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山西古都述略三00
2013-01-22 | 阅:  转:  |  分享 
  
山西古都述略(三)

二、山西古都的时空分布

(一)山西历史地理环境

山西省通常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而实质上是一个黄土覆盖、起伏较大的山地型高原,因此称之为“山西高原”。平均海拨在1000~2000米,个别山峰达到2500米以上。整个山地由一系列北北向雁阵式断块山与断陷谷组成,纵贯南北的晋中断裂谷,把山西山地分为东部以太行山、太岳山为主体的山地和西部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地。黄河自北向南,切过吕梁山西侧,造成晋陕之间的峡谷地形,汾河循着断裂谷向南行流,切过吕梁山南端汇入黄河。

在华北乃至全国,山西的地理地形十分独特。首先山西位于我国三大阶梯状地形上第二阶梯中部的前缘地带,从整体上看,全省地势高耸挺拔,从华北平原西眺山西,会有“危乎高哉”的感觉,对河北、河南以及陕西的关中地区,山西处于居高临下之势。其次,地形复杂多样,山峪原隰相间,山地、丘陵、平原、谷地等交错分布,而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总地势呈“两山夹一川”的态势,主要的山脉和河流大都呈南北向,经向性(南北向)特点十分明显。第三、全省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第四、山西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与外界保持有通畅的交通条件。由山西高原穿越太行山脉通向华北平原,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形成了八条自然通道,历史上称之为“太行八陉”:积关陉、太行陉、白陉、溢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1]。除太行八陉外,尚有平顺虹梯关、黎城东阳关、左权苇泽关等重要通道。向西逾黄河通向关中、陕北高原和内蒙包头,有著名的蒲津渡、龙门口、平渡关、马斗关、永和关、军渡、碃口镇渡、黑峪口渡、唐家会渡等。向南通往洛阳的有茅津渡(太阳渡)、大禹渡等,北向有得胜口、杀虎口等通道。到明清时期,这些通道基本成为国家驿道干线,对近代以来山西与周边省区交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自古山西称“表里山河”,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地理形势具有要极高的军事价值:防御时,有险可控,易守难攻;进攻时,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山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代地理意义,古代历史上更是如此。首先在中国古史时代,具有居“天下之中”地理区位。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已经山西省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与地点近300多处。芮城县的匿河、西侯渡遗址,襄汾县丁村遗址,朔州峙峪遗址,阳高县许家窑遗址,都是旧石器时代有名的文化遗址。尤其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全国共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或地点)200余处中,山西就有150余处[2]。新石器时代,山西境内的文化遗址遍布全省,这说明早在石器时代山西就是全国的一个文化中心[3]。

传说时代,山西南部是夏文化的发源地。华夏文明发端于斯,离不开当时山西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说文》释“夏”为“中国之人也。”“夏”是国号,夏代的人称之为“中国之人”必然有其道理。“中国”一词的初始涵义是指位于天下之中的都城,“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种将国都建在天下之中,是尧以来的传统思想。传说尧时洪水泛滥,天下分绝,大禹受命治九州,之间。那个时候,人们将流经山陕大峡谷的黄河称之为西河,将流经山西和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称之南河,而黄河下游自南向北纵贯今河北中部偏西,至天津入海,则称之为东河,三河之间的冀州地域虽然包括了今河北省西边和河南省黄河之北的一小部分,但主体是今天的山西省。古代天子“常居”此州,后来人们便呼“冀州为中国之号”。“夏”定都冀州,冀州号为中国,于是“夏”就是“中国之人”了。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冀州之域是山西,山西就是当时的“中国”。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汾河、浍河之间,以襄汾崇山为中心,发现了80多处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文化遗址,其时代上限不晚于公元前2400年,下限应不早于公元前1800年,总体上来看,陶寺类型文化前后至少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文化繁荣期[4]。由此使我们相信,夏族的先民在长期居住的以崇山为中心的地区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尤其在陶寺遗址大型墓葬中出土彩绘蟠龙陶盘,从中让我们直接看到了“陶寺类型文化居于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位”[5]。华夏文化发源于此,除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人文社会基础外,还与山西南部“居天下中”的地理区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次山西居京方舆纪要京室之夹辅高祖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镇

山西具有这样的政治地理区位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大漠内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山西是必经之地。传统中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大漠内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因此,“一国首都的选择,是应接近当时最大的敌人的,而不应该迁就于当时的经济中心。”[6]二是山西“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地理形势最为完固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7]

第四、省境内山峪川塬相间的特点,容易构成封闭性较强的经济文化地理单元,从而成为历史上分裂时期割据政权的都城地。

(二)山西古都的时空分布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36个王朝和政权定都于此。三代以前,由于文献记载较少,因此,建都时间难以稽考。本文仅就所能考订清楚的王朝和政权的都城,依其建立的年代短长,作一统计,便于相互比较。见附表1

1.历时百年以上的都城2处:

(1)太原市前后有九个王朝与政权作过都城或陪都,共计205年:前秦、后晋和北汉割据政权都48年;东魏、北齐、唐(确知37年)、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和政权陪都157年。

(2)大同市:北魏都97年,辽、金陪都计188年,共计285年。

2.历时十年以上的都城6处:

(1)永济市舜都(无确年),唐中都48年。

(2)夏县战国魏国都39年。

(3)侯马市战国晋国都城34年。

(4)临汾市尧都(无确年),秦汉之际西魏国4年,西晋刘渊所建汉都10年,共计14年。

(5)屯留县春秋留吁国都(无确年),战国时晋国都12年。

(6)沁水县战国时晋国都11年。

历时十年以上的都城有6处,涉及8个王朝和政权。

3.不足十年的都城7处:

(1)长子县西燕都9年。

(2)朔州市隋唐之际,刘武周所建杨国都4年。

(3)长治县东晋刘渊所建汉国都3年。

(4)离石市东晋刘渊所建汉国都1年,刘王刘季真都1年,共2年。

(5)方山县东晋刘渊所建汉国都2年。

(6)阳高县东汉卢芳所建代国都2年。

(7)隰县东晋刘渊所建汉国都1年。

历时十年以上的都城有7处,涉及5个王朝和政权。

4.未确知年代的都城有9处:

(1)曲沃县商代唐国都。

(2)垣曲县商代宣(亘潞子婴

结合山西的历史地理环境,山西的古都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数量上看,分布不均衡。运城、临汾两市,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且在中国上古时期有具“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因此也成为都城设立较多的地区,象朔州、晋城、阳泉等三市则只有一处。

表2:山西古都地理分布表

地区 都城 数量 太原市 晋源区、娄烦县。 2 运城市 永济市、夏县、平陆县、垣曲县、河津市。 5 临汾市 曲沃县、侯马市、霍州市、隰县。 4 长治市 屯留县、潞城市、长子县、黎城县、长治县 5 晋中市 榆社县。 1 大同市 城区、阳高县。 2 离石市 离石区、方山县。 2 朔州市 朔城区。 1 晋城市 沁水县 1 阳泉市 盂县 1 第二、从立都持续的时间来看,太原、大同两市,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越,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区域政治中心,立都政权不仅多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

第三、山西山峪川塬相间,空间容量有限,比较容易构成封闭性较强的经济文化地理单元,大一统王朝或政权不大可能选择山西做为都城地,而成为方国或封建社会分裂时期各个割据政权的都城地。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尧崩……。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汉]孔安国,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顾炎武著,陈国庆、周苏平点注:《日知录》卷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河东山西》,甘肃人民出版,1996年。

成化《山西通志》卷二《形胜》。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























1







[1]王尚义:《刍议太行八陉及其历史变迁》,《地理研究》,1993年01期。

[2]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地图集》,文化图组第218~219图幅《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

[3]谭其骤:《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应山西史学会之邀在山西大学所作报告的记录》,《晋阳学刊》,1982年3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报告》,《考古学集刊》6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5]参见刘起纡:《古史续辩》第16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6]史念海:《娄敬和汉朝的建都》,《河山集》(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苏秉琦:《晋文化与北朝文化研究的新课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献花(0)
+1
(本文系管涔山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