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富润
2013-01-21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富润















富润老街







温泉庙







土墙和卵石路面



古镇古村(24)

绍兴市建筑学会

似乎是个反讽,名为富润其实正在渐渐凋零。这一点在古建及其格局上尤其明显。但也没有遗憾,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古朴山乡远去的背影。

●记者?周国勇?见习记者?李颖??文

许文豹??摄??

初到富润

来这里前,我甚至很少听说这个名字。但镇前的古树,还是张开苍老而繁茂的枝叶迎接。我的心顿时安静下来,似乎经受了一场神圣的洗礼。

树已经不是树,是一株生长的历史。镇也已经不是镇,是片记忆的灰白。

寻访从东西向的镇中路开始。“这就是老街,原来都是卵石路。”崇仁镇政府有关人员介绍。(富润已并入崇仁——记者)显然,这里是曾经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因为这路既宽,而且两侧都是密集的店面——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但大部分店面紧闭,被时光渲染的排门上,似乎凝结着过往的喧嚣和烟火。只有三两店面依然营业,张华芬(音)的小笼包子店就是其中一家。残余的炉火上突突温着卖剩的小笼。“我已经做了30年生意,这里10年前人还很多,但现在越来越少了。”张华芬告诉记者,这店面五六年前买下时,价格才不到一万。

在炉灶升起的缭绕余烟中,我们来到了被当地人称为过街楼的一幢老宅前面。说是过街楼,其实是在老街的一个巷弄口,巷弄两边是两个对称的小楼,两个小楼之间、巷口之上耸立一个旧时的阁楼。这种建筑结构让过街楼看上去像座古堡,也像一个碉堡。据里面的住户、今年88岁的黄彩姑说,这楼曾经就被日寇烧毁,这是后来重建的,至今已77年。但77年也早已使得眼前的街楼陷于破落——屋里幽暗,霉蛀,支裂。如悬而窄的楼梯横在那里,老人叹口气,“我已经15年不上楼了。”但摄影记者和我,决定上楼探奇,结果差点下不了楼——真是好奇害死猫。我们像猫一样攀爬,像猫一样张望,望见了整个富润,一片灰白,一片苍茫。阁楼的其中一扇窗玻璃上写着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突然觉得,放在这里多么确切,如此形象。

这个苍茫的中间,其中就有三年台门。这是富润硕果仅存的几个台门之一。三年台门由并排的两个小台门组成,两者并不相通,而且风格亦有不同。台门1相对完整,也要精致的多。而台门2规模较大,但破败和改造情况严重。“这里的台门斗比较低,说明台门2的建造时间要早于台门1。”随行的建筑专家表示,门斗或者屋檐越低,就说明年代越久。果然,台门2里一位张姓的住户说,这房子大约已有150年的历史,但因为没有家谱,不知道造房的祖先是谁,或者什么身份。据悉,张是富润最大的姓,人口占到全镇的60%以上。

三年台门的对面(西井路3-2),也是个姓张的台门。规模更大,但也更加荒芜,荒芜到甚至不知道台门的名字。只有廊檐下柴堆旁,一位老人打着瞌睡,经营着圆满的梦境。

历史富润

富润也许真是海,因为除了灰白,除了苍茫,还夹杂着泥沙的黄。那就是土砌的墙面。记者在穿行中发现,富润古镇上不时可以看到这种原始的老房,这种墙面不光是泥,上面还有沙,碎石,小的卵石,甚至还有贝壳和草叶。“你别看是土墙,其实很坚固的,而且冬暖夏凉。我小时也住过。”陪同我们穿行的嵊州市建设局村镇规划科王纲表示。记者伸手去抠,发现果真坚硬无比,感叹墙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我们渐渐沉没,但很快被一个浪花打到了镇的北面。也打到了历史的源头——温泉庙。

此庙前后两进,两侧看楼,门斗后面原有戏台,但现在已经无存。很少见的是,两进之间连有走廊,与大殿一样,也都是石柱支撑。这种结构使温泉庙显得深邃而肃穆。随行的建筑专家对大殿充满兴趣,“你看这莲花形的覆盆石础,还有梭形(两头小中间大——记者)的石柱,以及整个石构结构,都是典型的明式风格。”被专家这么一指点,记者发现这里无论石料还是木料,都硕大结实,而用材粗壮正是明朝建筑的典型特点。这是记者这么多天来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古建知识。

大殿悬匾上的落款证明了专家的判断无误——隆庆三年,换算一下,也就是公元1569年,属明朝晚期,距今441年。而大殿的一块《重修碑记》,则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何为温泉庙。“庙之基在温泉畈,遂以畈名其庙耳。”就是这个解释,还将一个更大的谜底托出水面——富润因何得名?

据《嵊县地名志》,“相传,古时有温泉滋润着这里的大地,祖先盼望物阜民丰,故取名富润。”而曾经的富润,的确富裕而滋润,是远近山乡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由于水利发达,解放后富润逐步成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桑的综合性农业区。”根据记载,1964年亩产就达920斤,1967年超千斤,到1982年亩产为1935斤(有点不可思议),总产2837万斤,创历史记录。同时茶、桑经济比重逐年提升,茶叶1982年猛增到4468担,蚕桑年产1860担。还养猪、种水果、建电站,甚至兴办砖瓦、农机等厂,成立农工商联合公司……

根据崇仁镇政府有关人员的说法,其实富润(片)现在依然是崇仁经济最好的地方,但从我们的实际走访看,繁盛的富润至少在古镇(尤其是古建)的意义上正在远去,留给我们一个落寞的背影。

在结束本篇之前,特别要提到一个人物,他在面对时代的背影时,勇敢选择自己转身,用生命开启一个新的未来。此人就是革命先烈、富润先贤——张本芝。他与魏金枝同年进入浙江一师,但选择用革命的方式参加革命,牺牲时,年仅25岁。

一块革命的“柴坯”真的烧了,他燃烧自己,却照亮了前路,照亮了时代,也照亮了故乡温暖的回忆。



献花(0)
+1
(本文系金旦博知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