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北京天坛公园 (下)
2013-03-13 | 阅:  转:  |  分享 
  
北京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祈年殿圜丘斋宫神乐署





[Amberdemo]





祈年殿





祈年殿简介

祈年殿座落在三层圆形用白石砌成的四面有台阶的台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雕花的栏杆,石阶的丹陛上分别刻有龙、凤、云纹饰,表示龙凤在云之上飞翔。祈年殿宏伟壮丽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每层檐都覆盖着深蓝色的琉璃瓦,层层缩小到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鎏金宝顶,洁白的台阶,朱红色的门窗,深蓝色的圆顶构成了一座色彩绚丽、造型优美的建筑。

在祈年殿位置明永乐十八年建的是一座长方形大殿,名叫大祀殿,直到明嘉靖八年(1529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才建成三层檐圆形大殿,三重檐琉璃瓦颜色各有不同上层为青色,中层是黄色,下层是绿色,直到清乾隆十七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定名为“祈年殿”是每年的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每年的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为百谷祈求膏雨。在清光绪十五年祈年殿被雷电击毁,今天所看到的祈年殿是按原样重新修建的,殿前还有祭祀用的八卦铜炉和铜鼎。在祈年殿北侧建有皇乾殿,是储存神牌的地方。



祈年殿西门









祈年殿西门前的迎奥运花坛





祈年殿东门





走牲棚柱础石

位于东门内的走牲棚柱础石是搭建走牲棚用的,祭天大典时所用的供品牺牲在神厨加工后,经长廊进东门过走牲棚送到祭坛。





祈年殿南门大门内有祈年门





祈年门

祈年门是祈年殿的正门,建于明初,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东侧门,百官进出西侧门。









祈年门内景







祈年殿

祈年殿高38米(9.9丈,象征天有九重天),直径30米,整个大殿没用一根横梁,高大沉重的三重檐屋顶完全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和许多互相衔接的枋、税、桷(音绝)、轘支撑着,当中四根柱子象征四季,内圈12根柱子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外圈12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内外檐柱24根象征一年24个节气。祈年殿的殿顶周长为30丈,以表示一个月的30天。地面铺有石板,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龙凤影文。四周全是隔扇门。





丹陛石雕

祈年殿的三层圆形石基共有八处石陛,南北两向石陛中镶有巨幅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瑞云山海”图案,寓意龙凤呈祥。各层望柱头和出水嘴的石雕纹饰也相同。





祈年殿东配殿

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前九后七两排共十六楹。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以“参差不齐”为由拆除后殿,仅存前九间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





祈年殿西配殿

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前九后七两排共十六楹。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以“参差不齐”为由拆除后殿,仅存前九间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现为坛庙文物展。





























皇乾殿



皇乾门











皇乾殿

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牌,平日在此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牌用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皇乾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为五间庑殿顶,上覆蓝色琉璃瓦的大殿,匾额是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笔。





古稀门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弘历时年七十岁,太常寺官员建议在皇乾殿西侧开一小角门,供皇帝祭祀行礼时出入以减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纳,但又怕子孙均走此门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七十方可走此门”,故称此门为“古稀门”。以后清代皇帝均无长寿,出入此门只有乾隆一人而已。





天坛公园皇穹宇圜丘斋宫神乐署





[Amberdemo]





神乐署





神乐署简介

神乐署是天坛五组建筑之一,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代祭祀乐舞生多由道士充任,故又称天坛道院。明朝嘉靖时期署内乐舞生多达三千多人;清代作为皇家专用的音乐学府,神乐署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对乐舞生进行培训,各坛庙祭祀的乐舞生都由神乐署生员中选拔充任。在祭典前所有参礼官员均需到神乐署演练。



神乐署示意图





神乐署平面图





神乐署宫门





卫生间





售票处



侵华日军曾在神乐署附近设立细菌兵器研究所









影壁







广亮大门







中和韶乐殿







中和韶乐殿内





前院东南角昭佾所





前院东北角穆佾所





前院东北角侯公堂、穆佾所





前院北侧





前院北侧恪恭堂、正伦堂、侯公堂





中院显佑殿





中院焚烧炉





中院南署门





中院显佑殿南侧江东殿





中院南侧典礼署





中院北侧通赞房





中院北署门





中院显佑殿北侧真官殿、奉祀堂





后院神乐槐

国槐,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是北京市市树之一。神乐槐是一级古树,估测树龄有五百多年,位于神乐署内显佑殿西北角,树形端严持重,像一位深谙(音安)中和神乐的老夫子凝立殿旁。





后院寝房







四面鼓、六面鼓、八面鼓





天坛公园祈年殿皇穹宇圜丘斋宫





[Amberdemo]





圜丘





圜丘简介

圜丘位于皇穹宇的南边,是一座汉白玉石栏杆围绕、三层清白大理石砌成的圆坛,坐落在外方内圆的两层围墙内。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圜丘是用来祭天的,所以砌成圆形的。因为天是凌空的所以圜丘上没有建筑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每年的四月吉日当届的皇帝要到这里祭天,祈求老天保证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冬至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业已丰登。大祭时主祭皇天上帝,陪祭列祖列宗、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



圜丘外墙北门





内墙棂星门

棂星门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为“云门玉立”。











圜丘

圜丘的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都是以九或九的倍数建成,古人以九为阳数之极。圜丘上层中心是一块圆的石面,圆心外第一环砌石九块,第二环是18块,第三环是27块,到第九环是81块,直径是九丈。第二层和下层所用的石块仍是九的倍数,直径取得是“阳数”三、五、七的倍数,二层是15丈,下层是21丈。每一层台阶都是九阶,三层台阶直径总和是45丈。石栏杆和石兰板也是九的倍数。原来站在中心圆石上击掌可以听到回声,站在其它石面上击掌就听不到回音,现在周围环境已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已没有了。





燎炉

圜丘西侧设燎炉两座,用于焚化所祭祀“从位”供品,北侧设燎炉一座,是夜明之神专用,而云雨风雷诸神共用南侧一炉。





望灯

圜丘西南设望灯,灯笼高2.15米,直径1.4米圆柱形竹编灯笼。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灯笼升降。下面以石砌望灯台和夹矸石固定,另有三根巨大的木质戗杆支撑,十分稳固。望灯在大典日黎明前开始悬挂,以警示全坛庄重严肃。望灯杆在明清时是三座,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伐倒两根,现仅存一根。





燔柴炉

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砖砌筑的巨大圆形炉,祀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刳(ku)净牛犊于炉中,用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烧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是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





圜丘南门





天坛公园祈年殿皇穹宇斋宫神乐署





[Amberdemo]





斋宫





斋宫简介

斋宫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163间回廊房屋,供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布局严谨,环境优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斋宫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石亭内有一铜人手持写有“斋戒”二字的牌子,名叫“斋戒铜人”,铜人是仿照唐初贤相魏征的形象铸造的,祭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铜人是用来提醒皇帝斋戒而设的,要求皇帝要沐浴、更衣、素食、静坐、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感化神明。斋宫位于祈年殿西南隅,朝向取东,瓦用绿色以表达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



斋宫平面图





斋宫东门





斋宫东门(内)





斋宫南门





斋宫北门







钟楼





钟楼的大钟及上楼的楼梯





南班房







内东宫门外





内东宫门内





内南宫门







铜人亭

昔时祭祀前设铜人于其处,铜人手持斋戒牌以警示皇帝诚心斋戒,其亭因而也称为斋戒铜人亭。





月台台阶





时辰亭

时辰亭又称奏事亭,为大典前由太常寺及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请驾诣坛所用,届时由上述官员将祀日时辰奏折呈送亭内,再由执事人员转呈皇帝。





无梁殿

无梁殿是斋宫的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





乾隆的宝座









神版龙亭

天坛祭祀设皇天上帝神版(收藏于皇穹宇)、皇帝列祖列宗神版(清代皇帝收藏于太庙)、诸神袛神版(收藏于皇穹宇配殿)。神版移送皆用龙亭盛载,盛载神版的龙亭称神版龙亭。按照清朝礼制的规定,皇帝去世后要配祀于圜丘,故每届皇帝去世都要添造龙亭,这里展出的就是用于盛载清朝历代皇帝神版的龙亭。它们的形制相同,但体量、高度、脊兽等仍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这些不一致处反映了龙亭制作年代的不同。





香炉龙亭

香炉龙亭也称五供亭,是天坛各种龙亭中体量最大的一种,通高达到3.04米,最大檐径达到1.37米,亭身多处饰以雕龙,形态极为壮观。







祝版龙亭

皇帝在祭天典礼上的献词称为祝文,由翰林院起草,祭典前一日,祝文青纸朱书,并用长一尺五寸,宽八寸四分的木板裱饰陈展在太和殿,皇帝审阅后,用龙亭移送到天坛供奉,盛载祝版的龙亭就称为祝版亭。亭身内外雕有三十六条龙,布满鎏金,通体金灿灿光辉夺目。







通往后院的南北月亮门





无梁殿后院





北值守房





南值守房





寝殿大门(外)





寝殿大门(内)









寝殿

寝殿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时的居所,硬山建筑,形制古朴,额书“敬止”二字。寝殿共五间,明间设宝座床、花台,用于起居、礼仪和接见大臣之用;北尽间为冬季斋戒时的卧室,龙床设暖帐,室内设有地炕和炭火盆等取暖设施;南尽间为夏季斋戒时的居室;两个次间为起居室和书房。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祭天的情怀。





寝殿北院的竹林





天坛公园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神乐署





















TrialversionofABCAmberCHMConverterhttp://www.processtext.com/abcchm.html



TrialversionofABCAmberCHMConverterhttp://www.processtext.com/abcchm.html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