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8吆喝
2013-03-26 | 阅:  转:  |  分享 
  
八年语文导学案

题目 18吆喝 课时 1 学科 语文 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使用时间 学习

目标 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学习

重点 生动幽默的语言 学习

难点 结构安排独特 自主预习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

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饽饽:

秫秸: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

囿于:隔阂:

吹嘘:

吆喝: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八年语文导学案

题目 18吆喝 课时 2 学科 年级 八年二班 张洪海 审核人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使用时间 学习

目标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学习

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学习

难点 2.结构安排独特 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2、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