本 X/081.477/8006 __ 08 毋欺录:1卷 清·朱用纯撰 清·同治十三年(1874)虞山
顾氏 刻本 X/081.17/3136:1 __ 09 毋欺录:1卷 清·朱用纯撰 清·同治十三年(1874)虞山
顾氏 刻本 X/081.17/3136/C2:1 __ 10 毋欺录:1卷 清·朱用纯撰 清·同治十三年(1874)虞山
顾氏 刻本 X/081.17/3136/C3:1 __
11 学庸讲义:3卷 清·朱用纯撰 电子图书 EB/081.18/0022:2:34 __ 12 毋欺录:一卷 清·朱用纯撰 电子图书 EB/081.18/0022:2:41 __
〖附二〗
朱柏庐还曾写过一首感人至深的《劝孝歌》,流传于江浙一带这一首《劝孝歌层次清晰,通俗易懂,写尽了母亲养育儿女的辛苦,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孔子著孝经,孝乃德之属。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儿见面,母命喜再续。爱之若珍宝,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被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身甘赎。儿要能步履,举止虑颠状。?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儿要能饮食,省口姿所欲。?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有善先表扬,有过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三十一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
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朱子家训》
君之所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
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
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
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
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
和也。妻之所贵者,柔也。事[侍奉。]师长贵乎礼
“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
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
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
我[在我以下,意思是比我小。],我必敬之;不肖[不成材,不正派。]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慎[谨慎,慎重。]勿谈人之短,切莫矜[自夸,自恃。]己之长。仇者以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
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
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
而安[即“随遇而安”,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境遇。]之。人有小过,含容[容忍,宽恕。]而忍之;
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
人有大过,以理而谕[教导,教诲。]之。勿以善小[小的善行。]而不为,勿以恶小
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
[小的恶行,小过失。]而为之。人有恶[罪过,《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罪恶。],则掩[遮没,遮蔽。]之;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
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
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
人而利己[即“损人利己”,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利。],勿妒贤而嫉能[亦作“妬贤嫉能”。妒忌德才胜于己的人。]。勿称
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
忿[声言愤怒;怨恨。]而报横逆[横流逆行,谓突破常规。],勿非礼而害物命。
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
见不义之财[不应得到的或来路不明的钱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诗经》和《尚书》,亦泛指书籍。]
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诗书,
不可不读,礼义[理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
不可以不勤读,礼义,不可以不懂得。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
可不恤[体恤;怜悯。]。斯文[指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帮扶,救助。]。守
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
我之分[分际;合适的界限。]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
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
必相[辅助;佑助。]之。此乃日用常行[指平时的行为准则;永久实行的尊则。]之道,若衣服之于
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就是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这就像衣服保护
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身体,饮食可以充饥,不可以一天没有啊,怎么能不认真对待呢!
我们的身体,饮食为我们充饥一样重要,一天也缺少不了,我们要审慎对待,不可轻视啊!
朱熹一生的重要著作
朱的一生,一方面尽瘁于教育,另一方面不断进修研究,潜心著述,综合了各家学说,开创了新的思想方法,留给我们博大的文化遗产。朱子不仅著作极多,而且他的著述态度,亦非常严谨。他曾说:“以前我用心良苦,思考一个道理,往往像过独木桥一样,相去虽在毫厘之间,但一失足,便有粉身碎骨的危险。”由于他对每一个小小的问题,都郑重其事,不肯轻易放过,所以孜孜苦读,未尝一刻放松,因而得到的是既博大且精深的研究结晶。其重要著作,列举于下:总之,每一方面的影响,在我国文化上都是非常重要而深远的。他的四书集注,成为中国思想上的圣经;他的穷理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灵魂;他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此后七八百年来教育思潮的滥觞。有人曾把他比之于西方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因为没有康德,西洋近代的哲学必然改观;没有朱子,东方的我国宋、元、明、清七、八百年的儒家思想亦将缺乏重心。的确,我国教育史上,能直追孔孟的,可说只有朱子一人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