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
2013-02-01 | 阅:  转:  |  分享 
  
如何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时下,一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没有完全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所致。由于忽略了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些家长朋友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教育的误区。所以,只有按教窗的规律办事,才能辜半功倍。

?

???为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们做了种种努力。他们常用的方法有:

?

???比较法。这是家长信手拈来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你看,李叔叔家的明明多懂事.从来不乱要东西。”可是孩子常常不买账,依然我行我素。



???“贿赂”法。用钱和礼物来刺激孩子:“你要是听话,我出差回来给你带小礼物。”这种方法不需费脑筋、费口舌,用起来省时省力,短时期内又十分见效。可是,不知家长是否考虑过.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是否会受到误导?如果下一次激励达不到孩子的期望,他是否还会努力?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良好愿望,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良好行为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同。这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家长只有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赢得孩子的合作,才能培养起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和独立的人格。可惜家长往往“小看”了孩子,不信任孩子。“贿赂”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使用“贿赂”法激励孩子,等于告诉孩子,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只有在奖励的刺激下,他才会表现出合作的态度。依此类推,“请帮妈妈扫扫地”的说法也是不适宜的。孩子不仅有做家务的能力.还应有做家务的义务和责任。“你长大了,都能扫地做家务事情了“--这才能真正鼓励起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其责任感。

?

惩罚法。当以上两种方法失效后,家长往往转而求助于惩罚法。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早已证明了惩罚法的低效性甚至是无效性,因此,惩罚法肯定是下下策。

?

上述三种方法之所以失败.是它们违反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尊重孩子和相信孩子。比较法只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无能、不足和失败;贿赂法会让孩子感到在父母眼里自己只有低层次的物质需要;惩罚法更是置孩子的尊严于不顾,只求短期效应。

?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呢?

?

???鼓励法。鼓励法使用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不是简单地一表扬一下,也不仅仅是在人气馁时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

?

???在美国留学定居多年的克劳蒂娅在《美国人的家庭教育一一自信陪伴孩子成长》一书中写道:”其实鼓励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向自己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他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比如,当孩子做一件看起来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你还太小,做不了……-而是要说“你想做这件事情真好,我们一起做,好吗?”在成人的隐性帮助下,孩子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情,体验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了自信心。这就是鼓励法。



???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除了惩罚法,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

“暂时隔离法”。如果孩子一味重复不良的行为而不听家长的劝阻.家长可以把其拉离现场,到别的地方bLtn另一个房间,使其被迫停止不良行为,这就是“暂时隔离法”。使用暂时隔离法.要注意两点。第一,在把孩子拉离现场时,态度坚决而不专制,动作坚定而不粗暴。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孩子感到,家长行为的重点在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第二.事后要向孩子解释你这样做的原因,与孩子讨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及其意义。这两点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免遭伤害.以赢得孩子的积极合作,改正其不良行为。

?

???“自然结果体验法”。这就是让孩子自然地去体会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比如,不穿足够的衣服会冷.不吃饭会饿等等.而家长不做任何干涉。这种方法避免了数落、惩罚带给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使其在反面经验的体验后,心悦诚服地克服不良行为。

献花(0)
+1
(本文系琳琳书馆30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