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因为社会的影响,“长妈妈”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我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长妈妈”知道“我”喜欢《山海经》,不辞辛劳地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长妈妈安息。
3.《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4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对鲁迅先生而言,藤野先生首先是一位学风严谨的学者。他不修边幅,但学风严谨。对学术,他谨严求实;对事业,他勤勤恳恳;对学生,他严格要求。星期六,他仍在研究室工作,并且还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他亲自找鲁迅了解,并因不能亲自看一看而叹息。对于学生的学业,他同样严格要求。他从不间断地亲笔添改一个弱国学子的笔记,不仅订正其中的偏差,甚至连文法和标点的细小错误也不放过。这对于领教了庸医伎俩的鲁迅而言,该是何等的感激与感奋啊。先生早年,经历了家境从小康到困顿的衰败,亲身感受了炎凉的世态和人情。在父亲求医问诊的经历中,更是感受到了庸医误人的惨痛事实。鲁迅是抱着救国的梦想到日本学医的,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所以,尽管他“有时也很任性”,但独特的人生经力,定然使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抱有相当的好感与敬意,甚至引以为知己与榜样。坦诚无私的师者风度藤野先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学者,他不同一般的抱有狭隘的民族观的学者。面对学生,他所做的一切,其目的是发扬光大他所从事的学术事业,造福于全人类。为此,他表现出了坦诚无私的气质与风范。鲁迅求学的时期,正值中日关系极其紧张的时期。日本国内上上下下均存在着歧视与敌视中国人的心态,留学生活让鲁迅饱尝了一个弱国国民的酸辛。而正是在这种景况之下,藤野先生热情诚恳的关怀,就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作者孤傲而孤僻的心灵。因而,它更显得珍贵和令人难忘。先生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一个弱国的学生。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可是在藤野先生先生所取的环境,这样做实在太难了。尽管鲁迅是仙台医专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但是他的做法依然会引起狂妄自大的日本民族的“公愤”。“匿名信事件”中,污水不是也向他泼来了吗?他不仅关心鲁迅的学业,而且关心其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其解剖实习中的出色表现感到欣慰。不仅如此,他还能为一个弱国学生打抱不平,为他讨回了公道。对于鲁迅的离去,他神色凄然。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他对于一个中国学生的真挚师生情谊。伟岸正直的人格典范一分感念,能够抵达人的心灵深处,穿透二十余年的光阴,给人以永恒的温暖和激励,足见藤野先生非凡与超人的人格魅力。面对学生,藤野先生首先是一位博爱而贴心的师长。他博大的爱心与关怀几乎渗透进了一位异国学子心田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关心着青年鲁迅的学习,还关心他的生活、做人与成长;他不仅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他本人就是一位谨严而笃实的学者。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格示范,是他们最为生动人生示范课。面对人类和学术,藤野先生是最当之无愧的人师与学者。他精益求精,严于律己,宽厚博爱。正因为如此,若干年以后,当鲁迅取于极度的苦闷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他当然会“朝花夕拾”,满怀深情地回忆人生中的这一段温暖和滋润了他的心灵的往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