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决胜高考2013】6年高考地理 母题精解精析 专题6 人口(教师版)
2013-01-17 | 阅:  转:  |  分享 
  
【备战2013】6年高考地理母题精解精析

专题6人口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九)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18.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9.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

【答案】18.D19.C20.B

【解析】

18.该地区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捷,图中可知矿产资源丰富。

19.该地区南部纬度相对低些,气温较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因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20.20世纪后期以来,开发了新资源,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世界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



(2012山东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趋势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8.与1982年相比,2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与1982年相比,2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2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23.BD24.BD

【解析】

23.从图中看重庆人口没有增加;东部各省行政区人口都有增加;中部只有安徽、湖北人口没有增加,其它大部分都增加;西部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人口没有增加或减少。

24.目前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从而造成经济落后的省区人口大量迁出,而经济发达的省区人口则大量迁入。

【考点定位】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数量与环境等相关知识和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012广东卷)3.老少比=×100。表1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A.波兰B.西班牙C.白俄罗斯D.匈牙利

【答案】B

【解析】此题关键是对老少比的理解,根据题干老少比的公式,可知老少比的值越大,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再结合表1中的数据西班牙最大,即选B。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人口问题中的人口老龄化。



(2012全国大纲卷)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8-9题。



8.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9.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D.水陆交通枢纽

【答案】8.D9.D

【解析】

8.根据图中河流名称和分布特点可知,该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因为第9题中提高甲乙有特大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原,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排除,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再看图中的人口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则可知河流和地形是影响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9.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根据第8题结论可知甲是成都,乙是重庆,与甲地成都相比,处于河流交汇处乙地重庆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水陆交通枢纽。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考查人口分布和城市区位条件。



(2012江苏卷)28.图15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加拿大矿产资源的特点有、。(2分)

(2)加拿大的海域有世界著名大渔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3分)

(3)埃德蒙顿和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重要的石油加工中心,前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后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2分)

(4)加拿大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答案】

(1)种类多分布广

(2)东部(或纽芬兰岛附近)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3)原料市场

(4)东南部(或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较早;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等

【解析】

(1)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加拿大矿产资源具有的特点,依据题目所给的图形和图例分析得知加拿大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且分布广。

(2)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根据已学知识很快就能得知加拿大有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其形成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丰富的营养盐类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鱼类饵料充足。

(3)根据图形可以看出埃德分蒙顿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蒙特利尔没有石油,此处却人口密集、城市众多,蒙特利尔靠近广阔的消费市场,这和我国大庆与上海的石化企业的类型很相似。

(4)通过读图获知加拿大人口东南部,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同时根据其靠近美国东北部,来人口分析分布(自然、社会经济等)原因。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自然资源、工业区位、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等知识记忆、掌握和理解分析能力。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甲城市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0,甲城市中心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不断减小,而乙城市则不断增大;1982-2000两城市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都降低变化相同;2000年甲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几达4000人/KM2;从图中可见乙城市的服务半径只有15KM,而甲城市达到60多千米。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2011年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项目 年份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90 78659903 人口比例(%) 苏南 33.71 41.3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000年和2010年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B.????C.????D.④

【答案】B

【解析】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0~14岁人口比例,人口增长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劳动力充足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常住人口数量看,该省常住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8235万减少到2010年的8042万,人口密度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选项B错误;图中显示,2000年---2010年该省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因而判断其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主要是城市化过程导致的,选项C错误;根据城市人口数量=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可计算出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不足50%,选项D错误;根据图中材料,该省201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人口增长模式。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某一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两种情况: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迁移率。该省十年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仍为正值,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仍为正,因此导致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应为人口移动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011年高考重庆卷)图2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2回答3-5题。



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看出A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B.甜菜C.橡胶D.青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可判断该点代表的省(市、区)是西藏自治区,其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

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错误。



(2011年高考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答案】C

【解析】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知,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迁入-迁出)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小,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是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即选C。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答案】A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2011年高考上海卷)(三)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

7.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

【答案】B

【解析】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8.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差我们地域文化差异。京津沪地区应该是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特点(2010广东卷)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闻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题。可知该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

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观察图中箭头和读取数据,估算出净迁入或迁出的人口数量本题反映的应是发国家的现象,而不是"化"现象郊区的人口城市化和郊区地域城市化,城市中心人口不会大规模向城市外迁移出现"空心化".

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外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在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人口地理学方面知识的图表分析能力。由图1可知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由图2可知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答案】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分。任答两点即可)。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4分,答对1点即得2分,答对2点得4分)。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1分,任答一点即可)。



(2010江苏卷)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题。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80年代.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

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高出生率、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率(2010安徽卷)(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解析】(1)考查工业区的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服装加工基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具有这些优势,加之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服装加工基地向安徽转移,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所以人口向广东等省迁移。

(2)考查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有利于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题。



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

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

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

1.1951~2000年,该国()

A. B.C. D.A.B.

C.D.

(1)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1)C(2)A

解析(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甲市人口出生率0.699%,死亡率0.773%,自然增长率:0.699%-0.773%=-0.074%,说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负增长,而且已持续14年,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上海。

(2)从上题可知,该市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现代型”的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对应图中可知,①地区人口增长特征与甲市相似,为同一类型。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题。



(1)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2)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1)B(2)D

【解析】(1)图6显示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持续递减,2004年平均生育子女数约为1,若持续递减下去,人口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极易出现人口老龄化。

(2)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但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结合四幅图,D项组合符合时间先后排序。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图4),回答(1)~(2)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B.acd?????????????C.abd??????????????D.bcd

(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a???????????????B.b???????????C.c??????????????D.d

(1)C(2)B

解析a市青壮年人口,尤其是男性人口比重偏低,说明有大量人口迁出。b市20~25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明显偏高,说明该市文化教育发达,有大量求学人口迁入。c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比较正常。d市青壮年男性人口明显多于女性人口,说明有大量男性人口迁入。

(2009广东卷)人口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读图6,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海南卷)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

表1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1)A?(2)C【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世界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表中资料显示世界主要人口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人口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所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移民外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江苏卷)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B.江苏???C.新疆???D.黑龙江

【答案】(1)AC?(2)AC【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项中的四个地区都包括哪些省区。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渝藏,其中四川是我国最大的人口净迁出区;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其中新疆迁入人口数较多;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其中广东是我国最大人口迁入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其中黑龙江迁出人口数较多。然后对照“人口迁移示意图”逐项分析,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山西因煤炭资源开发而迁入人口;江苏因经济发达而迁入外来务工人员;新疆因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而迁入人口;黑龙江因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退耕还林而成为人口迁出区。(上海卷)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



图1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2000年)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图2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相互关系模式

【答案】

(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解析】本组题考查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涉及人口地理、可持续发展问题,考查面较广。第(1)题,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从图中可算出,东部为人口净流入量最大地区,中部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地区。第(2)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人口主要从西部、中部迁往东部。第二问要仔细审题,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即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面考虑。第(3)题,要仔细析图,注意人口增加、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的辩证关系。如何协调人口环境关系问题,要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方面思考。

(全国Ⅰ)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4 2.22 1.11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2)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

【答案】(1)D?(2)B

【解析】读表中数据可得出两点特征:一是该城市总人口增长迅速;二是0—14岁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下降,而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由此联系人口增长的知识(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可推断该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结合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量人口“向东部迁移”可解本组题。

(广东卷)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17~18题。





17.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8.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前

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答案】17.B?18.B【解析】第17题,从图8中看出,目前该省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说明人口总量仍在增加。第18题,注意题干中的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5岁人口达7%”,然后从图9中可知,2000年该省65岁以上人口是7.47%,1990年的比例是5.59%,说明1990~2000年之间,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卷)图11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城乡人口爱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

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28.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答案】27.CD??28.AD【解析】本组题考查对人口问题的理解。第27题,从图中看出,城市人口文化程度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低。第28题,人口素质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降低人口数量;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上海卷)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6.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17.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18.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

【答案】16—18??B?A?B解析本组题利用人口金字塔图,考查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第16题,由图可知,从1980年到2000年,该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明显增多,而青少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第17题,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特别是高龄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且女性多于男性。第18题,由图可知,该国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且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大,应为发达国家。(2007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平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484万人,4251万人和2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404万人、1569万人和1572万人。

材料二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年份

地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东部 11334 12811 14159 16207 18217 23768 中部 5982 6395 6691 7757 9481 10608 西部 4687 5007 5473 6187 7219 9338 注:2005年的统计口径与其他年份的统计口径略有差异。

材料三据报道,2007年,来自某省农村的在京务工人员董先生当选北京市党代表并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他是北京某居民小区的保洁员,15年如一日勤垦工作,深受好评。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经济原因。

【答案】(1)材料显示,农民工大多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原因在于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中西部发达,且东中西部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东部较中西部有更强的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就业、科学发展观、正确价值观的知识,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第(1)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一,从中找出农民工的流向,然后根据材料二中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即可分析出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上的差距。(2007山东卷)8.图4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判断能力,具体考查我国不同省区的人口增长、迁移等状况。四个省份中,②省老年人口比重和迁入指数都最大,说明该省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故该省是江苏;④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可能是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经济较落后造成的,确定该省是贵州;辽宁和湖北省介于二者之间,从而选出正确答案为A项。

(四川卷)图2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3-4题。



3.由图2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答案】3—4:DC

【解析】解此题先读审所给图示:①纵坐标代表城市人口比重;②横坐标代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③MN线表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第3题,A项由于没有限定时间段,所以用来表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不太恰当;B项,a线用来表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还可以,但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不合适,也就无法作为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的指标。C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不一定城市化速度快,如发达国家。D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较为合理,但如果说一定高就不恰当。第4题,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大量农村人口补充到城市,致使城市人口老龄化并不很快。由于经济因素,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并不同步,东部快于西部。大城市周围卫星城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化进程快的重要表现。(卷)读图1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所示大洲的人口特点是

A.城市人口比重小????????????????B.生育率较低

C.人口平均密度大????????????????D.老龄化程度高

2.李明同学发现乙、丙、丁三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A.乙丙丁???????????????????B.丙丁乙

C.丙乙丁???????????????????D.丁丙乙

【答案】1—2:AB【解析】1.从图中看出,甲、乙两图为非洲。为发展中国家,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小。2.大气的受热状况决定了对流层的高度,对流层的降水、气温决定了地表植被。



















状元源http://zyy100.com/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资源下载









状元源打造最全的免费高考复习、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更多资料请到状元源下载。



























































































































城市



贝加尔湖



石油



天然气



<5人/k㎡



5~25人/k㎡



25~100人/k㎡



>100人/k㎡















































































献花(0)
+1
(本文系昼晴夜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