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秦至西晋楼烦县治所考
2013-01-22 | 阅:  转:  |  分享 
  
秦至西晋楼烦县治所考(

王杰瑜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太原市,030012)

[提要]治所地是行政建置的重要属性,确定治所地是历史行政区划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秦至西晋时楼烦县的治所地,历史上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本文征引历史文献,结合考古资料,认真考证,确为宁武县苗庄古城就是秦至西晋楼烦县的治所地。

[关键词]秦至西晋楼烦县治所

[作者简介]王杰瑜(1964-),男,山西省宁武县人,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

一、楼烦县建置始末

楼烦,本为中国北方游牧部族名。有证据表明,春秋战国时,汾河及桑干河上游地区是其活动的重要区域[1]。赵武灵王十九年(307年),北拓疆土,“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楼烦与林胡等部族被迫迁于阴山之北,于是赵国便在楼烦、林胡的原居地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郡。三郡之下是否设县,历史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国内现存两枚战国时赵国平首尖足布“娄番”布,据黄锡全的判读,“娄番”当为“楼烦”[2],看来,在雁门郡设立稍后,就已经设置了楼烦县,这样既可以方便管理,赵在所占领的楼烦故地设立楼烦县,又可明击败楼烦族之志。秦汉,楼烦县仍为雁门郡属县之一。西汉末年,楼烦县曾短暂改隶填狄郡,东汉仍属雁门郡。东汉末年,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西晋统一,楼烦县重新设立,仍属雁门郡。永嘉四年(310年),刘琨将雁门郡所属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等五县迁于勾注山以南,撤消了这五县的建制。楼烦县从战国开始设立,直到西晋永嘉四年(310年)被撤消,大概存在了六个世纪左右。

二、楼烦县治所究竟在哪里

对这一时期楼烦县的治所地,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是在今原平市崞阳镇东十五里的楼烦城;二在今朔州市朔城区东南的夏官城村;三是在今宁武县城附近。

楼烦县治原平市崞阳镇东楼烦城一说,最早源自李贤的《括地志》。《括地志》载道:“楼烦在[代]州崞县界。《地理志》云在雁门郡”[3],在为《后汉书》作注时,李贤进一步说:“楼烦,县名,属雁门郡,故城在今代州崞县东北”[4]。李贤的这条注语,影响比较大,如乾隆时成书的《崞县志》就记载道:“楼烦城,县西北二十里,《地理志》:雁门郡有楼烦即此,今有楼烦寺”[5]。事实上,在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时,刘琨“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人于陉南,更立城邑”[6],“陉”是指勾注山上的两个隘口,两汉称之为“西陉”和“东陉”。徙陉南,说明此前五县均治于陉北地区,楼烦县的治所当然也不该跑到勾注山之南了。对此,乾隆成书的《大清一统志》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楼烦故城,“在崞县东十五里。古楼烦国及汉所置楼烦县俱在今雁门关北,晋徙于此,……《括地志》在今崞县东北,盖晋时所徙”[7]。可见,原平县崞阳镇的楼烦城并不是秦至西晋时楼烦县的县治。

至于楼烦县治今朔州市朔城区夏官城村一说,刘纬毅先生在《山西历史地名词典》中云:楼烦县,战国时赵国置,秦移治,属雁门郡。故治在今岚县岚城镇,秦汉在朔州东南25公里夏官城村[8]。雍正《朔州志》则载道:楼烦堡,“在州东南四十里。按楼烦本林胡地,春秋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即此。秦置雁门郡楼烦县。汉景帝置楼烦乡,属阴馆县,漯水所出。晋怀帝时,并州刺史刘琨,因拓拨猗卢有助讨功,求陉北地,徙楼烦于陉南,今岢岚州地。”[9]夏官村,今名夏关城村,属朔州市朔城区滋润乡,地处勾注山北坡山脚之下,在西汉初曾为楼烦乡,有此二点,说明楼烦县治此似乎理由很充分,但仔细推敲,仍有令人困惑的地方。在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到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夏关城一直是阴馆县治,而非楼烦县治,《汉书·地理志》记载很清楚。是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之前,夏关城为楼烦县治?如是,阴馆县设置后,楼烦县治迁移到哪里了?如果徙治,难道历史上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于理不通。历史上虽然不乏有两县同治一城的情况,但就两汉来说,却很难找到两县同治一城的历史记载,何况六百多年里,楼烦、阴馆两县同治一城,更令人匪夷所思。

事实上,楼烦县治夏官城村一说,最早则源自宋代的宋白。宋白,河北大名人,生活于五代后晋至北宋真宗年间,官至吏部尚书[10]。善无县,秦、西汉属雁门郡,并为雁门郡治,东汉改属定襄郡,为定襄郡治,其治所地在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下馆城即夏官城,曾为楼烦乡,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于此置阴馆县,东汉为雁门郡治。两汉书对此的记载是比较清楚的,宋白之所以将善无县与下馆城联系在一起,恐怕是因为新莽时期,善无县曾一度更名为阴馆县的缘故。将两汉之阴馆误为新莽之阴馆,且两汉之阴馆本为楼烦乡,故宋白言词凿凿判定“移楼烦县于善无县,今勾注山北下馆城是也,故《续汉书》云:雁门郡理阴馆”就不难理解了。胡三省引宋白语注《资治通鉴》,是不察也。受此影响,《元一统志》及永乐《太原府志》亦云:“秦始皇十三年移楼烦于善无县,今句注山北下馆城是也”[11]。由此看来,夏官城并不是楼烦县治。

楼烦县治今宁武县城附近说,出现的较晚一些。光绪《山西通志》载:“两汉城邑之在(宁武)府境者,止楼烦、武州二县为有徵。……其(楼烦)故城似即在今府境治左右。《元和志》云:‘楼烦关在静乐县北一百五十里’。关因汉县而名也。今府南七里有六番岭,一作六盘,《府志》云即楼烦之讹也”[12]。建国以后,谭其骧先生编制《中国历史地图集》,将秦汉县治直接标绘于今宁武县城[13],概据光绪《山西通志》。

三、苗庄古城就是楼烦县治所

对于一个行政建置治所地的判定,一方面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根据与之相邻近行政建置的相对空间位置确定,另一方面要在合理可能的空间范围内,运用文物考古手段寻找其线索。秦汉所置雁门郡,南部、西南部大体以勾注山——云中山一线与太原郡相接,东部与代郡相邻,北部与定襄郡相连。在我们已经确定的西汉雁门郡阴馆县以西,善无县西南,太原郡汾阳县以北广大的雁门郡西部,无一县之设,这在理论上亦或空间分布上,都是无法理解的。况且直到今天,秦汉雁门郡中楼烦、埒二县的治所地仍未确定,因此,在这个空间范围内寻找楼烦等县的治所地,也为学者所关注。

1993年10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配合宁静铁路的建设,在宁武县城西7.2公里发现了一座古城,因该古城座落于的余庄乡苗庄村,故称苗庄古城。城址座落于管涔山东坡山脚的黄土台地上,东临恢河,宁白公路自北向南从东城墙下面经过。古城为两城相接,平面呈长方形,面积很大,约40万平方米。四周城墙轮廓清楚,北墙保存最为完好,现存城墙基宽约6米,顶宽约6米,残高3~8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04~0.10米。有马面3座,相距约100米,宽4~8米,残高2~8米。1994年春夏之交,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古城进行了勘察,“从东城地表拾到的遗物,结合城址、夯层等因素分析”,认为古城应为一汉城,“与汉代边塞城址极为相似”,是“同于障塞,军事色彩浓重”[14]。2000年夏天,笔者考察东魏肆州长城,曾对古城址进行过多次考察,随行的考古学者认为此城址不仅筑于汉代,同时一直延用至北朝[15],同时以为如此规模的古城址,决非是汉代边塞之“障塞”,当为某个县或郡的治所地。

2007年夏,笔者在进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山西部分》的课题过程中,在苦于寻找不到秦汉时楼烦县治时,突然想到了苗庄古城。苗庄古城位置介于今宁武县城与分水岭之间,隋唐两朝为防御突厥,曾在分水岭一带设置了楼烦关。光绪《山西通志》云:楼烦关因汉县而名也[16]。隋唐楼烦关向北25里就是苗庄古城,关因县取名曰楼烦,其意深远。光绪《山西通志》考证当时楼烦县治时,认为当在清代宁武府城周围,而《中国历史地图集》直接将楼烦县标注于今宁武县城。苗庄古城位于宁武县城西15华里的地方,符合光绪《山西通志》的条件,其古城规模作为一个县的治所地也较为合适。因此,确定该城址为楼烦县治所,不仅合乎情理,也符合史实。









ATextualResearchontheLocationofLoufanCounty’sgovernmentfromQinDynastytotheWesternJinDynasty

WangJieyu

InstituteofHistoricalGeographyandEnvironmentEvolutionofTaiyuanNormalUniversity,Taiyuan,030012)



Abstract:Locationofgovernmentistheimportantattributein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system,andtoascertainitistheimportantcontentinthestudyofhistoricaladministrativedivisions.ThereweremanyviewsinhistoryonthelocationofLoufanCounty’sgovernmentfromQindynastytotheWesternJindynasty,buttheseviewscannotmakeusascertainwhichistrue.Accordingtothecarefultextualresearchoftherelatedhistoricaldocumentariesandarchaeologicalmaterials,IconsidertheancientcityofMiaoZhuanginNingwuCountyisthetruelocationofLoufanCounty’sgovernmentfromQindynastytotheWesternJindynasty.



KeyWords:Locationofgovernment,LoufanCounty,fromQindynastytotheWesternJindynasty



















(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研究基地项目:历史时期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城镇布局变迁。2010年6月。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记载:赵武灵王在“北略中山之地”后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说明当时楼烦没有被消灭,只是离开原居地向西北迁移。又卷110《匈奴列传》第五十曰:“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中华书局,1959年。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墬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说明,秦有楼烦县。

谭其骧:《新莽职方考》:填狄郡。“汉雁门郡,旧领县十四。楼烦、浧陶仍旧”。《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98年。《后汉书》第二十三《郡国五》:雁门郡“秦置”。十四城:“阴馆、繁畤、楼烦、武州、……”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中华书局,1974年。

据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七》载:宁武县,“汉雁门郡楼烦县,兼太原郡汾阳县地。……汉末并废”。中华书局,1990年。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七》:宁武县,“汉雁门郡楼烦县。……汉末并废。晋复立楼烦县。永嘉末,刘琨以归代公猗庐,徙其民于陉南,别立城邑,而故地遂入北魏,为漯源川。”又云:代州,“永嘉末,刘琨表封单于猗庐为代公,以径北地归之。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今州西界,更立城邑,而不置县”。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曰:阴馆,“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一十一·朔平府·古迹载:善无废城,“在右玉县南。汉置县,为雁门郡治,后汉为定襄郡治,灵帝末废”。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八《府州厅县考六》·朔平府·右玉县。“谨按:府境在汉与定襄郡界,不连云中。县两汉定襄郡、县异治,前汉定襄郡治成乐,为今和林格尔,定襄县当在其东;后汉郡治善无,正今府治。”清朔平府治即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

谭其骧:《新莽职方考》:填狄郡,“汉雁门郡,旧领县十四。……阴馆,汉善无”。《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隋书》卷三《炀帝上》载:大业三年,“八月壬午,车驾发榆林。……己丑,启民可汗归蕃。癸巳,入楼烦关。”。中华书局,1973年。《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三》卷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关于楼烦关的关址,《大清一统志》云:在宁武县西南。《元和郡县图志》岚州静乐条下载:“楼烦关,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又云“管涔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汾水出焉”。汾水源在今宁武县西南30公里的东寨镇。东寨镇向北20里即今宁武县分水岭,按《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楼烦关的道里远近,分水岭当为隋唐楼烦关关址。

























4







[1]支配勇、高平如:《平鲁井坪楼烦墓》,《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李国成:《楼烦古城遗址小考》,《文物世界》,2006年第4期。

[2]转引自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3]《括地志辑校》卷2《代州》。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后汉书》卷22《列传》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5]乾隆《崞县志》卷4《古迹》。乾隆二十年刻本。

[6]《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卷133《古迹》。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9]雍正《朔州志》卷三《方舆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资治通鉴》卷188《唐纪四》,高祖皇帝中之上,武德四年第1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1]永乐《太原府志》卷2《建置沿革》。《太原府志集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16]光绪《山西通志》卷29《府州厅县考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并州、朔州刺史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7~18页,1982年。

[14]郭艮堂、刘小胖、张建华:《宁武苗庄古城及长城考》,《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第三集。太原:山西省古籍出版,2000年。

[15]王杰瑜:《东魏肆州长城》,《文物世界》,2001年第3期。













献花(0)
+1
(本文系管涔山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