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土地的誓言
2013-03-25 | 阅:  转:  |  分享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
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
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
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历史不容忘记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污
蔑是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侵占东北三省,从此揭开了中国十年抗日的帷幕。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军民30000000
人或伤或亡或流离失所,东北人民成为“亡国之人”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
者什么感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
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
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
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
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
出1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
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
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
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欣赏学唱
《松花江上》(歌词)作曲:张寒晖作词: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
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
堂?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九一八”事变鬼子来了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日
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逃难流浪我要妈妈战后成为一片废墟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回顾历史端木蕻良(191
2-1996)原名曹汉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
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
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
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端木蕻良炽痛
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hòngchìtáng
pēnlànhuàháojiànlánniǎnráohuìlándàngènqìlǒngzhàměn
ggǎo概括内容第一段:第二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故乡美好的生活令人梦萦魂牵,
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合作探究与反思探讨: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合作探究结构相同:
内容相同:内容不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写回
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
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解读课文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
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埋葬”:昔日的欢笑早已
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作者
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
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
处沸腾的岩浆”。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
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原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6.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P61倒数第五行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
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
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
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第一:“我要回去!”第二:“我要战斗!”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