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太庙
2013-03-14 | 阅:  转:  |  分享 
  
太庙简介:太庙(theAncestralTemple)太庙位于北京市天安门的广场东北侧。太庙是明清两代皇
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
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
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
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
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
戟门。?太庙平面图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
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五彩琉璃门白玉桥太庙三大殿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前殿,始建于明代,
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
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
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
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内祖宗牌位同堂异室。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
、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
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毕奉回。后殿,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又
称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如今早已生活化。享殿又名前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整个太庙的主体。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基本保持明代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
2米),坐落在规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三层(高3.46米)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
墁铺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清
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袷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陈设金漆雕
龙雕凤帝后神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
严的仪式。整个大殿雄伟庄严,富丽堂皇。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
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阶.后殿: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
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太庙正殿除殷墟、二里头、周原有可能为宗庙的遗址外,较为明确的遗址,应为西安
汉长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庙”遗址。遗址有十一组,每组均为正方形地盘,四周有墙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门;院内四隅有附属配房,院正中为一夯
土台,主体建筑仍采用高台与木结构结合的形式。每组边长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规模相当大。这种有纵横两个轴、四面完全对称的布局方
法,大约是当时祠庙的通例;并且可以见于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坛的平面形式等。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
制,大约是魏晋间事。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
殿后。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祭宗庙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汉代已有;明清太庙两庑,是平日贮存配享功臣神
主所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前出端门往东,经太庙街门进入太庙区。此区于太庙垣墙外满布古柏。用常绿树丛造成肃穆气氛,是古代建筑绿化
的成功经验。进入太庙戟门,则庭院空敞,与垣外适成对比。戟门戟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太庙的礼仪之门
。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正门两侧各有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旁门。戟门内原有
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太庙正殿太庙的故事
公元1850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已经弥散。此时的紫禁城笼罩
在一片哀伤阴霾的气氛里——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已经撒手人寰。弥留之际,道光皇帝却留下了一道朱谕:死后灵位不进太庙,不立神功
圣德碑。举国欢庆的元宵节变成国丧日。道光皇帝的这一遗嘱,堪称惊世骇俗。太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道光皇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会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道光不入太庙遗嘱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衷呢?□太庙坐落于长安街以北,天安门以东,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所在地
,一处闹中取静的公园。500多年前,这里是比紫禁城还要神秘的地方,大部分时间太庙里只有乌鸦和几个守庙的小太监。太庙以古柏著称,据
说这里最古老的一棵柏树是明成祖朱棣亲手栽种的。粗略算起来,也有近600年了。百工植树皆死,而天子种树独活,难道真的是四方神圣不敢来
阻挠么?600年前,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却被认为是一个天子的龙兴之地。朱棣原本是明朝开国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很小的时候被派来
驻守北平。后来夺取侄子帝位之后,决定要把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北平。公元1406年开始,朱棣就开始召集工匠,营建紫禁城。皇帝的一纸
诏书,使北京城成为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为了配合紫禁城的建设,于是有了大木厂、琉璃厂、石作厂、神木厂、台基厂等,今天的
北京还保留着这些原始的地名。天子的居所,自古以来有营建的标准。据《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定,于是在紫禁城的
左前方,要修建一座规格很高的建筑,就是太庙。太庙不仅看起来高度超过紫禁城的太和殿,甚至它的实际规格也要高出太和殿.
朱棣为了营建太庙,还砍伐了更多更为名贵的树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是中国独有的树种,生长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亚热带地区
湿谷、山洼及河床旁。由树梢到树根基本是一般粗细的,是当之无愧的栋梁之材。砍伐过后,等待雨季,借助山洪的力量把贵重的金丝楠木运出深山
峡谷。太庙的68根大柱及主要梁部件全部为金丝楠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千年不腐不蛀,不变形。以名贵的金丝楠木为主体,甚至超越了
紫禁城太和殿的规格。太庙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庙,尊先祖貌也。”庙,是一种特殊的房子
,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祭祖的地方就成了太庙。这里是最高祭祀礼仪的上演地。它传承了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礼制,是帝王祭祀祖
先的宗庙。□一般来说只有皇帝死后的牌位才有资格进入太庙,自从太庙建成一百多年来,这个惯例从未被打破,直到公元1521年一个
叫朱厚熜的皇帝即位。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燳病死。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按照祖训,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
厚熜承袭皇位,为嘉靖皇帝。嘉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亲生父亲兴献王追加皇帝的谥号,将其牌位供于太庙。“太庙是只有皇帝死后才可以进入的,兴献王没有资格进入。”这一说法立即激起了嘉靖皇帝的怒火,嘉靖恼羞成怒,让太监廷杖群臣。这成为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议大礼”事件。其实,幽深的紫禁城里并非没有嘉靖供奉生父牌位的地方,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就是皇帝的家庙,不涉及江山社稷,类似于普通百姓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相比于太庙,显得平和亲近。除了常规的祭祀外,皇帝可以经常来这里陪伴逝去的先祖。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