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扬州个园风景汇编(第一集)长廊水榭、竹林小道、抱山楼、秋景秋山、拂云亭、住秋阁★
2013-03-25 | 阅:  转:  |  分享 
  
★1扬州个园风景汇编(第一集)★

陆传基2013.3.18拍摄并整理



扬州“个园”于清代嘉庆23年(公元1818年)、由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1988年扬州“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扬州个园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个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尤其是其“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手法,以门景的竹石为春、以湖石山子为夏、以黄石山子为秋、以宣石山子为冬,运用不同石料堆叠成“春、夏、秋、冬”四景假山,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从“个园假山”可以看出我国南北两宗山水画家不同的气派和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与发挥了我国所特有的“南方山水之秀、北方山水之雄”!

本文最后给出了个园的“导游图”,“上北下南”,“北门”位于扬州的主要马路-东西走向的“盐阜路”南侧,门前有停车场,是主要的游客进园通道。导游图的最南端“中路建筑”东侧的“火巷”尽头便是个园南大门,直通扬州东西走向的步行古街-“东关街”。此导游图可供读者观看照片时参考对照。

刚进入个园北门,便看到如下面两图所示的景色:







下图是进门后右侧的小亭。



进门后沿左侧小路向南、即可到达院落中间的“小亭”+“长廊”+“水榭”。下图左侧可看到小路。



下图草坪边缘“小路”即是上图所说的“小路”(左北、右南)。因下图是站在草坪的西侧拍摄草坪中的两棵红枫树,故草坪边缘的小路成了“左北、右南”走向。下图右侧看到的一角建筑,即是“水榭”北墙。由于下图拍摄时间与上图的拍摄时间相差一个月,故不同时间的照片景色有明显的差别。后续的照片也有类似不同,特在此说明!



下图是两名导游正沿此小路向北行走。











下图拍摄的角度与上图类似,只因拍摄时间比上图早了一个月,故照片色调大不一样。



下面的十张照片是从南侧拍摄“水榭”+“长廊”+“小亭”。



































下图:四月份,红枫、绿叶相互争艳。



下面两图:小亭中休閒唱戏的人们。

























下图:水榭台边休息、观鱼。













下图:专心在喂鱼。



下图:红衣女孩的眼睛正看着镜头。我站在鱼塘的南岸、向北拍摄、“抢拍”这张照片,被这红衣女孩发现了。











以下三张照片:站在水榭楼台、向南拍摄鱼塘南岸风景。





















下图:在水榭鱼塘南岸边拍摄留念。







下面四图是“水榭+鱼塘”风景区与“抱山楼”之间的竹林、林荫小道。

























下图是“抱山楼”的北侧外墙。



下图是“抱山楼”+“清漪亭”。





下图是“抱山楼”全貌,它是东西走向的七楹两层长楼,横跨“夏、秋”两岭之间(西端连接“夏山”,东端连接“冬山”),楼上楼下、长廊如臂,拥抱两山于胸前,故得此“抱山楼”名。抱山楼长廊犹如凌空飞架的天桥,漫步廊上仿佛跨越了两个不同的季节,被今人戏称为“时空隧道”。二楼长廊中间悬挂有“壶天自春”横匾。廊柱有一草书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二十来字声、色、形、韵俱全,将园中空间夜景描摹的空灵幽深风雅脱俗。“壶天自春”之含义见《个园记》:“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意思说个园虽小如壶,却自有乾坤天地,进入个园尘世烦恼全部熄灭。











下图:抱山楼一楼长廊前的游客。







下图:抱山楼一楼及二楼走廊,照片右侧是“秋山”的部分“黄石”。





下图:从东向西拍摄的抱山楼一楼走廊,照片左侧是“秋山”的部分“黄石”。





下图:抱山楼东南侧的部分“黄石假山”。



下图:抱山楼东南侧、用粗犷黄石叠成的“黄石假山”是“秋山”的最高峰,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

从下图可看到此“黄石山峰”很高,基本与抱山楼的二层楼顶“一般高”了!抱山楼的二层楼廊尽头连着复道,可通达“秋山”。下图假山上有游客在“登高望远”。



下面两张照片是我在远处抢拍登上黄石秋山峰顶的小女孩,女孩是乎发现了我在拍摄,想指给她的家人看。







下图游客左上侧便是抱山楼二楼的“屋顶”。



下面两图:抱山楼一楼走廊向东,可直接“进入”照片右侧的黄石秋山隧洞山道、攀登至秋山的顶峰!











下图便是黄石秋山的“隧洞山道”洞口。秋山宜登,一般游客可沿抱山楼的二楼走廊向东、直接登至秋山顶峰。游客下山便可选择此处的隧洞山道下山。美女导游说出了此山道的崎岖而复杂,所谓“明的不通,暗的通;大的不通,小的通;直的不通,弯的通”。



位于抱山楼东南侧的秋山是由平直硬朗的黄石堆叠而成的,黄灿灿的,多有些雄浑的气势,有夕阳的日子来看似应更好。山上随意长出几株红枫,满树红彤彤的,在浓郁而繁茂的绿荫里,点缀出几分秋意来。下图中:照片左侧的屋顶是抱山楼,有的黄石呈“金黄”颜色,是因夕阳照射的缘故。



秋山是全园的制高点,相传出至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由黄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较大,有“江南园林之最”美誉。山上植丹枫,浓妆重彩,夕阳凝辉,霜色愈浓。无论何时登临眺望,都会使人顿生一种秋高气爽之感!



下图是秋山顶峰的“拂云亭”,闲坐其间,满眼依旧是园后翠色的竹林。图中有一位游客坐在亭旁的石头上休息,与亭子一般高了。







下图山顶上的建筑是“住秋阁”。阁前有一幅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四季万象,尽在其间,说得多好!住秋阁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山阁一体,朝夕与山光共舞,是赏秋景的绝妙之地!



下图是“住秋阁”的匾额。



下图:秋山上随意长出几株红枫,满树红彤彤的,在浓郁而繁茂的绿荫里,点缀出几分秋意来。



下接★2扬州个园风景汇编(第二集)★



陆传基拍摄并整理













1







献花(0)
+1
(本文系lcj611406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