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做事与做人《易经》的伦理主题
2013-01-31 | 阅:  转:  |  分享 
  
2009年01月

第26卷第1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onnanNationalitiesUnivemity

V01.26.No.1

Jan.2009

【思想史研究】

“做事”与“做人”:《易经》的伦理主题

冯兵

(厦门大学哲学系,厦门福建361005)

摘要:《易经》的伦理思想源于生活智慧的积累、总结和抽象,反过来又对人们13常的“做事”与“做人”予

以伦理指导。《易经》中关于“做事”的生活智慧与伦理规范主要有如下几点:尊重规律、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持

中守正等;在“做人”的伦理教化方面则体现为: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谦虚、·诚信、节俭等。《易经》伦理对“做

事”的伦理关注居主导地位,相比“做人”显得更加强烈,与后世“做人”优先于“做事”的价值观念结构不同。

关键词:《易经》;伦理;“做事”;“做人”

【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09)ol一0104—05

《易经》作为“三玄”之一,群经之首,其

中蕴涵着上古先民大量关于13常生活事务的哲学与

伦理的思考。“如果说《易经》中关于辩证法的思

想、关于主体能动性思想等只是处于萌芽阶段的

话,那么,伦理道德观则较为成熟了。”…《易经》

伦理思想的萌芽及逐步提炼成型,是上古时期人们

在13常的生活与劳动中,各种生活智慧的不断累

积、总结、提炼并加以形而上的抽象的结果,反过

来它又对人们日常的为人处事提供了伦理的指导。

因此,《易经》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一种日常生活化

的伦理。而“做事”与“做人”则是构成人们日

常伦理生活内容的两个基本部分,二者既密切相

关,又各有侧重。它们是两个外延广大,几乎涵括

了日常伦理生活的所有内容,意旨却较为含混的概

念。廖申白教授认为:“‘做人’与‘做事’是汉

语中表达着人们的13常伦理观念的两个重要语汇,

也是中国人13常伦理观念的概括性的表达。”【2o在

他看来,“做人”与“做事”是人们处理“日常交

往事务”的方式和观念,是一种“基础性的德

性”。【2’在《易经》的伦理思想中,“做事”与

“做人”同样也就代表了其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

是《易经》伦理思想的两大主题。

一、《易经》关于“做事”的伦理观念

在《易经》的时代,从八经卦到六十四重卦,

再到卦爻辞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这一过程就较

为充分地显现出了文化理性化发展的路径。“人

【收稿日期】2008一07—12

【作者简介】冯兵(1975一),男,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一104一

事”在先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13渐突出,

则是其明显的表现特征。而在“人事”活动中,

关于“做事”的生活智慧与伦理规范的思考和总

结越来越丰富,体现在《易经》里,主要有着如

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尊重规律

《易经》虽然是以颇具神秘色彩的卜筮为主,

但其中也体现出了较多的哲学的萌芽,对于自然规

律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它往往通过象征类比的

思维模式,以人事比附于天道,借助于自然规律来

告谕人们“做事”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四库

全书总目》的编著者就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

以明人事者也。”旧j(n’譬如,在《乾》卦爻辞中,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

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

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就借助于

“龙”这一自然物象从“潜”、“或跃在渊”到

“飞”、“亢”的事物发生、发展到衰落的运行轨

迹,来喻示人们做事所应当遵循的规律,并告诫人

们要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清楚的认识,从而谨慎从

事,并早做防备。又如《小过》卦辞说:“亨,利

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

下,大吉。”卦辞通过“飞鸟哀鸣,向下而不向上

飞”这一自然规律的经验性认识,来说明在“小

有过越”时不宜勉强施行宏大事业,应当守持正

固,从小事做起的“做事”规则。如此等等,都

充分说明:《易经》分外强调在13常的社会生活当

万方数据

第1期冯兵:“做事”与“做人”:《易经》的伦理主题

中,人们“做事”必须清楚认识、掌握和尊重事

物发展的规律,按照规律“做事”。

(二)与时偕行

《易经》之“易”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变

易”,有学者指出:“‘变易’为《周易》一书丰

富哲理意蕴之核心内容,而‘变易’的根本及必

要之条件,就是‘时’。”Ho“时”字在《易经》

中虽只有一处(即《归妹》九四爻辞:“归妹愆

期,迟归有时”),且不具备太多哲学蕴涵,然而

“时”却是《周易》哲学与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

因素。《易经》每一卦中的六个爻辞,实际上也就

体现了事物在不同时段的发展状态,每卦的卦象及

卦爻辞就共同营建了一个完整的时空结构单元。而

六十四卦通过一定的逻辑安排,又形成了一个包罗

万象的巨大时空场。在这样的时空体系当中,人们

“做事”必然要而冈时而动、顺时而作,这也就是

贯穿整个《易经》哲学与伦理体系的:‘与时偕行”

思想。而由《易传》所提炼出来的“与时偕行”

这一概念,指的就正是“审时度势,积极而恰当

地进取”M1的“做事”原则。

(三)革故鼎新

程颐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

也。”[5J(嘲引而“随时变易”,也就有了“革故鼎

新”的涵义,用现代话语解读,其实强调的就是

“做事”的过程中所应当具备的创新意识。这一点

在《革》卦中至为明显。“革”,《周易正义》解

释道:“革者,改变之名也。此卦明改制革命,故

名‘革’也。”[6]‘嗍’其卦辞日:“革:己日乃孚,

元亨,利贞,悔亡”,从卦辞来看,《革》卦是整

个《周易》六十四卦中较为少有的几乎完全吉利

的卦之一。“从卦辞的主旨分析,则是集中强调变

革取得成功的两大要素:首先,要把握时机,犹如

选择亟待转变的‘己日’断然推行变革,必能顺

畅;其次,要存诚守正,即推行变革者必须遵循正

道,以孚诚之一fi,取信于人。”[7](蹦2’黄寿祺等人所说

的第一个要素,我们从初九“巩用黄牛之革”和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就可以得出。

初九爻辞指出:改革初期不得妄行,先必须谨守常

规,而后方可伺机而动;六二爻则是强调在当

“革”之时立即行动,不得有丝毫犹豫。第二个要

素在余下四爻之中也表露无遗,如九三、九四、九

五诸爻爻辞都强调“有孚”。九三和上六两爻的爻

辞则分别提到“贞厉”和“居贞吉”。《革》卦通

常被理解成讲的是政治变革,但其象征意义却对于

人们日常“做事”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指导

价值。

(四)持中守正

“中”在《易经》文本里共十三见。《中孚》

卦名含“中”,其他十二处都出现在《屯》、《家

人》、《丰》、《泰》、《益》等卦的卦爻辞中,分别

有“林中”、“在中馈”、“日中”、“中吉”、“中

行”等用法,除了少数表示地理方位和时间之

“中”,其余都是指在各种具体事务的进行过程中

“持中不偏”、循守中道的意思,具备了较为充分

的哲学与伦理学意义。而“正”在《易经》文本

里仅有一处,见《无妄》卦辞:“元亨,利贞。其

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匪”通“非”,“其匪

正有眚”表示“不循正道必有祸患”,“正”即

“正道”的意思。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卦爻辞里

的“正”都是用“贞”字表示的。“贞”、“正”

在《易经》里语义基本相通,如《彖传》说:

“贞,正也。”“贞”在《易经》卦爻辞中十分常

见,有“正道”之义,同时通常也被用作动词形

式,作“守持正固”、“坚守正道”解。①除《睽》

卦等少数几卦之外,其余诸卦的卦爻辞中均有

“贞”字出现,如“利贞”、“贞吉”、“贞凶”、

“贞厉”、“永贞”,等等。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基本上都是着重围

绕某一件事情来进行阐发,其中几乎都有“做事”

“中”、“正”的伦理要求,即使是如《睽》等没

有“中”、“贞”、“正”字眼出现的卦,其卦象所

体现的哲理与伦理意蕴当中也是有着“守持正

固”、“持中不偏”存在的。这就充分说明:“持中

守正”是几乎整个《易经》贯彻始终的关于“做

事”的生活智慧和伦理要求。

以上是我们对《易经》关于“做事”的伦理

规则的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规则之间

彼此均有着内在逻辑和意义上的关联性。不过,

《易经》关于“做事”的伦理思考其内涵与外延都

相当广泛,以上四点并不足以将之概括完全。而

①近现代也有一些学者(如李镜池先生等)根据许慎《说文解字》注“贞,卜问也”一语和出土殷墟甲骨文的考

证,结合《周易》文本,分析说明“贞”的本意是“问”的意思。但笔者以为,从《易经》卜筮所具有的伦理教谕意义

来看,传统的释‘‘贞”为‘‘正”的观点似乎更为贴切。

7

---——105.--——

万方数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

且,其中也不乏大量关于“做人”的伦理价值

观念。

二、《易经》关于“做人”的伦理观念

《彖传》说“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对于整个

《易经》意旨和教化功能的认识是较为清楚的。所

谓“神道”,《易经》的卜筮之术本身就是一种典

型的“神道”,它通过卜筮出来的吉凶祸福的预

示,以上天垂训的方式来告诫世人做事做人都应当

遵循“正道”,而“正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伦

理规则;同时《易经》当中所涉及到的神话、宗

教和祭祀内容,也是“神道”的重要内涵。“教”

的内容则主要有生活智慧和伦理意识与规范两个方

面,其方式不仅有正面的引导,也有反面的设诫。

综观整个《易经》,关于“做人”的伦理教化主要

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自强不息

《易经》开章名义的第一卦即为《乾》,由六

个阳爻组成。《周易正义》指出:“此乾卦本以象

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天,故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

也。”∞“n’《说卦传》也说:“乾,天也”,又说

“乾,健也”,指出《乾》取象于天,寓健强有为、

自强不息之意。故而《象传》曰:“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此言从此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奋发向

上、不断进取的“做人”之德的表征。再如《豫》

卦,《经典释文》训“豫”为“乐”,[8]‘嘣’有娱

乐、喜悦之意。其初六爻辞说:“鸣豫,凶”,六

三爻辞:“盱豫悔;迟有悔”,上六:“冥豫成,有

渝无咎”,这几个爻辞中,“鸣豫”、“盱豫”、“冥

豫”均有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意思,结果要么

直接为“凶”,要么是必须及早醒悟转变

(“渝”),否则即有悔恨。《豫》卦从负面结果设

诫,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必须不断进取、健强有为才

可免于祸患。

(二)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也是《易经》贯彻始终的重要设

诫内容,强调的正是“居安思危”这一“做人”

准则。《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

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正义》中

指出:“此之所论,谓《周易》也。‘作易者其有

忧患乎’者,若无忧患,何思何虑,不须营作。

今既作《易》,故知有忧患也。身既患忧,须垂法

以示于后,以防忧患之事,故系之以文辞,明其失

得与吉凶也。”[61
·-——106-———

之时,作者把忧患意识作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教化

内容。如《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无咎。”强调君子在努力进取的同

时。应当常怀忧患之心,时刻保持警惕,并常作反

省。这样即使遇到灾害祸患,也会无所妨害。又

《家人》卦九三爻辞:“家人嘀嘀,悔厉,吉;妇

子嘻嘻,终吝”,指出往往人们在失望甚至绝望而

悲苦不已的时候事情反而会出现转机,反之,如果

得意忘形则会乐极生悲,如此等等。

(三)谦虚

“做人”若能居安思危,怀有忧患意识,往往

也就具备了谦虚之德。《易经》对于“谦虚”的道

德要求集中体现在《谦》卦之中。那么,“谦”的

具体表现如何呢?《经典释文》道:“谦,卑退为

义,屈己下物也”;【8】㈣5’《周易正义》亦说:

“‘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6]‘瑚’其“卑

退”、“屈己”或“屈躬”的德性意蕴就取源于

《谦卦》下艮上坤、山在地下之象。《系辞下》说:

“‘谦’,德之柄也”,认为“谦”的德性乃道德的

“手柄”,要持有道德就必须把握住“谦”德。有

学者就曾指出:谦“有智者之真、知、才;有仁

者之敬、爱、德。谦是智者和仁者皆具的美

德。”【91因此,《谦》卦卦辞日:“谦:亨,君子有

终。”认为具备了“谦”的德性,有德之“君子”

就可以永保亨通。

(四)诚信

“诚信”也是《易经》关于“做人”之德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于卦爻辞里的

“孚”字中。《易经》卦爻辞有四十多处提到

“孚”,其中《中孚》全卦即主讲“诚信”。《周易

正义》解释其卦名说:“信发于中,谓之中

孚”,【6]‘啪’其“信”与“孚”应是相通的。程颐

和朱熹则将“信”与“孚”略作了一些区分,朱

熹说:“伊川云:‘存于中为孚,见于事为信。’说

的极好。”[10]‘n黼7’依照此说,则“孚”为诚心,

“信”乃“以诚心处事”的实际表现。但通常以

为,“孚”本身就应当包含了“诚”与“信”两

方面的涵义,将其理解为“诚信”并无问题。再

如《升》卦九二爻也说:“孚乃利用榆,无咎”,

“榆”乃“薄祭”、“四时之祭省者也”,爻辞认

为:“只要心存诚信即使‘榆祭’微薄,也利于荐

享神灵,不致咎害。”[7]㈣83’《既济卦》九五爻辞

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实受其福。”牛

在农耕时代当是十分贵重的祭物,但古人祭祀显然

万方数据

第l期冯兵:“做事”与“做人”:《易经》的伦理主题

更重视祭祀者是否心怀诚信之盛德,而不在于祭品

之厚薄。当然,这中间也显出了《易经》伦理思

想强调节俭的一面。

(五)节俭

《易经》讲“节俭”,也是集中体现于《节》

卦之内的。其卦词说:“节:亨;苦节不可,贞。”

《说文解字》说:“节,竹约也”,又道:“约,缠

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11](PlS9)“节”本义是竹

节,引申为节制、约束、节约、节俭之意。从

《节》卦卦辞来看,共约两层意思:首先是强调适

当节制必然会亨通;其次讲不得节制过度,过度节

制有违人之常理。其九五和上六两爻对此分别作了

表述:“九五,甘节,吉,往有尚”;“上六,苦

节;贞凶,悔亡”。“甘节”,有学者解释说:“此

谓九五阳刚中正,下乘重阴,为《节》卦之主,

能甘美而恰到好处地施行节制”,[7]‘脚’因此为

“吉”;而“苦节”指节制过分,则为“凶”,因

而必须守持正固,坚持中正之道方可逢凶化吉。

当然,《易经》中关于“做人”的道德律则远

不止上述几点,譬如《同人》卦体现了要求善于

与人合作、团结他人,广泛“和同与人”的“做

人”观念;《恒》卦阐发“做人”的“持之以恒”

精神,其九三爻辞指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认为若没有“恒”的德性,将会蒙羞;而《萃》、

《豫》、《蛊》、《家人》也是“专述孝道伦理”之

卦,【121等等。而纵观《易经》上述的伦理思想,

有一点我们不难发现,那就是《易经》关于“做

人”的伦理思考具有明显的事功价值指向,所追

求的基本都是“做事”的“吉”与“利”。也就

是说,它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人”,而是

“成事”。这与其后整个封建时代的伦理价值观念

都是不同的。

三、“做事”与“做人”伦理关系的历史演变

《易经》“本为卜筮之书”,[10】佃1622’人们用之卜

筮的目的通常是要预知目前正在做或打算做的某一

件事情的结果(所谓的“吉”“凶”就是事物的成

功与否),它的产生最初就是源于“做事”的需

要。而整个《易经》体系的建构原则是:“人们把

吉凶顺逆的种种占卜结果,集中提炼为八经卦、六

十四卦的卦象,把卜辞式的纷繁记录,类型化为卦

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13](晰’卦象的“提炼”

和卦爻辞的“类型化”,也都是人们通过“做事”

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结果。《易经》卦爻辞的内

容,按照高亨在《周易古经今注·通说》中从文

句体例的角度所作的分类,可以分为:1.记事之

辞;2.取象之辞;3.说事之辞;4.断占之

辞。[j4j(p3)李镜池先生则从社会史的角度,在《周

、易筮辞考》中分析了卦爻辞所表现的人们重要生

活的种类:1.行旅;2.战争;3.享祀;4.饮食;

5.渔猎;6.牧畜;7.农业;8.婚媾;9.居处及

家庭生活;lO.妇女孕育;11.疾病;12.赏罚讼

狱。[151(P33幽’这十二类社会生活事件的描述,都与

《易经》“做事”的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前面从

文句体例角度所作的分类,“记事”、“说事”与

“断占”之辞的内容同样与“做事”直接相关,而

“取象”也是来源于“做事”过程中的观察与思

考。因此,无论是从卦名还是从卦爻辞的内容来

看,《易经》主要都是体现的“做事”的生活智慧

与伦理意识。当然其中也阐述了许多“做人”的

道理,而且“做事”本身就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

质等各种素质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做事”的过

程中同时也凸显出了“做人”的重要性。但是,

在整个《易经》的伦理思想当中,“做事”相对于

“做人”却是有着先在地位的。

学术界通常认为:“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是

提倡理想的人格,是一种学习‘做人’而非‘做

事’的学问。9Y116](P9)这一点实际上是从以“传”附

“经”以后才正式开始的。从伏羲到《易经》卦爻

辞体系的完整建构,这一漫长的人类文明的前轴心

时代里,一切“人事”活动都是围绕着最基本的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进行,“做事”在人们的生

产生活以及意识中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而这个时代的道德文明也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形而下

到形而上的转化,只有在以“传”附“经”以后,

“设教”的主要内容和重心从“做事”转移到了

“做人”上,这样一个转化才逐渐完成。

《易传》对于《易经》有关“做人”的伦理

规则做了极大的发挥,使其具备了至上的意义;在

“做事”方面虽然也有阐发,但其重要性则相对受

到了贬抑。而关于《易传》的作者和性质,历史

上一直有着儒道之争,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认

为今本《易传》与孔子及其后学有着较大的联系,

其关于天地运行等本体论意蕴可能源于道家的哲学

思想,而伦理观念则主要是受儒家的影响。因此,

它是战国时代学术大融合的产物。但总的说来,

《易传》伦理思想的主干当属于儒学,应该是没有

太多疑义的。孔子对于学易的态度是“不占而已”

一】07—

万方数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

(《论语·八佾》),认为学易重在“可以无大过”

(《论语·述而》),把《易经》基本上视为培养

“做人”之德、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必读书

目,这就为《易传》及后世易学的伦理思想定下

了一个基调。随着儒家学派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逐

渐独霸了思想与学术的话语权,它对于《易经》

伦理有意或无意的“重‘做人’而轻‘做事”’

的改造,也就越来越完整和深入,并最终形成了一

个根深蒂同的、庞大的、以“做人”为核心的德

教系统。尤其是在宋明时期,由于理学心性论、道

体论的滥觞,“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吃

人的”礼教更是将“做人”之德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做事”的伦理规范自然

受到了较大的忽视,很少有人会专门讨论这个问

题,通常只是把它附于“做人”的伦理规则之内。

从而“做事先做人”也就成了一个历千年而不衰

参考文献:

[1]邹卫.《易经》道德观浅探[J].河北大学学报,

1989,(2).

[2]廖申白.我们的“做人”观念——涵义、性质与问题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清]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

局.1965.

[4]黄黎星.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

观念辨析[J].周易研究,2004,(4).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

局,1981.

[6][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1.

[8][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的古训。

《易经》从各种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

慧与伦理规范,时至今日,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事务

中也仍然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有着较为充分的

借鉴和指导价值。在当前的日常社会生活里,我们

必须充分认识到“做事”与“做人”具有同等重

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事”甚至

比“做人”更重要)。不仅要加大力度对“做人”

之德性内涵进行正确地舆论导向和教育,与此同

时,也应努力强化对于“做事”的重要性及其相

关伦理规则的宣传教育。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新

审读《易经》,从中国哲学与伦理思想的源头人

手,借鉴和吸收《易经》关于日常“做事”与

“做人”的生活智慧和伦理思想的精髓,以有效应

对当前社会“做人”与“做事”观念的种种异化

现象。

社.1984.

[9]陈碧.《周易》谦卦的哲学、伦理学内涵[J].道德

与文明,2004,(1).

[1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

局.1994.

[1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罗移山.论《周易》的孝意识及其特色[J].西南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1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李镜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6]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DoThingsProperly”and“BehaveProperly”:TheEthicThemeinYijing

FENGBing

(DepartmentofPhilosophy,XiamenUniversity,Xiamen36005。China)

Abstract:Theethicideasin蹦增(Waysin印)黜asummaryoflifeandwisdomandprovideethicguidanceforpeopletodothings

andbehaveproperly.Asfordoingthingsproperly,itencouragespeopletorespectnaturallaws,keepupwiththetimes,abandonthe

outdated,absorbthenew,andremainhonestanduptight.Asforbehavingproperly,itencouragespeopletorelyonthemselves,get

preparedforthepossiblerisks,andremainmodest,honestandthrifty.Itemphasizesmoreondoingthingsproperlyandisdifferent

fromthelaterviewthatstressesmoreonbehavingproperly.

Keywords:Yijing:ethics;dothingsproperly;behaveproperly

(责任编辑江云岷)

一108~

万方数据

"做事"与"做人":《易经》的伦理主题

作者:冯兵,FENGBing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厦门,福建,361005

刊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OF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年,卷(期):2009,26(1)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7条)

1.邹卫<易经>道德观浅探1989(02)

2.廖申白我们的"做人"观念--涵义、性质与问题[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1965

4.黄黎星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辨析[期刊论文]-周易研究2004(04)

5.程颢.程颐二程集1981

6.王弼.[唐]孔颖达周易正义1999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2001

8.陆德明经典释文1984

9.陈碧<周易>谦卦的哲学、伦理学内涵[期刊论文]-道德与文明2004(01)

10.黎靖德朱子语类1994

11.许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1981

12.罗移山论《周易》的孝意识及其特色[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9)

1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1996

1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984

15.李镜池周易探源1978

16.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2005

17.近现代也有一些学者(如李镜池先生等)根据许慎《说文解字》注"贞,卜问也"一语和出土殷墟甲骨文的考证,结

合《周易》文本,分析说明"贞"的本意是"问"的意思.但笔者以为,从《易经》卜筮所具有的伦理教谕意义来看,传统

的释"贞"为"正"的观点似乎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陈隆予.CHENLong-yu论《易经》的嬗变及其伦理功能的产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8(6)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最为经典的一部哲学著作,它因占卜而产生,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和发展,特别是在卦爻辞产生和筮书形成之后,它的功能开始由占

卜向伦理教化逐渐演变;当<易传>产生之后,这种演变则发生了质的飞跃,<易传>所阐发的丰富而深刻了的伦理思想,几乎完全取代了<易经>的原始宗教迷

信成分,成就了<易经>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第一书的崇高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文哲学--伦理学的发展道路.

2.期刊论文以平常心做人,以进取心做事——《易经》的伦理主题:"做事"与"做人"-青年文学家2009,""(19)

<易经>的伦理思想源于生活智慧的积累、总结、提炼并加以抽象化,反过来又对人们日常的"做事"与"做人"给以伦理指导.<易经>中关于"做事"的生

活智慧与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尊重规律、与时偕行与持中守正等;"做人"的伦理教化方面则体现为:自强不息、居安思危与诚信.<易经>对"做事"的伦理

关注居主导地位,相比"做人"显得更强烈,与后世"做人"优于"做事"的价值观念结构不同.

3.期刊论文王秀峰.WANGXiu-feng《易经》的伦理及科技管理价值-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5)

目的探索《易经》的伦理及科技管理价值.方法利用诠释、援引、佐证、引申、归纳.结果以八卦的象征作经纬,礼赞了天地人;提出伦理三项原则

:善善、恶恶、恻隐,即善待好人,憎恶坏人,同情弱者;个人修养三不作:不作无益的事,不作违法害人害己的事,不作失信的事;科技管理绩效标准:俊才显

现,惠及人类(3.1).结论通过阐释,证明《易经》具有伦理及科技管理价值.

4.学位论文吴克峰易学逻辑研究2004

该文取中国逻辑史的视角研究了易学中的逻辑。包括:《易经》、《易传》、易学中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逻辑理论、逻辑系统、逻辑方法以及这

种方法对传统文化中名辨学、伦理与政治思想、传统医学、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同时涉及与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

该文力求避免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自“西学东渐”以来产生的“比附”弊端,沿袭关注逻辑与文化关系的优良学风,将中国古代逻辑的解读放入产

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以揭示其中国逻辑的特殊性,同时注重研究易学逻辑的推理形式以揭示其逻辑的共同性。简言之,该文研究所采取的是

“历史的分析与文化的诠释”、兼顾逻辑研究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的逻辑研究观。

在上述逻辑观的指导之下,该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易学逻辑的内容作了较为全面地梳理与研究。首先对近现代中国逻辑研究中有关“类”与

“推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文化先贤们有关《易经》逻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在此基础上指出,易学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对

“推类”的前提“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如对“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于稽其类”等一系列有关“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易学逻辑中“推类

”的种类进行了划分,指出它包括“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推理形式,并对这些推理形式进行了深入详细的逻辑分析,包括对这些

推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分析。逻辑作为思维的一般形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应该具有共同性。从此出发,依据易学逻辑本身的特点,采用

数理逻辑中的公理方法构造了易学逻辑的形式系统,包括母系统和子系统两部分,从中可以发现易学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某些对应关系和共同性。逻辑作

为方法论和求真工具,必然对其得以产生的文化背景下的各种理论和科学产生指导作用。从此出发,该文试图从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上揭示易学逻辑的

推类方法与中国古代名辨学、伦理与政治思想、传统医学、古代天文学等存在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历史事实得出易学逻辑的推类方法对上述各门学科的

理论思路和研究方法有指导作用,从而推动文中所涉及古代各门学科的发展,进而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有推动作用的结论。

《易经》是殷商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周易》在汉代始被尊为“群经之首”,历史上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对它的研究及成果所形成的易

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逻辑史的发展看,易学逻辑以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抽象的符号,以及由这些抽象的符号所组成的具有半形式

化的自然系统性的推理理论,以及作为中国古代各门科学普遍遵循的方法而具有的逻辑方法论的性质,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因此,研究易学逻辑毫无疑问具有重要意义。

5.期刊论文程少川自然道德哲学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实践路径微议-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6)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相互交织,焦点归结于人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问题的解决,与人类对于人和自然之间的道德关

系的认识密不可分.中年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对于天、地、人在内的大系统的道德认识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天的发展环境中重新进行审视.论文解释了出自

<易经>的自然道德理念的认知路径,以及它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参考价值.

6.期刊论文梅良勇.张方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源头--<周易>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4(4)

<周易>的家庭伦理思想包含<易经>和<易传>的家庭伦理,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的融合形成了传统

家庭伦理思想的源头,对中国社会的伦理、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学位论文张文俊《周易》德性伦理思想研究2008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通过《易传》对《易经》的诠释,《周易》由一部卜筮之书,成为一部把天道与人

道统一起来的哲学经典。《周易》具有丰富的伦理精神资源,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哲学的代表作,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及伦理精神的建构产生了重大

影响,要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转换,《周易》是一部绕不开的经典。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形上的伦理价值追求与形下的道德修养相结

合,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统贯天人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由天道论证人道,由人道效法体悟天道。在中国伦理精神的建构中,《周易》这部典籍上

承殷周之际发展起来的“以德配天”的德性伦理思想,下开乾健、坤顺的伦理模式,无疑具有独特的伦理价值,成为中国伦理精神生长发育的“基因

”。从思想内容看《易传》具有儒道融合的特色,是一种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新型世界观。审视《周易》这部书,今天的主要德目规范如谦德

、信德、俭德、敬德等,德一得相通的原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太和的伦理境界以及伦理信念的机理——善恶因果律等都能在这里

找到确证的源头。因此研究《周易》的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影响,发掘其合理的伦理道德资源,并把它进行现代性的思维与价值转换

,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文本与出土文本相结合的方法,经传分合的方法等,忠实原典材料,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以及伦理的

命题解释经典文本,体悟其伦理感、道德感和伦理精神;在肯定《易》本为卜筮之书的前提下,兼顾理、数、象、占,以德性伦理思想为研究视点,挖

掘《周易》经传关于德性伦理思想方面的主要理论观点,着重探讨《周易》的道德义理思想的源流衍变,伦理范畴、命题和规范以及其德性伦理思想的

特色与对于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意义。

全文由五章加绪论和结语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说明探讨《周易》德性伦理思想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方法与基本思路。第一章主要探讨《周

易》由卜筮之书向倡导人伦道德之书转变的过程,这是探讨周易德性伦理思想的前提。第二章主要探讨《周易》德性伦理思想的道德哲学基础。主要探

讨《易》德的符号依据,阴阳变化观,天人关系,人性论等内容。第三章主要探讨《周易》德性伦理思想的理论体系。一是论述《周易》德性伦理思想

的主要原则。二是主要讨论其主要德目与规范。三是阐发德性修养的主要方法。四是讨论德福一致和善恶因果律的问题,提出重塑重塑德福一致的伦理

信仰。第四章主要讨论《周易》德性伦理思想的社会层面表现,分别探讨德性在政治、经济、婚姻家庭等领域的的表现形式。第五章主要进一步讨论《

周易》这部书对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特殊意义。主要阐明《周易》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在道德哲学与历史哲学中的同一性,以及“太和”伦理精神境界

的追求。结语主要揭示对《周易》德性伦理思想的理性态度及其对当今伦理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8.期刊论文高建立.GAOJian-li从易经、易传看先秦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衍生——以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为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2)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

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

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

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

9.期刊论文于春海.YuChunhai《易经》:君子的人生指南——读《易经》-东疆学刊2007,24(3)

《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讲天理人道的;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讲天文地

理、鸟兽鱼虫、历史逻辑、国家政治、伦理道德等等的;也有人贬低它,说它是算卦的书,专门宣扬封建迷信的.公说婆说,见仁见智.

10.学位论文单剩平魏晋诗歌中鱼鸟意象对举解析2009

鱼鸟意象的并举在先秦的《诗经》、《庄子》中就有出现。汉儒对《诗经》美刺的解释方法,使《诗经》中的鱼鸟染上了浓厚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

色彩;《庄子》中的鱼鸟并举意象中则包含了“道”的思想观念,承载着自然、自由、自乐的意义。这是魏晋诗中鱼鸟意象对举的前响。

诗歌中鱼鸟意象对举在经过汉代的沉寂之后,于魏晋诗中大兴。这与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是有很大关系的。与玄学弃名教而扬自然一样,这时期的

鱼鸟对举意象也摒弃了汉儒解《诗》时对政治道德意义的比附,而主要继承了《诗经》最本然的对于自然的比兴用法,和《庄子》中鱼鸟意象的“道

”、自然的含义。

魏晋诗歌中鱼鸟意象的对举,其更深层的哲学美学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现了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比兴”宽泛

地定义为将自然与人事相连,那么至少从《易经》开始,古人就已经从自然来观照人事。《诗经》中的比兴用法更是反映出中国古人惯于从自然中发现

自己的影子,惯于从自然物的状态中确认自己的状态。在文中,这一结论是由分析《易经》和《诗经》中的鸟意象而得出的。第二,体现了中国古人特

有的俯仰对待的宇宙观。在我国古代的宇宙论中有一种阴阳二元对待的传统,以及循环往复的宇宙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人俯仰的观照法

。在这种对天地自然俯仰的观照中,充满了时间性的音乐舞蹈的节奏。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nmzxyxb-zxsh2009010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2日

献花(0)
+1
(本文系大道至简64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