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药药效学雏议 李钟文
2013-03-22 | 阅:  转:  |  分享 
  
中药药效学雏议



中药的治疗效用,是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然而在中药学中,对于药效学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对于它在中医药学的地位与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药效学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整理研究。药物的治疗效用是推动药学发展的动力,因此有必要建立起“药效学”这样一门专门学科,对其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本文拟就药效学的地位与性质及其整理研究等有关问题,开展一些讨论。

药效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而药物防治疾病的基础又以它的效用为依据的。因此药效的地位,无论在中医学与中药学中都是不能忽视的。

(一)“药效”与“本草学”“本草学”是我国古代对药学的总称。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药物的效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药物是“本草学”的“细胞”。药物这个概念的形成,又是以它具有防治疾病的效用为基本条件。人们对药物效用的认识,是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而获得的。正由于通过实践,了解到药物的治疗效用并加以推广应用,才形成了“药物”这个概念。中药有天然药物之称,它的绝大多数取材于自然界,它处自古以来就与人类共存于地球之上,只是当它的效用未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并为人们所应用时,就不能被称之为药物。这说明治疗效用是药物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草学”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药物治疗效用的推广与传播,进一步丰富了药物的知识。随着药物效用的积累,对药物效用认识的加深,药物品种的增加,药物资料的归纳整理,从而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知识,这就是古代的“本草学”。药物的效用促进了本草学的形成,而本草学反过来又加深了对药物效用的认识,药物效用的进一步总结,又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因此,芗效用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动力。古人为了保证药物效用的发挥,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在以药物效用为核心的基础上,对其来源、商品、鉴别、加工、应用、及药必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总结。诸如现代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药材学、鉴定学、炮制学、制剂学等,教师从古代本草学中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门类比较齐全、涉及多种学科的中药学科。然这些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又都有是围绕药物的治疗效用而发展的,可见药效学实为本草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药效与药性理论随着药物的推广应用,药物知识的积累,医学理论的进步,加深了对药物效用的认识,进而观察到各种药物效用存在一定的共同性质。随着对这些共同性质的认识的加深,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理论。诸如阴阳、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就是早期的药性理论。药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形成和发展,固然与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哲学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药物的效用。如五味理论,它的形成当然受到了当时五行学说的影响。最初主要是作为饮食烹调的一种理论,当它引入医药学后,它的内容就与医药学的理论相结合,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在早期的烹调理论中,五味是结合四时相宜来指导调配食物的理论。而在《内经》中,五味理论则主要是用来说明食物与脏腑关系及概括药物的效用。所谓“辛散、苦泄、咸软、酸收、甘缓”,就是最初的五味药性理论。到了《本经》,五味就纯属一种药性理论了。然而这些药性理论的总结,又是以药物的效用作为基础的。如“辛散”,就是通过观察许多具有辛味的药物发散外邪和行散结滞等药效而概括出来的。其它药性理论,诸如阴阳、四气、补泄、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都直接与药物的治疗效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有些药性理论既是概括药性的理论,又是药物的具体效用。药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形成和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药效的观察与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药效的发展。

药效不仅是药性理论形成的基础,同时还是推动药性理论发展的动力。药性理论形成之初,是比较简略的,随着医疗实践发展,药物治疗效用的提高和积累,从而使药性理论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如在《本经》中概括出来的药性理论,只有阴阳、毒性、四气、五味等项,到了金元时期,又增加了补泻、归经、升降浮沉等项内容。就某一药性理论来说,也是随着药物效用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发展的。

药性理论是否正确也是由药物的效用来检验的。只有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经得起药物效用检验的药性理论,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反之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所废弃。如四气、五味、补泻、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都是从药物的临床疗效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就能在反复的运用中得到充实与发展。而《本经》中的子母兄弟,后世的象数、德化等药性理论,由于它们经不起临床实践的检验,不能准确地概括药效,因此就逐渐被人们所废弃而不用了。

(三)药效与临床医学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和物质基础。同时中药的临床应用,又是认识中药效用的实践基础。因此,药效与中医的临床医学也是息息相关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比较粗略,因此对药物效用的了解也很肤浅。如《山海经》中对药物的效用记述就非常简略,多数药物的效用只记一项,然而到《本经》成书年代,祖国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基础理论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临床医学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系。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加深,对药物效用的认识和总结也有很大的进步。《本经》中对药效的概括除少数药物只一项二项外,大多数药物具有几项以致十几项作用。如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不暇接,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其效用达九项之多。越到后世,随着药物的反复应用,药物效用的发现与总结也越来越多,而趋于全面。

医学的进步,本草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药效认识的深入。在祖国医学未形成体系之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古人对疾病的记述也很简略,大多以所治疾病的名称作为药效的标志。后来,人们不仅对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而且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推动了对药物的效用机理的探讨,使药效的内容更加精确。《本经》对药物效用的概括,除了用药物的主治病证记外,往往与脏腑经络、气血精神以及病因、病机等中医基本理论结合起来。认识到药物作用与人体脏腑的机能和病因、病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药物的功效是通过调整机体脏腑功能达到的。这比已前单用主治病证来记述药物功效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对药效的认识和总结的方法,不仅使人们对药物作用的了解越来越精确,反过来通过药效的总结,也推动了临床医学以至整个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

药效学的整理与研究

综上所述,药效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目前对它尚未进行系统整理,因此,有必要建立起药效学这一学科,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现就建立药效学的几个问题讨论如下:

(一)明确药效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各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效用,这是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一旦把药效作为一门学问来看待,它就赋予了新的含义而大改其观,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因为药效学中的“药效”已不是某一具体药物的效用,而是各种药物交锋用的总称。具体说来,药效学就是研究各种药物通过与人体结合而取得治疗疾病的效用的一门科学。它以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药性理论作指导,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来研究各种药物效用的性质、作用方式、作用部位及作用程度,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于药效学的名称,虽然前人没有明确提出过,但是它的内容,在历代医药文献中已有不少论述。对此有必要将历代有关药效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使之逐步完善。《本经》作者已对药效作了不少总结,并已有了三品的简略分类。唐代陈藏器继创十剂分类,对药效的归纳整理起了促进作用。金元医家,开始根据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对药效进行归纳。明代李时珍进而总结出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法式》。对药效整理比较全面的,当推明末的缪希雍与清代的黄宫绣,尤其是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一书,首据z药物性效将五百余种药物分成七大类,三十一小类,其次又以脏腑为纲,将不同功效的药物进行系统归纳,名曰“脏腑病证主药”,编末又以六淫为纲,对其具有治疗效用的药物,进行系统归纳,名曰“六淫病证主治药”。他这种从容不迫不同角度对药物效用进行综合整理的方法,条理分明,使众多药物成为一个比较严谨的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整理药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确定各种具体药效的准确概念种具体药效是“药效学”的基础,确定各种药效的准确概念,是整理药效的重要步骤。在历代本草中,医家们概括了许多药效名词,髭概念也比较明确,但也有些则比较笼统,概念模糊。这对于临床辩证用药带来不便。如《本经》中的“除热气”“去邪气”“定型脏”“通九窍”等,这些药效的范围都很广泛,不便睛准确掌握。再者,有些药 效名词,古今认识甚不一致,一般而言,古代简略而后世精确。又有同一药效概念,往往使用几个相近的名词来表达。这些都给药效名词概念造成一些混乱,给临床辩证用药带来不便,也给整理研究药效带来困难。为此实现药效名词的规范化,是当务之急。必须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结合现行的药效名词进行综合整理,去掉那些纷繁重复和过于笼统,以及不适用的药效名词。给抛物线闰药效名词定下确切的含义。在这方面,现代药理学中,每一药理作用,都有其客观指标和准确的概念,这一点可供中药药效学的整理研究作为借鉴。只有经过系统地整理,对每一药效有了统一的认识,才能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中药药效学体系。

(三)统一药效的分类方法药效的合理分类,也是整理研究药效的任务之一。历代的医药学家对药物效用的分类,也进行了许多探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病证来进行归纳。这种方法是源于以主治病证概括药效的方式,如陶宏景所创的“病源所主药名”,李时珍的“百病主治药”等均属此类;二是以药效进行归纳,如陈藏器首创的“十剂”,后世的“要药分剂”等,均属此类;三是以脏腑经络进行归纳,李时珍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法式》,就属此类中青年最典型的例子。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因此,至今尚未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分类方法,能为医药学家各界所接受。就是中药学中那种分类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中药是为中医所用的,因此中药药效的分类方法,必须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依据,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特色。既要继承历代医家所创造的好方法,也要根据现代临床医学的进步有所发展。可把现行《中药学》教材的分类方法作为基础,对其不合理的成分进行调整,吸收历代本草中药效分类方法中的优点,从而建立起一个比较严谨的新的药效分类体系对此我们曾经有过一些设想,就是的总的药效体系下,分成三个子系统。即作用于病邪病菌因的;作用于脏腑经络及机体组织的;作用于病理产物方面的。各子系统根据需要又可归纳成多种药效,也可再分层次进行归纳。总之当前这种既有治则,又有治法;既有药性,又有药效;既有对因,又有对症的包罗万象的方法,从分类学观点来看是很不严谨的。

(四)开展药效学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对药效进行系统整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单纯的文献整理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现代科学与临床实践,开展药效学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近年来,应用现代药学的方法对中药的药效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就中药的药理研究方面来说,有单一成分的,有用单味药的,有以复方进行研究的,也有对治则(即某类药物)进行系统研究的。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说明了某些中药的药效。介是由于中药药效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这些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也不可能说明中药的全部药效。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除了药理实验研究之外,许多单位还从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原子示综法、微量元素测定法等多种途径,对中药的药效进行了许多研究,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同时对中药的临床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加强,不仅对单味药、复方等的观察,摸索了一些规律;而且在用不同病种观察药效方面,也总结了一些经验。这些都为今后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中药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反复检验的,它、的各种药效,大多是确切可靠的,只要正确地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根据中医药的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经过多途径、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不仅能使传统的中药更加发扬光大,而且必将对现代医药学的研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加一九八五年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于重庆市)

献花(0)
+1
(本文系百草园丁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