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决胜高考2013】6年高考地理 母题精解精析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师版)
2013-01-17 | 阅:  转:  |  分享 
  
【备战2013】6年高考地理母题精解精析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十三)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5分)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经济重心亦然。



30.1995年至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2分)

31.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

32.简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

33.研究发现,2005年至2007年经济重心总体向西移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在其后2007年至2009年总体也呈现出向西移动;2006年至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经济重心在其后的2007年至2009年也出现先向北后向南移动。根据这两个事实分别说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牵引关系。(4分)

34.近十年来,经济重心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空间移动特点与我国推出的重大区域开发战略相关。列举一项我国重大区域开发战略。(2分〉

【答案】

30.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

31.基本特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

判断依据:总体而言,自1995年至2009年重心虽有移动,但移动的经度不到1度,重心偏于我国的东部。

32.区位条件:我国东部经济基础雄厚;人才众多;交通便捷;环境较好。(任答两点即可)

33.经济重心以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西移;同理,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以南或以北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重心向南或向北移动。

34.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任答一点即可)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总体而言,自1995年至2009年重心虽有移动,但移动的经度不到1度,重心偏于我国的东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考查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要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应注意尽可能少占用耕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同时防止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注意避免台风等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与破坏;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借鉴其他工业区成功的经验,避免传统工业企业的过度引进,应该在产业引进中综合分析,多样结合,使结构合理化。



表4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分)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分)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

【答案】

(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该题以热点材料国家“十二五”规划为背景材料来命题,综合考查区域经济发展。

(1)此问关键是对“地形”的理解,区域地形的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和海岸线特点。根据图中等高线密集程度和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R河为长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携带泥沙、地势、流速和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注意抓住“自然”关键词。

(3)根据表4中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可以总结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的这种变化,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

(4)R河三角洲经济区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区域地形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



(2012全国大纲卷)3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图6示意灵渠位置。



图6

(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说明原因。(12分)

(4)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8分)

材料三:白驹过隙越千年,往事如烟话沧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拥有超过6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世界工厂”。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区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三来一补”贸易,逐步在家电、电子信息、玩具、服装等产业领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占据叾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立了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对珠三角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逐步增多,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6)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联系当前实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10分)

【答案】

(3)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3分)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地区位置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3分)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3分)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3分)

(4)(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4分)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2分)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6)长处:产业容易被复制并产生规模效应;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便捷;可以充分利用外资。(每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相应分数)

局限性:对政策依赖性强;易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微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易受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短缺的制约。(每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意三项可得满分6分)

【解析】该题是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综合试题,知识跨度大,难度较大。

(3)此问是历史和地理知识综合,根据图6中信息,可知岭南地区地形崎岖,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而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4)灵渠的开凿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方便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之间联系,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6)此问是地理和政治知识综合,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人工运河和区域经济发展。



(2012北京卷)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6分)

(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3)比较图10(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产。

(4)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8分)

(5)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答案】(1)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2)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河道变窄,分叉减少。

主要由于上游沿线修建水库拦水,自滦河向流域外引水,滦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沼泽湿地被开发为盐田、鱼塘。

(4)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促进当地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5)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

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培育和种植优良作物品种。

(2012安徽卷)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图中两个I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3)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12分)

【答案】

(1)I区分别位于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湖区。西北部山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退耕还林,东部平原、湖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快速城市化和退田还湖。

(2)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简述,参加水灾保险等。

(3)(对武汉市的积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

(对防城港市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度和图例信息可知,两个I区分别位于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湖区,根据材料一中提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西北部山区地形起伏大,水土流水严重,不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因而实施退耕还林使耕地快速减少,东部平原、湖区属于湖北人口密集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化和退田还湖使耕地快速减少。

(2)图示区域为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实施不同的措施。

(3)此问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分析”、“武汉、防城港两市”和“积极影响”,得从武汉、防城港两市分开来分析回答。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自然灾害防治、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



(2012浙江卷)37.(26分)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简要分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6分)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10分)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10分)

【答案】

(1)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浅海;潮汐和波浪影响较小。(可任答两点)

(2)主要原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重等。

汕尾市。理由:化工、造纸工业污染性较强,且运输量较大;汕尾市相对于英德市环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

(3)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提示“海油陆采是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可以推出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海水较浅,潮汐和波浪影响较小,这样才能建设入海道路和人工岛,否则成本会更高。

(2)深圳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重,因而深圳市需转出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汕尾市相对于英德市环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

(3)此问注意审题,是与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的有利条件;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主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等方面来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通过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对比材料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整治。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中信息“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则可知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

【答案】A

【解析】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还没有形成钢铁工业基地。所以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答案】B

【解析】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通过河运运输煤炭和利用五大湖运输铁矿石,芝加哥本身没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2011年高考江苏卷)28.图17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18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1分)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顺德区家具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的有利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顺德区家具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是高度集聚分工明确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



(2011年高考全国卷)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地理部分为第(2)(5)问)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材料二

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材料三

延安市位置见图9。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页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是有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延安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5)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

(2)甲区域位于我国祁连山北侧的河西走廊,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主要从该区域的地形、降水量、气温等方面考虑。

(5)根据题目提示“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和材料中相关的地理信息,“延安市土地



(2011年高考天津卷)13.(29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一月盛行________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8分)

(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6分)

(3)图9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6分)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9分)

【答案】

(1)偏西(西南;西);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

(2)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M河支流多,汛期上游来水量大)。

(3)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两地都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两地都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两地河网密度都较大,排灌方便)。

(4)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解析】

(1)Y市所在地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1月冬季受西南风(盛行西风)影响,该盛行风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形成了丰富的降水。

(2)M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易发生洪涝。

(3)棉花产地分别为尼罗河三角洲和我国长江三角洲,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因而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

(4)S市是我国的上海市,该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2011年高考四川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我国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3)请在答题卡数码代号的横线上,回答图12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6分)



材料四:亚马逊河河河口位置(图13)



(4)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材料四,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6分)

(5)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8分)

【答案】

(3)(6分)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2分);②酸化(2分);③呼吸(2分)

(4)(6分)河口为三角形(或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2分);

河口受东北信风(或信风)影响,信风顺潮流方向推高潮位(或风助潮势)(2分);

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2分)。

(5)(8分)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显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2分);

纬度低,热带气旋活动频繁(2分);

滨海地区昼夜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昼夜更替的风(或海陆风)(2分);

下垫面平坦(海面平滑),阻力(摩擦力)小(2分),对风力削弱作用小。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解析】第(3)题,根据箭头提示回答;第(4)题,河口潮汐潮位高与河口形状、盛行风、河流径流的顶托等有关;第(5)题,分析风能资源丰富,需要从“有什么风”和“为什么风大”两方面分析,解答时注意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风,既有季风、台风,还有每天的海陆风。



(2011年高考重庆卷)39.【地理部分】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是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一。半岛南北差异化德区域发展受到了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图7反映了朝鲜半岛的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状况,表2是图7所示区域四个代表性城市降水量德年内分配表。



表2

3~5月

(占全年%) 6~9月

(占全年%) 10~11月

(占全年%) 12~2月

(占全年%) 年均降水量

(毫米) 雄基 15.8 70.5 11.0 2.7 767.8 新义州 15.9 72.9 7.9 3.3 1050.0 全州 17.9 66.9 7.5 7.7 1240.7 西归浦 29.5 52.2 8.8 9.5 1675.7 (3)图7中松林与浦项相比,发展钢铁工业的资源优势有哪些?(6分)

(4)浦项资源贫乏,但钢铁工业发达。根据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源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钢铁工业布局影响的变化。(4分)

(5)表2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根据图7,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半岛降水的总量和时空分布主要特征。(8分)

【答案】(3)①原料(铁矿石)丰富。②燃料(煤炭)充足;③水资源丰富。

(4)①资源因素的影响减弱;②(市场、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增强。

(5)新义州。

降水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总量丰富;②降水集中在6-9月;③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北向南减弱(或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南向北增强);④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增加(或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解析】第(3)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图示可看出松林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附近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煤炭、铁矿石。第(4)题,考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变化。第(5)题,根据表2资料可轻松答出“6-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高的城市是新义州”,通过观察图7可发现朝鲜半岛的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且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降水丰富;读表2则可看出朝鲜半岛降水集中分布在6—9月,且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北向南减弱。



(2011年高考福建卷)37.(37分)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现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7分)

(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9分)

(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8分)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3分)

【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人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量减少,河口出现现象。

(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少;海水入侵海岸线加剧;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化加剧,下生态环境趋向恶化。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人较少;技术水平低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量减少,河口出现现象生态环境趋向恶化37.(26分)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13为12中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3为乙市工业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2)甲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的气源地,说出形成该气源地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6分)(3)简述乙市工业结构特点,并解释原因。(8分)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图13表示上海市2004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1)图中甲地为(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7分)

(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12分)

(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11分)

【答案】(1)商业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土地租金高。

(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营销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创新环境较好。

(3)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具有乡土情感。(亦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

【解析】

(1)图中甲地位于上海市中心,交通便利,土地租金高,从图中可知甲地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再根据提示从功能区来分析,图中甲地为商业区。

(2)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布局属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这可从上海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来分析,包括交通、科技、人才、市场、资金、政策等方面。

(3)注意审题“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则需考虑到转入区和转出地区产业的区位条件,通过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势条件。

【2010年高考题】

(2010浙江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图11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6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解析】(1)从图11中可以看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发展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本问可从图前面的文字部分中直接找到答案。

(2)从图11中可以看出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其原因可以从资源禀赋、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3)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较为平稳,2002年之后有下降趋势,其原因从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4)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支持系统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加工制造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方面:从轻重工业所占比重进行分析。

【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后较快上升,2003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百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机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2010重庆卷)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和表3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根据表3,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表32007年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区 ≥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周(%)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中药材播种面积(万公顷) 加工而成的中成药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解析】

(1)考查区域地理特征。根据图中经纬线和省区轮廓,可以判断出该省为云南。云南南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大部分为亚热带,纬度位置较低,热量丰富;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雨热同期;东部属于云贵高原,西部属于横断山区。

(2)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影响工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原材料、土地、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3)结合表中信息来分析回答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答案】

(1)主要气候特征: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东部高原地形,光热充足,气温年较差小;西部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种类繁多。

(2)原材料丰富;土地、劳动力成本低;民族传统方药丰富;靠近国际国内市场;优惠的政策。

(3)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药材播种面积;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扩大对中药材的需求。



(2010江苏卷)图l3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B.为技术.③为劳动力D.④为原料

关于两区域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图8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M地区N地区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1)题考查学生读图描述和分析能力,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桑蚕养殖业(2)题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条件当中优势区位条件的分析评价,以及对广西地理环境特点的了解。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3)考查学生结合贵州地理环境得点分析该地发展桑蚕业贵州发展桑蚕业发展桑蚕业(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距离珠三角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l4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5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圈。

材料二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一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4分)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20。

资料二:见表1。1北海、2000—2004年三次单位:亿元



资料三:见图21。

(1)与。(2分)

(2)2000—2004年的三次(单选题,填选项字母)。(2分)

A.北海市第一 B.防城港市第二

C. D.第三

(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三城市的城市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3分)

A.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北海 B.2005年广西GDP小于重C.城 D.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E.2005年西南五省(市/区)GDP之和小于广

(4)分析北海、(3分)(5)提出北部湾(4分)

北海市第一逐年下降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北海2005年广西GDP重城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2005年西南五省(市/区)GDP之和小于广港口2009福建文综)37、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4分)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10分)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11分)

(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12分)

【答案】(1)A:高原B:山地

(2)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水流平缓。

(3)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明显;干季需要水源灌溉;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建水库。

(4)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

【解析】该题考查区域地理,综合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

(1)由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状况可知,A海拔高度大,相海拔500米以上,相100米,等高

(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苏州 徐州 面积 8848平方千米 11258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 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 地形区 气候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

对徐州的建议:

【解析】

(1)表中地理位置是判断地形区与气候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依据。其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2)读“苏州、徐州1990-2006耕地年递减率变化”图,先分别读出两地的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然后找它们的异同点(在图中)。

(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得知:苏州GDP1990年为202.14亿元,2000年为1540.68亿元,2006年为4820.26亿元,逐年增长;徐州GDP1990年为112.84亿元,2000年为616.95亿元,2006年为1428.80亿元,逐年增长;共性为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同理分析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的异同点。

(4)要“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就得研究两地“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苏州GDP增长快,占用耕地多,要注意保护耕地;徐州GDP增长慢,占用耕地少,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

【答案】

(1)

苏州 徐州 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 (2)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苏州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3)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4)苏州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



(2009山东卷)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2)题。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中产值比例(%)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 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 环渤海地区 76 2.16 27.70 8.48 全国 70 1.77 119.87 16.34 注:工业新水月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1)特点:能耗较高;水耗较低。

原因: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

()环境圬染加剧,能源紧张,生产成本提高。



(浙江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区域内A、B、C三座城市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三座城市都有纺织、装备制造和文化等产业,各城市主要产业的年产值见表1。

表1某城市群内A、B、C三座城市各产业的年产值(亿元)



注:为了方便计算,表中产业结构情况及数据作了简化处理。

判断不同产业在不同城市的集中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区位商来确定。某城市的某个产业区位商越大,表示该产业越集中于该城市,理论上,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该产业应尽量向该城市集聚,以实现合理分工,形成产业集群。

某城市i的某个产业j的区位商计算公式为

式中,Qi为城市i不同产业的年产值;为城市i全部产业的年总产值;为城市群内j产业的年总产值;为城市群全部产业的年总产值。

(1)已知A城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03、1.07和139,B城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71、1.29和083。据表1计算C城三大产业的区位商,利用计算结果确定上述三大产业在理论上应分别向哪座城市集聚?

(2)如果该城市群为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其以北的洞庭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湖等措施,面积又开始扩大,请说明其生态意义。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3)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内,在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区位优势明显。试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承接珠江三角洲玩具制造业和长江三角洲飞机制造业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1)纺织业应向C城集聚;装备制造业应向B城集聚;文化产业应向A城集聚。

(2)调蓄洪水;增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湖泊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

(3)玩具制造业可行。理由:①是珠江三角洲急需转出的产业项目;②劳动力密集行业,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③长株潭地区房租、地价等较低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④该产业污染少、耗能低;⑤交通方便,出口便捷

飞机制造业不可行。理由:①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近期向外转移的项目;②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争取国家投资或者引进资金的难度大;③技术密集型产业,长株潭地区科技人才条件尚不具备;④与飞机制造配套的其他产业基础较差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的区位商计算公式和表中C城市三大产业数据,可计算出C城三大产业的区位商。某城区位商最大的产业应向相应的城市集聚。第(2)题,洞庭湖对长江干流起削峰补枯的作用。湖泊属湿地,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沿湖芦苇种植面积的增加,易造成湖泊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第(3)题,玩具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飞机制造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

(江苏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区域 A B 人口(万人) 2239 3508 面积(平方公里) 27080 55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760 GDP(亿元) 16013 5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

(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B区域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

①资金②劳动力③技术、管理④原料、燃料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解析】第(1)(2)题,A区域位于沿海,交通便利,GDP、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大学生数等方面A区域都优于B区域,说明A区域经济、科技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优,劳动力素质高;B区域位于内陆省区,区际联系差,但本区煤、铁资源丰富,人口多,耕地面积大。第(3)题,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引入资金和技术,有利于促进该区域资源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广东卷)北欧国家芬兰从十九世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创造了“芬兰奇迹”。其主要原因是(???)

①进口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②漫长严寒的气候不利于农牧业发展

③重视智力开发,免费高中和高等教育,人口素质高

④人均能耗高、能源利用率高

⑤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⑥重点发展电子通信、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③④

【答案】C【解析】只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科技发达”,就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广东卷)东北三省的耕地资源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它们分别位于东北三省的中部、东北部和南部。东北三省的东部距海近,夏季风容易到达,降水多,水资源丰富。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图8和图9,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图91990-2002年东北三省灌溉用水量变化图

(1)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2)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水土资源丰富???????????????

B.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C.水资源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D.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答案】(1)BC?(2)CD【解析】第(1)题,考查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注意题干中的“东北三省”,所以读数据统计图时,要把三个省的统计数据相加才可以。第(2)题,材料中的两组数据“16.8%”“4.01%”显示出东北三省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而非水土资源都丰富。东北三省的耕地资源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它们分别位于东北三省的中部、东北部和南部。东北三省的东部距海近,夏季风容易到达,降水多,水资源丰富。

(广东卷)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资料一:见图14。



图14中部六省位置示意图

资料二:见图15。



图15三大地区GDP比重增幅图

资料三:见图16。



图16六省面积、人口、耕地及主要农产品占全国比重图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15,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与东部地区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

C.劳动力丰富

D.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E.“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

(3)下列关于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B.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C.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D.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答案】

(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2)BE

(3)ABD

(4)优势:①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大面积的平原,如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等)。

不利因素:①降水季节变化大(变率大),多洪涝、干旱灾害;②初春、冬季多寒潮;③水土流失严重。

(5)意义:①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②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小麦和稻米主产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结合区域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关注国家大事,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第(1)题,结合柱状图,从时间上看中部地区“增幅下降”,从三大地区上看中部地区“增幅最小”。第(2)(3)题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表和所学知识不难判断。第(4)题,该题属于“区位因素”类的试题,要求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一般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以及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作答。第(5)题,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稻米,再从“中部地区农产品占全国比重图”中找出粮食所占的比重,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广东卷)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17。



图17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

资料二:见表1。

表1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南部 中部 北部 2000年人口比重(%) 21 36 43 2000年城镇化水平(%) 43 34 25 2005年GDP(亿元) 2181.62 484.97 51.32 2005年人均GDP(元) 33263 28930 17157 地貌类型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台地、丘陵 山地、丘陵 资料三:见图18。



图18城市化发展曲线图

(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_______________为主。

(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利用。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根据表1和图18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的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起始?????B.加速?????C.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雨)

(2)供水、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防咸

(3)空间差异特点:南部高,北部低?B

(4)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区域实际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2)题较为简单,都属于地理基本知识内容的考查。第(3)题,阅读表格中的前两项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城镇化进程阶段的判断要把表中数据落实在“城市化发展曲线图”上进行对照。第(4)题,从“M江流域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城镇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其成因还要结合表格中的“GDP”和“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上海卷)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A.俄罗斯???B.加拿大???C.中国???D.澳大利亚

【答案】D【解析】跨流域调水的首要条件是调出区水资源丰富,调入区水资源紧张;俄罗斯和加拿大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并且处于湿润地区,基本上不存在跨流域调水问题;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属于南水北调;澳大利亚东部位于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资源比较丰富,中西部地区位于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水资源比较紧张,所以采取“东水西调”工程。

(上海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2008年3月3日,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召开了第三次经济合作会议。



湄公河流域地理简图

(1)湄公河在图上的数码是______________,它在中国境内被称为______________江,最终流入______________海。

(2)该流域所在半岛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分布,这种地形分布特征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强烈挤压抬升和流水的____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3)该流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其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我国下列各省区中,与湄公河流域开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单项选择)

A.贵州省???B.云南省???C.青海省???D.西藏自治区

(5)流域内各国具有各自的地理优势,易于形成互补。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国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国家的代码是______________,世界重要的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代码是______________,世界稻米出口量最大国家的代码是______________。

(6)我国与流域内其他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澜沧?南

(2)山河相间?侵蚀(切割)

(3)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B

(5)甲?丙?丙

(6)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各国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流域内各国资源优势互补与市场共享;有利于流域内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与繁荣

【解析】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美称。源头在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全长4880千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个国家,最后注入太平洋。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宗旨是加强经济联系,消除贫困,促进发展。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中国也能发展边境省份如云南、广西等地的经济。第(1)题,要抓住湄公河是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这一特征入手解决。第(2)题,本题考查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及成因。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要理解其成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3)题,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要从气候、地形、土壤、劳动力、历史等方面回答。第(4)题,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可看出,湄公河在我国境内主要流经云南省。第(5)题,中国是世界上水能最丰富的国家。世界上三个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而图中没有印尼、马来西亚的代码。稻米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泰国。第(6)题,要注意审清题意,从经济角度回答,即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等方面考虑。(上海卷)分析有关武汉城市圈的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2007年12月14日,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为改革实验区。



图1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1)武汉城市圈位于________________平原,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________________在武汉汇合。在城市圈内有两条南北铁路大动脉,分别是京广线与________________线。

(2)表1数据显示,农业比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市。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黄石市,该地附近的________________矿资源较为丰富,钢铁等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圈内城市主要工业部门中最普遍的是_____________工业,这与该城市圈位于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__基地有关。

表1武汉城市圈部分城市产业结构与主要工业部门(2006年)

城市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 主要工业部门 武汉 4.9∶45.5∶49.6 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 鄂州 16.2∶47.3∶36.5 冶金、服装、食品 黄石 8.9∶51.3∶39.8 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医药 黄冈 33.2∶33.9∶32.9 建材、纺织、机械 咸宁 26.3∶38.5∶35.2 纺织、机械、建材、运输 仙桃 23.5∶42.2∶34.3 纺织、轻工、食品、医药、化工 (3)读表2,对黄冈与黄石两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对比评价。

表2武汉城市圈部分城市统计数据(2006年)

? 武汉 鄂州 黄石 黄冈 咸宁 仙桃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1325.29 72.05 138.05 192.89 103.80 62.49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590.00 168.33 406.47 391.19 234.65 162.50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78.60 6.46 15.33 15.35 8.71 2.80 非农业人口数量

(万人) 543.40 48.30 90.00 27.50 30.20 32.5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93.33 71.56 148.27 184.47 88.01 70.32 注: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非农业人口数量代表城市经济整体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市场化程度。

(4)经济地理统计中,通常用E值表示区域内城市经济联系度(见表3),并将E值转换为等级值C,以便用图解直观表示不同城市的经济联系等级。城市经济联系度E与城市经济联系等级值C的转换公式如下:

C=KE,(K=,表3中Emax=63.2)

根据表3中仙桃与武汉的E值,计算两市的经济联系等级值C为????????,并根据图2中的图例,在两市间画出相应的线段。

表3武汉城市圈部分城市经济联系度(E)(2006年)

? 武汉 鄂州 黄石 黄冈 咸宁 仙桃 武汉 - 35.4 33.7 43.8 18.1 13.8 鄂州 35.4 - 22.0 63.2 1.3 0.4 黄石 33.7 22.0 - 18.2 2.4 0.6 黄冈 43.8 63.2 18.2 - 1.3 0.4 咸宁 18.1 1.3 2.4 1.3 - 0.7 仙桃 13.8 0.4 0.6 0.4 0.7 -

图2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联系等级图

(5)区域内城市经济联系度E值与诸要素的数量关系为:

E=

其中,Pi,Pj代表i、j两城市的非农业人口,Di、Dj代表i、j两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r为两城市实际最短交通距离。根据这一公式,可知经济联系度与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_____成反比。

(6)图2可示:武汉与周围八个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从武汉—孝感一线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城市联系等级呈_______________的趋势;武汉以外的八个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东部三城市之间的联系等级为“较弱”与______________,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等级为__________。

(7)结合本题的图表资料,提出你对加强武汉城市圈内部联系的建议。

【答案】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1)江汉(长江中下游)?汉江?京九

(2)黄冈?铁?纺织?商品棉

(3)黄冈的城市发展能力比黄石强,黄石的经济整体水平比黄冈强,黄冈的市场化程度比黄石强。

(4)218

用实线在仙桃和武汉间画出较弱等级连线



(5)非农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城市间距离的平方

(6)逐渐下降强弱

(7)为加强武汉城市圈联系、推进相关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要提高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同时,在保持原有第二产业传统工业部门优势外,需要注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GDP;另外需要注意避免城市产业雷同化,发挥互补优势;加快城市间高速路网建设,加强城市间的经济交往。

【解析】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为了落实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也是高考重点关注的热点。第(1)~(2)题,考查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第(3)题,要全面分析表格,注意注解,可从注解的三方面回答。第(4)~(6)题,本组题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认真计算,不难得出答案。第(7)题,要从城市化、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等方面回答。



(山东卷)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图6

表2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84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什么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答案】

(1)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4)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解析】第(1)问较为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核。根据甲附近的等压线判断风向,图示时刻该地由暖气团控制,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可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等方面作答。第(2)问,湖南、湖北、四川位于亚热带,农作物可以一年二至三熟,东北三省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所以湖南、湖北和四川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是热量充足。只要看出表格中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的变化,第二、三小问就可迎刃而解。第(3)问,重庆和南京一线工农业发达,客货流量大,目前河运已无法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客运更需要高速便捷的交通。第(4)问,一定要注意是“湖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要错答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从山、江、湖的关联性可看出,这里的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广东卷)32.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

资料1: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033元/人)。

资料2:G省地处云贵高原,图16和表2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

图16、表2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

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表2: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

坡度范围 <13° 13°-17° 17°-21° >21° 地形坡度 -0.17 -0.73 -0.66 -0.24 土地开垦率 0.54 0.76 0.78 0.44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根据图16,在________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图中所示的5个海拔区间中,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的是_________m的区间。

(2)根据表2可知,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坡度范围是_______和_______;在这两个坡度区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土地开垦过度????????????????????B.环境(植被)遭受破坏

C.降水丰富???????????????????????D.修建梯田

E.地表崎岖

(3)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云贵高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山东丘陵

(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

【答案】

(1)800-1300,?>1600

(2)13°-17°和17°-21°;?A、B、C、E。

(3)C

(4)优势:①盆地(坝子)内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②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③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④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生物资源(或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⑤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有利于发展旅游业;⑥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采矿、冶炼和深加工工业;⑦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劣势:①地形崎岖(或起伏大);②平原面积小;③交通不便;④经济发展水平低;⑤地质灾害频繁;⑥石漠化较严重。

对策:①大力发展交通;②加强与周边地区(或与国内外)经济联系与合作;③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水力、矿产资源),发展水电、采矿和深加工工业;④大力开展农业多种经营;⑤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图表中获取地理要素与定量关系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结合区域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题答案都可从图中直接分析得出,需要注意的是在缓坡修建梯田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第(3)题,在平原地区修路,工程量小,单位里程造价低。第(4)题,分析某个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一般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科技等)全面分析优势和劣势。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对应的措施。

(卷)34.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正在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能源工业是沿海产业带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图16为“江苏沿海产业带位置图”,图17为“江苏沿海产业带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7a、b、c三处中,风力发电场最宜建在?????处,主要原因是?????、?????。

(2)沿海建设风力发电场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填代号)?????。

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影响鸟类栖息???D.影响沿海气候

(3)沿海产业带新建的火电站宜选择在港口附近,主要原因是?????。

(4)田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已于2007年5月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请简要分析江苏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

【答案】

(1)b?风能资源丰富?用地条件较好

(2)C

(3)利用海运条件运进煤炭资源

(4)江苏经济发达,用电量大;常规能源资源缺乏;核电是清洁能源(新能源)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地理原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江苏沿海产业带发展风力发电、火力发电与核电的原因及其影响。

(上海卷)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而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时期 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九五”期间 汽车制造、通信设备、成套设备、石油化工、钢铁、家电等 “十五”期间 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等 “十一五”期间 金融、集成电路、汽车、会展旅游、商贸、钢铁、航空航天、软件、生物技术与医药、移动通讯、物流、创意等

47.按三大产业划分,“九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以第____________________产业为主,“十五”期间新增加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第____________________产业。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同年的统计数据高出约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上海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至少答两点)

48.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主要属于__________。(单项选择)

A.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B.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

C.传统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D.轻纺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

49.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

在图3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精品钢材基地,____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国际汽车城,__________(填字母)地区建成船舶工业基地。在C处布局化学工业区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图3?上海部分工业基地分布

50.举例说明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市“十一五”期间三大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7.二??三???10

商贸繁荣:市场需求人;交通便捷;人才众多;科学与教育发达等

48.B

49.B???A???D

接近消费地;不易污染市区;交通便利

50.第一产业:世博会场地的布置将带动花卉、园艺业

第二产业:世博会场馆及配套的市政工程建设,将促进钢铁及有关建材工业

第三产业: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将促进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解析】本组题立意在于考查判断地理统计资料的能力,具体考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作用等知识。第47、48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上海区位优势应从市场、交通、科技等方面着手。第49题,考查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如金山(C)布局石油化工的有利条件要从市场、交通、环境等方面考虑。第50题,要分别阐述对三个产业的促进作用。(2007山东卷)29.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89.7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4.9%,其中,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表4为山东省各地市1992—2005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同期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

表4

地区 投资比重(%) 地区 投资比重(%) 地区 投资比重(%) 济南 5.36 潍坊 7.26 临沂 1.68 青岛 37.19 济宁 2.19 德州 2.13 淄博 4.14 泰安 1.16 聊城 0.98 枣庄 1.13 威海 10.19 滨州 1.14 东营 1.41 日照 1.59 菏泽 1.11 烟台 19.21 莱芜 0.68 ? ? (3)依据表4概括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的两个地带,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4)简要回答这种分布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答案】(3)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交通);政策。(4)有利影响:有利于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梅和胶济沿线地带集中,带动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不利影响:扩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山东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近代山东教育,体现了分省命题的地方特色。第(3)题,考查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不是主要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交通、政策、人才等)等方面全面分析影响因素。第(4)题,分析“影响”时,要考虑到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才能回答全面。(卷)39.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一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妈祖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材料四



材料五??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9)依据材料五,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

【答案】

(1)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交汇的位置;海上多风浪。

(8)①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珠三角和长三角高于全国水平、京津冀低于全国水平。②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全国,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9)①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解析】第(1)&(3)题结合时事热点“环渤海地区的开发”,考查区域差异对比分析能力、乡土地理的关注情况以及区位因素的分析。甲是环渤海地区,乙是沪宁杭地区,丙是珠三角地区。三个区域共同的区位优势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政策、市场、劳力、科技、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分析。第(8)题,考查三大产业结构的知识,重在考查语言转换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回答好此题要从三大区域的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与全国相比较,不仅要比出三大产业比重的大小,而且要通过比较总结出产业结构的优劣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第(9)题,考查运用产业结构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和归纳。回答好此题,必须全面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关键词句。“高新技术引航”,即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即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全力抓好……现代服务业”,即全面发展服务业。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该区形成的产业局面。回答该产业格局的意义,仍是从其经济意义作答,要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的增长等方面回答。























状元源http://zyy100.com/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资源下载









状元源打造最全的免费高考复习、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更多资料请到状元源下载。











































































































































































































































































































































































































献花(0)
+1
(本文系昼晴夜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