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肖菊
2013-03-25 | 阅:  转:  |  分享 
  
94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把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和

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道”表面上以天道

自然为宗,但深究其本意,则与儒家思想一样都是关注现实人

生的;“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集“道”的所有特征于

一身(水“几于道”)。老子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万物之

灵———人的心灵相结合,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包含

了作为人类行为准则的处世之道。

一、“上善若水”———老子处世哲学之总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

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

的。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就应是这种心态

和行为。“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

处世哲学。

接着老子对“上善若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列举了水的七

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老子看来,人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安于

谦下、甘于处后(居善地);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

沉渊默(心善渊);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与善仁);说

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应像水

一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

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应时而止。只有这样,

才能“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从水的品格娓娓道来,讲了一连

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

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二、“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

“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

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

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普天

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

什么能胜过它。抽刀断水,却是断不了的;点点滴滴的雨水,长

年累月可以穿石铄金;排山倒海的洪水更是表现出其不屈不

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

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

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柔”体现在人性上

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人

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正是柔韧才表现了人格中的真正力量,

处弱却包含着无穷的动力,有如弓箭,其弓柔性越强,其箭才能

射出越远。

老子从柔弱胜刚强出发,辨证地提出了与人相处要“不敢

为天下先”。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提倡“敢为人先”“不为人后”

的道理,勇于开拓、勇于进取,不甘落后,老子的思想似乎与现

代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但辨证的看,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在

某些方面显示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历史上,将这一思想运用于

战争,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今天,商场如战

场,在激烈竞争中,就企业而言,在经营中自己若处于弱小的位

置上,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绩;自己若处于强大的位置,更多想

到不利的因素,保证企业长盛不衰,有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

人,同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川谷之于江海”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低洼、卑微之处是人所厌恶的,而水能趋向之并安身于此,处于

人所不欲之地,是水的特点,也是老子所赞赏的水的品德,正因

为水具有这种品德,所以江海能成为一切小河流向往的归宿,

这显示了江海能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老子从水的处下而成大器大量的江海这一事实出发,阐发

了善于“处下”在人生中的积极作用,提醒人们,只有像江海一

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具备谦虚容物、襟胸博大的人格,才能

成就事业。一个人不要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而要善于表现谦

虚、谦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修身、养性。“是以圣人欲上民,

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肖菊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从“柔弱胜刚强”、“川谷

之于江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三个方面分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探讨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上善若水处世哲学现代意义

历史文化研究

《传承》2007年第5期

《传承》2007年第5期

95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想要处在百姓之上成为

统治者,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想要在百姓之前为领导

者,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老子要求圣人应同水一样,

自然处下,包容一切,才有助于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谦下同时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只

有保持谦下的美德,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如平凡的流水,处下

而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党不也提倡在人民内部要“谦下”、“让人”和“吃

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美德吗?虽然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一

些现象,有人位居高官,从此高高在上,忘了党和群众路线,把个

人利益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一切皆以自我和小团

体利益为转移,但这最终必为人民所唾弃。而想人民群众之所

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一切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从

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一

名真正的人民公仆,必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和尊敬。

就用人之道而言,老子提出“善用人者为之下”,主张以谦下

礼让的态度待人。“礼贤下士”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

同样需要“礼贤下士”。不仅如此,上升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处理上,无论大国小国皆应保持谦恭居下的态度,小国谦下容

易,而大国往往恃大而骄。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大国,在现行的

外交政策上也是体现了“谦下”的态度。

四、“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水具有种种美德。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世间万事万物,

无水便不能生长。上天则为雨雪,落地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又能

自居卑下之地,泽及蝼蚁而不求回报。它自然而然、默默无闻,从

不自矜、不自夸,不需要人和万物的感恩戴德,这也正应了老子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

品格。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而来,以其无所不容、

无所不用而泽及万物,甘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始终如一的永远付

出,从来也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最高尚的品德就犹如最平凡

的流水。

老子用水来比喻“不争”之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不

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

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

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仍要

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的成

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因此,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会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以无为之心

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没

有私心,反而成就伟大。

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一旦功成名就,往往会以功

臣自居,争名利、争地位,所以我们党一再告诫全党的同志务必

随时随地“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毛泽东选集》)。古往今来,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几乎是

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就个人而言,更应该宽厚待人,该争的要

争,不该争的不要争,要争得光明,争在利国利民上,而不要争在

个人私欲上。老子提倡的“不争之德”“功成不居”,对于我们今天

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都具有启

发意义。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

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

顺自然,处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人们都要像水一

样,处下不争,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地为万物众生服务,毫无

私欲可言,从不求取回报,竞争得失。无疑,这些对今天我们的道

德修养和立身处世仍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张冬生,张晓涪.周易老子现代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

社,2004.

[3]黄承贵,何应敏.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J].江西社会科

学,2003,(5).

[4]王雪军.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处世哲学[J].吉林工程技术师

范学院学报,2004,(2).

[5]周高德.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J].中国宗教,

2005,(4).

[作者简介]肖菊,女,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硕士

研究生。

历史文化研究

《传承》2007年第5期

《传承》2007年第5期

献花(0)
+1
(本文系holines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