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饶阳县志
2013-03-12 | 阅:  转:  |  分享 
  
饶阳县志



饶阳位于河北东南部冀中平原,滹沱河由中部横穿全县,北距北京250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111.7公里。县境共与七个县接壤,北邻沧州肃宁和保定蠡县,西联安平县和保定地区博野县,东界武强县及沧州地区献县,南接深县,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29公里,总面积573平方公里.

全县197个行政村,人数30万(约)其中男性占百分之五十点六九,除汉族外,境内生活着蒙族、回族、土家族、满族、16个少数民族。

饶阳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饶阳先民就在这里形成村落,《史记.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封长安君以饶。此为饶阳最早的史册记载,距今已有2200年,西汉初设饶阳县。《汉书.地理志》云:“涿郡属有饶阳县”。为饶阳县名首次见于史。

战国时期: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封长安君以饶。

西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饶阳正式建县,因县南有饶河故名饶阳。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正月,王朗贴出告示,以十万户侯的悬赏捉拿刘秀,刘秀被迫从蓟(今北京东)逃往信都(今冀县),途径饶阳。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在饶阳境凿平虏渠,于平虏渠筑鲁口城(固店村北)。

三国景初二年(238):公孙渊叛乱,司马宣王征讨之,复凿平虏渠,筑鲁口城(固店村北)。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燕国攻赵国,三月兵至无终,幽州刺史王午与邓恒退守鲁口。

永和七年(351年):燕国派慕容评攻打王午于鲁口城。

永和八年(352年):魏国冉操奔鲁口。七月,冉操占据鲁口,自称安国王。燕又派慕容恪等攻打鲁口城。

永和十年(354年)慕容恪围鲁口,三月攻占之。

北朝太元九年(384年)燕派慕容农自信阳(冀县)击丁零、翟辽于鲁口,打败该军。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春二月,燕国平规以博陵、武邑、长乐三郡兵造反于鲁口,燕王垂亲自带兵镇压。十一月,魏王珪率军讨伐燕军于鲁口。

隆安元年(397年):魏王珪战胜燕军之后,由鲁口进军围信都(冀县)。

义熙十一年(415年):左部尚书周几率军镇守鲁口城。

北齐(天宝五年,554年):饶阳由后故城迁治鲁口。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饶阳分置芜蒌县(芜蒌县境内为今饶阳北半部,县城为今旧区)。

大业元年(605年):撤销芜蒌县并入饶阳。

大业十二年(616年):冬十二月,窦建德率农民起义军攻下饶阳。

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旱,饶阳饥馑。

唐.武德四年(621年)饶阳析置芜蒌县。九月,唐王朝派淮安王神通镇压刘黑闼农民起义军,双方在县城南展开激战,饶阳农民起义军将领崔元逊率2000余人响应刘黑闼,并一举攻下深州(鲁口),刘黑闼改饶阳为饶州,任命诸葛德威为饶阳刺史。

唐武德六年(623年):正月,刘黑闼奔赴饶阳,被其部下诸葛德威(传诸葛亮的嫡系)设计捉拿,送唐营杀害。

贞观元年(627年):芜蒌县并入饶阳。

开元元年(713年):析饶阳、鹿城(今辛集市)二县地,置陆泽(县城在今深州旧州)。

天宝元年(742年):罢深州为饶阳郡,郡治鲁口城。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派张献诚领兵万人围攻饶阳,会颜杲(gao)卿起兵,张献诚解围而去。

天宝十五年(756年):春正月,史思明等围饶阳,太守卢全诚据守。二月,因史思明四救常山(正定)乃解饶阳之围。冬十月,史思明又围攻饶阳,城陷。

至德二年(757年):改饶阳郡为深州,州治由饶阳鲁口城迁至陆泽县城(今深县旧州村)。

建中元年(780年):易水、滹沱河横流,自山而下,转石折木,水高丈余,禾苗冲荡已尽。

元和五年(810年):春正月,幽州节度使刘济讨王承宗拔饶阳,由其子刘总屯守之。

长庆元年(821年):夏六月,彗星出,长一丈,十日乃去。冬十月,横海军节度使乌重胤败王庭凑于饶阳。

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年):冬十一月,契丹攻陷饶阳。汉派郭威领兵击之。

宋.天宝八年(975年):秋七月,滹沱河水溢。(时滹沱河经饶阳)

端拱二年(989年):深州、冀州大旱,民多饥死。

咸平四年(1001年):夏,深州大饥,诏免是年田租。

皇佑二年(1050年):深州连下大雨,河北大水。

嘉佑二年(1057年):深州七月大水,坏民田宅。

熙宁八年(1075年):滹沱河溢,自此以后泛滥深州诸邑,为患尤甚。

金.明昌元年(1190年):冬十二月,金章宗乘车来饶阳。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榆次移民到饶阳。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左良弼立庙学。

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饶阳。

永乐五年(1407年):春二月,大水。

永乐十年(1412年):修献县、饶阳恭俭堤。

洪熙元年(1425年):夏,阴雨连绵,滹沱河溢,堤田尽没。修献县、饶阳恭俭堤。

宣德四年(1429年):发动民众栽种桑枣。

正统四年(1439年):滹沱河决饶阳丑女堤。

成化十一年(1475年):设劝农主簿一员。

成化十四年(1478年):夏六月,饶阳大水。

弘治八年(1495年):夏四月,饶阳大旱。

弘治十年(1497年):秋七月,大风雨损树伤禾。

正德六年(1511年):霸州农民起义军起义军在刘六、齐彦名率领下攻饶阳城几陷,明当局派真定府兵马指挥杜辉率兵救援,在城南君道村与起义军激战数日,官兵大败,杜辉被起义军杀死。



苦难的滹沱河

正德八年(1513年):修建饶阳县城墙(土城)。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四月,大水。

正德十三年(1518年):蝗虫,大饥。

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县杨东山主持修建县城(旧城区)围埝,令民在堤上种树。

隆庆四年(1570年):滹沱河水灾,知县罗名士组织县民抢堵决口、疏导积水,劝民生产自救。

万历十三年(1585年):滹沱河由县城北徙城南。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滹沱河南徙百里之外。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饶阳知县翟耀等人始创饶阳县志。清代俗称前志,此称万历饶阳县志。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滹沱水徙城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续修饶阳县志。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七月二十四日戌时东南大星坠地,有如雷声,冬十二月十九日西北星陨,亦如雷声。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彗星出东南,尾扫西北,八十余日乃灭。十月晦,地震。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滹沱河徙深州南。

天启二年(1622年):夏,滹沱河水徙城北。

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五日地大震。秋大雨,滹、滋井溢。

崇祯九年(1636年):饶阳县城始建砖城。

崇祯十年(1637年):秋九月后,赤氛朝夕见(天空呈红色)。

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望后三日黑雾四塞。冬,清兵入饶阳,到城西南活动。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春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领康文斗、李开早、郭壮畿等人率领起义军攻占安平后,又围饶阳,攻城七日不克,安平、饶阳地方势力到定州求清兵入境压制。起义军避强而走。

顺治二年(1645年):滹沱河徙饶北。(自明天启二年后滹沱河何时徙城南旧志未载。)

顺治三年(1646年):知县刘世祚(zuo)等人重修饶阳县志,被称为饶阳县后志。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地震。居室动摇,群皆奔避。是年因屡遭水患,康熙帝以漳、滹合流易泛滥,命李光地寻漳,自故道引入运河,以杀滹沱之势。

雍正二年(1724年):饶阳由真定府晋州改属深州直录州。是年夏大水。

雍正十一年(1733年):秋,豆店等12村水灾,赈免地粮银561两。

乾隆二年(1737年):秋,李家庄等27村水灾。赈免地粮银499两。

乾隆八年(1743年):大旱,人多渴死,东关43村尤甚。赈免地粮银1265两。

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县单作哲重修饶阳县志。

乾隆十八年(1753年):吕汉河自耿各庄起。经白池、端午、吕汉、北岩入献县。

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永济桥(地点在今姚庄桥附近)。

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饶阳县文庙近圣书院。

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九月,因白连教、林清教起义,县令禁止县民供养神偶画案。

道光初年:天花流行,幼童死者甚多。

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县赵强组织开浚治河。自西支沃南起,以疏导水势。王兰滋组织修建晋济桥。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组织修建城墙,开下水道等。

道光三十年(1850年):景州、饶阳、献县、武强等地相继发生民众抗击官府事件,清朝派直隶总督查办。

道光末年:增补清乾隆《饶阳县志》。

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十四日,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朝免道光三十年以前直隶灾民之粮款。

咸丰三年(1853年):秋九月初七,太平天国北伐军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攻占深州城,一度攻入小堤一带,知县秦聚奎操练乡勇督防。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十九日,太平军攻占饶阳城。

咸丰十年(1860年):冬,河间农民起义军首领贾玉珍率众数千人与知县夏子龄所率乡勇大战于小堤村。起义军退走武强。

咸丰十一年(1861年):滹沱河上游决水,水骤至饶境。后以旧河道疏导,方除水患。

同治元年(1862年):滹沱河水复至饶阳,城西官道冲刷成河,建50丈长的大桥,以便交通。

同治七年(1868年):滹沱河由束鹿北决口,水至深州北郡、饶阳、安平。春正月十九,捻军领袖张宗禹率众由安平攻饶阳,占领县城。教谕常纯被起义军处死。饶阳之乡勇战死者万余人。

光绪三年(1877年):十一月,直隶总督派员勘察、安平、饶阳一带滹沱河堤。

光绪七年(1818年):直隶总督派清河道官员史克宽来饶阳,集民众开引河33里,使滹沱河水自饶阳入献县归子牙河。

光绪八年(1882年):滹沱河南溢。十二月二日至八日地震灾甚,城垣有损。民房倒塌甚多,并有人畜伤亡。

光绪十一年(1885年):知县牟懋(冒)圻(齐)开引河,自王官屯(今王屯)至献县朱家口入新河。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滹沱河南徙小堤村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起,县民胡兰生为首领到处设拳馆,练武术,发动群众参加义和团,五月二十八日,胡兰生率团民进城,向知县索要兵器粮饷。是年六月,八国联军与清朝签订《北京条约》仅饶阳一县出县民血汗款8万两(白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法国侵略军开赴安平县途经饶阳,住宿一夜,四月初四,法军由深泽继至,合攻子文等村,战数日。时兵营设在安平,法军多次往来途经饶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直隶总督袁世凯,依奏案废弃书院,创立学堂,时饶阳知县黄震和教谕王元一,士绅徐俊英、田保昌及训导商办光,查收庙地3000亩。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在原来“近圣书院”旧址建高等小学堂。此为饶阳学堂之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饶阳始设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修建劝学所,创办jing务学堂。冬十月,裁典史职。

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滹沱河北堤。

宣统三年(1911年):春三月,直隶、山东疫病流行。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改知县为“县知事”,时饶阳属直隶省深州。

建置沿革:

战国时,饶阳属赵国。秦灭六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饶阳属巨鹿郡。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饶阳县。建汉百余年间,饶阳县曾先后隶属于赵国、河间国、河间郡、幽州涿鹿。

光武中兴,饶阳改属冀州安平国。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废安平国,饶阳改属博陵郡。

三国时属冀州博陵郡(郡治在今安平)。

两晋时饶阳属博陵国。

北魏时属定州博陵郡。

北齐,饶阳属定州博陵郡。

后周,属幽州总管府博陵郡。

隋初,饶阳属冀州河间郡。开皇三年(583),罢郡设瀛洲,饶阳属之。大业三年(607年),恢复郡制,饶阳仍属河间郡。隋末,以窦建德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占饶阳,改饶阳为饶州。

唐朝初年,饶阳属瀛洲。武德四年(621年),改属河北道深州。《唐书.地理志》载:以定州之安平、瀛洲之饶阳,设深州,州治在安平,后迁饶阳鲁口城。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深州,饶阳还属瀛洲。先天末年,以饶阳、安平、鹿城(今束鹿)、下博、武强、陆泽合并为深州,州治在饶阳鲁口城。天宝元年(742年),改州制为郡制,改深州为饶阳郡,郡治在鲁口城。至德二年(757年),改饶阳郡为深州,州治由鲁口城迁治陆泽县城(今深县旧州村)。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节度使,领恒、定、易、赵、深五州,时饶阳属成德军深州。天佑二年(905年),该成德军为武顺军,饶阳属武顺军深州,直至唐亡。

五代十国时期,饶阳先后被梁、晋、汉、周所据。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饶阳属晋。时饶阳归成德军深州。晋天福七年(942年)改属顺国军。晋天福十二年(947年),仍属成德军。

宋朝初年,废军制为州县制,饶阳属河北道西路深州。靖康元年(1126年)饶阳入于金,属河北东路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废深州,饶阳改属南平州(安平升为南平州)。太宗七年(1235年),废南平州,饶阳属河间帅府深州。中统二年(1261年),饶阳属真定路晋州。

明代,饶阳属真定府晋州。

清代,从顺治到雍正元年的79年中,饶阳属直隶省真定府晋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深州为直隶州。下辖武强、安平、饶阳三县。

1912年饶阳属直隶省深州。

1913年2月,府、州皆改县,饶阳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饶阳属之。

1928年6月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饶阳隶属河北省。

1937年,饶阳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

1938年5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管辖。9月,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一督察专员公署。

1939年,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一专区。

1940年8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九专区。

1944年6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八专区。

1946年5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九专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饶阳属河北省定县专区。

195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销,饶阳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3月,饶阳又划归沧县专区,同年4月28日,撤销沧县专区,饶阳属天津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饶阳县制并入献县,献县改属天津市。

1960年2月27日至3月2日,原饶阳县辖域除留楚片(包括今留楚乡、合方乡和屯里乡大部分村庄)仍属献县外,其他并入深县,属石家庄专区。

1961年4月至7月,饶阳(包括划属献县部)全部划归安平县,属石家庄专区。

1962年1月1日,饶阳正式复县(从安平县分出),时属石家庄专区。同年6月,置衡水专区,饶阳改属衡水专区至今。



饶阳城

饶阳自西汉建县以来,县城先后设在故城、鲁口(今固店村北),唐“安史之乱”后迁至旧城区。旧县城为今县城旧区,始建于南北朝,曾为芜蒌县治,安史之乱后因县治鲁口毁于战乱,遂迁治于此。旧县城在今县城东北部,与新城区相连。明正德八年(1513年),始修城墙(时为土城),明嘉庆十五年(1536年),知县杨东山为防止淹城集民筑防护堤。明万历元年(1573年),滹沱横决,几坏城廓。翌年,知县李守真集民修复城墙和护城堤,并在堤上植柳3000株,时“柳堤环翠”成为饶阳八景之一。明崇祯九年(1636年),始建砖城。城墙周长4里,高4丈,宽3丈6尺,设有三座城门:东门为朝宗门(开始叫淳美门);城门楼叫环海楼;西城门叫安阜门,城门楼叫障震楼;南城门叫承明门(开始叫饶川门),城门楼叫熏楼。城墙有750个垛口,炮楼20座,敌台16处;神器处16处,炮台101处,并有瓮城三座。护城河深、宽各2丈。护城堤高1丈,宽1丈3尺,堤外设木寨三道,“品”字形坑7层。清顺治二年(1645年)秋,大水冲毁城墙70余丈。知县刘世祚重修城墙,并重新筑护城堤,堤周长8里,高1丈5尺,宽2丈。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再次修筑城墙并开挖下水道。清光绪八年(1882年),3月地震,城垣有损。

1938年秋末,抗日军民将城墙拆除,这样,一旦日军占领县城,将无险可守。1939年,日军占领县城后,又修城墙。1945年县城解放后,城墙又拆,仅剩护城堤。

清乾隆年间,县城主要建筑有:县衙(十字街东路北)县衙后面有文昌祠、儒学、文庙、近圣书院;北城墙上设北极阁;县衙南有东仓、西仓、慈氏寺、魁星阁;县城内还设有关帝庙两处、城隍庙和营房。城内主要街道有两个十字街。

城墙外东部有真武庙、龙王庙、先农坛;南部有玉帝阁、观音堂、南坛、先医庙、文昌庙、东狱庙;西部有养济庙两处、河神庙、观音堂、周公祠、北坛、演武厅。

70年代初,因旧城区域狭小,限制了城镇发展,故在旧城区西南、菜园以西、思吉村以南、君香村以北始建新城区。

饶阳村落

饶阳县有197个行政村,含201个自然村。现分为四片记述。(此统计为1997年数据)

饶阳镇片:

【1】段君道:位于县城驻地东南偏东1.25公里处,有987人,总耕地面积2372亩,以农为主。君道,古名平原里。《金史.章宗本记》载: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来饶阳,所走之路曰“君道”。段君道是饶阳花炮的原始产地。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年)段氏夫妇和五个孩子迁居君道附近建村居住。以姓氏得名“段君道”。

【2】孔君道:位于县城驻地东南1.4公里处。有531人,总耕地面积1389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杨氏家族,从浙江温州迁来孔氏家族在君道旁建村居住,因孔氏家族户大人多,遂以孔氏起名:“孔君道”。至今该村孔姓仍为大户,杨姓居少数。此村粮棉产量较高。亦是葡萄生产专业村。

【3】南刘庄:位于县城东北偏北5.7公里处。人口861人,总耕地面积2057亩。以农为主。历史上以编筐出名。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迁来刘氏兄弟两人,先居住在九吉村,后由九吉搬来居住,以姓氏得名刘家庄。因为北边有个村叫刘家庄,故名“南刘家庄”因村小人少,俗称小刘家庄,后简称南刘庄。

【4】李池:位于县城北偏西3.6公里处。人口368人,总耕地面积1120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因该地处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李家池,后世简称李池。

【5】张池:位于县城北偏西4.3公里处,人口1277人,总耕地面积1120亩,以农为主。明朝初年,从本县圣水村迁来姓张的叔侄两家在此居住建村,因该地处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张家池,后世简称张池。

【6】朱池:位于县城驻地正北3.6公里处,人口676人,总耕地面积2370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朱、王两家(姑舅弟兄)在此定居建村,因该地处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朱家池,后世简称朱池。

【7】白池:位于县城驻地西北偏西1.25公里处,人口1528人,总耕地面积4198亩。以农为主。近年经商、种菜者日增,运输业发达。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白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因该地处在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白家池,后世简称白池。该村的狮子舞已有400年历史,在全县较有名气。

【8】菜园:位于县城正东0.5公里处,人口965人,历史上以农为主,因近县城,从事商业居多,如商店、批发部、小摊、饭馆。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耿、王、刘三家在此建村居住,因距离县城很近,以种菜为生,故称村名“菜园”。

【9】良见:位于县城东北偏北3.25公里处,人口906人,总耕地面积3125亩。以农为主,近来成为全县蔬菜基地。元朝时村名叫梁鉴,即以梁氏为鉴之意,该村早年的梁和卿、梁大有曾被乡亲誉以仗义疏财的美称,村民为纪念他们起名粱鉴,后演变成良见。

注:该村来历一说此地曾为饶阳县粮店(储存粮食的地方),后世演变成良见。

【10】邵家村:位于县城驻地北偏东1.3公里处,人口1823人,总耕地面积2361亩,以农为主该村曾以屠宰猪羊著称。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邵氏在此定居建村,因离城近,以种菜为生,当时人称“邵家园子”,后来居民增多村庄扩大,以姓氏起名邵家村。今该村邵氏已绝。但该村西北洼有一块地,至今仍叫“邵家园子”。

【11】君香:位于县城驻地南偏西1.25公里处,人口1310人,总耕地面积6637亩。以农为主。明万历年间,该村以和睦著称,俗称君子之乡。当时上报之后,被万历皇帝诰封为“君香”沿用至今。

【12】故城村:位于县城东南偏东2.08公里处,人口479人,总耕地面积1237亩。以农为主。南北朝时期,有前后故城之分。前故城即汉饶阳县治;北齐天宝五年(554年),迁饶阳县治于鲁口城,后故城遂废,后来前后故城合为一村,因系汉、南北朝饶阳县故县城,称名故城村。直至今天乡民尚呼前故城、后故城。该村村西故城遗址,建国初还依稀可辨。《魏书.地形志》载:饶阳有三良神庙,即刘、关、张庙,就建在该村。民国十七年曾重修,建国初期拆除。

【13】端午村:位于县城东北偏东2.6公里处,现有640人,耕地面积1607亩,以农为主。端午村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旧历五月初五,饶阳县官府都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此地就叫成了端午村。

注:一说古名当午村。相传西汉(更始二年春正月)刘秀由蓟驰赴信都,正当午时驻饶阳,为了纪念刘秀来饶阳,该村起名当午。后世演变为端午。

【14】东草芦:位于县城东北偏北4.5公里处,人口2258人,耕地面积5612亩。以农为主。该村是饶阳鞭炮重要产地。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更始二年(24年)春正月,刘秀曾住该村,食于草舍,草舍即芦。后来发展为东(大)西(小)草芦两村。

【15】西草芦:又名小草芦,地处东草芦西,位于县城东北偏北4.5公里处,人口762人,耕地面积1903亩。以农为主。建有柠檬酸厂、轧钢厂,收入颇丰,群众生活水平很高。

【16】辛立庄:位于县城东北偏东5.5公里处,人口120人。建庄约有240年,清乾隆年间,蔡、王两家从东草芦迁至此建庄,起名新立庄。后来演变为辛立庄。历史上一直与东草芦一起办事。

【17】北关村:由北关(俗称小城北)和城北小庄两个自然村合成。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处。人口695人,耕地面积1676亩。北关即饶阳镇旧城区北关。

【18】城北小庄:位于县城东北偏北2.4公里处。人口70人。元末明初,此庄原系东草芦村肖家的祖坟地,当时住着一户看坟人。明初,从良见、王同岳、北官庄、崔口、京堂等村迁来一些人建庄定居,起名“肖庄”(以姓氏得名)。因庄小人少,人称小庄。又因居北关外,故名“城北小庄”。

【19】南关村:位于县城正东1.5公里处,人口1079人,耕地面积2713亩。以农为主。从事个体经营、手工业、建筑业的较多。南关即旧县城南关,建国以前,南关的东街、北街为一头,西街、南街为一头,分两头办事。1945年饶阳解放后,统一为南关村。

【20】东关:即旧县城东关。位于县城东偏北2.3公里处。人口1223人。耕地面积2784亩。以农为主。饶阳县著名土特产“金丝杂面”的原始产地。该村东部有明朝吏部尚书田唯嘉祖坟。

注:明永乐二年(1404年),郭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建村。以此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为池,故以姓氏起名郭家池。村坐落于城东三里。抗日战争时期并入东关村。

【21】西关村: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处。人口634人。耕地面积1112亩。以农为主,小商业和手工业者众多。

该村为旧县城西关。

【22】东北街: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处。人口862人。耕地面积1795亩。以农为主,兼营小商业、手工业。建国前,城里四街统称为城里。包括东马道、西马道、货市、衙门口、十字街等街巷,1945年5月饶阳县解放后叫东街、北街。1958年公社化时,为了方便领导把东街、北街改名为东北街大队,现为行政村。

【23】西南街:位于县城东偏北1.4公里处。人口733人,耕地面积1752亩。以农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等。西南街,即旧县城的西南街。解放前统称为城里。1949年解放后,将西街、南街合为西南街。1958年建为西南街大队,今为行政村。

【24】思吉村:俗称西村(因在旧县城以西),位于县城正北0.2公里处。人口1332人,耕地面积7364亩。以农为主。经商者颇多。据乾隆《饶阳县志》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孔兴朝为饶阳县谕。孔原籍浙江绍兴,在孔兴朝十岁时,父母相继逝世,葬于通州。孔兴朝临终遗言,死后葬于饶阳。后迁葬饶阳城西。其子在墓旁建屋居住守父灵,前后各两间,兴朝的四个儿子居外室,妻子谢氏和四个儿媳居内室,朝夕哀鸣,三年如一日。后人为纪念他们,以村名为“思吉村”,即思善的意思。人们习惯叫西村。

【25】王同岳:位于县城南偏西3.6公里处,人口708人,耕地面积1271亩。以农为主。该村为王同岳乡驻地。王同岳古名陈屯,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迁来王氏家族,与郭、赵、徐、路4家合建砖窑烧窑为生,起名王同窑,后演变为王同岳。

【26】路同岳:位于县城驻地南偏西4公里处。人口827人,耕地面积2334亩。以农为主。路同岳古名仇家佐,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1404年),路氏从真定府灵寿县迁来,居住仇家佐。因与王、郭、赵、徐4家合建砖窑烧窑烧砖,将仇家佐改名路同窑,后演变成路同岳。

该村有明代路侍郎坟,位于村西南。今存路氏家谱。

【27】徐同岳:位于县城驻地南偏西3.5公里处。人口805人,耕地面积2513亩。以农为主。徐同岳古名子午村,明初该村以仇氏为大户,明永乐二年又迁来徐氏。故以仇氏得名仇同窑,后演变为仇同岳。后来仇氏绝户,遂改名徐同岳。1947年土地改革,与赵同岳合为一村,仍叫“徐同岳”。

【28】赵同岳,明永乐二年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建村,因与王、路、郭、徐4家合建砖窑烧窑烧砖,故起名赵同窑,后演变成赵同岳。

【29】葛同岳:位于县城南偏东3.6公里处,人口505人,耕地面积1179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1404年),郭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与王、路、赵、徐4家合建砖窑烧窑烧砖为生,居地起名郭同窑,后演变成郭同岳。清初曾改名东同岳(因居东面)。因该村葛氏居大户,故又名葛同岳。

【30】寺岗:位于县政府驻地北偏西9.5公里处,现有1115人。耕地2410亩。以农为主,为粮食高产村。次村为乡政府驻地。明万历年间,在此村建中元寺,以寺得名“寺家庄”。清嘉庆年间因滹沱河泛滥冲毁村庄,村民迁至高土岗重建家园,改名寺岗。

【31】东张岗:位于县城北13.25公里处。现有3811人,耕地6851亩。以农为主。该村系乡征服驻地。清初设集市。民国曾为镇。唐代名张高村,后因唐河泛滥毁村,张氏迁至河西岸重建,起名张家庄。明代唐河再次泛滥,把村冲成东西两半,东为东张家庄,西为西张家庄。清嘉庆年间滹沱河泛滥,东、西张家庄均被洪水冲毁,村民迁至高土岗重建家园,故名东、西张岗。

注:东张岗村东南有唐代修建的张高寺,今有残碑和寺基。

【32】李岗:位于县城西北偏北9.1公里处。现有2100人,耕地4805亩。以农为主。林果业今年发展很快,以苹果为著。明初,以姓氏得名南李家庄。清嘉庆以后因滹沱河泛滥冲毁村庄,村民迁至高土岗重建,改名南李庄,今名李岗。

在饶阳县古代寺观道阁里查到王岗村在明嘉庆年间曾经建有龙泉寺,李岗村并没有古代寺院,只有一座玉皇庙,但县内其他各村多有建造,考古价值不高。



乾隆己巳年重修本《饶阳县志》

原志可称得上我县国家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亦为我县镇县之宝,该志原收藏在美国芝加哥远东图书馆,1979年美国知名作家弗里曼在那里发现此书,复印后寄来我县,该志分为卷首、上卷、下卷、卷末四部分,共608页,内容涉及古县境全图、县城之图、县属之图、文庙之图、义仓总图、义仓分图及沿革志、星野志等四十志。由于年代久远,其保管现状堪忧,部分纸张已破损。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



地理位置

饶阳县地处冀中平原,总面积573平方公里,人口30万,耕地58万亩,滹沱河自西向东从中部穿过,土地平坦,四季分明,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北距京、津均240公里,东临秦、唐、沧开发区,西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铁路在饶阳设有三个客运站,石黄高速饶阳出口距县境仅10公里。

人口概况

全县共有6.7万户,总人口29万,每平方公里488.65人,分布在全县3镇4乡,197个行政村。饶阳县历来以农业为主,全县农业人口26万,城镇人口3万,居民以汉族为主,除汉族外,境内生活着蒙古族、回族、土家族、满族、壮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167人。

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年间,饶阳始建县,以县在饶河之北,故名饶阳。曾先后隶属河间郡、幽州涿郡、博陵郡,唐朝初年,属瀛州,后改属河北道深州,宋朝初年,属河北道西路深州,后改属河北道东路深州,元太祖十九年废深州,先后改属南平州、河间帅府深州、真定路晋州,直至清朝雍正二年属直隶深州,1912年为直隶省深州,1913年属直隶省范阳道,后改属保定道,1928年6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饶阳县隶属河北省,1949年,河北省人民成立,饶阳县属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先后隶属沧县专区、天津市,1960年改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置衡水专区,饶阳县改属衡水专区,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属衡水市至今。

自然资源

饶阳县境属黑龙港流域,地处华北平原,地表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全县有耕地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

矿产资源:县境内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水、粘土等矿产资源。已探明地下储有石油和天然气的乡村有留楚、合方、北流满、大尹村、牛村等地;境内地下为石灰岩地层;2000米以下的热水温度可达摄氏60-70度;县内为海河冲积平原区,有着丰富的制砖瓦用粘土、砂土。全县已开采粘土的砖瓦窑星罗棋布,年产建筑用砖1.2亿块,瓦700多万块,从业人员达1800余人;

水利资源:主要为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下渗形成的地下水及县外流入境内的客水,平水年,水资源总量为12853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为3757万立方米。

城市建设

境内有省级公路41公里,乡级公路300多公里,形成了乡乡通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九铁路贯穿全境并设有三个客货站,通讯、电力设施齐全。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了一堤(护城堤)、两场(影院广场、火车站广场)、三街(繁荣街、富强街、振兴街)、四路(肃清路、饶安路、建新路、健康路)的标准建设与改造,目前,投资4300万元完成了1200米的繁荣街改造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总长1935米的迎宾线改造工程,投资6600万元、总长2000米的滹沱河超洪桥,投资4400万元、总长18.7公里的正港路,投资1800万元、总长18.2公里的滹沱河北堤油面路等工程正在进行施工。县城城区规划面积达到7.66平方公里。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形成了五个商贸街,改变了县城面貌,繁荣了全县经济。

历史名人

毛苌

毛苌(?-?),西汉时饶阳县南师钦村人。《汉书》儒林传载:“毛公,赵人。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太平寰宇记》载:“苌,饶阳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饶阳县志》载:“毛苌宅,在今饶阳县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大搞焚书坑儒,从此诗书奇缺。汉初,传诗的有齐(辕固)、鲁(申培)、韩(燕人韩婴)3家,都立于学官。毛诗(毛公)晚出,未得立。后3家遂绝,“独毛公之学传于后世。”《诗经》因为是毛公所传,又称毛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汉武帝立《五经》后,才称《诗经》,与《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并称为《五经》,成为儒家经典。《汉书》艺文志载:有毛诗29卷和毛诗故训传30卷传于世。东汉末,郑氏为其作笺。唐初,孔颖达为其作疏。《诗经》共40卷,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总计305篇。

刘献之

刘献之(?-?),北魏时博陵饶阳(今留吾村)人,少时孤贫,曾受业于渤海程玄,以后博览群书,成为北魏的经学家,当时被称为“儒宗”。“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决于献之。”

刘献之学问渊博,尤其精通《春秋》和毛诗,其弟子名闻魏齐。《北齐书?儒林传》称:“魏齐以来,通毛氏学者,多出献之之门。”北齐名儒刘敬和、刘轨思就是他的学生,其影响涉及北周和隋唐。

刘献之著有《三礼大义》4卷、《三传略例》3卷、《毛诗序义》1卷,这些著作当时颇为流行。当他正注《涅磐经》时,未完成即去世。刘献之有4子:放古、爱古、修古、参古。

《魏书·儒林传》有刘献之传。

李义府

李义府(614-666),唐代饶阳人。后迁永泰(今四川盐亭)。

唐贞观八年(634年),剑南巡察大使李大亮因李义府有文才,奏表推荐,“对策擢第”,任门下省典仪。不久又升任监察御史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任中书舍人。唐永徽二年(651年)加弘文馆学士。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赐爵广平县男。唐显庆元年(656年)又兼任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显庆二年(657年)任中书令。龙朔三年(663年)升右相。后因罪流放崔州,乾封元年(666年)死于流放地,时年52岁。

李义府出身微贱,虽官居右相不得入士流。因此,他曾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并收天下旧志焚之。

李义府颇俱文才,唐太宗时曾受诏与他人共修《晋书》。唐高宗时,又3次受诏监修国史《唐史》。当时,和太子司仪郎来济俱以文翰见重,时称来李。李义府有文集30卷传于世,又著《宦游记》20卷,未完成即亡。

李义府虽官居右相,又有文才,但因他善于吹拍武则天,而对人笑里藏刀,以柔害物,故时人称之为“李猫”。

李义府有4子:长子李治,曾任率府长史;次子李津,任太子右司仪郎;三子李洋,曾任千牛备身;四子李湛,字兴宗,6岁授周王府文学。唐中宗即位后,封李湛为赵国公。

李崧

李崧(?-908),五代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其父李舜卿,任本州录事参军。李崧年幼时聪明过人,善写文章。成人后,先任镇州(正定)参军。后封为兴圣宫巡官,拜协律郎。后唐时为魏王继岌掌书记。继岌伐蜀时,李崧仍为掌书记。伐蜀回来后,任盐铁判官,后以内忧之因去职还乡里。范延光在镇州时请李崧掌书记。后任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契丹入侵雁门关时,李崧推荐石敬塘为将,以保太原。石敬塘得兵权后,自称为晋高祖,率兵入京。李崧乱中藏于民家。石敬塘召拜李崧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后来契丹灭晋,封李崧为太子太师。耶律德光曾说:“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可见对他的器重。后汉破契丹后,因李崧被契丹所重用,便收其田宅,将其赐给苏逢吉,并于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将其杀死,灭其族。宋朝初年,族侄李?P为其鸣冤,得以昭雪。其子李璨为常熟令,后调京师任著作佐郎,官至右赞善大夫。

李崧有《珍珠集》传于世。

高源

高源(1214-1291),字仲渊,元代晋州饶阳人。其父(汝霖)在真定(今正定)为廉访司照磨,在赴东平任职时遇盗被杀。高源年幼好学,特别孝敬母亲。曾任齐河县尹,去官10年,那里的百姓还为他立碑。高源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在任江南浙西道佥事时,常州有一个叫马恕的贪官,强霸民田,多有不法,高源得知后,上书弹劾。马恕非常害怕,便贿赂权臣阿合马,诬陷高源。高源被捕入狱。不久,忽然又把他释放。原来,高源过去的邻居们,大都是阿合马的姻亲,素知高源孝敬母亲,并且知道他坐牢是冤枉的。都找阿合马说:高源是个大孝子,不但我们知道,老天爷都清楚,所谓的罪状并非事实,如果妄杀高源,有悖天意,是不祥之兆。阿合马感悟,便把他放出来,重新委以重任,改任都水监。在任期间,他兴修水利,开通惠河,百姓深得其利。后来任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不久去世,终年77岁。

田唯嘉

田唯嘉,字陆海。明代饶阳人。祖籍口外小兴州,明初逃兵荒到北歧河村居住。其父田茂春死后葬于饶阳城东。清乾隆《饶阳县志》所载“石人墓在东关外,墓前翁仲对立,其人与年代无考。”其实便是田茂春之墓。

田唯嘉幼年跟随父亲学习,万历年间先后中举人、进士。初任河南省项城知县,任职不到一年又调祥符县。后来历任江西道御史、山东道御史、监察御史。他“弹劾不避权贵,”因此曾被削职。崇祯初年,又被起用为应天府巡按,后来一直升到吏部右侍郎。在都城戒严时,因守正阳门有功,升任吏部尚书,加从一品服色,不久辞官回家。李自成起义军进京后,曾派兵攻占饶阳,委派了县令。农民政权在饶阳存在40余天,县令便被田唯嘉等人杀害。清朝初年,曾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但他托病推辞。不久病故,葬于饶阳城东留吾村。

许佩坚

许佩坚(1908-1939),饶阳县寺岗村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成绩出众,从小就同情穷苦人。

1928年许佩坚前往北平牛栏山求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国民二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84师3团2营任连长。在国民党军队里,普遍吃空名额、克扣军饷,当官的欺压士兵,许佩坚非常失望,离开了国民党军队。

1930年,许佩坚在北平结识了黄敬(曾是中共北方局负责人之一)、张化鲁(抗战前保属特委负责人之一)、黄承宗(抗战前保属特委负责人之一),在党组织的启发诱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许佩坚回到饶阳,组织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冬,党又派他到国民党38军做地下工作。他多次准确地为党组织提供情报。1933年秋,他参加了冯玉祥、吉鸿昌组织的抗日同盟军。古北口失利后,回到饶阳。恰遇范克敏叛变,到处搜捕共产党员,便又回到北平,住在前门外打磨场天达店,主要任务是联络国民党29军官兵,宣传抗日和共产党的主张,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做了大量工作。

1934年1月的一天早晨,黄敬、许佩坚等人正在开会,国民党宪兵3团的特务包围了会议地点。黄敬立即组织大家销毁文件,分散转移。当黄敬刚刚翻过后墙,两个特务发现正要追赶,此时,许佩坚扑上前去,凭着年轻力壮,又会武术,一拳打倒一个特务,又飞起一脚踢倒另一个特务,掩护黄敬安全脱险,他却被捕入狱。

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中共保属特委为组织河北地下抗日武装,派刘俊生(肃宁县人)赶往南京,做营救工作,不久许佩坚被保释出狱。1937年初,奉保属特委指示,许佩坚回到饶阳,与田同春、刘俊生等组织抗日义勇军。

“七·七”事变前后,饶阳县抗日义勇军正式成立,许佩坚任军长。为了充实这支抗日武装,他到处奔走,宣传抗日,鼓励青年参军。部队很快由七、八百人猛增到3000余人。接着,他带领部队剿灭了深县土匪徐二黑,智取了献县土匪白七,改造了肃宁土匪曹志珍,吓跑了武强土匪刘代峰,镇压了饶阳土匪甄会辰,为深、武、饶、安、献一带抗日工作打开了局面。

1937年冬,这支武装编为“河北抗日游击军第一路军”,许佩坚任总指挥。1938年夏,又编为晋察冀军区独立第四团,许任团长。他率团转战南北,在群众中有“铁军独四团”、“打不烂的独四团”等光荣称号。1938年11月,日军在曲阳县进行大规模的冬季扫荡,许佩坚指挥部队与敌人巧妙周旋,运用策略牵着敌人鼻子走,先后进行了十八盘、白华山、娘子神、五丈湾等共30余次战斗,胜利完成了反扫荡任务。1938年12月,为了保卫山区根据地和分区机关,“独四团”担负了监视并阻止敌人进攻的任务,在曲阳县与敌人进行了一个月不间断的战斗。许佩坚曾亲率部队打过敌人前沿重要据点——党城,搅得敌人日夜不安。后来日军不断增兵,准备与独四团决战。1939年1月(农历腊月初八),部队开始换防,由李金才团接替他们。换防中,当二营、三营出发后,曲阳、定县、唐县3县之敌数千人包围了团部驻地,许佩坚在突围中壮烈牺牲。牺牲时手榴弹环挂满了手指,手枪子弹打光了,大枪折断了,他全身十几处中弹,9处刺刀伤。牺牲时年仅31岁。

解放后,许佩坚烈士的忠骨移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李旭初

李旭初(1898-1940),饶阳县官佐村人。他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任饶阳县委委员、民运部长、县农会主任等职。

1931年1月,他参加领导了有名的“小堤暴动”(亦称小堤飞行集会)。对此,国民党县党部恐慌万状,派出便衣特务和马队四处搜捕共产党员,一些党员被捕,有的被杀害。根据党组织指示,李旭初暂时到邢台躲避。形势刚一好转,他立即返回家乡,坚持斗争。

1931年冬,他同葛孝乾在本村组织30余名青年,成立了“平民学校”,以学习文化知识为掩护,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思想。他还利用唱戏的机会,登台宣传革命道理。1935年,根据党的指示,他和葛孝乾在饶阳县城内开了一个咸菜铺,实为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站,当时很多重要会议都在那里召开。1938年农历正月,他和葛孝乾组织了官佐及附近村庄农会。1940年农历五月,调任冀中一专署秘书主作,到献交县执行任务。10日晨,在常三番村南同敌遭遇。当时敌众我寡,撤退中,李旭初不幸胸部中弹牺牲,享年42岁。

王秀珍

王秀珍(1918-1942),又名王缓、刘素敏,饶阳县留楚村人。“七?七”事变后,19岁的王秀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积极参加了妇救会工作。由于她性格泼辣,斗争坚决,工作认真负责,村游击组成立后,被推选担任组长。1939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秋,王秀珍等抗日骨干去献交县开辟工作,她任七区妇救会主任。献交县系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边缘地区,敌人控制很严,群众基础薄弱,但她毫不动摇,组织妇女送情报、掩护抗日干部等,工作一直走在前列。

1942年初的一天凌晨,王秀珍和几位干部在张旺屯村与敌遭遇,敌众我寡,民政部危急,他们决定撤离。撤退中,她不幸腿部中弹。其他人要扶她走,她坚决不肯。王秀珍艰难地爬到一个土坎下,向敌人射击,一连打倒了几个敌人,直到把子弹打光。伏在地上的敌人忽听枪声停了,咆哮着围上来。日军见是一个妇女,毫不介意地企图将王秀珍抢上马。王秀珍赤手空拳扑向敌人,抓得日军满脸是血。日军急了,命令汉奸把王秀珍捆在马上,王秀珍趁势咬住汉奸的手。这个汉奸大叫一声,顺手一枪将王秀珍打倒,然后拳打脚踢,逼她供出抗日干部情况。她一直厉声大骂。敌人气急败坏,往她身上扔了一些玉米秸,浇上汽油,然后点燃。在熊熊烈火中,王秀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王育荣

王育荣(1901-1943),又名锦春,饶阳县王桥村人。他出生于中医世家。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深县中学,同年考取了河北大学医科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在张发奎部队任医官。面对军阀连年混战、官僚鱼肉百姓的局面,王育荣非常气愤和失望,毅然离开部队,回乡从医。

“七·七”事变后,王育荣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利用行医之便,热情宣传抗日。1938年初冬,冀中八路军(人民抗日自卫军)后方医院从白洋淀转移到饶阳一带,王育荣立即参加八路军,并将自己小医院的药品、器械献给部队。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军不久,即担任冀中军区后方医院第四休养所所长。1939年7月,在完县南清醒村成立了“冀中军区卫生部手术队”,王育荣为手术队主任。同年3年,调卫生教导队任教导员。1940年5月,调任卫生学校教务主任。1943年初,调任冀中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王育荣曾和白求恩一道工作过,他认真向白求恩学习,积极工作。王育荣做外科手术十分利索,深得白求恩好评,说他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合格医生”。当时,部队很多医生、护士技术较差,他就亲自组织大家学习,为培养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

1943年4月,日军集中大批兵力对唐县、完县一带“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后方机关和医院。当时,王育荣正带领学员在杨家台后方医院实习,得知敌情后,他立即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随同部队转移。部队在完县同敌人遭遇,夜间突围中,他不幸在青虚山坠崖牺牲,时年42岁。

王育荣牺牲后,冀中军区在神北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完县(今保定市顺平县)。

田振青

田振青(1892-1963),老京剧艺人,艺名“七金子”,曾用名田振卿,生于直隶省沧州任邱县大坞村一个农民家庭。他5岁丧母,随打短工为生的父亲到处漂泊生活。1899年父亲续弦,7岁的田振青因不堪忍受继母虐待,逃离家门。后听说饶阳县办有戏班,遂别离亲人来到饶阳县菜园村,开始了他的学艺生涯。田振青在戏班里暗下苦功,并利用别人练功时,偷偷学会了拿大顶、翻跟斗、耍枪舞棍等动作。后改学武生行当,经过4年的勤学苦练,他先于别人登台演出。

1910年,田振青6年科班毕业,正式随戏班演出大戏,他边学边演,赶庙会,唱野台子戏,走遍了饶阳附近的村庄。1912年冬,田振青为了继续深造,离开戏班,到东北凤凰城拜著名京剧艺人“七金子”学艺。

“七金子”原名徐xx,精通戏剧艺术,以饰关公、红净角色著称,驰名于东北三省及京、津、沪等地。当他了解田振青的来意后,当即答应以朋友相处,将他一生的演技要诀、唱腔运用等绝技悉心传授。还将他自行设计、缝制的莽袍、盔甲、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大刀赠予他,正式收田振青为徒。

1917年,田振青返回饶阳,重入原来的戏班当一般演员。后在其师兄的要求下,始将学得“七金子”之绝技表演于众,从此,他的艺名大噪,被称为“小七金子”、“七金子”。

1924年,田振青和科班师弟们组成戏班,远走天津、北京、青岛、上海等地出台演出,甚受称赞,“七金子”的艺名广为流传。一次,正在演出之际,一名被特务追捕的青年逃入后台,田振青立即给他粉墨化妆,披上戏衣,使青年得救,据说,这位青年便是当年在上海搞革命活动的林铁。

1939年,日军侵占饶阳县城,日伪数次请他出来演戏庆贺,田振青均以年大、腰有摔伤而未从,隐居在崔池村岳丈家,以农糊口。

1945年8月15日,日军战败投降,全县在邹村开大会庆贺,田振青联络师弟众人赴会演出。后田振青因腰部伤痛,携妻在崔池村落户。

建国后,他先后被聘到安平、肃宁、武强、献县、深县、河间等县去当教师。还在崔池村组织了一个京剧团,亲自任教。

1953年,省文化部门数次派人到饶阳看望访问田振青,肯定他一生为京剧作出的不懈努力,并被批准按老艺人看待,每月补助30元做生活费用,还被选为饶阳县人民代表,出席了饶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63年农历十月初五,田振青因患脑溢血病,医治无效病逝。享年71岁。

耿长锁

耿长锁(1900-1985),饶阳县五公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五公村工会主任。

1943年饶阳发生旱灾,加之日军“扫荡”,抗日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中共饶阳县委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组织起来,生产渡荒”的口号,耿长锁带头响应,组织4户贫苦农民办起土地合伙组。他们历尽艰辛,办组第一年就夺得好收成,不仅巩固、扩大了合伙组,也为全县树立了榜样。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从此,该组扬名全国,成为合作化的一面旗帜。由于他办事公道,管理有方,农业合作小组越来越大,1951年春改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他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52年,耿长锁作为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苏联。此后,除在大队、公社和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外,还于1967年任衡水地区革命委员;1968年至1977年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1954年、1959年、1964年分别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1969年、1973年、197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耿长锁的事迹名扬全国,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上级为照顾他工作,配给他一辆汽车。但他除工作非用不可外,从不轻易动用。大队、生产队种有果园和瓜园,瓜果成熟时,他很少前往。一次,他路过一瓜园,老农念及他日夜辛劳,遂摘一“老头乐”(瓜名)给他,他谢绝了。此事曾在全县传为美谈,对其他干部教育很大。他廉洁奉公、实事求是,抵制了各种歪风。“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度被视为“黑旗”,受到冲击。但对整过他的人,他一视同仁,从不搞打击报复。

由于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美德,使全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五公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1985年,耿长锁病逝,享年85岁。

宋欣茹

宋欣茹(1912-1993),出生于西段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后出嫁到常安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积极投身抗日工作,历任村妇救会干部、副主任、主任,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宋欣茹以民族大义为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家串户,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组织妇女做军鞋、挖地道、动员参军、救护伤员,被誉为“冀中平原一青松”、积极支前的“红大嫂”。在日伪军“扫荡”的残酷时期,她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救护了身受重伤的县妇救会干部孟惟训。

饶阳解放后,宋欣茹带领群众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受到贫苦大众的拥护。建国后,担任常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坚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由于工作突出,1957年宋欣茹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63年,饶阳遭受特大洪灾,常安村地处河套,地势低洼,受灾尤重。紧急关头,她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集体财产和遇难群众,被评为“河北省抗洪模范”。

为了改变生产条件,她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战胜了一个个自然灾害,夺取了一个个丰收年,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使常安村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宋欣茹也先后兼任留楚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饶阳县委委员、中共衡水地委委员、地区妇联副主任、河北省妇联常委、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还3次获得国家金质奖章,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多次荣获县、地区、省、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当选为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誉面前,她谦虚谨慎,始终保持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本色,生活从不搞特殊。其独子在武汉市工作,生活条件优越。他不忍母亲一人在家,多次劝她去武汉共享天伦之乐。宋欣茹却不愿离开家乡故土和她为之奋斗的事业。晚年,她体弱多病,仍日夜操劳,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党的工作。

1993年,宋欣茹病逝,终年81岁。



历史传说



山西移民

饶阳有个古老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底下迁来的。据史志记载:明代,曾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榆次、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省洪洞县两次迁民至饶阳,建70余村。

迁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各省长期遭受兵祸,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蒙古以异族人在中国建立了元朝帝国,对待汉人极其残暴。到了元朝末年,禁止汉人持兵器。大臣巴延奏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汉人几乎无生存之地。为了死中求生,颍州人刘福通首先起义,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在刘福通领导下与元兵决战,奋斗13年之久,苏北、皖北、豫、鲁之灾民死亡十之七八,造成“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景象。

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讧遂起,复在河南、山东、晋东、晋北、关中等地展开争夺城地的大混战,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告终。

在为时16年的战乱中,兵无粮草,杀老弱为食。百姓流亡几尽,北京收埋尸体20万。加之黄河屡次泛滥决口,百姓死亡难以计数,造成了“有田无人种,有路无人走”的惨景。

而山西当时是蒙古贵族名将察汗特木耳及其子扩特木耳(王保保)的根据地。利用山河之险统治严厉,社会比较安定,因之山西人口增长较快,而流入难民亦多,形成人稠地狭的地区。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首先招募流亡,恢复社会经济,而淮北、河南、河北等处成为恢复的主要地区,故迁山西民以实之。

山西移民之中,以洪洞与附近地区之民为多,因地区集中,交通方便,故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被迁群众在起程时,便将目前的大槐树以及树上的老鸹窝入于眼、印于脑,指为告别家乡的纪念。

注:古大槐,相传为汉槐,树身数揽,浓荫蔽数亩,因历年久远,心枯枝老,被风吹折,现为第二代大槐树。传说是古大槐树北引根上发芽长大的。现蜂虫穴居,孔隙满身,干枯于右旁。

县城两个十字街

明朝末年,吏部天官田唯嘉的生母赵氏一命归阴(注:田唯嘉之父田茂春已去世13年),吉择闰十一月十日,田唯嘉之母与其父合葬于城东新坟(注:田家祖坟在北歧河村)。按照封建教,田唯嘉回乡守丧3年,以尽孝义。田唯嘉回乡守丧,就住在城里大十字街东田府里。田府以东是县衙门,以西是城隍庙。县太爷每去城隍庙求神拜佛,都要经过田府门口。按官场惯例,县太爷是一县的父母官,他路过田府门口,田唯嘉要出来低着头迎接县太爷。而田唯嘉比县太爷的官大,县太爷要给田唯嘉叩头,跪着通过田府门前。

日子一长,县太爷心想:一个县太爷总在人家面前叩头、跪行,有失县太爷的威风,一次两次还可以,要3年哪!那可怎么办呢?县太爷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何不另开一条街,不过你田府之门。于是另开了一条新路,这就是今天饶阳旧城小十字街。从此以后,县太爷出了衙门口向西走一段路,拐和南行(今党校东),再向西行(今党校门前街),过了小十字街,一直往西再向北,绕道去城隍庙进香。从此,县太爷再不叩头、跪行了。

诗经台

秦并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项就是“焚书坑儒”。到了汉朝,出现了很多以口头传授《诗经》而闻名的大师,毛苌就是其中的一个。诸家中,独毛公(时人尊称毛苌为毛公)之学传于后世。

汉初,毛苌在自己的家乡今南师钦村建了一个台,名叫诗经台。毛苌在此台上给学生讲授《诗经》。村庄以台得名叫诗经,后世讹传为师钦,又以方位分为南、北、中师钦3个村庄。

毛苌在家乡讲诗经闻于世,被河间献王征为博士。后来毛苌就到了河间,所以河间有毛苌宅、诗经台、诗经村和毛公墓。

《汉书?儒林传》载:毛公,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战国时饶阳属赵,故曰赵人。而河间属燕地。《太平寰宇记》曰:“苌,饶阳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饶阳县志》载:毛苌宅,在今师钦村。可见毛苌确系饶阳人。

门神爷鞭打东羊

唐贞观年间,滹沱河泛滥,饶阳北乡成为泽国。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大搞贞观之治,一听报灾,火冒三丈,立即派身边的大将尉迟敬德(注:尉迟敬德,民间传说中的门神爷)巡视治理。敬德是个火性子人,一到饶阳,听到人们传说河里有只羊东羊作怪,于是他昼夜守在滹沱河边。一天午时,羊东羊又在兴风作浪,尉迟敬德抡鞭就是一下子,没有打死它,只是打下了一个羊角。从此,滹沱河因羊东羊作怪,在南到冀州(今冀县),北至安平饶阳一带地方滚来滚去,危害人民财产。

杨六郎大摆牤牛阵

北宋时期,我国北方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并建立了国家?D?D辽。辽国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他们经常侵扰北宋的边疆,成了北宋王朝的北方劲敌。由于辽兵的侵扰,北方边境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以杨家将为代表的北宋将领,前赴后继,征战疆场,以捍卫边疆,保护边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度贡献。因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至今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杨家将抗击辽兵入侵的历史故事。其中牤牛阵和空城计,就是杨六郎大败北国韩昌的两个故事。

有一次北国大将韩昌带兵侵入瀛州(今河间),并包围了瀛州城。八千岁赵德芳也被困瀛州城,形势很危险。正在危机之时,事有凑巧,杨六郎贩卖牛到此,八千岁立即召见杨六郎寻问计策,杨六郎献计,摆下了牤牛阵。这就是历史上用动物参战,战胜强敌的一个典型战例。

因为要牤牛参战,必须驯练,众多的牤牛要吃草料。于是下令,周围各县募集黄豆、干草供应前方。当时饶阳县东南乡有个姓肖的乘机在通往瀛州的官道旁开了一个店,专门贱买贵卖黄豆,牟取暴利,发了横财。又扩建店房,后来又有一些生意人搬来,形成了一个小村,起名肖店。

杨六郎的空城计

北宋时期,在今饶阳东部南北空城一带发生一场激烈的战争。战争的双方:一方是辽国大将韩昌带领侵略军,另一方是北宋王朝派杨六郎领兵抵搞外族入侵。

辽国大将韩昌带领上万人马,气势汹汹,长驱直入。正当韩昌不可一世时,北宋王朝派能征贯战、屡建战功的杨六郎带领精兵,在今南北空城一带摆下一个空城计。韩昌中计,被四面埋伏的宋兵杀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灭。韩昌仅带领身边几百人冲出重围逃走。当地人民为了歌颂爱国将领杨六郎,就以他摆空城计的地方名为空城村,后世分为南、北空城两个村庄。

窦尔墩偷驴

饶阳县大官亭村,古名蔡家庄。后世因在村东官道上修了一个亭子,招待来往官吏,改名为大官亭。

蔡家庄有位姓蔡的老人,武术高强,身体健壮,经常与儿子一起练功夫。因此,他们父子在周围远近村庄出了名。明末清初时,有一天窦尔墩(《三侠剑》小说主人翁之一)深夜来到这里,去蔡老头家偷驴,恰巧被外出回家的蔡老人的儿子发现了,两个人动起手来,三下五除二,窦尔墩被打翻在地。正在这时,蔡老人也被惊醒,出来喊住了儿子,问明情况,才知偷驴者是江湖上有名的窦尔墩,于是便放了他。窦尔墩感恩不尽,心甘乐意拜蔡老人为师,从此以后,窦尔墩跟着师傅学艺多年,但蔡老人嘱咐窦尔墩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他的姓名。所以,至今窦尔墩这个师傅叫什么,一直没有人知道。

糟糠情

汉代曾发生过王莽(实为王郎)赶刘秀的故事。当时,刘秀力量薄弱,被王郎一路追杀,由北向南日夜奔逃。战斗中,刘秀手下有个叫宋弘的大将不幸负伤。当逃到饶阳境内时,宋弘实在走不动了,而后面追兵又紧,怎么办呢?刘秀没办法,只好将宋弘托咐给郑庄一户姓郑的人家养伤。

姓郑的这户人家很同情刘秀,而且非常善良,待宋弘亲如家人,端茶送水,好吃好喝,很是周到。特别是郑家女儿,长得虽不很漂亮,但为人正派,聪明大方,待宋弘像亲兄弟,煎汤熬药,问寒问暖,关情备至。宋弘非常感动。日子一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宋弘伤好后,两人便结为夫妻。

后来宋弘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终于帮刘秀得了天下。

刘秀当了皇帝后,万事如意,只有一件事使他放心不下:刘秀有个姐姐,早年丧夫,整日闷闷不乐。刘秀多次派人给她提亲,说一个又一个,姐姐就是不满意。后来,刘秀得知:姐姐看上了宋弘。他想,我是皇帝,这点事还不好办?再说,宋弘的妻子郑氏年龄大且不说,那模样和姐姐一比就差多了,便派人向宋弘提亲。谁知宋弘听后却说:“糟糠之妻不下堂。”来人将宋弘的话向刘秀禀报后,刘秀深为宋弘的为人所感动,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更加看重。从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便不迳而走。

圣水的传说

话说刘秀集合起人马,乘追兵回城吃饭的机会,慌忙向西南方向奔去。也不知走了多少时间,来到了一个村庄,看见了一个村姑正在井台上打水,于是刘秀的人马喝起水来,井虽不大,但水很旺,千军万马喝了半天,井水也不见少。当时人们认为是皇帝之福。因此,这个村起名叫圣水。

相传刘秀坐皇帝后,念念不忘河北之难。一日他想起那位村姑,多亏了她,使我和部下喝到了水。于是下诏为村姑修庙。因为监修官是安平人,只在饶阳圣水村建了一个小圣姑庙,而在安平县大兴土木,修了圣姑台,台上又建了一个大圣姑庙。

注:此圣水传说有牵强附会,现将典故出处附于下,以正视听。

《魏书.地形志》载“安平有楼,女贵人神。”《太平寰宇记》载“安平城北有台,俗谓之神女楼。”安平旧县志《人物志》载“圣姑姓郝氏,字女君,耆宿相传,周末时,本郡节政通玄里会涡村人也。……及笄,父母欲嫁之,女君曰‘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坚辞不许。其父偶值疽发背,医莫能效。女君忧惶,每夕致祷于北辰之下,时复吮其秽恶。或劝之曰‘若是,恐有害于汝。’女君答曰‘愿父病愈,以身代之,宁是之避耶?’未几,果愈……”《寰宇记》载“一日,女君与邻女樵采滁滱二水之间。邻女还,言‘见车马自水中出,迎姑,姑忽不见。’人谓姑仙于水府矣,立祠祀之。后汉更始之乱,光武为萧王……为王郎窘促,走经博陵,抵会涡村,人马渴甚。有女行道上,肩荷桶二,以水至前,众争饮之。女弃桶负杖走。侍从百余骑饮水,水自器旋盈。饮人马足,不竭,视女,不知所在,众以为神。已而出祠下,见姑像与女肖,前杖在焉。王大惊,后即位,思囊日郝女君以水济人马之功,赐以‘孝感圣姑’之号,故立庙于城北焉。”

以上记述不难看出,安平圣姑庙立祀之早,远溯周末。这在国内寥寥可数,穿越时空的张力让人震惊。发愿之始,并非为感念苍生大神、星宿列仙,而是为表彰一介善良而又年轻的女子的孝行、善行。其源于民间发自百姓的亲和力、感召力使人仰慕、追思。作为布衣之神的女君从远古走来,她身上折射的朴素的力量、善良的品性、惠济万民的宏德大度在安平广袤的原野上生生不息。

饶阳“三桥”

刘秀带领人马,从引驾庄(今引各庄)、乘驾庄(今程各庄)起身,兼程前进,来到了今高、宋、王3桥村北。那时这一带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滹沱河去流,挡住了刘秀人马的去路。刘秀听兵士报告,急忙从轿里钻出来,观察了一下地形地物,忽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主意。于是他把队伍集合起来,做了简短的动员,讲明了他的想法和打算,兵士们一听有办法过河,都喜笑颜开,异口同声地称赞刘秀的才能和智慧,七手八脚地搭起桥来,不大功夫,就用柳枝搭成了一座桥,人马顺利地渡过了河。

人们为了纪念光武帝刘秀中兴之际曾搭柳枝桥,故村名为柳枝桥村。明代燕王造反时该村杀的只剩一个老姑娘和高、宋、徐3个男孩。后来建了3个村,分别叫高柳枝桥、宋柳枝桥、徐柳枝桥。解放前每到清明节,宋、徐、高姓还到老姑坟上扫墓祭祖。燕王朱棣坐皇帝后,迁山西洪洞县民充实京畿,王氏迁入徐柳枝桥,因王氏家大户大,遂改徐柳枝桥为王柳枝桥。这就是今天五公镇宋桥、王桥、高桥3个村庄的来历。

桑树林刘秀歇脚

在今桑园村一带,古时是一片桑树林。刘秀的人马搭柳枝桥过河以后,马上构筑工事,以防追兵。这时探马来报,王莽追兵已回蓟州。刘秀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一松气不要紧,疲劳之感也就上来了,只觉两腿发酸,肚空口渴。于是刘秀下令,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人马就在桑树林中暂时休息,有的坐下就打起盹来,有的躺在地上就睡着了,也有的人饿得实在受不了,爬到桑树上摘桑椹充饥。临走时,刘秀提笔写了一个牌子,上书“桑园”二字,挂在桑树杈上。后来人们就把桑树林旁一个小庄起名叫桑园。

《铡美案》与陈世美

戏剧中有一出《铡美案》,300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陈世美成了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这是戏剧,但不是历史。历史上确有陈世美其人,他不仅不是一个丧尽天良的小人,而且还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县太爷。

陈世美,字熟美,原名陈年谷,祖籍直隶(今河北南宫县)。从其祖父起定居均州(今湖北省均县)。陈世美曾游学京师,遂以顺天府籍举进士,被授直隶饶阳县知县,后调刑部主政,再升郎中。那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铡美案》呢?事情得从陈世美在饶阳做知县说起。

陈世美做了知县后,他的同窗好友从湖北均州找到饶阳,想求个一官半职。陈世美盛情款待,就是不提安排官职的事。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陈的同窗好友生了气。认为陈世美做了官忘了知己,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的路上他越想越恨陈世美,于是就编写了一本《铡美案》,以泄私愤。他拿着写的东西,找出版商出版。出版商一看他写的东西是糟踏本朝县太爷的,不敢接收,并建议他改一下。于是他假托陈世美是宋代人,而且由大名鼎鼎的包公审其案,就这样出版了。不久,又被搬上舞台,正式演出,将陈世美丑化成了一个人人唾骂的小人。

陈世美的同窗好友,洋洋得意回到湖北均州。一进家门,他的父母便向他诉说了陈世美为其家盖了新房,并嘱咐他奋发向上,力争早日中举等事。听了父母之言,这位好友才恍然大悟,原来陈世美是一片好心。想到自己写的《铡美案》已正式出版,无法挽回,后悔莫及。

崇庆班的“护身符”

清末民初,大迁民庄的崇庆班是省内有名的戏剧班社。该班演出范围越来越大,遇到的麻烦也越来越多。为了减少麻烦,班主常相庭的亲戚南皮县张之油将一对御赐宫灯送给崇庆班。一次,崇庆班在河间演出,因为开戏前没到衙门拜访知府大人,知府便找了个错在戏箱上都贴了封条。领班的慌了神,骑马急驰回到家中,向班主报告此事。常相庭笑着说:“你把这对宫灯带去,挂在台口上,按时开戏,我叫这个小府官跪着来见你。”领班星夜赶回河间。第二天,在台口上挂起宫灯,扯掉戏箱上的封条,早早开了戏。知府听到开戏的锣鼓声,大发雷霆,带领人马蜂拥而来,扬言要捆他们一串。但他走到剧场,看到台口上挂的宫灯上有御印和“如朕亲临”四个大字后,立刻傻了眼,急忙滚鞍下马,向宫灯顶礼参拜,然后灰溜溜地回衙了。第二天,派人拿着请柬把领班的请到府上,盛情款待赔礼讲和了。后来,崇庆班在河北省南部演出时,也曾被县官扣箱强迫延期演出。但这次领的心里有了底,又把宫灯挂起来,并亲自找到衙门,对县官说:“老爷,我们正愁没有台口演戏呢,好,我们也不要钱,管吃就行,我们给你唱一年。”县官一听,不知领班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他得知台口上挂起御赐宫灯时,才知道找了麻烦,赶紧摆宴讲和。























1









献花(0)
+1
(本文系诗人麦扬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