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2)此诗尾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心如砥石的精神。 对这一主旨尾联是如何加以表现的?(★)答案(1)诗人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2)尽 管作者“扶病”,却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出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前句“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 ,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老,心如砥石的精神。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春晚王安国①留春不住, 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②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注】 ①王安国:王安石弟,后被罢归田里。②小怜:泛指歌女。(1)上阕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谭评词辨》称这首词结尾两句“品格自高”,请谈谈你对这句评语的理解。答案(1 )一幅“一夜风雨后,残花飘零满地像宫锦被污损”的画面。由春天归去而生的痛惜惆怅之感。(要注意到比喻的作用)(2)这两句运用拟 人手法,写暮春时分杨花随春风漫天飞舞,但终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的情状,表现了作者不肯攀附权贵的可贵品格。10.阅读 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注]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元丰六年十二月,黄庭坚移任德州德平镇(今属山东德州),赴任前还家乡小住,这首诗是离分宁时所作。(1)请用简练 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诗前两联的思想内容。(★)(2)古人云,诗不言人愁,而说物替人愁,与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王安石《陇东西二首》“只有月明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构思相仿。请简要说明此诗构思的精巧之处。答案(1) 开篇以“阳关”写离别,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乘船离开了乡土,“水东流”写出故人有心,流水无情,给全诗笼罩上了感伤沉重的气氛。次句写舟 中回望所见,舟船远去之际,旌阳山下的灯火依稀可辨,而自己独自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随流水漂荡于江面上。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愁思。(2) 构思的精巧之处表现在“愁思”翻出新意:我只不过像平时那样喝醉罢了,倒是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啊,前一句语气平淡,仿佛将满怀愁思都解除了 ;后一句却出人意料,又将悲愁加于江上的清风明月。诗人自有悲愁所以一江风月才有了悲愁,不但自己悲愁,还要让天地万物都来替他悲愁,这样 的愁思真是无边无际,难以排遣了。融情于景,拟物为人,以景传情,以哀景写哀情,语淡味深。技法总结一、注意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的几个特点1.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尤其是写景诗,全靠景物来抒发感情,有时是用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有时是用乐 景衬哀情。还有,作者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含蓄的。这些,都需要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特别注意。2.多是复杂的,丰富的 ,少有单一的。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杜甫,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像写于成都草堂 时期的作品多是喜悦乐观开朗的。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深挖一下,多写几个要点,争取理解得全面些。3.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 静止的。理解这类诗,就要抓住作品感情变化的脉络和阶段,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二、防止在理解、把握思想感情方面的几 个误区1.不能综合运用读诗和赏诗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全诗读诗赏析往往只停留在朦胧空泛的理解上,造成局部不懂或 整体不懂的局面。2.随意曲解诗意要么任意拔高或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要么任意增加或减少诗的意境内涵。这往 往也是对诗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造成的。3.答案空泛缺乏具体实在的内容,只是笼统的大话,如“写景抒情” 就是大话,应该说写什么景抒什么情,对景的引述要恰当具体,对情的分析要准确到位,这样才叫具体。4.答案不规范 表达思路不清晰,术语使用不正确,答案没有要点化。一般来说,回答时要分出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 这些鉴赏失误要在平时的鉴赏活动中加以纠正,并且要有意识地进行纠正,以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和答题质量不断提高。在答 题时,要先打好草稿,然后修改,最后再誊写在试卷上,以免使试卷显得不整洁。三、掌握答思想感情题的一般模式 答思想感情题,一般情况下,其答题模式为: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江苏卷)答:“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 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 《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考点3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点面照 应,抓关键点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 “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 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 ”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 论性的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明 示作者观点态度的作用。常用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喜爱、向往、追求、同情、厌弃、憎恶、不满、痛恨、指责、揭 露等。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1.抒写个人际遇、感怀,宣泄伤时、离乱之情这类诗歌往往 从自身境遇写起,以自己身之所历、目之所睹为依托,宣泄伤时、离乱之情。如杜牧《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 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作者借“木兰庙”的意象,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木兰”和“王昭君”的景仰之情。 2.抒写作者报国之志,表现忧国忧民之情爱国是中国文人的主流思想,在古典诗歌中,爱国诗的比重很大。比如韩愈的《左迁至 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犯“人主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诗。诗歌尤以颈联“云横秦 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为著名。作者借“云”“横”的“秦岭”,借“拥蓝关”而“马不前”的大雪,抒写自己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的艰 危和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悲凉,寄寓了他国不得报的君国之忧和家不得归的英雄失路之悲。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 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 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陆游的《示儿》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还 有杜甫的《兵车行》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3.记录人物羁旅行役,抒发客心思归之情羁旅诗和思妇诗是古 典诗歌中独特的一对,游子思家,怨妇怀人,都表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家的眷恋,对于团圆的渴望。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 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作者借“秋风”的意象,寄托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另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表达了天涯羁旅的愁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摹了思亲念友的孤独;王昌龄的《闺怨》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记述了 闺中怨妇怀人之情等等。4.咏史怀古,寄寓盛衰无常之感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 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 怀古的忧患意识。如刘禹锡的咏史诗《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等。5.即景生情 ,抒发诗人生活杂感即景抒情诗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这些诗往往以景色的描写为主,但在景色描摹中,流露出诗人不同的 情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 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4)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5)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6)借古讽今的感叹,如杜牧《泊秦淮》《赤壁》。6.描摹事物独特风貌,寄托诗人个性情 志托物言志诗是中国古典诗中的常见诗歌,诗人往往独具慧眼,抓住所咏事物的特征,咏物言志,表达个人情怀。比如李商隐的《蝉 》,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飘零,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杜荀鹤的《小松》,借小松把杜荀鹤出身寒微、才华卓越、无人赏识、 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的人生境遇抒发得淋漓尽致。7.追怀亲友昔日情态,挥洒诗人缅怀之情悼亡诗在古代诗歌 中,因其引人动容的情感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类诗歌往往虚实结合,跨越时空,过去现在,梦里梦外,辗转反侧,催人泪下。比如苏轼的《江城子 》以梦境表达词人在爱妻十年忌辰时的哀伤之情。8.描述亲朋离别情状,抒发诗人依依别情离别诗也是一种常见诗体,古人 离别,十里长亭,觥筹交错,吟咏赋诗。其中的离情别绪虽大体相同,但也各具特色。例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的殷殷深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惜别,高适《别董大二首》中“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声声激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深离情。现场批阅1.阅读下面这 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临江仙暮春(南宋)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 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联系全词看,作者在词 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现场答案】【评分分析】该答案仅得2分,只答出思乡和对“此处”的不舍之情,只在“思 乡情”内打转了,对词中其他复杂情感未涉及。(1)对得不到故乡消息的焦急、挂念之情。(2)对家乡的怀念之情。(3)对将要离去的 不舍之情。(4)对既想回到故乡又舍不得归去的矛盾心情。【正确答案】表达了伤春更是伤己(感伤)之怀(2分。只 答“伤春”给1分),羁旅(飘零)之思(1分),思乡(怀念家乡)之愁(1分),惆怅(凄凉、失望)之意(1分),想离开却又牵挂(难 舍)之情(1分)。【增分提示】答此题,要立足全篇,对词句逐一理解,尤其要抓住“情语”,如“故园”“一春憔悴”“怜” “萦牵”,比较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当然,诗题“暮春”和“南宋”对理解感情也有一定的暗示作用。这样,乡愁、伤春、自怜、羁旅 之愁、难舍之情都能领悟出来。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 孟博: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黄初平。人称黄大仙,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十五岁时得广成子指点得道 而隐居赤松山号称“赤松仙子”。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现场答案】【评分分析】 该答案得3分,能抓住诗中“壮日”“残年”两个时间段,把这两个时间段的情感基本说出,但仍能看出对诗中情语“期”“慕”“看”抓 得不牢(尤其是“慕”的内容)。诗人壮年时有报国之志但得不到重用,直到残年仍想为国尽忠效力,但怀才不遇,因而心灰 意冷,想过归隐田园、远离尘世的隐逸生活。【正确答案】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 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增分提示】高考“情感把握”题,采点全,开掘深,特别需 要对诗句逐一仔细地研读,抓情语,因景悟情,并联系诗人及其写作背景,方可得满分,阅读时千万不可粗枝大叶。训练与总结考点针对练 考点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 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答案诗眼是“安闲”或“安闲 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 、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考点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泊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 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①西江:古称从今天的南京至江西一段长 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他自己的咏 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1)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美好理想?(★) (2)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 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2)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高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 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考点3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读后回答问题。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雪堂迁客[注],不得 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注】雪堂迁客: 即苏轼。作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 要分析。(★)答案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 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考点滚动练4.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泊公安县[注]陆游秦关蜀 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陆游经公安入蜀已辗转八年,今回京“廷对”停泊公安。(1)首联中“辽”和“回”互相照应,请简要说明这两个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颔联与颈联的景物层次分明,互为一体,简要分析写景角度的特点及作用。(3)有人说,尾联与《诉衷情 》中的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明两者共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时间的漫长 ,空间的辽远。对统治者恩怨交织的情感。(2)远近结合、上下(高低)结合。江天、海风、明月,写出高远。萤闹、露下、萍开,写 出近观。同时,也写出诗人开阔的境界、高远的胸襟以及不灭的希望之火。(3)壮志未酬之憾。人生衰老之感。前程渺茫之意。对 统治者的失望之情。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宿云梦馆[注]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 一夜西窗雨不闻。【注】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所作。(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答案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 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了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 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 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内容作用即表达的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艺术手法的作用)。6.阅读下面这 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注]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 物,很有才干。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中的“笑”是豁达的笑,也有人认为是愁苦的笑。你的看法怎样?请联系 全词说明。(★)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愁苦的笑。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 因为词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示例二:我认为是豁达的笑。人 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自嘲,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 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忧愤,但依然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7.比较下 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中吕]阳春曲·春景胡祇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 景》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答案前者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让黄 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后者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愉悦的心情。考点综合练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 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第4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成语故事·求田问舍 据说刘备在荆州刘表手下的时候,广开贤路,礼贤下士。(当然 最后找到了诸葛亮。)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叫作许汜,去找他。向他 抱怨陈登这个人对待贤士态度很糟糕,自己坐大床,让客人坐小床。结果他被刘备骂得狗血喷头:“你这人,空有虚名,整天只知道自己发点 小财,整天琢磨着买房子买地,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陈登对你还算好的,换了我,我自己睡楼上,让你睡地板!”温馨提示求田问舍:舍 ,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贬义词)。常错用为褒义词。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1.(200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①书扇韵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 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 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 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 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 ,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答题时要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再阐述观点。答案(1)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 仕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 成大的崇仰、敬佩与赞美。(2)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成大的品格高尚。“人不到”更加衬托出环境 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2.(20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 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 ,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 、十分冷落的地方。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在把握全诗内容时,要注意结合标题及注释中关于作者的简介,把伤春、伤时之情和诗人的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答案表 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色,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 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 的感叹。3.(2009·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 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解析思乡之情,通过“水上人歌月下归”“轻舟短楫去如飞”可以看出 ,想回家的心情非常迫切。作者将思乡之情层层渲染。先是钟声,再是孤独的月亮,还有水上人的歌声,从而寓情于景,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 情。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 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4.(2008·浙江)阅读 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 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指出“羁绪” 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解析该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羁绪”是全诗的感情线索,贯穿全诗。从注释中看出诗人写此诗时是贬官 之后,仕途失意,从颔联可以看出漂泊的旅思,从颈联推知诗人信念不能实现的苦闷,从尾联得知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和厌倦官场的心绪。答 案(1)漂泊的旅思,(2)谪官的愁思,(3)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4)年华易逝的伤感,(5)宦海浮沉的厌倦 。真题探究1.考点要求2.解读考点本考点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考纲要求考查角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主旨内容包括意义的表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要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时要针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和作者当时的思想认知范围,客观公平、实事求 是,既不能过分地贬低,也不能拔高。3.命题规律文学鉴赏的内容比较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深厚的主 观性。文学评价,是对文学鉴赏的总结和提高,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地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它比文学鉴赏更客观,更加注重正确、全面。考查内容:(1)思想感情——积极或者消极,健康或者颓废(2) 内容——论史、叙事、抒情、言志(3)风格——豪放或婉约设题形式:(1)综合要求——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2)单项提问——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3)与评论思想内容结合起来 考查——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迎考训练中,要注意将诗、词、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一 、考点剖析考点1怎样评价文章主旨内容分类整理,把握特点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主旨内容”类 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 “共性”,考试时从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1.分类 。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分类:咏史怀古、送别悼亡、思乡怀人、咏物抒怀、山水田园、边塞征戎、爱情怨妇。2.选材。即为 上述七类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内和课外各五首,有的类型课内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3 .探究。复习可分为8个时段,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对一类诗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工作;或者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 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4.展示。完成探究工作后,把各类诗歌或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 用个人主动发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这种分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 效果较为明显。例如“怀古”类诗歌的复习情况:(1)选定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石头城》(唐,刘禹锡)、《蜀相》(唐,杜甫)、《乌衣巷》(唐 ,刘禹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赤壁》(唐,杜牧)、《金陵怀古》(唐,许浑)、《咏怀古迹》(唐,杜 甫)。(2)借助教材、相关资料、工具书或网络资源对这些诗歌的内容作出分析和探究。(3)得出此类诗歌内容特点的 “共性”一般有以下三种:a.通过怀古来表述作者对时局的忧虑;b.通过怀古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之情;c.通过怀古来警示 统治者(或“世人”)要以史为鉴。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归纳、整理,我们对“怀古”类诗歌的内容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在 以后的考试中,一旦确定所鉴赏的诗歌属于“怀古”类,其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就不难把握了。考点2怎样评价思想感情四 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 ——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2009年辽宁 卷)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 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这首诗的题目是“晚泊岳阳”——在外漂泊;再从自己“失江路”,渔人“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 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情绪。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 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 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 情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 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 此作简要分析。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毕生心愿——答案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 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 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 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 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 009年宁夏、海南卷)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①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 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联系注释中关于作者的境况——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4.找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全国卷Ⅱ)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下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