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3、检查自学情况。(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四、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3、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4、齐读第一节。四、指导写字,并完成钢笔描红。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二、学习第二段。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三、学习第三段。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总结课文。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完成课后练习4。五、指导复述全文。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六、布置作业。1、复述课文。2、完成练习册作业。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震惊世界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重难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三、检查自学情况。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3、完成钢笔描红。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指导分段(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①第一段:(1)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②第二段:(2、3)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③第三段:(4)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读句子,谈体会)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5、指导朗读。三、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2、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二、自学课文第二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三、全班讨论、交流。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四、学习第三段。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齐读第四自然段。)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六、总结全文。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归纳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七、作业布置。1、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2、完成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家境贫寒不向困难屈服书稿被偷坚定信念从头撰写自强不息《国榷》名垂青史
21.诺贝尔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2、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2、检查生字词。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⑶指名读课文。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3、朗读第1-2小节。五、作业布置:1、抄写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齐读第3小节。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3、学生讨论交流。(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4)朗读第第4—7小节。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1)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2)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3)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默读,思考:(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2、学生交流。(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3、齐读第三段。四、总结全文。1、朗读全文。(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五、作业布置。1、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2、完成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发明炸药热爱科学诺贝尔热爱人类设立诺贝尔奖无私奉献
22.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意思,会用“启示”、“滴水穿石”造句。3、理解课文,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抓住重点段落和句子,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关键字词,体会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作者前后照应,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2、二、导入课文1、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的?三、初读课文,略加感悟。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1)、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读通课文,了解“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2、检查自主阅读情况。(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2)指名读文。四、理清文章脉络。1、全文可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阐明观点”分成三段,请读文分段。2、指名分段。五、指导生字书写。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奇观”,浅析“启示”1.?复习导入(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看着板书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奇观及形成——引出观点——举例说明——铭记启示(再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2)以上内容你已经知道了哪些?2.巩固“奇观”(1)看图描述奇观。(2)说说奇观的成因。(3)有感情地朗读奇观的形成。师生评价,你从中听出了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4.浅析“启示”(1)导读最后一段。?(2)指名板书(默写):??????????目标专一????????持之有恒??????????????????????????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然后请两名学生分别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及关系。(3)思考探究:从这组反义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启示”中包含着两层意思,你能表达出来吗?第一,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第二,如果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就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4)引出观点。那么,第一层意思在文章的哪一段早就提出?(5)学习第二段。领悟其作用与表达方式由“滴水穿石”引出观点:如果我们都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反问句改陈述句训练)二、解读名人,感悟“启示”1.?揭示议题(1)以问过渡。那么,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谈谈看法。(2)交流看法。(举例说明)(3)板书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2.解读“李时珍”(1)默读并做上记号,想想他所具有的“滴水穿石”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2)交流感悟,请学生抓住文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几年”、“不懈努力”等主要词语,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说出自己的理解。(3)李时珍的“不懈努力”结果如何?(4)填空: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如果我们也能像??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5)怀着崇敬心情朗读李时珍的故事。3.小组解读“爱迪生”、“齐白石”(1)指导学法。运用学习李时珍故事的方法,先默读,再画出他们具有“水滴穿石”精神的词句,然后读读想想,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2)小组学习,教师相机指导。(3)汇报交流,说说各小组分别抓住了哪些词句,来解读爱迪生、齐白石的?(4)畅谈感想填空:????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如果我们也能像??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5)指名感情朗读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三、联系实际,体悟“启示”1.拓展事例:书上只讲了三个典型事例,你们还知道哪些名人故事呢?(司马迁、谈迁、法布尔、贾岛、富兰克林……提示学生说时尽量把意思表达完整。)2.引读小结:讲了这么多故事,我们可以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3.解答疑问:引号中的“滴穿”、“顽石”该怎样理解?4.理解填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_______________?,最终取得成功的吗????5.反思“雨水”:假如我们不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结果会怎样呢??(学习“雨水”,体会对比,认识设问句。板书:一事无成)????6.回顾总结:所以我们要铭记——????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一启示,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是多么的完整具体!??7.内化:指名背诵“启示”。这是作者的期望,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四、1..?????????????????
板书设计:?????????????????????????????????????????????????22?滴水穿石的启示????????????????????????奇观????????????????????????李时珍????????????????????《本草纲目》????????????????????????爱迪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千项多发明????????????????????????齐白石?????????????????????炉火纯青?????????????????????????????????????????????????雨水????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练习6
教学目标⒈理解人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⒉读背《浪花和礁石》,学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⒊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⒋练习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⒌学写毛笔字。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中的知识点。(2)学生说出读后所获。(3)指名读哥哥的一句话演说,提出问题。(4)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5)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是否同意哥哥的观点并说出理由。(6)师生小结“怎样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2.教学第二部分。(1)学生仔细看图和文字,将图和名称连线,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2)师生归纳:这些都是航天器。(3)要求学生回忆出:你们在哪见过?是实物还是影像图片?(4)学生回忆并回答。(5)教师提问:在这些航天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谈谈对它的了解。(6)学生分组说。选出讲得好的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7)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8)全班评议。看谁对航天器了解得多,了解得详细。(9)教师鼓励学生课外多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二、布置作业:搜索一些与航天器有关的资料,丰富知识。第二课时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1.审题。《浪花和礁石》(1)指名读题。(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读通文章,把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2.指导。(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查字典。(2)教师范读。(3)同桌讨论:怎么才能读得有声有色?(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5)师生归纳:一边读一边体会“礁石、小浪花”思想情感的变化,就能读出各不相同的语气来。先自己练,再小组里分角色朗读。3.练习。(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朗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2)同桌练习背诵。(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4.反馈。(1)指名朗读。(2)集体齐背。(3)指名背。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⒈指导。(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结构。(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行中的位置。⒉练习。教师巡视、辅导。⒊反馈。(1)表扬、展示。(2)指出、纠正。
第三课时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健康小顾问”作启发谈话。同学们,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可是,一些同学缺乏健康意识,养成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时,你会为他做些什么呢?(板书:健康小顾问)(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回忆并整理出来。(2)要求学生介绍时要针对本班同学的情况,表达要清楚,回答咨询时要有针对性。3.练习。(1)分组推荐代表上讲台做健康小顾问,介绍健康小常识。(2)同学提问题,“小顾问”接受咨询。(3)教师引导学生对“小顾问”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4)教师点评。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⒈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⒉指导。(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⒊练习。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⒋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三、完成练习册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