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的读书方法-萧秋水
2013-01-17 | 阅:  转:  |  分享 
  
我的读书方法





知识管理部李艳萍





少时的宏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后一个可以说是实现了——如

果是算飞机里程而不是指脚踏在地面上——前一个,距离目标还有点远,到现在

读的书,大概也就几千部而已。——证明还有很大可提升的空间,也是可欣可喜

之事。



看了这么多年的书,有一些个人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要读书,读好书。

现在市面上的书,浩如烟海,即使是热门和畅销书,也是一大堆,让人目

不暇接。基于时间和精力原因,不可能一一翻看。所以对书要有好的鉴别能力,

要知道哪些是应该看的书甚至是必读的书,哪些是随便翻翻就可以,哪些是根本

没有必要翻的。方法有三:

1、通过文章的目录结构等进行了解。

在书店买书,甚至可以先大概看完(只要速度够快),然后再决定买与不买。

不过如果从网上订购,就只能通过目录结构、简介等进行了解了。鉴别这些也是

厚积薄发的功夫,其实也没有多少技巧,看书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如“腹

有诗书气自华。”不要太相信那些吹捧,往往都是言过其实的。

2、在网上查找相关书评。

好书,自然会有人写出读后感来分享,可以用书名作关键字在网上搜索,

会有收获。当然,也要看写书评的人水平如何,一篇前言不搭后语的书评,是没

有信服力的。

3、询问身边看过该书的人的看法。

别人的推荐,是获取好书的最佳途径,当然前提是:这个“别人”的层次。

只看小人书和漫画的同志,可能推荐不出好的管理书藉,同理,只看经济类书藉

的人,未必了解诗词歌赋类的权威著作。——此处,是先对人鉴别,再对书鉴别。

二、排定读书计划。

看书要快,因为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必须快速接受信息,否则,可能在

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书都过时了?,或者是,看完后面的时候,已经把前面

给忘光了。?(当然这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另外也是因为,书太多了,如果看

书很慢,那也是低效率的表现。

我通常的做法是拿到一本书后,先看总页数多少,然后按书的重要紧迫程

度,安排读书计划,比如一天必须读多少页,几天看完。然后执行。在执行过程

中,除非有非常意外的情况,否则不管多晚多累,一定要完成任务。纸书可以折

页,电子书往往是在该书的文件夹中做一个名为notes的TXT文件,每天记录读

到的页数,或者是用atnotes在桌面上挂一个电子便签,列明什么书,读到几页。

(推荐后种方式,可以起到监督执行的作用。)

我曾经用半个下午看完《飞得更高——孙正义传》,并做出概要笔记,写完

读后感。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专业书藉,难度较高,甚至可以说较难看懂,

这种时候,速度应该放慢,边看,边思考,“快”本身不是目标,吸收知识才

是。对于此类书藉,一个人看,其难度可能会形成阻碍,甚至会形成焦燥情绪,

建议如下:

1、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看。

在网下,可以组织读书会,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一起讨论对某本书的看

法。

通过网络,更方便进行,比如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你可以通过

这个网络,知道谁在和你看同一本书。当然,也可以运用论坛、WIKI、BLOG

等多种方式进行。这种交互式的交流,可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讨论激发

火花,减轻学习的难度。甚至也可以找到原书的作者或研究者,向其请教。读书

本身是开放性的,不必拘泥于一格。

2、多画草图加深理解。就象做数学题时的“演算”一样,也象画思维导图,

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用草图等形式来作为辅助。

三、低头要看破。

古语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不太喜欢借书看,原因无他,不自由,别

人的书,怎么好意思乱画?但若看一本书而不勾不画,那以后可怎么看?有人看

书的卫生习惯很好,一本书看上三年,还和新的一样,这样的境界,我达不到。

我看书的时候,一般是拿枝笔(有时候是几枝笔,不同颜色),边看,边勾

出喜欢的句子,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1、专心。人往往是容易分心的,“一心二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那样

的本事,虽然我们及不上郭靖能够做到左手画方则正方,右手画圆则正圆,但读

书时心猿意马,也是人之常情。边看边画,同时做两件事,分心的可能性就小了。

专心,才能看好书。毕竟,我们看书的目标还是希望从中学习。(纯消闲的书除

外。——不过从消闲的书中也是学习,学怎么玩。)

2、撷取精华。一本书如果看上多遍,在看过第一遍时,除非是字字珠玑的

书,否则没有必要再逐字阅读,只看自己原来勾画的句子就可以了。基本上,这

已是书的精华部分。能够掌握这些概要,已经是很大收获。

基于这个原因,即使是看电子文档,我也会选择DOC版或者是HTML版,

因为可以编辑,把喜欢的句子标以不同颜色。在看这类书的时候,还可以顺便整

理格式,等到一本书看完,基本可以说是改造了一遍,这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比如《精力管理》,在一项四十多天的大任务进行过程中,每天抽时间阅读部分,

同时把一部杂乱无章的TXT整理成整齐美观的DOC文档,感觉很好。





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即使记性再好,也不要依赖自己的记性。而读书还是要记的,如果看完一

本忘掉一本,那就不用读了。除了在书上勾画以外,我还会把关键性句子记录下

来。在原始社会(没有微机的时代),是用手记录在笔记本上,时代进步了,有

了微机,就用打字的方式记录在微机里,可以说,这都是精华版,时常翻阅,很

有益处。

下图是我的部分笔记:





现在,时代又进步了,我也改用最新武器——MindManager——来做笔记,

下图是读完《咖啡》后做的概要:







MM的好处是,可以收缩起来只有概要,也可以逐层展开,并可以添加不

同的标记,对于增强记忆很有好处。同时,还可以引出成不同格式,便于传播。

下图是我制作的杰克韦尔奇的《赢》的笔记引出的网站形式概要:







五、读后感。

笔记不是读后感,笔记可能只是摘抄,但是读后感,重在“感”,是自己的

想法,是从书中的收获,是书给自己的启迪。如果说书是别人写的,那么,要通

过“感”把它变成自己的,形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写得好的读后感其实就是“书

评”。

当然,“感”未必是完全读后,在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先读边写(写在书的

空白处,或者是电子文档中相关句子后插入。)如下图中的“萧秋水注”:





六、学以致用和分享。

“要同别人分享你良好的,值得向往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从书中学来的道

理。

学,是为了用,理论结合实践,是进步的不二法门。我们不能说相信一样

东西,却从不去实践,其结果,是书束之高阁,而自己,还停留原地。“每天进

步一点点”的感觉是美好的。

在前面,我提到过获取好书的一个途径是通过别人的推荐,那么同样的道

理,我们也应该向别人推荐好书。这就是《咖啡》中所提到的“Passiton”,分

享,一来扩展了知识的范围,二来,也可以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对书有更深的理

解和认识,就象善行反过来作用于自身一样。

团队的协作,需要共同进步,团队中每个人都去推动,则形成良性循环,

使团队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

当然同时,要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把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书推荐出去,而

且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够给别人提供更好的参考。这里,读后感就会派上

用场。

同时要注意的是,前面,我也提到过,写得不好的书评会连带让人对书都

失去信心,所以,要慎重。

不仅是书评,做成PPT向大家讲解,是更好的方式,因为同时也锻炼了口

头表达能力。

七、重读。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里读,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一本好书,要多读

几遍,这样收获会更大,是真正将书的精华融入到自己深心处的做法。而这种时

候,原来做的笔记、读后感都会体现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定位》,我在2003年12月份读过,后来,因为想到“无法由此及彼”

的故事,重新找出来从前的笔记读,有新的感悟,对定位理论的理解,又深了一

层。有些书,我是随身带着的,如席慕蓉的《写给幸福》,这是年年都读、读了

十多年的书。(这本书还是偶上高中的时候买的。?)



这些,只是一些浅薄的看法,但希望分享给更多人知道,如果能够对同好

有所启发,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快乐。



献花(0)
+1
(本文系chilianwa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