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围封转移
2013-01-22 | 阅:  转:  |  分享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围封转移

陈佐忠1汪诗平1王艳芬2赵炳祥1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内蒙古草原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千差万别,降水量变化大,土壤类型多,因之在我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草地类型,但主要可分为三类:温带草原、高寒草地和热带亚热带草地。

我国不同类型草地的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陆地总面积40%,其中北方天然草原约3.13亿hm2,占我国草地总面积78%,是我国草地的主体。内蒙古位于我国北方(图1),其天然草原总面积为8666.7万hm2,g.hm-2。他是我国天然草原中自然条件最优,生产力水平最高,草质优良,因之历来是我国重点牧区,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发展肉牛、细毛羊、半细毛羊和毛肉兼用羊的良好场所。因其景观华丽,生物多样性丰富,也是发展草原生态旅游最好的地方。而在呼伦贝尔高平原西部、锡林郭勒高平原大部分地区,则大面积分布典型草原,这是温带内陆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草原类型,其植物主要为真旱生与广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而在某些条件下由灌木与小半灌木组成。这是我国草原中分布最广也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一类草原。这类草原分布地区,由于冬春季节直接受蒙古高压中心的控制,十分干冷,而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温和而湿润,从而形成短促而十分有效的生长季。这一地区年平均气温1.5。—6℃,年降水量350—400mm之间,≥10℃积温2100—3200℃。土壤主要是栗钙土(陈佐忠,1985)。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一般变化于2%—4%之间。其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丰富,每平方米有植物10—20种。植物生长状况次于草甸草原,一般草丛平均高度25cm左右,总盖度50%左右,平均产草量1200kg.hm-2。是我国重点牧区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发展细毛羊和毛肉兼用羊的优良场所。因其与京津地区相邻,故是这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如集宁——二连浩特以西地区,则分布着荒漠草原,这是温带干旱地区有代表性的草地类型。植物主要是多年生旱生丛生小禾草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旱生、强旱生的小半灌木与灌木。这里由于其直接受蒙古高压气团的支配,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特点,也略受东南方吹来的微弱的海洋季风的影响,因而也可形成一定的降雨。年平均降水量150—250mm,年平均气温约2—5℃,≥10℃积温2200—3000℃。土壤主要为棕钙土(陈佐忠,1991),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2%。

荒漠草原植物种类组成比较简单,每平方米有植物10—15种。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植物生长较差,生产力较低。草群高度一般10—25cm,总盖度15%—30%,平均产草量500kg.hm-2左右,但高的可达1000kg.hm-2。

荒漠草原在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中也有一定地位,是我国绒山羊、骆驼等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



图1内蒙古地理位置图2内蒙古草原类型



2、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类型与特点



草原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含“土地”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分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陈佐忠,1990)。而如果从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演替的角度看。“草地退化是指放牧、开垦、搂柴等人为活动下,草地生态系统远离顶极的状态”(李博,1990)或者说草地退化是一逆行演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组成结构与功能都发生明显变化,原有能流规模缩小,物质循环失调,熵值增加,打破了原有的稳态与有序性,系统向低能量级转化,亦即维持生态过程所必须的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或在低能量级水平上形成偏途顶极,建立了新的亚稳态(李博,1997),既然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因之,不同程度退化的草地就会在其非生物环境、生物组成及其功能过程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在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指标如表1所示(陈佐忠等,2000)。



表1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指标

退化等级 植物种类组成 地上生物量及盖度 地被物与地表状况 啮齿类指示 蝗虫类指示 土壤状况指示 土壤动物指示 土壤微生物指示 系统结构 可恢复程度 Ⅰ

轻度退化 原生群落组成无重要变化,羊草、大针茅种群数量减少;冷蒿和冰草等小禾草比例增加 下降雨20%—35% 地被物明显减少 达乌尔鼠兔 小翅雏蝗 无明显变化,表层硬度稍有增加,有机质稍有下降 姬蚯蚓 枯草芽孢杆菌、茎点霉属或单端孢霉属细菌 无明显变化 围封后自然恢复较快 Ⅱ

中度退化 冷蒿成为优势种,但仍保留有较大部分羊草和大针茅草原原生种 下降35%—60% 地被物消失 布氏田鼠 狭翅雏蝗 土壤硬度约增加1倍,有机质明显下降 鞘翅目和螨类 凝结草孢杆蓖、束梗孢霉厚细菌 肉食动物减少,草食啮齿类增加 围封后可自然恢复 Ⅲ

重度退化 原生种大半消失,种类组成单纯化,冷蒿、星委陵菜和小禾草占绝对优势 下降62%—85% 地表裸露 布氏田鼠 鼓翅皱膝蝗、宽须蚁蝗 表面硬度增加2倍左右,有机质含量更低,表土粗粒增多或明显盐碱化,出现碱斑 膜翅目 犁头霉属细菌 食物链明显缩短,系统结构简单化,功能失调 自然恢复困难,需加改良措施 Ⅳ

极度退化 植被消失或零星分布星毛委陵菜及一年生杂类草 下降85%以上 呈现裸地,沙化或盐碱斑 长爪沙鼠 —— 失去利用价值 —— 系统崩溃 需重建

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计(1999),我国草原的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而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则是气候变化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3、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是气候变化与长期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就是超载过牧、割草、开垦、樵采、其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1超载过牧与草地退化



试验表明,过度放牧不仅会对植物,也会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根据李永宏等(1999)研究结果,过度放牧地上现存量的最大值只有对照的22.3%。

过度放牧对0—5cm土壤容重影响最为显著,经过6年连续放牧试验,放牧率为6.67只羊.hm-2的重牧地段,土壤容重为1.286g.cm-3。而对照地段的土壤容重只有1.209g.cm-3,前者为后者的1.06倍。

放牧使土壤表层,尤其是0—5cm变得紧实,这从表层硬度的测定结果也可看出这一趋势。重度放牧(放牧率6.67只羊.hm-2。)的表层硬度为34.71kg.cm-2,而轻牧(1.33只羊.hm-2)的表层硬度只有30.93kg.cm-2。前者是后者的1.12倍。(贾树海等,1999)。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天然草原都处于过度放牧的状况,现在天然草原平均超载20—30%,以内蒙古自治区而言,1947年每只绵羊单位占有草场4.1hm-2,利用强度甚低,此后18年间,牲畜头数大量增长,1965年平均每只羊单位仅占有草场0.97hm-2,已超过天然草场负荷能力,此后二十年间,牲畜头数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总维持在7000万只绵羊单位上下徘徊,超过草场承载能力。由于牲畜的超载过牧,草地牧草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加之牲畜的践踏作用,日久天长,导致草地的退化。在有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白音锡勒牧场而言,这个牧场的总面积为3730km2.1950年建场时,仅有职工20人,1962年达到5139人,12年间,增加了200倍以上,1982年达到最高峰,全场有人口12959人。2000年全场有人口10210人,是建场开始时的510倍(图3—A),人口增加,就要多养牲畜,因为以牲畜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是牧场的主要经济来源,故就牲畜总头数而言,建场开始时的1950年,各种牲畜总头数1023头(只),而1999年最高,达到252248头(只),是开始建场时的240倍(图3F)。在此期间,主要由于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驱动,牛、马、绵羊、山羊等各种牲畜的比例有较大的变化。在1975年以前,马与牛等大牲畜发展较快,如1975年,本场有马17261匹,达到历史最高峰(图3C),而后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70年代以前,本场作为马场,故马匹数量大量增加。以后军马需求下降,马匹发展受到限制,相反绵羊与山羊尤其是山羊等小家畜在80年代以后有较快发展。1962年,本场只有2283只山羊,1997年增加到29674只,是1962年的13倍。这是因为山羊绒市场走俏,价格较高,牧民可以得到较高经济收入,因而大大刺激了山羊的发展。家畜的增加,加重了草场的压力,使每只家畜占有的草场面积大大减少。1950年,每头(只)畜平均占有天然草地350hm2,而过了50年,每只牲畜占有天然草地只有1.5hm2,缩小了230倍。







3.2割草与草原退化



我国天然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放牧与割草。就对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影响而言,割草与放牧具相同的作用。经过5年的割草制度试验表明,过度的割草使地上生物量大大降低,对草原退化有很大影响,如一年割一次,年年割草的地上生物量只有113.80g.m-2,而割一年,休一年的地上生物量为149.72g.m-2,前者仅为后者的76%。为了割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年年割草的做法不可取,但事实上,由于牲畜头数的增加,尤其是冬季牲畜存栏的增加,有限的割草场不可能实施轮割的制度。这种连年的割草输出大于输入,营养元素不平衡,从而使草地生产力下降,故割草场的退化也有增无减。因而从本质上讲,不合理的割草与放牧是相同的。



3.3开垦与草原退化



长期以来,我国总把土地平正、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草地植被生长好的土地称作宜农荒地,视作开垦对象。1949年以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在我国广大的草原地区,兴起了多次开垦浪潮,至60年代,全国新垦草地达667万hm2,而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西北地区三次大规模开垦,开垦草地6.67×104hm2(孙金铸,1981)此后,“文革”期间,以及90年代初又有几次大的草原开垦。如根据中国科学院调查,1988年前后10年间,内蒙古东部33个旗县开垦达970851公顷,草原地区的开垦,多是广种薄收,粗放管理,加之这些地区降水量低,一经开垦,有机物质分解很快,且春季风大,农田无植被覆盖,风蚀严重,表层细微土粒极易被吹散,从而造成严重退化。当然开垦引起的草地退化与沙化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片断分布而且表现为非缓慢的进程。



3.4樵采与草地退化



在我国北方草原区,有大量的如甘草、麻黄、知母、内蒙古黄芪等药用植物,也有蘑菇、发菜等经济植物。大量的长期的挖坑、耧耙以及砍伐等活动,严重破坏草地植被、土壤或地表结构,从而引起草原退化。在鄂尔多斯高原草原,由于长期滥挖甘草、麻黄,到处土坑林立,严重破坏草地植被,在这一地区,每挖1kg甘草要破坏0.53—0.67hm2的草地,据估算,在这个地区由此而破坏的草地,每年达到2.67万hm2。在内蒙古由于搂发菜破坏草地1300万hm2,占草地面积19.5%(许鹏,2000)。



3.5其他原因与草地退化



内蒙古草原地区地面与地下矿物资源十分丰富,煤、石油、天然气、盐、硝、碱等,贮藏量都很大。近几年,勘探开采这些矿物资源,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开采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辗轧草地植被或尾矿掩埋草原,从而诱发矿区周围草原的退化与沙化。而弃地的植被恢复是十分缓慢的。

上述长期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是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直接因素,而就本质来讲,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之所以会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归根结底是因为物质循环的不平衡,是因为营养物质的输出长期大于输入。如据作者研究(1987),白音锡勒牧场1953—1980年间由于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牲畜粪便N输与达15728.9t(表2),折合硫酸铵78644t,欲维持该牧场系统的氮素平衡,每年输入560t纯氮是必要的。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氮肥输入。

通过对白音锡勒牧场生态系统氮素输出输入通道分析与数量的估算,可以看出在该牧场系统内,输出与输入很不平衡,输出远高于输入,而且伴随人口的增加,畜牧业的发展,出售牲畜及其产品数量的增加,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所以牧场系统的氮素赤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起初还不觉得,但天长日久,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牧场生态系统的退化。有人形象的比喻这好像一种开矿。



















表2白音锡勒牧场1953—1980年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烧粪氮素输出总量

项目全氮(kg)占总量(%) 出售羊204566.413.01

出售马204574.514.28

出售牛65511.04.17

出售羊毛783128.847.79

出售奶36157.92.30

出售肉585003.72

出售皮750004.76

燃烧125449.37.97

合计1672887.9

3.6鼠与草地退化



长期以来,常把草原退化归罪于鼠类的繁殖与活动。事实上,作为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之一啮齿动物来说,草原是啮齿动物的王国,在自然条件下,草原植被与啮齿动物共存其荣,相互依存。研究表明,正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使草地退化,而退化的草地,主要为某些有可能恶性发展并导致灾害的啮齿动物提供了好的生存环境与食物的来源。首先是稀疏低矮的植被和比较宽阔的空间。其次是食物来源,如布鼠田鼠喜食灰藜、委陵菜、麻花头等藜科、蔷薇科和菊科牧草,这些牧草最繁茂的地段正是退化的冷蒿草地。因之退化的冷蒿草地,为布氏田鼠的繁殖不仅提供开阔的空间,而且提供了好的食物来源。从而加剧了有害并可成灾的鼠类的发展,使本已退化的草地加剧发展。这是恶性循环的过程。即连续过度放牧—草地退化—鼠害退化加剧的公式。在内蒙古各类天然草场共有36种啮齿动物,而可使退化草地恶性发展并导致灾害的有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达乌尔鼠兔、狭颅田鼠等约6种左右的群聚型鼠(钟文勤等,1989)。这些群聚型鼠繁殖快,如布氏田鼠自早春开始可繁殖3—4窝,数量增长年变幅可达100多倍。而且只有植物群落高度低于16cm时,这些群聚鼠才得以恶性发展并成灾。



3.7气候变化与草原退化模式



气候变化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历史上长期的气候变化并没有导致像今天这么严重的草原退化。长期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结合,才导致草原的退化。但是1999—2001年,连续的急剧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原退化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草原退化的趋势和格局。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长期生态观测结果表明,近50年来,在气候波动变化条件下,随着人口、牲畜的增加,草地退化在人们不易察觉的缓慢进行,但自1999年开始连续三年的气候变化,改变了多年平缓的不易觉察的草地退化的趋势(图4)。而近三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干旱化与温暖化。是降水分配的不均与降水形式的变化—暴雨形式增加与更加片断化—以及夏季温度增高。以位于锡林郭勒草原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而言,1999年平均温度高于多年平均1.0℃(图5),2℃,最热月(7月)平均高1.7℃。2000年冬季温度较低,但7月较多年月平均温度高3.7℃,从这两年温度几个指标看表现出温暖化的特征。另外,就降水而言,一方面年降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999年和2000年比多年(1982--2000)平均分别少16mm和34mm,这并不太显著,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降雨分配的不合理与降雨形式的变化。在这类草原地区,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6月下旬到8月中旬的降雨,因为进入8月中旬以后,温度开始下降,降雨即使很充沛,对植物生长也没有很大作用,而1999年2000年,降水的时间分配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1999年7月下旬、8月上旬、中旬的旬降水量只有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81.3%和28%,而2000年6月下旬、7月上旬的旬降水量只有多年平均旬降水量的29%,14%,可以认为1999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的30天,2000年6月下旬到7月下旬的30天降水量少,是草原植物受影响的关键时期。从降水看,降水的分配不合适,也是干旱化的一个标志,另据统计资料看,1999年—2000年暴雨形式有所增多,也是影响降雨效果的一个原因。



















4、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其影响面很广,后果严重。



4.1生物物种多样性丧失



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丧失,这不仅是草地退化的一个标志,也是草地退化的结果。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最近20年来在草地不断退化的背景下,生物物种多样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一种珍稀频危植物—单花郁金香的丧失(李永宏,1993)。单花郁金香是一种短命旱中生植物,早春开花,花大而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锡林郭勒草原的出现,表明了蒙古草原地区与中亚地区和地中海区地植物区系在起源上的联系。它在锡林郭勒草原也不大面积分布,只是伊和乌拉山顶火山口般碎石缝隙中才可以发现,1979年在此处采得几分珍贵标本,多年来,科学工作者呼吁保护这种植物,但没有认真对待,由于在此处的过度放牧,破坏了单花郁金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今在保护区内找不到这种珍稀的植物了。另外,令人婉惜是黄羊的丧失,在50—70年代,在保护区内曾有成群分布,他是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无节制的狩猎,如今很少见了。此外,由于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曾经闻名的口蘑、百灵鸟和黄花苜蓿也变得十分稀少了。



4.2系统生产力下降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显著后果是初级生产力的下降。根据退化的程度不同,生产力下降的幅度也有差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的草地,其初级生产力分别下降(20%—35%)——(35%—60%)——(60%—85%)——(>85%),以典型草原生态系统而论,其地上部分初级生产力分别只有(1200—1000kg.hm-2)——(1000—600kg.hm-2)——(600—200kg.hm-2)——(<200kg.hm-2)。地上部分初级生产力的下降,导致载畜能力的下降。如据调查,内蒙古天然草地载畜量仅相当于50代的75%,60年代的80%,(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1991)。不仅如此,由于牲畜数量的增加,更加重了草地的负荷,而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的饲养的家畜,其体重也下降,据青海省调查,60年代菜牛平均胴体重82.5kg,菜羊胴体重20.7kg,而1979年分别只有62kg和15.9kg,分别下降了25%和23%。内蒙古鸟审旗绵羊体重由50年代平均每只25kg,降至60年代的20kg.只-1,到80年代15kg.只-1左右(伊克昭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4)。



4.3退化草原的第三个不良后果是植物群落结构、高度、盖度以及外貌的变化



退化草地不仅植物种类组成有较大变化,且不同植物种群的作用及比例也差别很大。在退化草地,优良牧草的比例减少,有毒与有害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这就是在退化草地可以看到大量有毒植物的原因。另外,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也大大降低,呈现小型化与矮化的特征,研究表明,重度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平均高度只有天然草地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的1/5左右。另外,地下部分生长也很差,数量也大大降低,呈现表层化的特征。



4.4退化草原的生态环境,也呈现强烈的恶化



严重退化的草地,土壤表层紧实,容重大,孔隙度减少,透水性差、物理状况不良、甚至呈现沙化的若干特征,不仅如此,土壤有机质及植物营养元素降低,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正因为如此,退化草原的发展,也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退化草地稀疏与低矮群落结构与开阔的生境特征,为某些可以形成鼠害的群居鼠创造了好的生存与繁衍条件,因而种群数量恶性膨胀,从而加剧了鼠害的发展。近几年,我国草地鼠害发生的面积近5亿亩,每年损失牧草达100多亿公斤(钟文勤等,1989)折合人民币约60多亿元。退化草地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风蚀与土壤侵蚀过程,从而可能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沙源。最近几年,我国沙尘暴有加重的趋势,这固然与大气环流过程形成的恶劣天气有关,大面积草原退化提供的大量沙源以及稀疏的植被覆盖也有一定关系。据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的总盖度低于50%最易引起风蚀。不仅如此,退化草地较低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将加剧灾害的发生。

退化草地的发展,生物生产力的降低,载畜量的减少,对于以发展牲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牧区与牧民来说,无疑是很大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牧民的贫困化程度,甚至可能影响社会安定与团结。我国草地退化严重的牧区,有国家级贫困县101个,占全国贫困县的17.1%,贫困人口1500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4左右,在一些地区,由于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流沙埋压房屋与牲畜棚圈,造成一些牧户成为“生态灾民”不得不搬近。有的还会因搂发菜,挖甘草,收麻黄而发生械斗,或者破坏设施。

草原牧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草原牧区约有3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200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土地退化和贫困长期困扰以及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大,有可能影响民族困结和社会安定。









5、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



治理退化草地是一系统工程,已引起我国各个方面的关注。



5.1转变观念,改变对草、草地认识上的偏颇,高度认识草地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屏障,发挥生态功能方面上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对草、草地认识上的偏颇。现在逐步认识到把建设草地,大力发展草食动物作为一项重要决策,纳入现代大农业体系。切实增加对草地的投入,增加对草地畜牧业的投入,使之与粮食生产及耗粮猪禽业实现互补,作为提高我国12亿人口动物蛋白、改变食物结构和增加毛皮等轻工业原料的重要途径。



5.2对严重退化的草原、实施围封转移



严重退化的草原,其生态环境已十分恶劣,一般改良措施很难奏效,经济上很不划算,就实施围栏封育,绝对禁牧,以休养生息。如果禁牧区较大,在禁牧区内有牧户居住,就采取措施,对这些牧民作为生态移民实施迁出,另行安置,政府补助,这就是目前广泛实施的围封转移。围封转移的牧民可从事种菜、种植

苗木或者种饲料,养奶牛,也可进入其他产业。事实证明,围封严重退化的草原,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排除致使其退化的因素,给予充分的时间,均可自行恢复到其原来的状态。这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率的措施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试验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以冷蒿、针茅、羊草、冰草的为主的退化草原,经过7年的自然恢复,其地上生物量由1.1吨/ha恢复到1.9吨/ha,增加了73%;草群盖度也有所增加(48—55%),高度大幅度增加(10—30cm);以羊草和冰草等为主的禾草类植物比例由38%增到71%;其中羊草由9.0%增加到35.7%。而以冷蒿为主的菊科植物比例由31%,大幅度下降至9%,其中冷蒿由27.0%下降至4.7%。豆科植物比例明显增加,如扁蓿豆由0.8%上升至4.1%;草地质量有明显的提高。退化至冷蒿+小禾草阶段的草原生态系统经过约10年左右时间,便可恢复到近似未退化前的草地状况,即以羊草和针茅为主的草原群落。



5.3对轻度、中度退化的天然草原,科学利用,认真保护,根据草场的初级生产力,根据草畜平衡的原则,实现以草定畜,防止超载过牧,对超载过牧的牲畜限期降下来;制定轮牧制度,合理轮牧,划区轮牧;划出禁牧区,制定禁牧期,在禁牧区与禁牧期内严格禁牧;严禁开垦草原为农田,在条件许可有可能增加投入的条件下,根据草地的特点,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只要措施得当,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这些措施包括松土、浅耕翻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措施;增施肥料,尤其是氮肥以改善土壤营养状况的措施;补播本地优良牧草以增加植被恢复速率的措施和通过轻度合理放牧来促进草地恢复等措施。

5.4因地制宜建立不同比例的人工草地,增加饲草,提高冬春饲草的供应量,变季节畜牧业为四季出栏,走建设养畜的道路,变粗放畜牧业为集约化畜牧业。根据研究,按10%的比例建立人工草地,建成后每亩产干草200—250kg,转化成肉奶毛皮、产值可成倍提高。

5.5发挥草地多功能,发展旅游、绿色食品等新的产业,不断增加牧民的收入,减轻对草地压力。

草地功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图5)。可是长期以来,我们较多注意经济功能中的一部分——肉奶皮毛生产,这固然有其历史的背景。但对草地多功能认识的不多,也许有一定关系。现在,我们充分阐明草地多功能的特点。假定草地多功能得到足够与充分的发挥,对于减轻对草地的压力,也许会有一定意义。事实表明,在这方面已经有较快的发展和较广阔的前景。











































图5草地功能示意图





















参考文献



侯学煜,1982,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科学出版社,188—189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79,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

陈佐忠,黄德华,1985,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栗钙土形成的植被条件与栗钙土形成过程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5(1)

陈佐忠,黄德华等,1991,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棕钙土氮素与生物积累的特点,地理科学,11(2),118—124

陈佐忠,1990,我国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调控,见中国土地退化防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6—88

李博,1990,中国的草原,科学出版社,234—235

李博,1997,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中国农业科学,30(6),1—9

陈佐忠,汪诗平,2000,中国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科学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199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7,3—9

李永宏,陈佐忠,汪诗平,黄德华,1999,草原放牧系统持续管理试验研究,草地学报,7(3),173—182

贾树海,王春枝,孙振涛,李绍良,陈有君,靳存旺,1999,放牧强度和时期对内蒙古草原土壤压实效应的研究,草地学报,7(3),217—222

孙金铸,1981,鄂尔多斯草原沙漠化的因素与防治意见,内蒙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60—67

许鹏,2000,人工草地的环境效应,见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草地的经济效益,59—82

陈佐忠,1987,内蒙古白章锡勒牧场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初步分析与其生态对策的探讨,农村生态环境,2,16—20

钟文勤,周庆强,1989,草地鼠害及其综合治理途径见中国草地科学与草业发展,科学出版社,107—110

李永宏,1993,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植物杂志,4,4—5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1991,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42—679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4,伊克昭盟志(第二册),现代出版社





民族团结



边疆稳定



社会功能



生态功能



水土保持功能



旅游功能



基因库



观赏功能



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



经济功能



肉、奶、皮、毛生产



药用生物



纤维植物



绿色食品开发







献花(0)
+1
(本文系万语千言52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