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
2013-03-25 | 阅:  转:  |  分享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烧灼
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
迫击炮契柯拉耶夫舀鞠躬zhuóbǎojiàopúfúyèfúlìwēiqì
kēyēyǎo词语积累chànpǎijūgōng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拂晓:鞠躬:名副其实:
颤巍巍:精疲力竭:永垂不朽:瓦砾:天快亮的时候。弯身行礼。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
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快速阅读
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地点:人物:事件:???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读一读,找一找:哪些片段最让你感动?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
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这一点火焰”是指
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
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
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
说明?)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
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
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
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控诉法西斯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
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
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通讯是记叙文体的一种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
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
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小 结1、环境描写2、人物形象的刻画3、细节的描写4、感情的基调5、主题结束放映——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动作描
写——蜡烛。——“敬爱”与“哀痛”——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为人物活动设置
了一个典型环境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炮火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
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有什么特殊意义?蜡烛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黑围巾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