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庭院经济到主导产业的华丽转身
——米脂县马家铺村发展桃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
培育主导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支点,通过这个支点,既可撬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子”,又可撬掉农民头上贫穷的“帽子”,从而使农村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米脂县马家铺村以“桃”为支点,几经努力,撬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能人的远见卓识,村两委班子的因势利导,使马家铺的鲜桃产业实现了“三级跳”
马家铺村位于米脂县城东、米佳公路16公路处,全村160户、687人,总土地面积5.2平方公里(7800亩)。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仅桃树栽植面积就占到1700亩。马家铺村发展鲜桃产业,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5年-1995年)。马家铺村有山地2800亩,台坝地200亩,是典型的黄土高坡丘陵沟壑区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以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维持生计。1985年,我国政府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的“陕西省米脂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治理”(2744项目)实验项目在米脂开工,该项目旨在通过造林种草,新修基本农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马家铺村也在这个项目实施范围内。马家铺人积极种苜蓿、建果园,植树造林保持土水流失。其中个别村民随手在自家院落栽植下三五株桃树,桃树从此开始在马家铺落地生根。这个时期,项目实施区大面积栽植苹果树,1989年“2744”项目竣工后,苹果树逐渐进入挂果期,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发展产业。到1995年,马家铺村苹果树栽植面积达到1030亩,苹果产值近30万元,而桃树栽植面积不到10亩。
2、助跑阶段(1996年-2007年)。随着经济效益的渐渐显现,苹果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当全村人都投入精力发展苹果产业的时候,村民申军才等人却将挂果的苹果树连根刨起,这样的行为让全村人惊诧不已。1996年,申军才刚40岁出头,是个有心人。近两年来,他发现市场上苹果越来越多,原因是“2744”项目时期栽植的苹果树进入了盛产期,大量的苹果涌入米脂市场,苹果的价格打大折扣。相对比之下,他发现桃树比苹果树好管理,而且是稀缺水果,市场上桃子价位比苹果要高,上市时间又是水果淡季,更容易卖。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同村其他几个果农的赞同,几个人一拍即合,就开始了刨果栽桃的举动。特别是申军才,把自家的5亩苹果树刨得一干二净,通过流转的办法,他们在常家洼山上连片栽植了16亩桃树苗。这一年,申军才作为庭院经济示范户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上做经验介绍。1999年桃花怒放,2001年全面挂果,当年亩收入达到1500元,比苹果亩收入翻了一番。有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村民们都纷纷效仿他们刨苹果树栽桃树,你家三亩他家五亩,到2007年底,马家铺全村已栽植桃树500多亩,其中申军才栽植面积24亩,收入2万多元。2007年,桃子产值达到45万元,苹果的产值不到20万元。
3、跳跃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马家铺桃经济收入日丰,群众发展桃产业的热情高涨。村两委班子通过调研和对市场分析,审时夺势,决定全村规模化发展桃产业。两委班子从延安、杨凌、西安等地购回桃苗1.5万株,免费发给村民栽植。为了提高成活率,村两委又积极争取到县相关部门的扶持资金,即每打一个坑,给农户补助2元钱。仅这一年,马家铺村又新栽植桃树500多亩。2009年,马家铺村被省农业厅批准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10年,马家铺培育出了自己的桃子品牌“米脂红桃”(代号银香),推广栽植300多亩,并通过了国家绿色无公害认证;2011年,全村桃树栽植面积已达1700多亩,其中进入挂果期的有900亩,进入盛果期的有600亩,年产量超过了100万斤,产值达到550万元。
二、马家铺桃产业从“庭院经济”到“主导产业”的华丽转身,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了农村全面发展
马家铺村通过培育鲜桃主导产业,不仅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显著提升。
1、农民增收速度明显加快。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马家铺农民收入是可喜的。1995年,马家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低于米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低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多元。2007年马家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0元,实现历史性突破:超出米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多元,超出了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00元。其中桃产值达到45万元,人均桃产业收入655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2011年,马家铺村人均纯收入为13174元,是米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其中桃产值达到550多万元,人均桃产业收入8006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8%。
2、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上,农民经济来源单一。发展桃产业以来,土地开始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将部分劳动力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目前,马家铺村在个外务工人数达90多人,占到全村总人数的13.1%,占到总劳动力的近四分之一。全村桃子有65%是由村民们运输销,80多人常年从事鲜桃运输销售活动。马家铺桃产业规模化经营成效已凸显,休闲农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乐玩、乐游、乐商”成为桃花节最大的亮点,对马家铺村提升红桃的知名度、壮大桃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民的首创精神,在每一个改革阶段都生生不息。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始终是从事农村工作、制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牢记的一条重要经验。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构建和谐村镇、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责任,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开展了首届鲜桃采摘节等,提升了马家铺鲜桃的知名度。二是生产服务。积极向省、市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配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指导成立马家铺鲜桃生产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质桃品种,帮助申请绿色无公害认证等。三是销售服务。出台扶持政策,协调工商、市政和街道办,在米脂县城规划了一条“马家铺鲜桃销售街”。县乡两级领导干部每年主动对外推销鲜桃,联系商家,2012年为马家铺代销鲜桃5万多斤,为农民增收15万元。
4、一定要坚持商业的诚信原则。人无诚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为本是商业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家铺人销售鲜桃所遵守的原则,他们不以次充好、不缺斤少两、不欺老蒙幼。诚信公道的经营方法也为他们的桃子赢得了好口碑。“是不是马家铺的桃子”成为购买桃子的敲门石。村支书说:“普通的日子,桃子一天也能销售上万斤!”优良的品种、诚信的魅力使马家铺的桃子远销延安、包头等地。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