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0诗五首导学案
2013-03-26 | 阅:  转:  |  分享 
  
八年语文导学案

题目 30诗五首 课时 1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二班 主备人 审核人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使用时间 学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

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学习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堂学习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



(2)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3.欣赏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我的学习情况:

原因是:







课后巩固设计

点金教练“探究提高题”

















八年语文导学案

题目 30诗五首 课时 2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二班 主备人 审核人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使用时间 学习

目标 1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2.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

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特征。 学习

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预习设计

一、自主背诵《饮酒》、《行路难》

二、流利朗读后三首诗

我的预习情况:

原因是:



课堂学习设计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

5.赏析。

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朗读,辨别节奏。

(2)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五首诗。

2.做点金教练“拓展延伸题”

课后反思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收获:

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你将怎样再次提升自己:





























































八年语文导学案

题目 30诗五首 课时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二班 主备人 审核人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使用时间 学习

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学习

重点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学习

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心远地自偏”。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行路难》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八年语文导学案

题目 30诗五首 课时 4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二班 主备人 审核人 设计来源 集体备课 使用时间 学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

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学习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1)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作“诗圣”。

(2)背景

3、结合注释翻译。



4、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

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

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品读《己亥杂诗》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3、结合注释翻译。









4、赏析。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