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救救语文教育
2013-02-16 | 阅:  转:  |  分享 
  
救救语文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中国语文”内涵极其丰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爱好“中文”、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可遗憾的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却没有引起本国学生的重视。据介绍: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张海霞手里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稿写通顺了的没有几篇。她越看越生气,“这语文是怎么学的?!于是张海霞在网络上呼吁:“救救语文教育”。

我虽然算不得知识分子,更非“教育家”,但对此颇有同感。眼下,无论是网络、还是部分媒体,都大肆宣扬所谓网络语言。把最重要的本土语文看作“可有可无”,还美其名曰“新潮”。而许多学校过度强调数理化等技术学科的教育、英语的教育,却忽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汉语教育。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就曾提出:“理工科学子的语文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些作品简直难以读懂。”

事实上,学生渐渐远离的语文教育,从中学就开始了。(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新潮”的幼儿园便开始学习英语)小学学习英语是平常事,还把它作为“主科”,而对于自己的“国语”——中文却并不重视。据有关资料介绍:

遍观全国高校非中文专业的课程表,我们很少能发现语文课程的踪影。这种忽视造成大学生母语能力的极大退化,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言语却不懂语言,有知识却不会思想,有快感却没有美感。这种种现象都在警示我们:只有大力强化语文技能、语文知识、语文情感的教育,我们才能有效地缓解目前大学母语教学的危机,也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我们必须强化语文技能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技能指的就是运用语言的本领,是语文具有的最为基本的功能。按理说,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后,大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语文技能。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令我们一再大跌眼镜。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贺阳老师组织的一次针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同学的语文测试中,竟然有68%的同学成绩低于70分,30%的同学甚至没能及格。

这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尚且如此,由此可想而知,会言语却不懂语言,绝非个别大学生的问题,而是中国当代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不仅不应该停止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大力强化这种训练。只不过,除了在制度上将大学语文纳入必修课体系之外,还应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对写作实践的基础作用,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步进行。

我们也必须强化用思想对知识进行审视的能力。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而应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建立起广泛而深刻的关系,在对知识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思想更为健全。要强化大学生用思想对知识进行审视的能力,就必须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强调知识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既用思想来考量知识,也以知识来阐发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能突破有知识却不会思想的现实局限,在对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健全思想的人。】

再看看现实,2012届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名获奖学生某某说:“中学我就开始讨厌语文了,主要是讨厌阅读理解的相关题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这类题目,如果没有这些反感,我们可能还会看些书,现在是完全没有兴趣了。”批评中国语文教育的学生提到,“高中语文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造假课……”当然也有些明智的学生认为语文本是陶冶情操、思想体验最自由的课,可是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挤压下,硬是用死板模式去限定理解,使这门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刻板、教条、贫乏和单调。”这样的语文教育不仅误人子弟,更为严重的是:使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乏人,不能薪火传承发扬光大。























1









献花(0)
+1
(本文系孺子牛101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